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鄉情如歌(5)
- 華杉散文選
- 華杉
- 3131字
- 2017-08-10 14:54:11
廚房里有個腌菜壇子,就像男人覺得家里有女人一樣心暖。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否喜歡吃腌菜,但在我的家鄉是家家都有這個家什的。每年夏天,新鮮的辣椒上市了,農民和販子就大籃小筐將辣椒運進集鎮來,市場上堆得小山似的,老遠就能聞到嗆鼻子的辣味。人們相呼去市場,少則買上幾斤,多則買上十幾二十斤,除了新鮮吃的外,其余的用壇子腌起來。先是剪蒂選優,然后洗凈晾干剁碎,用適量的鹽一搓,再裝入壇子筑緊,然后蓋好蓋子便成了。過上十天半月,辣椒就有一股酸嘰嘰的味兒,這就可以抓出來做菜用了。家鄉的菜如此美味,多賴這股神奇的酸辣味。燒個家常豆瓣魚呀,來個生悶燒肉、黃悶鴨、炒雞丁、燒泥鰍黃鱔什么的,哪樣少得了腌辣椒呢?就連炒個萵筍肉絲也要加上一匙,其味遠勝味精雞精。
自從來到城里后,我老覺得這里鄉味已不夠正宗。城里融合東南西北風味,辣味不足,溫和有余,老覺得吃不飽飯。每年我都要捎信給母親,讓她托人帶些腌制好的辣椒來。母親的老菜壇子腌出來的東西要比新壇子腌的味道好許多,僅是想著壇子里有母親腌的辣椒就覺得母親在我身邊,心里很踏實。
還有,腌菜壇子里少不得酸菜。湖北人愛吃酸菜魚,你看酸菜有多重要。家鄉有位小有名氣的作家曾寫過一篇散文《曬青菜》,你看他講得多有味道:“正月尾二月初,是曬青菜的季節了,家鄉人將院門前迎春的爆竹屑細細掃凈,青菜剖開來,一棵棵攤成均勻的方陣。沒有曬場的人家便在陽臺、窗臺上曬,竹篾串起來、細麻繩吊起來曬……”青菜曬蔫了就洗凈裝壇,往往是同辣椒腌在一起的,味道互相滲透。在城里是斷難見到這種全民大行動的熱火朝天的場面的。
記得剛到城里時住在單位的單身宿舍里,雖是小鍋小灶的,我還是樂意自己做飯。腌菜壇子竟有兩個,小壇子主要是腌辣椒,大壇子則腌“大路菜”,蘿卜,青菜,豇豆等等均可入壇。蘿卜絲晾干水氣就可以腌了,頭天放進去,第二天撈出來,拌上辣椒油,一咬嘎嘣地脆響,很爽。單是腌菜下飯也能吃下三大碗。后來我又調了單位,單位安排住招待所,腌菜壇子只好留在原處。我每隔一周就要打電話給原來同室的朋友,叫他別忘了給壇沿加些水。他就笑我年紀輕輕竟婆婆媽媽的,有“腌菜情結”。
如今,城里人的家庭生活日趨社會化了,不用事必躬親,要吃腌辣椒腌酸菜,就去超市買袋裝貨。何況現在的年輕夫婦多在父母家蹭飯,要么就吃食堂,下館子,上快餐店,這當然灑脫方便,但在我看來還是缺了些煙火味。朋友,如果你有了空就來我家串個門,我好好地弄幾個地道的家鄉菜招待你,然后再喝二兩枸杞杜仲酒。
小城看燈
初三起燈,十五團燈。元宵之夜的小城,是一片彩色的燈海。
故鄉的龍燈,以九節龍為多,制作精美,形象雄偉,那龍頭是一米多高,張開大口,好不威風。
元宵夜,等不得星星月亮出來,小城的大街小巷就一片輝煌。看燈人似乎都身不由己,腳不著地,隨人流而動。女人們貪著看燈,可又怕小孩走失,不住地叫著孩子的名字。小孩子可不管大人,一股勁地追彩燈。
呵,龍燈、船燈、獅子燈、蚌殼燈、高蹺燈、鯉魚燈……這是歷史,是傳統,是濃郁的鄉情。
呵,火箭燈、飛機燈、摩托車燈、電視機燈、五業興旺燈……這是當代,是開拓,是熾熱的追求!
兩條九節龍威風凜凜翻滾過來。舞龍大叔,身穿藍衫,腰扎紅布帶,在大街上鬧起了雙龍戲珠、空中飛龍、雙龍盤柱,盡管激烈的翻滾、折騰、狂舞,珠內的火燭不滅,龍身的火燭不滅。龍過處,人流兩面分開,舞龍人呼著龍燈彩詞:“兩條紅龍過大街……”
觀眾早有準備,齊聲應呼:“生意興隆通四海!”
