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我糾結的分裂型
- 我沒病,我只是特立獨行
- 隋巖
- 9035字
- 2017-10-28 10:48:10
分裂型人格障礙
陳鐵(化名)是某高校的一位數學教授,在學院里擔任學科帶頭人,其對科研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后輩們對他無不敬重和欽佩,敬稱他為陳老。盡管陳老在科研領域出類拔萃,卻不是一個招人喜歡的老師或朋友。
陳老為人沉默寡言,做科學研究之外,他幾乎沒有其他興趣。除了到學校教課,陳老每天待在書房里,看書、學習、演算公式、攻克難題,沒有什么朋友圈子,也不喜歡人際交往。在生活上,陳老衣著隨便,甚至有些邋里邋遢,給人一種古怪、離譜的印象。
年輕時,陳老一心鉆到學術研究里,愛讀書,偏愛數學原理。由于害羞,他怕在同學面前講話,一講話就臉紅,見到異性更是手足無措,為此多次錯過大好姻緣。30歲過半,他才在家人催促下結了婚。婚后,陳老在生活上的表現令妻子大跌眼鏡。他不曉得如何布置家具,也不懂得購買生活用品,由于過分離群索居,陳老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反應不夠敏捷,社會適應能力差,衣食住行幾乎都要靠妻子的照顧。
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分裂型人格障礙在現實生活中比較普遍,心理咨詢和醫院門診時常接待這類病患,在人格障礙患者中,分裂型人格障礙占據較高比例,大概有三分之一那么多,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分裂型人格障礙者的顯著特點是行為怪異,性情多疑,不信任他人,容易妒忌,內心敏感,易怒、自負,常常心懷怨恨。
情緒冷淡、缺乏親切感,不能表達對他人的溫暖、體貼是分類型人格障礙者的常態,對贊揚或批評無動于衷,甚少愉快的情感體驗,他們缺乏親密、信任的人際關系,過分沉湎于幻想,孤僻獨處,行為怪異。
如同陳老那般,分裂型人格障礙者對別人的意見漠不關心,但能沉醉于某一領域,做出杰出的成就。總體來說,這類人生活平淡、呆板,很難適應人數眾多的場合,也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因此適合人少或者人際交往不那么復雜的工作,比如專業研究、圖書管理員等,他們會比大多數人更向往宗教式或隱居式的生活。
有趣的是,這類人的性冷淡是出了名的,男性患者算得上“不近女色”的模范。他們的內心世界廣闊,常常想入非非,但是缺乏情感內容,冷漠無情是他們應付環境的方式,當他們不能壓抑內心的焦慮和敵意造成的痛苦時,“眼不見為凈”是最好的逃避現實的方法。
分裂型人格障礙可以從以下特征鑒別:
關聯概念,即毫無根據地把與自己無關的事情聯系起來,并為此感到惴惴不安。
過度的社會焦慮,當陌生人在場時,表現出極度的焦慮、不安。
奇異的信念和想法,或與文化背景不一致的行為,如著迷于心靈感應、第六感等特異功能。
奇怪的、反常的、特別的行為或外貌,穿著奇特的服飾,外形上不修邊幅,行為不合時宜,言行舉止不符合習俗。
言語怪異,說話跑題,用詞不當,不能清晰地表達內心想法。
不尋常的知覺體驗,經常產生錯覺、幻覺,能看見不存在的人。
缺乏溫情,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系,即使是至親的人,也無法表達溫暖和體貼。
行為怪異,總是單獨行動,除了生活、工作上的必需接觸,不會主動與人交往,除了親屬之外,沒有親密的朋友或知己。
以上癥狀只要滿足三項,即可診斷為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精神分裂癥,一般人認為,分裂型人格障礙會誘發精神分裂癥,只是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有學者證明,多數精神分裂癥病人發病之前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礙。也有學者發現,一部分分裂型人格障礙者在確診后的15年、20年里都沒有轉變為精神分裂癥。只能說,分裂型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癥之間存在某種聯系,至于何種聯系,尚待證實。
