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同樣的環境,相近的能力,成功的為何不是我?”這是今天很多人都發出的疑問。為什么他成功了,我不行?但問題是,能力出眾就一定、必須成功嗎?成功與否是以學歷、頭腦或家庭背景來審定的嗎?事實上,一個有能力的人如果追求安逸,在舒適的狀態中自我陶醉,他也會逐漸變成一個懶惰的弱者。現實中,大部分人都具有強者的潛質,卻選擇了像弱者一樣把舒適作為人生的追求。

只有“不適感”才能開發和釋放我們的能力;只有主動地為自己制造不適感,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并且獲得持久的成功。這不僅是至理名言,也是被無數案例證明的事實。在巴塞羅那世界移動大會期間的一次懇談會上,華為掌舵人任正非用一句話總結了華為公司的生存邏輯:“唯有強者,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生存狀態宣布為幸福!”強者的生存狀態是什么?他解釋說:“就是對客戶的需求要有宗教一般的信仰和敬畏。”一切以客戶的要求為中心,意味著要不斷地改進服務,不斷地挑戰自我,不斷地滿足客戶越來越苛刻的需求,而不是沉浸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中享受舒適。

這讓我想到1993年的春寒時節,華為在深圳召開1992年年終總結大會時,任正非當著二百多名員工流下眼淚。他站在臺上滿臉沉重,只說了一句話:“我們活下來了!”他的雙手抹著淚水,臺下的華為人唏噓不斷。就在那時,任正非已經為自己,也為華為確立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之路:華為要做強者,就必須承受眼下的艱難與孤獨。這就是任正非的強者邏輯:

能夠在今天制造不適,戰勝不適,享受不適,才有可能把握未來的幸福!

英國著名作家和布道家約翰·班揚(John Bunyan,1628-1688)年輕時期因“參加非法集會”而被捕入獄,判刑十二年。在獄中,他寫下了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最著名寓言”的《天路歷程》一書,告訴人們如何才能得到更大的成就和幸福。他在書中寫道:

“如果可能的話,我祈禱有更多的苦難降臨到我的頭上?!?/p>

苦難自然是人們不歡迎的東西。但當人生的苦難突如其來,你的態度決定了未來你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面對苦難,強者不會害怕,不會退縮,環境越惡劣,他們就越奮勇,意志堅定地挑戰所有的困難,并在挑戰的過程中完成自我的升華;面對苦難,弱者卻會痛苦、怯懦地放棄抵抗,接受命運的安排。哪怕是垂死之前的片刻安逸,也會成為弱者殷切期望的一棵救命稻草。他們像鴕鳥一樣尋找一切可以暫時棲身的舒適,把頭埋進去,逃避現實,而不是勇敢地挑戰困境,在苦難中殺出一條血路。

2015年,由《華盛頓郵報》舉辦的一次企業家論壇上,剛剛宣布退休的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對阿里巴巴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馬云表示了自己的贊賞:“馬云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是我見過的最強大的人。”大多數人都看到了馬云成功后的春風得意,卻很少關注他奮斗時的艱辛。馬云的妻子張瑛回憶說:

“首先兒子就是他創業的‘犧牲品’。1992年孩子出生,是最需要照顧的時候,但那時我家每天都是30多號人在開會。滿屋子的煙霧繚繞,就像一間毒氣室。我只好把孩子關在屋內。我們和孩子一起吃工作餐,結果孩子長得越來越像他的父親,也是瘦骨伶仃。當孩子讀幼兒園時,我們越來越忙,只在周末才把他接回家?!?/p>

在當時,馬云一家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他已過而立之年,為了生存,依然要背著大麻袋跑到廣州、義烏等地去進貨,賣鮮花、禮品,甚至還做過一年的醫藥銷售。可以說,這樣的生活令人非常不適,幾乎難以忍受。換作其他人,對人生的展望恐怕只有四個字:窮途末路。但馬云看到的卻是另外四個字:海闊天空。他喜歡并且適應這種狀態,沒有失去對未來的信心。經過艱難挫折的磨煉,他從互聯網中找到了機會,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強者從來都不會自我設限。他們敢于正視困難,接受命運的挑戰。他們會借機增強自己的意志、力量和決心,使自己成為真正杰出的人。生活越是不幸,他們的心態就越強大,行動就越堅定,進而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這是因為,他們天生就對舒適嗤之以鼻,骨子里充滿了不服輸的精神。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弱者總是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安逸,因為安逸就像一劑麻藥,能夠暫時遮蔽不適帶來的痛苦。比如,我的一位學生盧克·揚解釋自己為何總是遲到時說:“鬧鐘把我從甜蜜的睡眠中吵醒,那種感覺全身難受。我想,再睡10分鐘又如何?我認為沒什么大不了,繼續蒙頭大睡?!泵慨斊鸫埠笏偸前脨雷约河忠淮蜗虬惨萃督?,但他仍然每天重復這一幕。從溫暖的被窩中早早地爬起來帶給我們的是最典型的“不適感”,每個人都深有體會。有人選擇戰勝不適,按計劃起床;有人會像盧克·揚一樣關掉鬧鐘,選擇重新進入夢境。

