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漢碑集成之碑
書法賞析
《張遷碑》亦稱《張遷表》,全稱為《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碑石原在山東東平州,即今山東東平縣,現置于泰安岱廟炳靈門內。該碑刻于漢中平三年,也即公元186年,明初出土,得以重見于世。
該碑高2.92米,寬1.07米,碑陽有字15行,行42字,共計567字,為隸書;碑陰則刻有立碑官吏41人銜名及出資錢數,共3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共計41行,323字,同樣為隸書。此外,《張遷碑》碑額題有“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意在篆、隸之間,通常被視為篆書。

▲張遷碑
《張遷碑》的碑主名張遷,字公方,是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他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迂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碑文系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而立。該碑書法多別體,也未署書者姓名,刻石人為孫興,所以有人懷疑是摹刻品,但就其端直樸茂的特點來看,非漢人似乎不能為之,所以應確為當時之物。
《張遷碑》是東漢晚期作品,通篇為方筆,方整勁挺,結構謹嚴,筆法凝練。從書風上看,該碑則端正樸茂,方勁雄渾。整體而言,《張遷碑》初看似乎稚拙,細細品味才見精巧,章法、行氣也見靈動之氣,可謂沉著有力,古妙異常。
而從運筆上看,該碑多采“方筆”,用筆棱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筆道粗細介于二分筆與三分筆之間,而波畫的提按過渡則不甚明顯,有別于孔廟三碑的大撇重捺。
《張遷碑》的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雖字跡多漫漶,但端整雅練,剝落之痕也極其天然,結字運筆已開魏晉風氣。對此,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張遷碑》上承西周《盂鼎》書風,四周平滿,嚴正樸茂,而且接近楷法,開啟北魏《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一路書法。也有人認為,“北魏《鄭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記》等石刻、造像無不與它有著嫡乳關系”。
總之,《張遷碑》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滯,是漢隸中的上品,可謂漢碑集成之碑,同時也是學漢隸者極好的范本。
對于該碑,歷代評價都很高,明代王世貞曾評價此碑稱:“其書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代孫退谷則評價稱:“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而清代楊守敬在《平碑記》中則說:“顧亭林(顧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練,剝落之痕亦復天然……篆書體多長,此額獨扁,亦一格也。碑陰尤明晰,而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于《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
趣味鏈接全真派圣地——岱廟
岱廟坐落于山東省泰安市區北,泰山的南麓,俗稱“東岳廟”,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岱廟創建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唐開元十三年,也即公元725年,岱廟曾進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也即公元1009年,岱廟再次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據《重修泰岳廟記碑》所載,時有“殿、寢、堂、闔、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