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互聯網為金融插上翅膀
1.1 全新的“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internet)誕生于1969年的美國,目前已經連接全球數億臺個人計算機與智能移動終端,是一項可以與蒸汽機、電動機相提并論的偉大發明。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并以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與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各行業中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目前已進入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時代,對人們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并催生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1.1.1 “互聯網+”的六維特征
大家知道,“互聯網+”的核心是互聯互通,本質是開放共享,并具有獨特的生態基因,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新的技術突破與新的商業模式。全新而真實的互聯網世界具有六個維度的顯著特征,主要體現在“平、濕、動、微、自然、自組織”六個方面(圖1-1)。在這個全新的互聯網世界與新的時代里,“萬物皆互聯、無處不計算”正在成為現實,互聯網正像水和電一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現在,我們在社會上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互聯網+,不再是技術而是生活”。
1.互聯網世界是“平”的
2006年,美國托馬斯·弗里德曼出版了《世界是平的:一部21世紀簡史》一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描述了隨著科技與通信的快速發展,信息的傳播與傳遞十分迅速,我們前期面臨的信息屏障逐漸消失,現在的世界正呈現出平坦化的發展趨勢。在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下,信息傳遞更加快捷高效,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與網站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全世界的人們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
2.互聯網世界是“濕”的
互聯網世界是“濕”的,這一概念來自美國克雷·舍基《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一書,講的是每一個數字世界里的東西都是充滿鮮活生命力的個體,你會發現我們許多人在數字世界里比在物理的世界里更深入,而且很重要的是,別人有時候比我們更懂我們自己。大家都知道,在金融服務領域,我們每天要處理數以千萬計的交易,這些交易的背后是客戶的行為模式、消費理念和興趣愛好。從這個意義上講,銀行比客戶更懂得客戶的自身行為模式,比如客戶每年刷卡用了多少錢、數字怎么分布,這些錢到底花在了哪兒?“濕”就在于每一個活生生的鮮活的個體的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互聯網+”時代,人類表達的天性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在互聯網“草根經濟”的崛起下,普通大眾不再是“看客”,而成為“編劇”“導演”和“制片人”,每個人不僅是別人和企業服務的對象,也是創新創造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真實,在互聯網時代進入一個真實的“濕”的世界。

圖1-1 互聯網世界的六維特征
3.互聯網世界是“動”的
互聯網世界是“動”的包括空間與時間兩個概念,一方面空間位置的動帶來信息的“動”,信息隨著位置的變化而變化;這個變化以前很難把握,大家覺得移動互聯網的變化就是把以前互聯網的東西搬到手機上和移動終端上,實際上不是,原來的網絡不管在哪里得到的信息都是一樣的,移動互聯網一定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你在不同的地方,讓你得到的信息就是不同的,移動和位置具有相關性。另一方面是時間的“動”描述客戶的行為軌跡,你從哪里來,現在哪里,到哪里去,用傳統的方式是很難記錄與預測的,但是在互聯網的數字世界里,個人的歷史被記錄下來,可以被跟蹤、分析、還原和預測。
4.互聯網世界是“微”的
互聯網的數字世界原來是宏觀的,講的是宏觀的東西,它總是要抽象,要概括,抽象完了之后進行識別。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微”的世界,它有兩個很重要的含義,一方面是人們的時間被劃分為無數的“碎片”,并做了很窄的劃分,這種“碎片化”的時間以前很可能被忽略,但在互聯網世界,客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享受“隨時、隨地、隨心”的服務,很散的時間也可以變得很有價值;另一方面是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導致我們對海量數據世界的精細化描述的能力提升了,這個微是指位置、空間的微,當我們有能力描述微的空間和微的時間,時間的微化能夠變得有效率,世界的變化能夠變得很專業,“微”對未來的金融變革影響巨大。
5.互聯網世界是“自然”的