分裂型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和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系,研究證明,生物遺傳因素也會影響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導致分裂型人格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個體不能適應環境。許多病人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進取心,卻不幸地遭受挫折、失敗、屈辱和落后,自卑、怯懦、膽小等特點逐漸強化、鞏固,與他人無法合作,人際關系不融洽,加之來自家長、老師、上司、同輩人的批評、指責,受到環境的壓抑、社會觀念的影響等,長此以往,自卑、內向、不善與人交往,不了解他人,也不被他人了解。
人格障礙從童年期形成后就會維持終生,各種表現基本穩定,很少改變。迄今為止,并沒有特殊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能治愈分裂型人格障礙,幸運的是,分裂型人格障礙中,部分人智力良好,甚至高于常人,在事業上能獲得杰出成就,比如一些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因此,即使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礙,也沒有必要自慚形穢,要接納自己,承認自己,無論病態人格或正常人格,沒有什么比悅納自我更重要。有了“我”,才有世界,接納自己,便是接納世界、融入世界的開始。
肉體上的不協調
分裂型人格障礙,又稱為關閉型人格,或內向型人格。分裂型人格障礙在童年早期已經存在,逐步表現出退縮、孤獨、沉默、不愛交往,自己無法體驗快樂,對他人也缺乏溫情;愛好不多,過分敏感、害羞、膽怯,對表揚和批評反應不良。研究一位分裂型人格障礙者的個人生活史,很容易找到病理特征。
敏德(化名)自小少有笑容,看他童年時的照片,總是側著臉、歪著頭,擺著奇怪的姿勢,凝視著遠方,整張臉僵僵的,一點笑容都沒有。其實,在那張照片之前,敏德已經被大人們看作問題小孩了。小時候,父母非常疼愛他,敏德的心里卻覺得空空的,莫名其妙地產生恐懼感,害怕見人,更害怕參加家庭聚會,大人都說他害羞了,其實他是害怕。
在鄰居眼里,敏德自小就是一個愛哭的小孩,媽媽也多次提起,只要他哭起來,至少會哭兩個小時以上,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一般,眼淚中摻雜著宣泄不盡的悲傷。堂哥、表哥們常常笑話他,“哭哭啼啼的,像個女孩”。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敏德讀中學,那時候,他被父母送入男校,周圍全是荷爾蒙迸發的男孩,敏德深刻地意識到,眼淚并不能讓他更快適應寄宿生活。
上課時,敏德總是用一雙大眼睛出神地看著老師,所有老師都喜歡他,覺得他上課的樣子比任何人都專心,可惜考試成績一出來,才發現他的大眼睛是大而無神,美歸美,但是空無一物,專注的眼神不過是他頭腦空白的掩飾。父母為他感覺頭疼,一度懷疑他有學習障礙。15歲時,敏德一夜之間長高,已經變成了大男孩的樣子。他長相一般,身姿不算挺拔,姿態上有些不自信,與人說話時,眼睛不看著對方,而是盯著地面。他說話聲音柔和,但是語氣生硬,似乎心中有怨恨和不滿,帶著賭氣的口吻。
在聯考之前,同學們都進入了激烈的復習階段,敏德突然消失了三天,沒有回家,也沒有到教室上課。幾天后,敏德回到家里,告訴父母說,他不打算參加考試了,也不準備去學校,他拒絕與人談心,任誰勸說都沒有用處,班主任打電話到家里,也被敏德粗暴地拒絕了。父母擔心敏德整天待在家里會變成廢人,遂求助于心理健康中心。
在父母眼中,敏德除了上課之外,喜歡一個人獨處,在家族中,他和二叔比較投緣,兩個人都是內向性格,常常躲在書房里談天說地。在班主任看來,敏德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學生,雖不善言辭,但是為人和善。他在學業上成績不佳,但是學習態度很好,從來沒有過遲到、曠課,是一個遵守紀律、學習刻苦的學生。唯一的缺點是同學都不太喜歡和他交往,大家在背后戲稱他為“怪人”,因為他終日離群獨處,說話怪怪的,做事怪怪的,很多人聽不懂,而且有些娘娘腔。十四五歲的男孩子每天跑跑跳跳的,充滿旺盛的生命能量,只有他特別安靜,特別冷漠,不合潮流。
