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盤——草篆濫觴之作
書法賞析
散氏盤也叫“矢人盤”,是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陜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因其長篇銘文而著稱于世,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
散氏盤出土后,被江南的一位收藏家購得,之后長期存放在揚州。著名學者阮元在經過考證后,將其定名為“散氏盤”,散氏盤由此名揚天下。嘉慶十五年,也即公元1810年,湖南巡撫阿毓寶購得此盤,并在嘉慶皇帝50歲生日的時候,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作為壽禮。

▲散氏盤銘文
當時,嘉慶皇帝雖不準臣子進獻珠玉,但書畫等文物還是允許的。據說,阿毓寶竟因此得了兩江總督的高位。因而,老古玩界也流傳著“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毓寶獻寶祝壽榮升”的說法。
不過,散氏盤進入皇宮之后,一直被閑置,以致后來竟無人知道它究竟被收藏在了什么地方。1924年,在溥儀出宮前,內務府開始核查養心殿陳設,意外發現了散氏盤。起初,人們懷疑散氏盤是贗品,經過與舊拓本對照,才確定它是真品。之后,溥儀令人拓了50份拓片,分贈他人。
1935年,散氏盤和清宮其他文物一起被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箲饡r期,散氏盤曾隨大批文物南遷,并最終被運往臺灣,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圓形,雙附耳,腹飾有夔紋,圈足則飾有獸面紋。盤內底鑄有銘文357字,記述了矢人付給散氏田地的事情,并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同時在最后記載了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盤的銘文鑄于盤內底部,共有357字。該書法渾樸雄偉,字體豪放而質樸,敦厚圓潤,字體結構壯美多姿,既有金文之凝重,又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可謂草篆濫觴之作。
散氏盤銘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拙”,字體樸拙、線條厚實,體現出一種渾然天成之美。作為西周晚期文字,銘文方整之中不失圓潤,字形開張,顯得妙趣橫生。除此之外,盤上的字重心忽左忽右,使得每一行的字都有明顯的跳躍感,加之其章法錯落有致,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有機地聯合在一起,頓現飄逸之美。
由于線條古樸、變化極其豐富,散氏盤書法被眾多后人臨習。而由于散氏盤銘文的造型呈現出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該作品也是后人學習大篆的極好范本,并與毛公鼎、大盂鼎并稱為“金文瑰寶”。
趣味鏈接“臺北故宮博物院”里的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位于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該館始建于1962年,建成于1965年,為中國宮殿式建筑,共有4層。
如今,院內有藏品60余萬件,其中包括肉形石、翠玉白菜、五彩龍鳳大盤等著名藏品,而散氏盤、汝窯天青水仙盆、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溪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快雪時晴帖、華子崗圖、國子監刊本《爾雅》、帝鑒圖說十件藏品更是被視為“十大國寶”,可謂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