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淡定是心靈的修行

淡定是一種氣質,是一種是歷練,是一種涵養,是一種從容,是一種平淡對待得失,冷眼看盡繁華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

在紛紛擾擾、潮起潮落的人生戲臺上,以一份灑脫嫻靜的心態來面對世事萬象,與清風嬉戲,與明月相伴,如日月清風一樣來去不覺,方能擊破紛擾,回歸簡樸,達到“心淡如水,人淡如菊”的境界。

心境淡泊,逍遙自如

一個心境淡泊的人,不會被世間的榮枯牽絆,也不會因為萬物的流逝而或喜或悲,忘記一切,超脫一切,就能在一切當中逍遙自如。

在《莊子·田子方》篇中,莊子杜撰了一則孔子拜見老子的故事: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了頭,正披散著頭發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動不動的樣子好像木頭人一樣。孔子在門下屏蔽之處等候,不一會兒見到老子,說:“是孔丘眼花了嗎,抑或真是這樣的呢?剛才先生的身形體態一動不動的,真像是枯槁的樹樁,好像遺忘了外物、脫離于人世而獨立自存一樣。”老子說:“我是處心遨游于混沌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問:“這說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說:“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閉而不能談論,還是讓我為你說個大概。最為陰冷的陰氣是那么肅肅寒冷,最為灼熱的陽氣是那么赫赫炎熱,肅肅的陰氣出自蒼天,赫赫的陽氣發自大地;陰陽二氣相互交匯融合因而產生萬物,有時候還會成為萬物的綱紀,卻不會顯現出具體的形體。消逝、生長、滿盈、虛空,時而晦暗、時而顯明,一天天地改變、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為,卻不能看到它造就萬物、推演變化的功績。生長有它萌發的初始階段,死亡也有它消退敗亡的歸向,但是開始和終了相互循環,沒有開端,也沒有誰能夠知道它們變化的窮盡。倘若不是這樣,那么誰又能是萬物的本源?”

孔子說:“請問游心于宇宙之初、萬物之始的情況。”老子回答:“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至美’‘至樂’了,體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樂’,這就叫做‘至人’。”孔子說:“我希望能聽到那樣的方法。”老子說:“食草的獸類不擔憂更換生活的草澤,水生的蟲豸不害怕改變生活的水域,這是因為只進行了小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慣常的生活環境,這樣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就不會進入內心。普天之下,莫不是萬物共同生息的環境。獲得這共同生活的環境而又混同其間,那么人的四肢以及眾多的軀體都將最終變成塵垢,而死亡、生存終結、開始也將像晝夜更替一樣,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擾亂它,更不去介意那些得失禍福!舍棄得失禍福之類附屬于己的東西就像丟棄泥土一樣,懂得自身遠比這些附屬于自己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況且宇宙間的千變萬化從來就沒有過終極,怎么值得使內心憂患?已經體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曉這個道理。”

孔子說:“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來修養心性,古時候的君子,又有誰能夠免于這樣做呢?”老子說:“不是這樣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對于德行,無須加以培養,萬物也不會脫離他的影響,就像天自然的高,地自然的厚,太陽與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著修養呢!”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把見到老子的情況告訴給了顏回,說:“我對于大道,就好像甕中的小飛蟲對于甕外的廣闊天地啊!不是老子的啟迪揭開了我的蒙昧,我不知道天地之大那是完完全全的了。”

老子告訴孔子,他“游心于物之初”乃是“至美至樂”。

一個心境淡泊、超然物外的人,他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藝術品,任何事物都充滿了難言的真善美。花落了,可以葬花;葉落了,可以做成美麗的標本。

淡定的心靈智慧

人如果能夠忘記各種欲念是非,淡看紅塵紛擾,把生活當作樂趣,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快樂、更美好。

淡泊是心靈的最高境界

《莊子》中曾提到過一個女人,她在與南伯子葵地交談的時候講了這樣一段話:

“你知道卜梁倚嗎?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氣,卻沒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卻沒有圣人那種明敏的才氣。我本想如果用虛淡的心境去教導他,沒準他果真能成為圣人。然而,結果卻不是這樣。雖然把圣人虛淡的心境傳告給具有圣人才氣的人看起來更容易些,但我還是選擇持守著告訴他,結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遺忘天下。看到他已經可以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結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遺忘萬物。看到他已經遺忘萬物,我又凝寂持守,結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遺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遺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澈。當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夠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當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當他超越古今的時限可以在歷史中穿梭,那么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當你摒除了生也就沒有了死,因為沒有了死的對比,那時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莊子認為,一個可以學道的人,必須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否則,這個人只能在世間隨波逐流,跟隨著眾人行走于聲色名利之中,永遠沒有醒悟的那一天。一個人,只有學會了修養自己的心靈,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和諧,才有可能像莊子一樣,達生而逍遙。

