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成語曰墨守成規,意思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這實在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一樁冤案了,察其本意,意思與上面大相徑庭。這個成語來自于《墨子·公輸》篇,其中記載了墨子與魯班在兩千多年前的一段PK往事: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1]
魯班為楚國造了云梯,楚國得此利器,準備攻打宋國。楚國治于今湖北地帶,宋國治于今河南商丘地帶,算是鄰國。這件事被墨子知道了,墨子當時在齊國,齊國國都在我們今天的山東省淄博市,所以這場戰爭其實離齊國還是有點距離的。可是,墨子聞之坐不住了,風雨兼程十天十夜奔向楚國,欲全力阻止這場戰爭,以踐行他的“兼愛、非攻”的學說。那時還沒有聯合國,要是墨子生在當下,一定是聯合國秘書長的不二人選。
墨子見到魯班,劈頭蓋臉地問了一個問題:你能替我殺個人嗎?魯班說:不能。墨子說:我給你十兩金子呢?魯班說:我不是見錢眼開、見利忘義的人。墨子說:那好,你為什么替楚國造云梯來攻打宋國呢?楚國是大國,宋國是小國寡民,這難道不是強盜行徑嗎?魯班心服口服,但又說:我答應楚王了,不能言而無信。墨子說:那好吧,我們一起去見楚王,我來說服他。見到楚王,他曉之以理,楚王自知理虧,但又想耍賴,既然云梯已經造好了,不打宋國太可惜了。墨子說:你即使有云梯,也奈何不了宋國,因為我有防御云梯之策,可幫助宋國化險為夷。然后他與魯班當場來了個“沙盤推演”,最后魯班敗退。墨守成規就是打這里來的,本來是一個多么積極和正面的褒義詞,不知從何時起就被“描黑”了,難道就因為墨子姓墨?語言這玩意兒,褒貶完全在一念之間,就看誰擁有話語權了。
墨子拯救了宋國,回齊國途中經過宋國,天降大雨,他想進城去避雨,守城的門衛卻不讓他進,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墨子真是“活雷鋒”,做好事不留名啊!
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的學說,說到底還是屬于儒家的范疇,如果要我來歸類的話,我將墨家歸于儒家中的“左派”,他永遠偏向弱勢的一方。
儒墨之所以在春秋時期是并行不悖的顯學,蓋因二者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學以致用。孔子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算是一個“獨立團”,這些學生“畢業”后在各個諸侯國任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輿論場,左右著時局。墨子呢,也不示弱,也有自己龐大的組織,這個組織比孔子的組織還要嚴密,老大名為“矩子”,此處“矩”同“巨”,成員叫墨者,皆短衣草鞋打扮,號令嚴明,行俠仗義,有點像綠林好漢,不過個個都是有文化、有修養的綠林好漢。
有人說墨者像“斧頭幫”,像“黑社會”,打扮的樣子倒是有那么點意思,讓人不禁想起周星馳《功夫》里的造型。舊上海的“斧頭幫”是暗殺大王王亞樵創辦的,是一個以鋤奸為己任的民間組織,與杜月笙和黃金榮的青幫還是有點區別的。據說王亞樵曾派人上廬山刺殺過蔣介石,結果未遂,蔣介石視其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最終王亞樵還是被戴笠干掉了。這點墨者和斧頭幫倒有點相似,都行俠仗義,也都摻和政治。
要說墨者與現在的哪個NGO(非政府組織)相似,我看非“綠色和平組織”莫屬,要不哪天咱也成立一家NGO,名字都想好了——墨綠,專門致力于發展清潔能源和維護世界和平,立此為據,版權所有,仿冒必究哦!
言歸正傳,墨子之所以能阻止楚國攻打宋國,當然不僅僅是靠他一張嘴,而是因為他身后有自己強大的組織,這個組織還擁有強大的軍械制造能力,所以,楚王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而孔子呢,如何維護和平?主要是靠教化,采取循循善誘之法,效果一般;墨子則不然,沒有太多廢話,路見不平一聲吼呀,風風火火闖九州啊!以暴制暴,屢屢得法。
猴王在上一本書里寫沈括時,就感嘆他早熟的科學精神,深為嘆服。而墨子呢,更超前,據說他造出了可飛上天的木飛機,是萊特兄弟的祖師爺啊!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人可真是地球上的一幫牛人,要思想有思想,要動手能力有動手能力,那真稱得上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墨子的心靈手巧不是天生的,他是有理論支撐的。他的幾何學說與歐幾里得殊途同歸,他發明了十進制,發現了杠桿原理,他解釋了光影現象,還做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對聲音的傳播也有研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由衷地贊嘆:“墨子關于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當代學者楊向奎先生在《墨經數理研究》里說:“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決不低于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于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于整個希臘。”這些話是溢美之詞嗎?不是,中國代有牛人出,還不僅僅是一個墨子。我們來看看李約瑟在1988年為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文譯本所作的序言:
然而現在看來,這種把旋轉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的機械,公元547年即已存在了。這是《洛陽伽藍記》的成書年代。該書記載了洛陽寺院中的奇觀。關鍵是一個“簸”字。它指的是由水力驅動的篩粉機。看來,除非把旋轉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否則它是無法工作的。因此,現有資料表明,公元6世紀中葉是已經存在這種機械的最早年代。
再提一下,很多中國學者無疑都了解《農書》中的描述,但卻無人意識到這一事實——皮薩內洛的畫晚出了一百年。現在我們知道,就這類機械而言,中國人更可能領先了九百年。我舉以上兩個例子說明,在機械方面,運用比較法是多么重要。它們還只是機械工程上的例子。其他學科如天文學和醫學,也能充分證明這一點。
關于中國和中國文化在古代和中世紀科學、技術和醫學史上的作用,在過去30年間,經歷過一場名副其實的新知識和新理解的爆炸。對中國人來說,這確實應該是一個理所當然值得自豪的巨大的泉源,因為中國人在研究大自然并用以造福人類方面,很早就躋身于全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了。[2]
向墨子致敬!
注釋:
[1]戰國·墨子《墨子》,公輸。
[2]為盧嘉錫主持翻譯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全譯本而作,李約瑟,1988年5月10日,劉祖慰譯,袁翰青、盧嘉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