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帖——古樸高華之作
書法賞析
《姨母帖》為東晉王羲之的作品,現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為唐摹本,計6行,42字。公元696年,唐代武則天命人將其雙鉤廓填,集于《萬歲通天帖》中。
《姨母帖》的內容為:“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大意為:“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突然遭遇姨母哀事,心中被哀傷摧迫,悲痛之情難以自禁。奈何、奈何!因為哀痛反復涌現,凄慘之情充塞胸中,以至于我語無倫次。王羲之頓首再頓首。”王羲之與姨母的感情一直很深厚,這一點后人可以從帖中感受到。

▲姨母帖
《姨母帖》是王羲之書法代表作之一,樸厚而多隸意,在王羲之的書法中屬于“過渡型”的書體,對研究東晉書法,以及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發展演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清代楊守敬曾評價該帖稱:“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
該帖結字和用筆均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如帖中“一”“十”“痛”等字中的橫畫,隸書的筆意十分明顯。此外,該帖筆畫質樸凝重,出筆入筆比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樣強調一筆三折,字間多斷、頓挫,除“奈何”兩字上下牽連,其余都字字獨立,帖中字勢則寬廣均平,正面迎入,“姨母”二字更是敦樸圓厚。所有這些,都使得該帖作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
趣味鏈接萬歲通天帖的來歷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宋代《秘閣續帖》、明代華夏《真賞齋帖》、文征明《停云館帖》、王肯堂《郁岡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均曾刻?錄。
唐萬歲通天二年,也即公元697年,武則天向宰相王方慶征集王羲之墨跡,王方慶遂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28人書共10卷獻出,武則天隨即命人全部雙鉤廓填,《萬歲通天帖》即10卷之一。
《萬歲通天帖》中以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獻之的《廿九日帖》、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最為精妙。遺憾的是,10卷本在宋代已殘缺不全,并歷經兩次火災,卷幅上至今尚有火焚痕跡。
《萬歲通天帖》共有10帖,分別為王羲之行書《姨母帖》、王羲之草書《初月帖》、王薈行草《癤腫帖》、王薈行草《翁尊體帖》、王徽之行書《新月帖》、王獻之行楷《廿九日帖》、王僧虔行楷《太子舍人帖》、王慈行草《柏酒帖》、王慈草書《汝比帖》和王志行書《喉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