治療師在和敏德面對面接觸、觀察其與父母的相處后,結合父母、班主任的敘述,逐漸了解了敏德的大概性格:他感情冷漠,對許多事情無動于衷,大多數時間里沉默寡言,不愛交際,也沒有朋友,日常活動以自我為中心,愛幻想、愛靜思,但是思維缺乏邏輯性,可初步診斷為人格障礙分裂型。
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俗話說,相由心生,相與“表情”相對應,一個人有著怎樣的內在情緒,就有著怎樣的面部表情。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會支配情緒狀態,悲觀的人常常皺著眉頭,愛生氣的人喜歡嘟著嘴,開朗熱情的人則眼睛明亮,內心充滿怨恨的人表情凝重……有著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相貌。相應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也會反映在身體姿態上。
典型的分裂型人格障礙者有著區別于他人的特殊體形,比如身材修長(被拉長的感覺)、身體部位不對稱、手腳冰涼、眼神空洞,從整體來看,給人一種不協調、不對稱的感覺。不對稱體現在上下不對稱、左右不對稱和前后不對稱,比如肩膀一高一低,兩腿一長一短。有的人脖子特別長,有的人四肢特別長,也有的人脊椎是彎曲的,眼睛大而空洞,眼神中透著驚恐。分裂型人格障礙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主要是因為身體能量的阻塞,心理能量的變化影響了身體形態。
分不清的分裂型
志偉(化名)是在家人的超級保護中長大的,從小到大,家財萬貫的父母什么都替他想好,一一替他安排好。父母為了讓他結交優質朋友,特意搬到了富人區居住,還為他選擇最好的寄宿學校,自小接受國際教育,連志偉在學校交往的每一個朋友,他的父親都會派人調查對方的家庭背景、父母職業和個人品質,生怕志偉交友不慎,誤入歧途。
旁觀者一眼就看出來,父母的愛已經變成了一個金絲鳥籠,志偉則變成了籠子里的金絲雀。志偉的父母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愛是一個“牢籠”,但志偉的確被一個“籠子”罩住了,他根本沒有辦法飛走。果不其然,志偉一離開家就出現了精神問題。他厭學、逃課,和同學相處困難,沉迷電子游戲,多門功課不及格,一個學期沒有結束,志偉就辦理了休學,不得不回家休養。
志偉在家里休養了半年,他每天上網、看電視,接受心理治療。有一天,志偉突然對父母提出,他想要應征入伍,退伍后再繼續學業。父母擔心志偉在部隊里吃苦,上上下下打點了許多環節,沒想到,志偉在部隊里的表現非常好,沒有犯病,更沒有拖連隊的后腿。兩年后,他考取了軍械學校,開始與同學談戀愛,畢業后,志偉在父親的幫助下進入地方的公安部門工作,并很快結婚。
志偉一家人都在為他的轉變感到慶幸,但好景不長。志偉的女兒出生后,要養老婆又要養孩子,加上工作上的煩心事,他的心理壓力變大,舊病很快復發,工作上得過且過,對生活缺乏熱情,若不是上頭催著,他幾乎不會主動做事。如果外出喝醉了酒,志偉就四處游蕩,不回家,也不去上班,家人百般勸說,他才肯回家。反反復復地出走、折騰、折磨人,妻子終于受不了了,在女兒2歲那年選擇了離婚。
離婚后,志偉搬到父母家,和兩位老人一起生活,可他的癥狀變得更嚴重了。他反復無常地離家出走,工作上一遇到問題就開始抑郁、多疑,向周圍人發火。志偉到醫院就診,精神科醫生診斷為單純型精神分裂癥,在接受藥物治療,但是癥狀改善不明顯。
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從志偉的病情表現來看,起病后癥狀明顯,一度不治而愈,自愈后的狀態比起病之前還要好,從病情變化來看,志偉的癥狀并不符合單純型精神分裂癥。可以肯定,精神科醫生將其診斷為單純型精神分裂型是錯誤的,那是一個誤診。
志偉自小被父母的金絲鳥籠困擾著,一方面因為父母的愛能量太大,壓抑了他的本性;另一方面因為他的內心存在沖突,自我力量弱小,缺乏安全感。成年之后,志偉依然活在父母的翅膀之下,遇到壓力時,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焦慮、逃避、行為異常、過度敏感、多疑等,癥狀嚴重時,其表現便容易和精神分裂癥相混淆。從種種跡象來看,志偉并非患有精神分裂癥,而是人格障礙。
