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目帖——令人驚嘆自失
書法賞析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諸奇帖》,為王羲之草書,共11行,102字,收錄于《十七帖》《淳化閣帖》。
《游目帖》真跡早佚,其摹本在明初為鄭濟所得,并邀方孝孺為其作跋。1402年,靖難之役后,方孝孺被誅十族,鄭家為避禍,刪去了此跋。不過后來,鄭濟之侄鄭柏找到原文并重跋于后。明末時,該帖歸徐守和所有,并被重新裝裱。清乾隆十二年,也即公元1747年,該帖入清內府,被收入《石渠寶笈》,并刻入《三希堂法帖》。之后,《游目帖》被賜于恭親王,后又傳給了恭親王的次子載瀅。再后,《游目帖》流入日本,被廣島的安達萬藏收藏。

▲游目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蜀地奇勝的向往之情。周撫字道和,是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永昌元年,也即公元322年,周撫成為王敦的爪牙,兩年后,王敦失敗,周撫逃入西陽蠻中。咸和初年,也即公元326年,周撫為王導所用。
《游目帖》原文為: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傻霉?,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大體意思是說:您信中所說的巴蜀山川的種種奇勝之處,揚雄《蜀都賦》、左思《三都賦》里都沒有記敘。那里山川奇異,也使人感到目悅神怡。如果我可以去,希望您能迎接,而如果真的錯過了這一機會,我可能將會覺得度日如年。您鎮守巴蜀,朝廷不會有調動之理。真想趁您還在巴蜀任上和您一起登汶嶺和峨眉山而歸,那真是不朽的盛事啊。先說這些吧,心已經飛到您那里了。
《游目帖》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數較多的一件,書法妍美而不柔媚。明代方孝孺曾稱贊說:“《游目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泵鞔焓睾蛣t跋:“贊曰:書法至晉,體備前規。專美大成,絕倫于羲。疇能方駕,過鐘邁芝。煥若神明,譽重當時。墨為世寶,異代同師。梁唐爭購,博訪無遺。兵火屢變,造物轉移。民間剩跡,盡入宋帷。閣帖臚列,真偽紛披。元章刊誤,始證臨池。撫茲游目,別有神奇。非廓非填,枯毫脫皮。冷金古紙,松煙鳳脂。行草兼摯,八法并施。龍跳虎臥,智果不欺。詳考印識,薛氏長宜。紹朋道祖,首尾參差。貞觀淳化,古璽在茲。一符半印,世遠難窺……”
趣味鏈接刺史是什么官職
漢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是為刺史,但不常置。到漢武帝元封五年,也即公元前106年,刺史才成為一個固定的官職。在西漢中后期,刺史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王莽稱帝時期,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