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4)
- 廣播電視綜合知識(2016—2017)
- 廣播影視業務教育培訓叢書編寫組編
- 4483字
- 2017-08-11 15:00:26
資本主義再生產與資本積累
資本主義再生產可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就是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的再生產。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資本家把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生產在原有規模基礎上進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資本家把剩余價值一部分用于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追加生產,使再生產在擴大基礎上進行。
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如果資本家把剝削來的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那就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即生產在原有規模上重復,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是擴大再生產,為了擴大再生產,資本家就不能把剝削來的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必須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用于資本積累。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而剩余價值又是資本積累的源泉和動力。因此,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資本積累規模的大小取決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勞動生產率高低、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間的差額以及資本家墊付資本的大小。
隨著資本積累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資產階級手中,而無產階級只占有少部分社會財富,這必然導致社會的兩極分化。資本積累不但是導致社會財富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而且是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現象的根源。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生產不斷社會化。但是,在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和剝削雇傭勞動者的生產關系中,社會化的生產力卻變成資本的生產力,變成資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勞動、生產剩余價值、實現價值增殖的能力。這樣,已經社會化的、由勞動者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本應該由勞動者共同所有,卻被少數資本家私人占有;已經在全社會范圍內實行嚴密分工、協作而社會化了的生產過程,本應由社會按照社會需要進行管理、調節和控制,卻分別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潤和私人利益的少數資本家進行管理;共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產品,本應由勞動者共同占有,用于滿足社會需要,卻被少數資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這樣就形成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體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經濟危機的表現和實質
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發生了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發生時,大量商品積壓,大批生產企業減產或停工,許多金融機構倒閉,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一片混亂。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但是這種過剩是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要相比的絕對過剩。
2.經濟危機的根源
經濟危機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買賣在時間上分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行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產者在出賣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著購買,就會有另一些商品生產者的商品賣不出去。同時,在商品買賣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賒購賒銷的方式的情況下,如果有某些債務人在債務到期時不能支付,就會使整個信用關系遭到破壞。但是,這僅僅是危機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種基本矛盾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第二,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當這些矛盾尖銳激化時,必然造成普遍的買賣脫節,即生產的供給和需求之間脫節,致使大量商品賣不出去,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3.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這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決定的。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達到尖銳化程度時,社會生產結構嚴重失調,引發了經濟危機。但是,經濟危機只能暫時緩解而不能根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這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高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導致再一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只要存在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的特點,使社會資本再生產也呈現了周期性的特點,從一次危機開始到另一次危機的爆發,就是再生產的一個周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周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即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四個階段是相互聯系的,其中危機階段是周期的基本階段或決定階段。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不一定都經過四個階段,但是危機階段則是必經階段,沒有危機階段,就不存在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兩大發現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
1.第一個發現是唯物史觀
在1845—1846年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發現了唯物史觀。在研究黑格爾哲學時,馬克思發現了“合理的內核”,即辯證法,又看到了其“唯心主義的荒謬”,于是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從而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用他的哲學世界觀去研究歷史,發現了唯物史觀。這個發現,解開了人類歷史之謎,是唯物主義的最終完成。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筑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唯物史觀對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意義在于:(1)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學說,證明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2)運用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學說,提出要從社會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中去尋求解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沖突的途徑,說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3)運用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學說,說明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無產階級必須從“自在階級”上升到“自為階級”。“無產者組織成為階級,從而組織成為政黨”,才能實現社會主義。
2.第二個發現是剩余價值學說
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馬克思把研究的重點從哲學轉向經濟學領域,用20年時間,寫出了被稱為“工人階級圣經”的《資本論》,第一卷于1867年發表。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其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用于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用于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
剩余價值學說對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意義在于:(1)剩余價值學說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徹底弄清了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走向滅亡的歷史規律。(2)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矛盾和對立的經濟根源,闡明了無產階級的真正地位,找到了變革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不了解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缺陷。(3)剩余價值學說展示了無產階級徹底解放的根本道路,指出無產階級只有通過革命建立自己的國家政權,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才能獲得徹底解放,從而否定了空想社會主義所鼓吹的宣傳、示范和勸導富人改邪歸正的和平途徑,為社會主義的實現指明了現實的道路。
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成為科學。唯物史觀從人類社會的一般發展規律,剩余價值學說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指明社會主義一定要取代資本主義,從而將社會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成為科學。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科學社會主義就是在這兩大基石之上聳立的一座宏偉大廈。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是社會主義思想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它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變革進程。
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是社會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統一。它高度重視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也高度重視人的發展,強調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價值取向。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社會的進步,既是社會財富增長的過程,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糾正把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錯誤傾向,始終堅持二者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為了實現這種統一,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社會財富的積累和人的勞動能力發展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積累,永遠也離不開勞動。而人作為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導因素。因此,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只有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夠創造出高水平的生產力和更多的社會財富。同樣,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又是以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為前提的。可見,人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互為前提,相互制約,二者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伴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人力資源的利用,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即勞動者的素質在創造社會財富中的地位和作用無疑會更加重要。
(2)勞動者自身的發展和勞動者對社會財富占有的關系。勞動者對財富的占有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系,也就是人們的物質利益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勞動者和財富占有之間的關系,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也有利于勞動者本身的發展。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勞動者才能的充分發揮,是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相聯系的。如果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不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就不能更好地創造社會財富。因此,正確地處理勞動者和財富占有的關系,既有利于人的能力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增長。人的解放首先是經濟上的解放,人的發展離不開對財富的占有;否認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就談不上人的解放,更談不上人的發展。
(3)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我們不能僅僅關注社會的發展,而忽視人的發展。社會是由人組成的,離開人本身的發展,也就無所謂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在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增長的基礎上,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以科學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努力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總之,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不是主導和從屬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的關系。我們不僅要研究社會發展規律,也要研究人的發展規律,真正把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統一起來。要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不斷滿足人的需求,服務于人的發展;并通過人的發展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從而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