阻礙我們成功的不良習慣還有很多。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所有的不良習慣均迎合了人趨利避害的本性,人們生來追求舒適和安逸。因此,一些類似“立刻起床”還是“繼續大睡”的選擇,便成了強者與弱者的重要分水嶺。

●我們本該再堅持工作30分鐘的時候選擇了放棄,把這些時間交給了沙發、電視或者手機游戲;

●我們享受著空調房的清涼,不愿意去見早就約好的客戶;

●我們在各個領域的拖延癥讓已經定下來的目標難以實現;

●我們對舒適生活的依賴讓自己早早喪失了奮斗的激情。

沒有什么比舒適更能絆住我們闖蕩的腳步。但是從現在起——從讀到本書開始,你也許會為自己找到一個擺脫舒適的理由,努力去尋找各種讓自己變得不舒適的環境,建立適應“不適”的強者習慣。因為正是各式各樣的痛苦在促使我們成長,讓我們在對抗痛苦、戰勝不適的過程中變得更強。

通過本書,我希望人們可以發現一個簡單的事實:任何只要讓你感覺“不適”的事情都關乎一個你是否能成為強者的邏輯——你之所以沒有變強,正是因為你選擇了“舒適”,而不是戰勝了“不適”。與此同時,你也會在書中看到,所有的“不適”感都是可以訓練、人為制造出來的。經過針對性的訓練和適應,我們可以將一件令自己不適的事物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然后你就會像一個成功的強者那樣考慮問題,用強大的神經、意志力與勇氣處理這些問題。你不會再覺得這些痛苦是毀掉人生幸福的兇手,而是把它們視為創造幸福的必經之路。在經歷這些事物時,當你由“不適”變得“舒適”,你就養成了良好的成功者的習慣。

如果你在本書中理解并學到了這種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比如不會像盧克·揚那樣每天早晨都與鬧鐘勢如水火,你會成為一個可以迅速跳出舒適區的人;你可以克服折磨自己許久的拖延癥;你可以懷著冒險精神探索未知的領域……總而言之,你將獲得足夠的勇氣來面對現實中的種種“不適感”,繼而承受更大的痛苦,獲取更大的成功。

適應“不適”,培養強者習慣

就在本書完稿前的三個月,我收到盧克·揚從美國發來的郵件。“我創造了一種方法,可以讓我提前兩個小時起床?!彼f,“我為鬧鐘設置了一個程序,它每5分鐘就會響一次,每次聲音越來越大。我把鬧鐘放到遠離枕頭的地方,除非我穿好衣服走過去,否則我就要煩躁地遭受鬧鐘每5分鐘一次、每次持續30秒的折磨。冬天很冷,當我鉆出溫暖的被窩、穿上厚厚的衣服時,就再也不想進去了?!?/p>

適應早起的“不適”是一個奇妙的過程。起初,人們討厭起床的痛苦,但當鬧鐘的噪音變成新的痛苦后,早起的“不適”感退居次位。此時,趕緊起來成了人們的第一個念頭。盧克·揚用這種辦法使自己培養了早起早睡的習慣。

在生活和工作中存在著種種的不適,除了賴床外,本書還會講到許多影響我們人生質量的不適感。能不能戰勝這些不適感,成為我們能否培養強者習慣并最終成為強者的關鍵因素。

強者不是天生的。在人生的最初階段,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者,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對未來很不確定,對社會險惡的競爭環境充滿恐懼。從生下來到上學讀書,每一天、每件事都在幫助我們成長——你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開始慢慢地決定你是一個強者還是弱者。

在這個過程中,你所建立的習慣影響了你當下和未來的強弱。在《叟當給陌生人準備的床》這個猶太人的故事中,叟當的居民會用一張非常漂亮的床招待客人。但他們對待客人的手段也是殘酷的,如果客人太高,他們就把他的腿鋸短來將就床;如果客人太矮,他們就把他拉長,直到四肢被拉斷為止。先知來到叟當后,人們也讓他睡到這張床上,但是先知回答說:

“自從我媽媽死后,我就發誓不會在床上睡覺了。”