大家可能會問,怎么會發現我們現在的數字化世界開始“自然”起來了呢?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理解。第一,自然的屬性就是它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一個世界之所以自然就是因為它不精確,精確的東西是不真實的,因為它只能反映事物的局部。為什么現在發現世界變得自然了呢?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我們控制和把握了大數據、規模數據的能力提升了,結構化的數字用數組數列的方式做,但是現在非結構化的數字,如文本、圖像也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得到表征和控制。第二,人機交互方式發生了改變,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全球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方面投入了許多資源,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過去的交互方式主要是拼音與筆畫,而現在則可通過自然的“三感”(觸感、語感、體感)用戶界面與交互方式,首先是“觸感”,大家接觸比較多的,像手機、iPad,通過觸摸;其次是“語感”,用我們的語言可以命令它,讓設備理解我們,把我們的語言轉化成對它的命令;最后是“體感”,通過我們的一些動作變成語言,這“三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數字世界的自然性的問題。
6.互聯網世界是“自組織”的
大家都知道,這個變化非常重要。我們在物理的世界是他組織型的,即別人來組織你,或者你去組織別人。但是,互聯網世界里,最大的變化是許多事情由他組織變成自組織,互聯網新技術極大地加速了自組織的出現和發展,出現了許多他組織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做互聯網首先碰到的詞是自治域,其最核心的理念是協議,是規則和規范,人和資源在規則的約束下朝著一定的目標前進,這就形成了互聯網的自組織體系。
自組織最重要的三個內容是“目標”“規范”以及“因為興趣而聚合在一起的人和資源”;核心特征有三點:①以興趣和利益聚合為驅動力;②過程是自發、分布式的;③規則和規范成就答案。比如大家在用“百度知道”的時候,你提問題會有很明確的答案,因為規則會把一個問題比較接近真實的答案呈現出來,并不是靠某一個人、某一個專家或某一個學者等。
1.1.2 “互聯網+”新經濟形態
“互聯網+”利用開放式的互聯網平臺使新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行業壁壘與邊界日益模糊,創造新的價值與發展模式,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模式以及人類社會生產帶來深刻變革,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包括經濟增長模式、企業經營轉型、市場結構調整、居民消費升級等多個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我國互聯網經濟的市場規模以及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均保持快速的發展勢頭,市場規模方面,從2011年的2500億元快速提升到2015年的11218億元(其中,2012年的市場規模約為3850億元、2013年的市場規模約為5579億元、2014年的市場規模約為8700億元),預計2018年將突破2萬億元的規模;從互聯網經濟規模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來看,也從2011年的0.5%快速增長至2015年的1.7%(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676708億元),并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在互聯網經濟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互聯網也正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并在增長模式、創新及消費驅動等方面提供新動力,根據麥肯錫于2015年發布的《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預計2013年至2025年,互聯網將幫助我國提升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3~1.0個百分點”。
為進一步把握時代發展機遇并充分發揮我國當前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加速提升各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并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好的環境,我國于2015年正式由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提出了11個具體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包括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和人工智能(圖1-2),并希望通過這些行動計劃的有效實施及落地,到2025年構建起基本完善的“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圖1-2 “互聯網+”11個具體行動計劃
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以及新經濟形態的產生,其主要原因是近十幾年來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如進一步擴大了市場的邊界、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突破了時間的限制等,使得生產力慢慢改變了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等。可以說,互聯網技術是挖掘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產方式以及新的運營模式的重要工具與基礎。