心靈的淡泊,能與宇宙時空中無窮無盡的能量連接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人的靈魂升華,會把一切美好的東西變得永遠充滿神秘色彩。為了放淡自己的各種欲望,我習慣在孤燈夜靜的書案前,頭靠著松軟的椅背,輕輕地合上疲憊的眼睛,閉目養神,忘記自己,忘記世上困擾人的一切。在寧靜中,我的生命變得猶如滿天的輕風細雨那樣悠長、清澈、溫和,緩緩地逍遙于宇宙時空之中……

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淡泊的心境應該是人生追求的境界。

淡定的心靈智慧

一個人要想消除心靈的煩惱,淡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愛生命,就必須修心養性。

上善若水,淡泊清澄

老子說:上善若水。人生若是如水,往來穿梭自如,于浩渺的天地之間默默流淌,上可至穹廬,下可到黃泉,不畏寂寞,不為誘惑。

古代,一位官員被革職遣返,他心中的苦悶無處排解,便來找師父開導自己。師父靜靜聽完了他的傾訴,將他帶入自己的房中,房間的桌上放著一瓶水。師父微笑著說:“你看這只花瓶,它已經放置在這里許久了,幾乎每天都有塵埃灰燼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這是何故嗎?”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將花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淀到瓶底了。”

師父點點頭:“世間煩惱之事數之不盡,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揮之不去,那就索性記住它好了。就像瓶中的水,如果你厭惡地搖它,會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淀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容納它們,這樣,心靈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純凈了。”官員恍然大悟。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使萬物得其潤澤,而不與萬物爭利,永遠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世界中,寧愿自居下流,藏垢納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老子只是拿水與物不爭的善性一面,來說明它幾乎近于道的修為而已。一個人的心境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所謂“心善淵”;行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所謂“居善地”;行為舉止同水一般助長萬物生靈,所謂“與善仁”;言語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所謂“言善信”;立身處世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所謂“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合,所謂“事善能”;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做到同水一樣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澄澈,所謂“動善時”;遵循水的基本原則,與物無爭,與世無爭,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便是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妙用了。

淡定的心靈智慧

人生在世,若能將水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修得如水一樣的淡泊澄清的心境,可謂完人,正是“上善若水”。

撣凈塵埃,心明眼亮

英國詩人威廉·費德說過:“舒暢的心情是自己給予的,不要天真地去奢望別人的賞賜。舒暢的心情是自己創造的,不要可憐地乞求別人的施舍。”

南宋僧人也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心如明鏡,纖毫畢現,洞若觀火,那身無疑就是“菩提”了。但前提是“時時勤拂拭”,否則,塵埃厚厚,似繭封裹,心定不會澄碧,眼定不會明亮了。

一個人,在塵世間走得太久了,心靈無可避免地會沾染上塵埃,使原來潔凈的心靈受到污染和蒙蔽。心理學家曾說過:“人是最會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動物之一。”的確,清潔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們制造的成堆的垃圾,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而人們內心中諸如煩惱、欲望、憂愁、痛苦等無形的垃圾卻不那么容易處理了。

因為,這些真正的垃圾常會被人們忽視,或者,出于種種的擔心與阻礙不愿去掃。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擔心掃完之后,必須面對一個未知的開始,而你又不能確定哪些是你想要的。萬一現在丟掉的,將來想要時卻又撿不回來,那該怎么辦?

的確,清掃心靈不像日常生活中掃地那樣簡單,它充滿著心靈的掙扎與奮斗。不過,你可以告訴自己:每天掃一點,每一次的清掃,并不表示這就是最后一次。而且,沒有人規定你必須一次掃完。但你至少要經常清掃,及時丟棄或掃掉拖累你心靈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清掃心靈的任務,對于這一點,古代的圣者先賢看得很清楚。

圣者認為,“無欲之謂圣,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得欲之謂狂”。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在于他心靈的純凈和一塵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于他心中的雜念太多,而他自己還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繼而清除心中的雜質,讓自己純凈的心靈重新顯現。

我們都有清理打掃房間的體會吧,每當整理好自己最愛的書籍、資料、照片、唱片、影碟、畫冊、衣物后,你會發現:房間原來這么大,這么清亮明朗!自己的家更可愛了!