為了被“床”所容納,一個人要付出多么慘痛的代價?但先知卻早早擺脫了對床的依賴,他建立的就是強者的習慣。道理是明擺著的,強者的力量總是比問題更強大。如果你處處順應不適,追求舒適,你就在問題面前處于絕對的劣勢。你必須不斷地閹割自己,屈就于現實。但當你擁有強者的心態和習慣以后,你就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通過這本書,我衷心地期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變成一名真正的強者,從“床上”跳下來,適應“不適”,并戰勝“不適”。

運用本書,獲得突破性成長

在本書付印前的一個月,我到北京中關村參加一場創業討論會。有一位24歲的年輕人正帶領團隊開發一款手機應用軟件。他說自己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缺乏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等硬條件,而是現在的環境太舒適了,很難找到志同道合、愿意一起吃苦奮斗的伙伴。有些人不用吃苦也能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拿著20萬元的年薪,然后娶妻生子,過上安逸的生活。

“他們為何還要成長呢?這就是一個現實問題?!边@位年輕人的苦惱也正是我們希望在書中解決的困惑。在這個世界上,凡是強者都會想盡辦法給自己找不適,但弱者卻只會給自己尋找舒服的避風港。久而久之,強者在不適中變得更強,弱者卻在舒坦的安樂窩中逐漸失去變強的能力。那么,當環境有所變化時,他便很難扭轉不利的局面。

運用本書,我們能夠掌握強者的思維和行為邏輯,建立強者的思考和行動模式,進而擁有強者必備的技能。第一個技能就是讓不適變得舒適。在不適的現實環境中,先適應不適,然后再解決問題,完全地支配自己的世界,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你學會了強者的邏輯,就能成為一個有力量的人。習慣了強者的思維,走出舒適區,你就能搞定今天所面臨的大部分所謂的“問題”,比如拖延癥,學習、工作、創業、留學、戀愛等所有的領域內都會發生的苦惱。當你運用強者的邏輯進行思考和采取行動時,你會豁然發現,原來這些問題的本質是如此的簡單,并不像之前認為的那樣不可戰勝。

我們要學會迎接生活中的各種不舒適——貧窮,孤獨,沒有機遇,沒有朋友,甚至沒有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等。生活是難以預料的,我們要成功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忍受很多的痛苦,甚至是讓自己遍體鱗傷。這些不適無法避免,而你也不能逃避。本書的主張是,我們要享受這些不適,并在不適的過程中使自己獲得積極成長的力量。從這個角度看,許多不適并不是壞事,它們其實正是命運給予我們的暗示:

你想變得強大嗎?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強者嗎?那就來挑戰我,而不是落荒而逃!

如何來挑戰這些不適感呢?書中將會與讀者探討,并提供一些實用和易于執行的辦法。打個比方說,在我30歲前,我一直覺得假期時就應該讓自己舒適一些,躺在床上看電視,在咖啡廳待一下午,或者泡一壺茶享受胡思亂想的時光。但是后來我發現,這些對舒適的急切的追求逐漸形成習慣后,非假期的時間我也開始做這些事情,并且影響到了平時對待工作的心態,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于是,我在假期引入了一項新的活動:每天去健身房做半小時的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可以制造一些不適感,它不會嚴重到令我們討厭,但人的本能總是逃避困難的——我們總能找到借口擺脫不適,回歸舒適區。對此,我制訂了一份計劃表,把力量訓練的不適納入生活的固定程序中,讓它成為習慣。我要求自己下午必須拿出半小時完成這件事,每當做完20個健身動作或30分鐘的力量訓練后,就在計劃表上寫明“完成”。我為計劃表準備了一個專門的文件夾,當成一項重要的工作。每個月我都打印新的表格,總結上個月的情況。幾個月過后,我發現自己不僅身體素質得到了提升,在工作中也更有活力和充滿自信。

由不適變得舒適,強者的習慣就是這么養成的。其中的關鍵邏輯是:你如何對待這些令自己感到厭惡的體驗?通過本書你會發現,對任何不適的適應都是可以訓練的。我們能夠將大多數不適的事情轉變成一種習慣,在適應中改造它,在改造中讓自己脫胎換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静宁县| 阿勒泰市| 泰宁县| 司法| 溧水县| 晋州市| 灵石县| 乳山市| 长宁县| 翁牛特旗| 卢湾区| 陕西省| 吐鲁番市| 横峰县| 开原市| 正阳县| 长乐市| 寻乌县| 恭城| 呼图壁县| 柳州市| 永顺县| 从江县| 农安县| 海口市| 应城市| 静宁县| 井研县| 清水县| 五大连池市| 甘南县| 呼伦贝尔市| 威宁| 蓝田县| 子洲县| 乌什县| 锦州市| 贵德县| 阆中市|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