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秋帖——乾隆口中的稀世珍寶

書法賞析

《中秋帖》為草書紙本,縱長27厘米,橫寬11.9厘米,傳為晉王獻之原書,原為5行32字,后被割去2行,現僅存3行22字,又傳為宋朝畫家米芾臨摹本,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秋帖

該帖用竹料紙寫成,但這種紙在東晉時尚不能制造出來,直到北宋時才出現。此外,從行筆中可知,該帖所用毛筆為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運筆無法做到靈活自如,像該帖中這樣豐潤圓熟、線條連貫、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基于以上原因,現在人們大都認為該帖是宋朝米芾的臨摹本,但這并不影響該帖的價值。

此帖流傳過程歷經周折,一度被清內府收藏。該帖連同《伯遠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居住的壽康宮,溥儀出宮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攜帶出宮,并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之后又輾轉賣給郭世五。郭世五死后,此兩帖歸他的兒子郭昭俊所有。

抗戰勝利后,郭昭俊將父親的觶齋藏瓷全部捐獻故宮博物院,而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經理的職務。1949年,郭昭俊隨銀行撤至廣州,之后又輾轉到了香港。因生意資金問題,郭昭俊將《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了一位印度人。之后,印度人又將兩帖以十多萬港幣的價格抵押給了香港匯豐銀行。

因做生意賠本,一年后抵押期滿,郭昭俊無力贖回該帖,準備將其出售。為此,他找到徐伯郊商量辦法。之后,徐伯郊立刻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說明情況,馬衡院長隨即向周恩來總理報告了此事。1950年,周總理親自給當時的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馬敘倫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終使兩帖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秋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中秋帖》上寫有行書3行,共有22字,即“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該帖運筆筆跡流暢,情馳神縱,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米芾曾評價王獻之書法為“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而張懷瓘在《書議》則曾評價王獻之稱:“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草又處其中間。……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無疑,作為王獻之的代表作之一,《中秋帖》可以讓人一睹書法大家的作品風采。

趣味鏈接走近竹紙

竹紙即以竹子為原材料造的紙,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偉大發明。中國四川省夾江縣和浙江省富陽市,是竹紙的重要產地。拿夾江來說,夾江的環境適合竹類生長,當地在唐代即開始以“竹料手工造紙”,竹紙制作技藝興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來,夾江即享有“蜀紙之鄉”的美稱,所產手工紙素以質量佳、品種多、技術精、規模大等載譽巴蜀,乃至名揚海外。早在清代康熙年間,夾江手工紙便成為上貢朝廷的貢紙。乾隆年間,夾江紙更是成為上貢朝廷的考場專用文闈卷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平湖市| 玛曲县| 新疆| 五峰| 锦屏县| 临朐县| 青海省| 赤城县| 布拖县| 堆龙德庆县| 绥江县| 古浪县| 福州市| 定陶县| 班戈县| 桃园市| 罗山县| 宁明县| 芷江| 沙田区| 尚义县| 武功县| 平乡县| 文安县| 河北区| 静乐县| 景宁| 长顺县| 崇阳县| 肃宁县| 亳州市| 芮城县| 武平县| 叶城县| 甘孜县| 余江县| 乌兰察布市| 庆安县| 盖州市| 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