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3)
- 廣播電視綜合知識(2016—2017)
- 廣播影視業務教育培訓叢書編寫組編
- 4295字
- 2017-08-11 15:00:26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別。有的人作用大些,可以稱為“歷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以稱為“普通個人”。歷史人物是一定歷史事件的主要倡導者、組織領導者或思想理論、科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是歷史人物中對推動歷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先進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他們為群眾指明革命斗爭的方向,在革命斗爭中起著領導核心作用。杰出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教育家等的創造性活動,對于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不管什么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都要受到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而不能決定和改變歷史發展的總進程和總方向。
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歷史分析方法要求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出發,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進行具體的、全面的考察。判斷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要看歷史人物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什么新的東西。階級分析方法要求把歷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階級關系中,同他所屬的階級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和評價。階級的局限性決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所共有的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用來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過交換用來滿足別人的、社會的需要。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數量上的關系或比例。決定商品交換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體力與腦力的消耗。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價值,但只有這種有用物品是勞動產品并且作為商品時,它才有價值。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商品的價值包括質的規定和量的規定兩個方面。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的。其對立性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價值。任何人都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又占有商品的價值。其統一性表現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
2.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商品是勞動產品,生產商品的勞動可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了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耗費。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任何一種勞動一方面是特殊的具體勞動,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勞動,這就是勞動的二重性。正是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對立統一的。其統一表現在: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兩種或兩次勞動。其對立表現在: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反映了勞動的不同性質,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它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貨幣
1.貨幣的本質及職能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貨幣的職能包括五方面:價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最基本的職能,其他三項職能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貨幣產生后使整個商品世界分為商品和貨幣兩極,它將商品二因素的內在矛盾發展為外在商品與貨幣的對立,如何把商品換成貨幣是商品的驚險跳躍。
2.貨幣流通規律
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究竟應有多少貨幣才能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呢?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三個因素:待售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貨幣的流通速度。前兩個因素構成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規律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等于商品價格總額除以貨幣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資本
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的本質不是物,而是以物為媒介的社會生產關系。資本是一種對剩余勞動的占有權和支配權。所以說,“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資本是個歷史范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體現的是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里,資本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反映著國家、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為了進一步認識資本的本質,馬克思根據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作用不同把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一般認為,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把它的價值一次地或多次地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而不會改變原有的價值量,因此叫不變資本(用c表示)。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工人的勞動創造了包含剩余價值在內的新價值,發生了價值量的變化,是一個可變量,因此叫可變資本(用v表示)。剩余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而不是由全部預付資本帶來的。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才是剩余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
為了確定資本的增殖率,進而揭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就要計算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率(用m′表示)是剩余價值(用m表示)與可變資本(用v表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m′=m/v
由于工人的必要勞動是用來生產勞動力價值或可變資本價值的,而剩余勞動則是生產剩余價值的。所以,剩余價值率的公式還可以表示為:
剩余價值率=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這兩個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個關系。前一個公式是以物化勞動的形式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而后一個公式則是以活勞動的形式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其主要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商品的價值量為基礎。
價值規律貫穿于商品經濟的全部過程,它既支配商品生產,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自發波動。當商品供過于求時,商品的價格低于價值;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商品的價格高于價值。不過,從較長時間來看,價格高于價值的部分和價格低于價值的部分能夠相抵,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
價值規律的積極作用:第一,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第二,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三,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價值規律在對經濟活動進行自發調節時會產生消極后果:第一,價值規律自發調節資源在社會生產各個部門的配置,可能出現比例失調的狀況,造成社會勞動的浪費。第二,導致收入兩極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條件的生產者可能積累大量的財富,而一部分處于不利地位的生產者可能虧損甚至破產。第三,可能導致壟斷的發生,阻礙技術的進步,擁有先進技術和先進經營管理方法的生產者,為了在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優勢,總要對自己所采用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保守秘密,這就阻礙了新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的推廣,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是雇傭工人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1.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過程,即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物質資料生產過程即勞動過程,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即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創造出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勞動是創造價值包括剩余價值的最終源泉。勞動過程的這種一般性質是任何社會經濟形態下所共有的。由于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要素都被資本家所占有,由此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兩個特點:其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于資本家;其二,勞動的成果或者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價值增殖過程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所謂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的過程。這個“一定點”,其實就是勞動者勞動力的價值。如果新創造的價值正好等于勞動力價值,那就只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新創造的價值多于勞動力的價值,那就成為價值增殖過程。
2.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資本家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有兩種基本方法,即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的方法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由于勞動者的工作日分為兩大部分,即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用以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剩余勞動時間用以生產剩余價值。所以,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工作日延長的情況下,剩余勞動時間就被絕對地延長了,因而也就可以生產出更多的剩余價值。這種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就叫做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相對剩余價值就是在工作日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這種生產方法,就叫相對剩余價值生產??s短必要勞動時間是通過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資本家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超額剩余價值,是指企業由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個別企業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等到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之后,原先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的企業就不能再獲得超額剩余價值了。
- 畜禽防疫與檢疫
- 團體心理服務技能(本會團體方向)培訓教材·習題集
- 車聯網技術與應用
- Excel人力資源管理:從入門到精通
- Word/Excel/PowerPoint 2007三合一 從新手到高手
- 數字化零售運營(慕課版)
- 叉車作業實訓指導(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規劃教材)
- 西部農村教師培訓的實踐與研究:“國培計劃”(2010)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寧夏項目成果集
- 聚合物水泥基涂層的鋼筋修復與防護技術
- 電腦橫機機械與控制技術
- 服裝設計:民族服飾元素與運用
- 配電設備運行與檢修技術(配網專業實訓技術叢書)
- 中文版AutoCAD 2013基礎培訓教程
- 物流配送管理
- 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Photoshop 2022+CorelDRAW 2022(第3版·微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