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日帖——下真跡一等
書法賞析
《廿九日帖》是晉朝王獻之的行楷作品,為《萬歲通天帖》中的一帖,縱長26厘米,橫寬11厘米,為硬黃紙本,分為3行,共20字,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該帖是王獻之寫給他一位同輩兄長的信札,信的內容是王獻之為自己未能送別而致歉,并詢問對方的身體狀況,原文為:“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帳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匆匆不具。獻之再拜?!?/p>

▲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帖為行書,但有的字已近楷書,如“日”“白”“昨”“中”等,而有的字則是草書,如“何如”“獻之再拜”等。不過,雖然楷、行、草共處一帖,但看起來卻自然而協調,毫無牽強之感。
整體而言,該帖書寫自由,不拘體式,瀟灑秀勁,字字神逸,墨彩飛動,由此可見東晉士人寄情翰墨,自由書懷的風尚。從結體上來說,《廿九日帖》端正嚴整,并在方正的均勢中加入了高低、長短等變化,增強了字的動感,行筆勁健有力,筆畫間的提按轉折比較明顯。其中,楷體字“日”“白”“中”等轉折處多用方筆,很接近后來的北碑。《廿九日帖》為王獻之早期行書作品,字形偏于扁方形,橫向取勢,用筆含蓄深沉,近似于鐘繇與王羲之的早期書風。而從筆意的角度講,該帖用筆洗練而沉穩,筆畫厚實,尤其是帖首“廿九”二字,幾乎是平鋪筆毫,轉折處亦見頓按之力。
趣味鏈接小圣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是王羲之的第七子。由于書藝超群,王獻之被后人尊稱為“小圣”,并與王羲之合稱為“二王”。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
王獻之生于書法世家,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書圣”,母親和祖輩、眾兄弟等人也都是書法大家,從小學習書法是很正常的。而且,王獻之較他人又更為勤勉,因此在學習書法時更為專注,而其性情也頗具父親的風范。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傳承以及獨自另辟蹊徑的蹤跡。后人曾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而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有人曾評價稱:“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p>
此外,王獻之還創造了“一筆書”。所謂一筆書,又名“連綿草”,是指草書文字間自始至終筆畫連綿相續,如一筆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