其實,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癥有許多重疊的癥狀,在做出診斷時,首先應深入地了解病人,綜合考慮病理表現、病程和發病周期等多種因素后,謹慎地做出判斷。在治療時,需制訂一個長遠的治療計劃,用心理治療或家庭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以化解病人的內心沖突、增強自我力量、提高其安全感為主要目的。
簡單來說,人格障礙是疾病,但不足以令人避之不及,精神分裂癥無疑是病態的,喪失現實感、難以分清楚現實與幻覺,亦失去處理個人事務、社會事務的能力。可以這樣理解,人格障礙者在獨處、不與社會接觸時,并不會表現出太大問題,精神分裂癥患者卻始終以異常狀態存在。
在歐洲一些國家,如德國、英國,精神病學家認為人格障礙與神經癥有著某些密切的聯系。被診斷為神經癥的人,其病癥表現有人格障礙的特征,在人格障礙者身上,也有神經癥的特征,兩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共患的概率非常高,誤診的概率也非常高,診斷時,分裂型人格障礙有可能與神經癥混淆。
二者之間如果說有差別,應該從病程特點來區分。人格障礙,包括分裂型人格障礙,都是從早年即開始并且持續一生的,伴有社會適應障礙,但是神經癥是在人格形成之后發展起來的,神經癥病人能夠適應社會環境。不過,當表演型人格障礙與癔癥并存,或強迫性人格障礙與強迫性神經癥并存時,診斷就會變得非常棘手。
對大眾來說,分裂型人格障礙最容易被誤認為人格分裂,即多重人格障礙。很多人傾向于將這兩者混為一談,實際上是沒有厘清兩個最基本的概念——分裂型人格與人格分裂。雖然都有“人格”“分裂”這樣的字眼,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若是把人格分裂換成多重人格障礙,理解起來會輕松許多。
很多人動不動就說自己“我好像抑郁了”,也有很多人“標榜”自己說“我快要人格分裂了”,當作流行語說說就算了,抑郁或人格分裂都不是什么好玩兒的東西。分裂型人格障礙者,總體來說非常淡漠、冷酷,在人際關系上存在問題。多重人格比分裂型人格障礙更少見,也更恐怖。
在人格障礙分類中,多重人格是比較特別的一種。定義上,多重人格是一種心因性身份的障礙,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礙,它還有一個非常學術的名字,叫作解離性身份障礙。由情感上的創傷或者孩童時期性虐待導致的心理創傷引起,當事人無法承受過重的心理打擊,分裂出另一個人格掩飾痛苦的記憶,保護自己。臨床上,多重人格障礙不多且很難界定,當一個人的人格能夠獨立存在,并且與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格并存,病人的主人格是非常脆弱的,對精神科醫師來說,多重人格是很棘手的個案,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在多重人格治療史上,第一個獲得公眾關注的病人叫瑪麗·雷諾茲,她是一位出生在英國的女子,一生經歷了奇妙的患病經歷。瑪麗于1785年出生在英格蘭,幼年時期,她憂郁、害羞,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喜歡祈禱和冥想,在19歲之前,瑪麗并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
19歲那年的某一天,她突然雙目失明,也聽不到聲音,如此3個月后,經過了一次長達20個小時的睡眠,瑪麗如同從夢中醒來,眼睛看得見了,耳朵聽得見了,所有身體機能都恢復了正常,但是她完全不記得之前發生的事,也不記得之前學過的東西。她像重新活過一樣,從頭開始學習閱讀、計算和寫作,詭異的是,她的筆跡發生了變化,性情也發生了變化。5個星期后,瑪麗又開始沉睡,等她再次醒來,之前的記憶又丟掉了,她的人生從頭開始,16年后,她又變回了19歲那個瑪麗,并且帶著那個性格一直活到61歲。
多重人格中,拿雙重人格來說,主人格并不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或者這樣說,人格之間是不可能知道彼此存在的。當其他人格出現時,主人格會出現暫時的失憶,主人格重新出現時,他(她)并不會記得其他人格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你覺得身體里住著另一個人,長久陪伴著你,寂寞時和他(她)聊天,傷心時向他(她)哭訴,還時不時地召喚他(她),“你怎么還沒出現啊?”不要胡思亂想了,不過是心理暗示罷了。