其實,心靈的房間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污染心靈的廢物一塊一塊清除,勢必會造成心靈垃圾成堆,而原來純凈無污染的內心世界,亦將變成滿池污水,這會讓你變得更貪婪、更腐朽、更不可救藥。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斗志,我們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

因此,我們要時時為自己的心靈洗滌,拂去心靈的蒙塵,防止心靈受到污染,從而擺脫生活帶給你的錯綜復雜的痛苦和惱怒。

淡定的心靈智慧

清空心靈,就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積存的枯枝敗葉;清空心靈,就是要收獲未來的光榮與輝煌;清空心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

栽種心靈花,芬芳隨處散

幸福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財富,而要靠自己內心的淡定和高貴。

“文革”期間,著名作家沈從文被下放到多雨而泥濘的湖北咸寧勞動改造,飽受痛楚。可沈從文毫不在意,在咸寧給他的表侄、畫家黃永玉寫信說:“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

就這樣一句普普通通的“荷花真好”,竟使那段苦難的日子飄蕩著荷花的芬芳,令人以為多雨泥濘的咸寧是王孫可游的人間仙境呢!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弘法師講經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

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后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幾天后,慧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準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后,慧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態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就是這么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后,肅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語里,暗示了多少佛門玄機,又蘊含了多少人生智慧啊!現實生活中,無限制增長的欲望、不滿足現狀的心態,還有那諸多數不清的煩惱與磨難,常常使人患得患失。因此,很多人抱怨命運,抱怨時運不濟,抱怨人生多“苦”。

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其實,只要我們嚴肅冷靜地分析人生,痛苦與歡樂幾乎是與生俱來的。造物主讓我們來到人世中,享受世界的無限歡樂,但同時也要給我們困苦、不幸的負重。人生就是一次爬山的旅行,辛苦是自然的,摔跤有時也難免,磨難就是這次旅行的代價。既然我們能夠愉快地享受人生,為什么不能快樂地接受生活賜予的苦難呢?況且,苦難已降臨,生氣煩惱又有何用?

栽種一株快樂的花朵于心田。無論生活面臨怎樣的境地,人生遭逢怎樣的磨難,請把快樂的花朵開放在心靈的原野上,讓靈魂的舞姿如花之綽約,滿載著花的芬芳。

淡定的心靈智慧

無論生命有多少凄苦,人生有多艱難,栽種一株快樂的心靈之花于心田,讓絢麗的花朵昂然地綻放在生命的枝頭。從此,我們便擁有了慧質蘭心,我們的心境也定會盈滿幸福!

內心淡定,四季是美景

有首古詩寫道:“但愿此心春長在,須知世上苦人多。”現實中真的是有許多人感到自己活得很辛苦,生活中沒有一點樂趣。正因為世人心中無“春”,所以才無快樂可言。其實人生是快樂的,只不過快樂深藏于心,不容易為人所發現而已。

春秋時有一隱士榮啟期,在泰山優哉優哉,鼓琴而歌。孔子路過,就問他:為何這等快樂?

榮啟期回答道:“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我得為人,何不樂也?”

正如榮啟期所說,生而為人即是一種快樂,快樂是人生的主題。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以飽滿的熱情去對生活,就能快樂度過每一天。

許多人抱怨生活太清苦,許多人到外界去尋求快樂。而對身邊的美景熟視無睹,其實只要用心生活,身邊就有感動你的美景。

在春天,特別是早春,從春來發幾枝的柳樹上,從重新披上綠裝的大地上,從水光瀲滟的湖面上,從鳥雀嘰喳的瓦房屋頂,從萬物萌發的郊外,從身邊女人和孩子們的身上,你隨處都能感受到風景的存在,讓心靈享受美的熏陶。只要用心,你也能體會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美景。

在夏天,你可以去體會萬物在驕陽下傲然挺立的颯爽英姿。如果是晴空萬里,你可以去河邊體會“水光瀲滟晴方好”的詩意;如果是雨天,你則可以去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好景連連,正如古人所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看著院里掛滿果實的梨樹,你能不開心?聞著空氣中彌漫著的果實的芳香,你能不開心?就是看看滿街的落葉,也會帶給你無窮的遐想,你也沒有不開心的理由。

冬天總是給人一種肅殺寂靜的感覺,似乎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其實不然,冬天也有冬天的美麗。即使去看那光禿禿的樹,在凜冽的西風的肅殺中沉著堅持的樣子,也讓人感受到力量和希望。享受著這一切,你能說冬天不美嗎?

淡定的心靈智慧

一個人如果能夠始終保持內心的淡定,那么不論是春夏秋冬,不論是風霜雨雪,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那么他的內心必定不能缺少淡泊。雖然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能在有生之年畫出優美的人生軌跡,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平平淡淡的快樂生活,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這種成功,不必努力苛求轟轟烈烈,不一定要有那種揭天地之奧秘,只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足矣!

