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糾結的時代(2)
- 亂世漢王
- 張國保
- 1681字
- 2017-08-15 10:15:44
東漢中平元年,按倒葫蘆瓢又起——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還沒有平滅,涼州地方又發生了動蕩。
這次的帶頭大哥是北宮伯玉,他帶領了族屬先零羌聯合了地方土豪宋楊,積極響應太平道張角的起義。亂軍很快攻陷金城郡,殺死護羌校尉冷徵和金城太守陳懿。次年,叛軍進逼三輔,(今陜西關中地區,西漢皇帝陵寢所在)數次大敗漢軍。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北宮伯玉手下湟中精兵數萬,(湟中,指今青海黃河西岸之地,叛軍主力一部為湟中義從,是漢末作戰序列中一支精銳之師)卻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
就在他為造反事業因此不能做大作強苦惱之際,有人舉薦:榆中人邊章、韓遂(即韓約)“素有膽略,在西州一帶聞名”,如果得此二人之助,保愁大事不濟?
北宮伯玉一聽大喜,當機立斷將邊章、韓遂二人“請”至軍中。(請,分為文請、武請,《三國演義》中劉備請諸葛是文請,張飛的提議正是武請。北宮伯玉一介胡人,他采用的正是武請,直接將二人“劫入軍中”。如此求賢若渴,可發一笑!)
邊章上賊船可能是逼上梁山,而韓遂卻是正中下懷,與北宮伯玉一拍即合。北宮伯玉當即委以重任,讓二人主持羌胡聯軍的軍政事務。令北宮伯玉始料未及的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韓遂羽翼豐滿之后,干脆鳩占鵲巢。殺了他和李文侯等人,(邊章病死,躲過一劫)成了叛軍的首領。
漢末這種為他人作嫁衣的事情不勝枚舉,事實證明:起得早不見的身體好。
三國紛爭的歷史,也可以視為無數的為他人作嫁衣的傳奇故事匯編。
北宮伯玉的下場告訴我們:請客危險,矜持些最好。反客為主還好,丟了卿卿性命就得不償失了!
來得早不如來的巧——韓遂正尋找機會,北宮伯玉的“相請”正是在他瞌睡時候遞到手中的枕頭。
原來他是剛剛從洛陽城潛逃回涼州地方的:何進延攬天下名士,韓遂也在其中。來到洛陽城,他提議何進盡誅宦官,修明政治。何進哪里有這膽量,韓遂一見道不同不相為謀,擔心走漏消息,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立刻腳底抹油逃離了洛陽。
北宮伯玉自從身邊有了邊章和韓遂二人的輔佐,如虎添翼,造反事業在短時間內就踏上了新臺階。
在韓遂的提議下,叛軍打出了清君側、誅除宦官的旗號,攻城略地,據有了西州數郡之地,很快就眾至十余萬,并且連敗蓋勛和皇甫嵩兩位漢廷名將。
眼見的叛軍聲勢大振,靈帝憂心如焚。平滅叛軍,只余走馬換將一道。中平二年,任命司空(三公之一,西漢三公為宰相、太尉、御史大夫;東漢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一個公分領三個卿。)張溫為車騎將軍,率軍西征。
名士張玄聽說了這一消息之后,立即前往張溫處,進行了一番游說。首先張玄陳述了當今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正是宦官干政,進而提出了解決之道。
“聞中貴人公卿已下當出祖道于平樂觀,明公總天下威重,握六師之要,若于中坐酒酣,鳴金鼓,整行陣,召軍正執有罪者誅之,引兵還屯都亭,以次剪除中官,解天下之倒懸,報海內之怨毒,然后顯用隱逸中正之士,則邊章之徒宛轉股掌之上矣。”——(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張霸傳》)
張玄的意思非常明白,張溫現在兵權在握,趁著達官貴人為他壯行的良機,先殺幾個罪大惡極的宦官,然后回師盡殺宦官,解除天下苦難。
平滅邊章、韓遂的叛亂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權宜之計,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可惜張溫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認為自己做不了這樣的事情,事情只好不了了之。張玄借刀殺人的妙計落空,士人想要和宦官勢力了結恩怨只有尋找其他解決之道了。
借力打力本來是士人不錯的選擇,可是在尋找外力作依托的時候士人們卻屢屢碰壁。士人階層經過反思,終于認識到解決朝政難題的關鍵是掌握武裝。
沒有槍桿子,一切政治理想只能是霧里觀花。
而在漢末崛起于草莽的英雄們更是悟到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真理!
在找不到下家的情況下,就需要士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好在士人早已經意識到這種情形,所以在桓帝在位以來,東漢名士任俠蔚為風尚。到了靈帝在位期間,士大夫群體中已經出現了武人化的傾向。士人中多有敢想敢為的好男兒,他們既然想到了控制軍隊與武裝的重要性,當然就不會錯過任何一次機會。
武裝,必將成為士人攫取的對象。
一擊不中也不會因此而知難而退、望峰息心,而是毫不氣餒的尋找創造機以求一逞。
武裝,勢將成為士人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