“一顆龍珠放寶光!”舞龍人喊。
“財源茂盛達三江!”滿街人和。
龍燈多半是近郊鄉下來的。從帶燈人高舉著的燈籠上,可以看出是哪一村哪一姓的燈。只聽一人領呼:“一條紅龍街上游……”
“牛年更上一層樓!”眾人應和。
龍燈擁過去,花船燈和蚌殼燈來了。撐船的是英俊青年,坐船的是美艷姑娘。邊唱邊舞,表演搖櫓、點篙、過灘等動作,惟妙惟肖,極富水鄉情趣。接著一只色彩斑斕的蚌殼,一張一合,露出個貎美女子,那詼諧風趣的漁翁,嘴角上翹著兩綹八字胡,他趕緊撒網一打,伸手去捉那蚌,卻不料被蚌夾住了,各不相讓地糾扯著,風趣極了。
最好看的莫過于橋燈。橋用木板連接,每塊都由兩人抬著,上面放兩盞花燈。燈型多種多樣,異彩紛呈。橋燈的板大約有幾百塊,抬燈的全是挑出來的青壯漢子,抬起來像一條長虹。這長虹進到廣場,變了形狀,擺出梅花陣、螺旋圈、長橋臥波、繞柱盤龍諸多花樣。橋燈再抬到西街出口處的浮橋上,又化作一字長蛇,燈光倒映,橋上橋下變成兩道燈河,兩條彩帶,兩道游動的長虹,金光閃閃,河面變得無限開闊和光明。
“東風夜放花千樹”,小城變成了燈的海洋。一對對已約好的男女青年,名為看燈,實不看燈,他們推著自行車,或者騎了摩托,帶著水果,說著悄悄話,走向燈火闌珊的地方去了。
小城的燈海,交織著理想、愛情和歡樂。
柳葉彎彎
帶著對朋友的懷念,我把她寫進了我的作品。
朋友是位城里人鄉下人都認為很美的姑娘,在上山下鄉的大潮中,她趕上了“末班車”,從大武漢來到了鄉下的柳樹坡,她和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是帶著夢和宏偉的愿望來的。
后來,據說當地有個挺不錯的小伙子在她返城后不久就瘋了,當地的人都說是為她瘋的??墒牵嬖V我,這事她自己也說不清楚。
柳樹坡并不是農村最偏僻貧窮的地方,靠近小鎮,小鎮環山而建,這山叫回龍山,傳說有九條龍赴天庭給王母娘娘拜壽,途中歇息此山,其中有條小龍被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在拜完壽后又飛回來了,因此而得名?;佚埳降纳侥_有一個緩長的坡,坡下有溝,溝邊栽滿了柳樹,當地都稱之為柳樹坡而不叫柳樹溝。
我是在一個春雨初歇,陽光明媚的日子來到柳樹坡的。
這真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天藍風輕,花妍蝶舞,空氣清純,我好像走進了大自然的“氧吧”。
憑著朋友訴說的印象,我找到了當年知青坐車返城的山坳口,一條公路把小山分成了兩半。
坐在一塊沙包石上,我開始咀嚼朋友說的小伙子依崖癡望知青的感覺,領略這大都市花巨額資金也不可能營造的天然美景,用相機拍下了這一幅幅寧靜的山水圖。
透過鏡頭,我看到了一道最美的風景,在溪水潺潺的岸邊垂柳下,一位穿紅衣服的村姑正在洗衣服。
初春的柳條上,靈動地飄著嫩嫩的柳芽兒,淺綠淺綠的小芽兒附在柔柔的柳條上,隨那微風輕擺著。
我走過去,看見村姑的腦后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辮梢一直垂到了溪水里,形成了一個毛筆尖狀。她搓洗著衣服,身下一圈一圈的粼波就由小到大,由深到淺在她腳邊擴散開去。
她洗得那么專注,輕松。
我小心翼翼地蹲下來,怕驚嚇了她。
“對不起,我想向你打聽個地方,可以嗎?”
村姑轉過頭來,用平靜的眼光看著我。她的眼睛很大,很亮,皮膚是鄉下姑娘少有的半透明。
“你是城里來的?!彼龥]有直接回答我的提問。
“你怎么知道我是城里來的?”
她指了指我手中的礦泉水瓶說:“我們這里的人不喝這個。”她站起身來,抖著手中的衣服。
“我媽說,我們這里的水比礦泉水還純凈?!?
她說話的聲音讓我覺得像小鳥在歌唱,她告訴我知青點已被改建成加工廠了,她笑瞇瞇地揚起臉來把我從頭到腳打量了一遍,說我像電視里的記者。
她的笑是那么自然,美麗而動人,那笑起來的眼睛和眉毛彎成了一道柳葉。
村姑問我為什么要找知青點,她還說她大姐知道許多知青的事,她說姐姐曾背著她從門縫里看知青點蠟燭,她還告訴我,這里經常有知青回來度假……
我被震動了,知青到這里來,給這山村農莊帶來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呢?
我們追求的自然和返璞歸真不就是這無雕琢的小景嗎?
“我想給你拍張照片,行嗎?”
“我?不要照我。”但她還是讓我照了。
溪水緩緩地流淌,小魚慢慢游蕩,村姑淡淡的神態,甜甜的笑……
回到城里,照片沖出來了,最好的一張就是柳枝下村姑洗衣的倩影。
端望著照片,我想起了朋友臨終前的一句話:“柳樹坡留著我的夢。”
我突然明白了,朋友對這個世界為何還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