陶淵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手下提醒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從官場退隱后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諸葛亮有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是一種真我,是英雄本色。追求淡泊者,生活的道路會開滿鮮花、芳香四溢;追求享受者,生活的道路可能會遍布陷阱,甚至只能在生命終結的一剎那才能體會到稍縱即逝的一絲快樂。

心淡如水,人淡如菊,不貪圖什么,不憂慮什么,拋棄所有的煩惱,是一種境界。讓心靈享受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享受到富有禪意的生活,就要讓心靈除去雜念,遠離世俗,做最自然、最本真的人。

淡定的心靈智慧

學會淡泊,擁有淡泊。學會和擁有了淡泊,我們就能在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態面前神寧氣靜,就會拋開一切名韁利鎖的束縛,在人生的大道上邁出自信與豪邁的步伐。

淡定人生三境界

徐緩是一位成功人士,當他的同學還在為飯碗苦苦奮斗時,他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這一切似乎并沒有像有些人那樣犧牲健康和情趣孜孜以求,而是在從容淡定中將一切盡收囊中。有人欲探得其中奧秘,徐緩說,其實挺簡單,換來這分從容的,也就是半小時。他剛參加工作時,和許多人一樣,總覺得手頭的事情做不完,業余愛好也丟了,人疲乏得要命,到頭來還沒落得個好結果。后來有一天,父親對他說:“你能不能試一試,每天早出門半個小時?”他看了父親一眼,對父親的話并不十分理解,但他還是決定試一試。從第二天起,他開始比正常時間早半個小時出門。當他走到公共汽車站時,發現等車的人不多,上了車,又發現有許多空位,比平時愜意多了。而且,由于還沒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不堵塞,很快就到達目的地。坐在車上時,他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個頭緒。進入辦公室后,同事們還沒來,他在空曠的辦公室里伸展了一下手腳,而后開始聽一段音樂。當同事們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腳亂地開抽屜時,他的面前已放好了需整理的材料,并泡好了一杯熱茶,接下來的工作是有條不紊的。

這里講的或許是時間管理,半小時的短暫時間換來一世從容。其實,這是一種原理,兵荒馬亂中永遠都是一團亂麻,從容之中才能氣定神閑,決勝千里。

許多人一世“勞生”,從來不知“徐生”的從容,其實他們陷入了人生的誤區,無法自拔。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說一個人在涉世之初純潔無瑕,目光所及之處一切都新鮮有趣,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為隨著年齡的漸長,閱歷漸豐,日漸發現世事的繁雜,不愿再輕易相信什么,山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如果一個人長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便會這山望著那山高,斤斤計較,與人攀比,欲望的溝壑越來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達了人生的終點。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人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在疲于奔命的路上終結了自己的一生。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第三重境界并非人人能達到。這是一種撥云見日的豁然開朗,是本性與自然的回歸,心無旁騖,只做自己該做的。面對紛雜世俗之事,一笑而過,笑看世間風云變幻,只求從從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來面貌。

淡定的心靈智慧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之道便在其中: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生活中我們應該淡忘的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坎坷和不幸,如競爭的失敗、家道的中落、不測的病痛和突發的災難;可能會遇到無端的誤解和不公允的際遇;可能會有名利得失和榮辱毀譽;可能會有歷史的傷痕和歲月的滄桑;可能會聽到無中生有的流言蜚語,捕風捉影、飛短流長的小道新聞……

如果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們不妨揮一揮衣袖,學會淡忘,淡忘所有應該淡忘的一切。淡忘功名利祿,那將使你不會高高在上,不會擁有那種孤獨的高處不勝寒的悲涼;淡忘曾經的痛楚,那將有助于你尋找到另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淡忘曾經的仇恨,那將幫助你開辟另一條通往成功的大道;淡忘曾經的成功,那將有助于把你帶往人生新的高峰。

讓我們來看看學會淡忘是如何帶給我們收獲的。

淡忘名利——

信陵君殺死晉鄙,拯救邯鄲,擊破秦兵,保住趙國,趙孝成王準備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人說:‘事情有不可以讓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有不可以不忘記的。’”信陵君說:“你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說:“別人厭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厭恨人家,又不可以讓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記;我對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記。如今您殺了晉鄙,救了邯鄲,破了秦兵,保住了趙國,這對趙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我們倉促拜見趙王,我希望您能忘記救趙的事情。”信陵君說:“我敬遵你的教誨。”

唐雎叫信陵君謙虛謹慎,淡忘功勞,這的確是高明的處世哲學。

淡忘挫折——

一個女孩莫名其妙地被老板炒了魷魚。老板要她下午到財務室結算工資。中午,她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黯然神傷。突然,她發現一個小孩子一直不走,便奇怪地問:“你站在這里干什么?”