1.移動互聯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移動互聯(mobile internet)指互聯網的技術、平臺、商業模式與移動通信技術結合并實踐的活動總稱,具有碎片化和高度移動等特征。碎片化包括時間、信息的碎片化,催生了“微”模式(如微信、微博、微訪談、微交易、微公益等)和“圈”模式(如朋友圈、信息圈等)的快速發展,成就了移動互聯成為新一波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浪潮。據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國在網的活躍移動智能終端數量已經接近9億。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也大大拓寬人們獲取生活服務的途徑,使得客戶可以隨時隨地產生消費需求,尤其是在傳媒、娛樂、零售、旅游、金融、出行等服務領域的消費需求;隨著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用戶的使用行為和期望也在快速變化,線上與線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使得基于身份識別和地理位置的O2O(online to offline)服務模式(如近場移動支付等)成為可能。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說,目前移動互聯正在給我們的世界帶來新的溝通、學習、工作、生活方式,并將引領未來的潮流。
2.云計算改變傳統業務運作模式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方式提供動態可伸縮的虛擬化資源的計算模式。從技術角度來看,云計算是指通過虛擬化、網格計算以及面向服務架構(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等主要IT技術基礎設施構建的資源池,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能力,將有望改變商業社會的傳統業務運作模式,帶動業務轉型,重塑產業格局。從業務角度來看,其本質是“生產者—消費者”模型,為用戶提供按需服務。
從產業的整體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的云服務生態系統將從“云”“管”“端”三個層面構建端到端的業務運作模式,幫助企業節約運作成本并大幅增加企業的競爭力。其中,“云”指的是通過可運營、可管理的內容超市(如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為各種服務提供豐富的基礎設施;“管”指的是信息傳輸管道(如寬帶、無線網絡、物聯網等);“端”指的是接入客戶的智能終端或App,幫助最終用戶體驗便捷與更加豐富的一站式服務。
3.大數據為復雜環境提供決策依據
我們知道,越是復雜的環境(如金融風險管理、大氣環境監測等)越需要“依托數據來說話、依托數據做決策”,一方面因為數據不僅代表過去還可預測未來;另一方面因為復雜環境下人的主觀經驗難以做出合理而又客觀的分析及判斷。在復雜而又激烈的環境下,誰能管理并利用好數據,誰就能在市場上取得先機,這不僅關系到能否從復雜環境下的數據中挖掘出商業價值,還將關系到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與未來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般來講,復雜環境下的數據量會比較大、數據結構可能也會比較復雜,傳統的數據工具可能很難有效滿足數據分析與管理的要求,這就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復雜環境下數據的采集、挖掘與分析,并為決策提供充足的客觀事實依據。大數據(big data)用來描述數據規模巨大、數據類型復雜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的處理模式才能將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數據轉化為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處理能力的信息資產。大數據有典型的4V特征,即volume(數量龐大)、variety(來源多樣)、velocity(快速處理)、veracity(要求精確)。目前,在大數據的基礎上,美國達頓商學院羅伯特·卡洛威教授率先提出了小數據(iData)的概念,小數據并非數據量小,而是指“數據的精確要建立在無數個廣泛、真實細節基礎上,原本常被忽略的‘細節末梢’數據,在‘大數據時代’很可能扮演更重要、更關鍵的角色”。小數據分析通過對更加廣泛的數據挖掘用戶特征,獲取有價值的用戶信息、科學地分析用戶行為,找出真正能幫助用戶做決策的客觀依據,這對復雜環境下的科學決策非常有幫助。另外,麥克米倫也指出,“在大數據時代,每個數據的價值變得更加平等”,“小數據”在“大數據時代”的作用有可能在瞬間被放大,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決策的準確性與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有效地監督整個決策的過程。
4.物聯網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是互聯網的延伸與擴展,核心與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絡。其通過與智能感知、識別技術(如RFID)等形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以及物與務(服務)的連接,從而實現更加精細化和動態化的管理方式,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更加“智慧”,如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等等。
對傳統行業而言,物聯網有助于上下游產業的融合,物聯網的應用需求與用途非常廣泛,潛在市場規模巨大,應用領域包括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大氣監測、醫療健康、食品溯源、欺詐監測以及金融服務等,對企業創造商業價值、防范減少損失、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等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將有力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引領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并引發經濟發展方式與社會生產模式的深度變革。與此同時,物聯網對金融服務也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大數據的采集,以及大數據在網絡融資、移動支付和反欺詐監測等業務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