塞茲摩爾的故事
阿威(化名)今年27歲,幾年前開始,他患上了頭疼的毛病,時不時疼一會兒,疼過一陣兒便恢復正常。近來,阿威的病情惡化,頭疼病一天發作兩次,一次要疼上小半天,最奇怪的是,阿威從來不記得自己頭疼時做過的事情。
在聽過他頭疼發作時所做的事后,阿威不禁嚇得一身冷汗。妻子之前對他說過,他發病時追著她和兩個女兒滿屋子跑,有一次還拿起了菜刀,若不是妻子拼命呼救,女兒的小命恐怕早沒了。還有一次,阿威跑到街上和人打架,差點把一個小青年給掐死。阿威每次都不相信妻子的說法,他平日里性情溫和,從不與人爭吵,怎么可能突然變身暴力狂,還差點殺人呢?直到妻子在家里安裝了攝像機,偷偷把他大罵女兒的畫面拍下來,阿威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醫院觀察期間,醫生發現,阿威頭疼時完全變了一個人,其言行、舉止都發生了變化。除了平日里儒雅、冷靜、理智且能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那個阿威,還有一個心狠手辣的暴徒藏在他的身體里,最可憐的是,阿威完全不知道這位兄弟的存在,也不知道他“背著”阿威做了那么多傷害別人的事——跑出去與人打架,對孩子大吼大叫,拿著菜刀追著老婆、孩子的都是阿威分裂出來的人格。為了區別阿威的主人格,醫生稱呼他為小威。
阿威的主人格是一個外強中干的男人,表面上溫和平靜,實際上他在忍耐、退讓,壓抑內心的真實需求。從小到大,阿威一直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高年級的小混混在放學路上攔著他、打他,搶他的零花錢和文具,威脅他不可以告訴老師、家長,也不可以報警,阿威膽小怕事,果真從來沒有向家人提起過。成年后,阿威知禮懂事,發脾氣時顯得兇悍卻不敢較真,遇到嚴肅問題,他又逃避、退縮,膽小怕事,和老婆吵架后,他都會一個人躲起來偷偷地大哭。
小威則與阿威的主人格完全不同,應該說,恰恰相反。小威宛如一個有著強悍作風的大塊頭,擅長打架,還能占到上風。與人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心狠手辣,極具武力和控制力。與人相處時,他的情緒是敵對的、充滿怨恨的,好像全世界都與他為敵一般。
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上文中,我們比較過分裂型人格障礙和人格分裂之間的關系,簡單來說,二者根本是兩回事。在大眾視野里,人格分裂要比分裂型人格障礙更熟悉,畢竟多重人格在創作故事方面更有噱頭,更容易抓人眼球。諸多電影角色的原型是來自現實的,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甚至比電影還要精彩,比如塞茲摩爾的故事。
克里斯汀·塞茲摩爾是人格分裂案例中最經典的一個。塞茲摩爾的幼年經歷非常坎坷,一次恐怖的死亡經歷和兩次留下致命心靈創傷的意外事件為塞茲摩爾埋下了人格分裂的禍根。塞茲摩爾因為頭疼難忍去看醫生,結果意外發現了其他人格。
后來,塞茲摩爾的故事被改編為電影《三面夏娃》,這個故事為演員喬安娜·伍德沃德帶來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在《三面夏娃》這部電影之后,塞茲摩爾本人寫了兩本自傳體小說。塞茲摩爾在小說中自稱,她的體內至少具有20個不同的人格。此后,人格分裂這一病癥逐漸被公眾熟悉,好萊塢電影也走出一條以精神疾病為線索的劇情路線。塞茲摩爾的個案和記錄資料如今保存在杜克大學的圖書館,成為人格分裂研究史上的寶貴資料。
20世紀,與塞茲摩爾同樣知名的多重人格案例是希貝爾·多賽特,她的故事被寫成了暢銷書《希貝爾:一個具有16個分裂人格的女人》,一度廣為人知。多賽特的早年生活經歷可以用“悲慘”來形容,她的母親患有精神病,父親卻無力保護她,和母親獨處時,多賽特經歷了非人的虐待,導致她把人格分裂成了十幾個,讓分裂出來的人格承受她無法承受的苦難。