“這條長椅剛剛刷過油漆,我想看看你站起來的時候背是什么樣子。”小家伙說。

女孩怔了怔,笑了。她忽然恍悟:如同這雙天真爛漫的眼睛想看到我背后的油漆一樣,她昔日那些精明世故的同事也懷著強烈的興趣想要偷窺到她的頹敗、落魄和失意。她絕不能在丟失了工作的同時,也丟失自己的笑容、風度和尊嚴。選擇和被選擇不過是現在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的最平常不過的事情,這個事情對于她的唯一意義便是提醒她必須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她決定淡忘這暫時的挫折,用平常心面對生活。

于是,那天下午,同事們紛紛心照不宣地出來和她打招呼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張與平日無異的平靜美麗的面容。短暫的自我調整之后,她又擁有了開朗。

淡忘身份——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女王回臥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在里邊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

沒想到里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

里邊又問:“誰?”

“維多利亞。”女王回答。

里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

里邊再問:“誰?”

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開了。

要想家庭和睦、幸福,在回家之前,就應該把各種頭銜、職位扔在腦后,更別說進臥室了。在愛人面前要淡忘自己其他的身份。

淡忘缺陷——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癥,喪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只天堂鳥,她被對這只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只美麗的小鳥。奇跡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長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后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她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生命在不斷地延續,淡忘也會成為一種衰老的必然,我們無法抗拒,無法逃避。有時想想如果真的一切都能淡忘,也未必不是一種慶幸,至少麻煩有來也會有消退,烏云終會隨風而散。然而要淡忘談何容易,腦海深處總會刻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求一片淡然也只是偶爾才能實現,淡忘到深處便成了超脫,那又有幾人能做到呢?但我們還是應該學著淡忘,讓自己灑脫一點,讓生命更有色彩一點。

淡定的心靈智慧

淡忘生活中應該淡忘的,是獲得幸福、走向成功的重要準則。只有在這種心境中,人才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修養心靈,收獲淡定

一個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廟,他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將寺廟整修得美麗而又莊嚴。

后來有兩組人員被找來了,其中一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與畫師,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

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組人員的手藝比較好,于是他就決定給他們機會作一個比較。

皇帝要求這兩組人員,各自去整修一個小寺廟,而這兩個組互相面對面。三天之后,皇帝要來驗收成果。

工匠們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種顏色的顏料,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讓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們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與水桶等簡單的清潔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來驗收。

他首先看了工匠們所裝飾的寺廟,工匠們敲鑼打鼓地慶祝工程的完成,他們用了非常多的顏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藝把寺廟裝飾得五顏六色。

皇帝很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回過頭來看看和尚們負責整修的寺廟,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們所整修的寺廟沒有涂上任何顏料,他們只是把所有的墻壁、桌椅、窗戶等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凈,寺廟中所有的物品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而它們光亮的表面就像鏡子一般,無瑕地反射出從外面而來的色彩,那天邊多變的云彩、隨風搖曳的樹影,甚至是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都變成了這個寺廟美麗色彩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這一切。

皇帝被這莊嚴的寺廟深深地感動了,當然我們也知道最后的勝負了。

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廟,我們不需要用各種精巧的裝飾來美化我們的心靈,我們需要的只是讓內在原有的美,無瑕地顯現出來。

如果你珍愛生命,請你修養自己的心靈。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的追求應該是一種境界。

心靈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識去澆灌。胸中貯書萬卷,不必人前賣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讓知識真正成為心靈的一部分,成為內在的涵養,成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大氣魄。只有這樣,才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才能指揮若定揮灑自如。

淡定的心靈智慧

修養心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心靈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高朋滿座,不會昏眩;曲終人散,不會孤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霞浦县| 白城市| 河西区| 隆化县| 天峨县| 芮城县| 三穗县| 磐石市| 郓城县| 深水埗区| 读书| 江都市| 鹿邑县| 青铜峡市| 临湘市| 泸定县| 洪江市| 化州市| 察隅县| 五大连池市| 大关县| 平昌县| 汉源县| 响水县| 石景山区| 泽库县| 湄潭县| 湘阴县| 朝阳县| 广南县| 莱阳市| 法库县| 桃园县| 建始县| 集贤县| 黎城县| 仁怀市| 湘阴县| 十堰市|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