多賽特的主人格麻木遲鈍,有被剝奪的感覺,而且不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盡管在母親那里受到了無數痛苦,她卻不肯責怪母親,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這也是醫生始終無法治愈她的癥結所在。后來,醫生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多賽特說出對母親的真實感受,“我希望她死掉,我要把她殺死”,把對母親的怨恨表達出來,多賽特的病很快就痊愈了,分裂出來的人格先后消失,只剩下一個完整的人格。
不同案例出現后,醫學家們開始分析人格分裂的原因。最開始,有人認為人格分裂的原因是癲癇病,也有人認為由于大腦左右半球的分裂導致了多重意識的產生,不過這些理論都被后人一一推翻。
關注人類童年期的弗洛伊德則認為人格分裂和童年期創傷有關系。后精神分析時代,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弗洛伊德的正確性。在后續的精神分析治療中,治療師都會把多重人格障礙與來訪者童年期受虐待的經歷聯系起來。失憶癥圖畫治療、記憶碎片融合等治療方法成為后人理解、治療人格分裂病人的模板。
人格分裂者在臨床治療上是一個難題,在司法判決上亦是一個困境。眾所周知,一個重度精神病人在失去自知力的情況下犯的罪會被酌情量刑或宣判無罪,曾經人格分裂者在犯罪時也因其處于精神異常的狀態被宣判無罪,最著名的便是人稱“比利”的威廉·密雷根。
比利因為多起強奸罪被起訴,庭審時,他一臉無知地否認自己做過的事,經過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的會診,這個證據確鑿的案子以嫌疑人無罪釋放結案。有了這個先例,就有人鉆法律的空子,試圖以精神疾病為由逃避法律制裁。美國一位名叫肯尼斯·比安奇的殺人犯就用了這種方法,接受催眠時,他突然蹦出了第二人格,承認自己是殘暴的連環殺手,不過他的演技沒有騙過精神科專家,比安奇的陰謀被識破了。
人格分裂只能改變人的心理,不能改變人的客觀條件,比如身高、體型、發色、瞳孔顏色等。人格分裂后,一般會有兩個人格,比如《搏擊俱樂部》中的泰勒和杰克,其實是一體兩面,有時會有三個,比如《三面夏娃》中的夏娃,她有三重人格,也有少數人在十幾個或幾十個人格之間轉換身份。
藝術源于生活,電影永遠沒有現實生活富有戲劇性,現實生活中,人格分裂者非常善變,甚至比川劇變臉還要離譜。人格與人格之間可能在性別、年齡、性取向、字跡上呈現出差異,比如一下子從左撇子變成了右撇子,甚至主人格使用一種語言,其他人格使用另一種語言。
盡管精神分析流派對童年經驗的過分重視不受研究心理科學的心理學家待見,但是每一位人格分裂者都自陳童年時期有過嚴重的創傷體驗,比如性虐待、身體虐待、暴力傷害、目睹親人死亡等。兒童在承受無法承受的痛苦、無力和絕望時,無法從外界獲得支持,亦無法逃脫,就幻想著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以逃避令人窒息的痛苦記憶。
如何區分真正的人格分裂和偽裝的人格分裂呢?除了精神分析師使用的專業方法,外行人也可以使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裝病的人急于顯示自己的癥狀,而真正的病人并不希望他人過多知曉,試圖掩蓋自己的癥狀。
說句題外話,人格分裂與精神分裂癥也有一些共同點,不過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障礙。二者都存在幻聽,但是人格分裂者的幻聽來源于內部,是一個自己與另一個自己的對話,病人會主動壓制這種聲音;精神分裂癥病人聽到的是天外之音,他們認為所聽之音是真的,實際上它們并不存在。
如今,人們對人格分裂的研究已經初具規模,至少在精神診斷標準中,人們可以根據一條一條清晰的條目對人格分裂做出診斷,不過,人們對人格分裂的研究還在繼續,真正導致人格分裂悲劇的原因還等待人們揭秘。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人格分裂,可以以這類題材的電影作為參考。今天的電影已經把心理學元素用到濫,但不乏經典名作,如《搏擊俱樂部》《三面夏娃》《精神病人》《致命ID》等。電視劇的編劇們在沒有題材可寫時,也喜歡拿心理變態、人格分裂開涮,比如日劇《腦神探》,美劇《別對我說謊》中都有拿人格分裂做噱頭來吸引觀眾的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