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熟事定,舉必有功。
——劉禹錫
在交談中,判斷比雄辯更重要。
——格拉西安
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么,一個人必須知道什么時候說,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一個人必須知道怎么說。
——德魯克
紅白臉策略——軟硬兼施動人心
“紅白臉”原本是中國傳統戲劇中的說法,一般把忠臣或者好人扮成紅臉,而把奸臣或者壞人扮成白臉。后來人們索性就用“紅臉”代表好人,用“白臉”代表壞人。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用法也發生了改變,更多的時候,它是表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有的說好話,有的說壞話。如今,紅白臉策略儼然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談判策略之一。
關于紅白臉策略,查爾斯·狄更斯在他的小說《遠大前程》里面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主人公皮普正在干活,突然有一個逃犯從離他不遠的墳地里跳出來,讓皮普回到村子里弄些食物和打開他腳鐐的工具。此時,逃犯陷入了兩難:他既要讓皮普感到害怕,這樣皮普才會聽話照做;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讓皮普過于害怕,因為如果這樣的話,皮普就會跑到村子里報警。怎么辦呢?這個逃犯想了一個辦法——紅白臉。
這個逃犯先是笑嘻嘻地對皮普說道:“皮普,你知道我對你并沒有惡意,甚至還有點喜歡你,所以我是絕不會傷害你的。但是,我也必須告訴你一件事,就在那片樹林后面,還藏了一個我的同伴,他現在正在盯著我們看。他的脾氣非常暴躁,而且只聽我一個人的話。如果你膽敢耍什么花招,他會要了你的命。”就這樣,逃犯既要給皮普施加一定的壓力,又不能讓他產生抵抗情緒。唯有這樣,紅白臉策略才能奏效。
其實紅白臉策略在生活中很常見,而且警察也經常會用這種策略來審嫌疑犯。當犯人被帶到審判室,經常會有兩個警官。其中一個(通常也是先開口的那位)看起來很兇,威脅著說:“如果你不合作,有你好看的。”如果警官的威脅激怒了犯人,或者犯人沒有任何反應,另一位警官就會開口,并會表現得很溫和。他可能會遞給犯人一根煙,拍著犯人的肩膀,然后和氣地說道:“孩子,你的情況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我知道你對我們不夠信任,但是,我們現在是你唯一可以信任的人。那么,告訴我,毒品藏在什么地方?”
鑒于紅白臉策略一般都是由兩個人實施,所以在談判的時候,如果發現桌子對面坐的正好就是兩個人,你就要小心了,對方有可能會采取這樣的策略逼你就范。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況,你大可不必在意對方的面子,直接反問對方:“你們這不是在和我玩紅白臉的游戲吧?”一般情況下,對方都會停止采用這種策略。如果這種方法不管用,或者不方便用,那么你也可以為自己虛構一個黑臉。比如你告訴對方,自己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但關鍵是自己那個暴躁脾氣的上司未必會同意,說不定還會把條件卡得更死。
當然,有時候即便對方知道你是在玩紅白臉的游戲,也不妨礙這種策略會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1980年11月,深陷伊朗人質危機旋渦中心的卡特總統被美國選民用選票趕下了臺。即便如此,卡特依然希望自己在1981年1月20日離職前將其解決。在談判后期,他開始和伊朗領袖霍梅尼玩起了紅白臉策略。他對霍梅尼喊話道:“如果你聰明的話,應該和我和解,千萬不要和1月份即將入住白宮的那幫人打交道。你知道嗎?接下來的這位總統是個曾經演過牛仔的演員,他的副總統曾經掌管過中央情報局,國務卿亞歷山大·黑格甚至比英國人還要瘋狂。沒有人知道他們會做出什么。”
當時競選總統的里根對卡特的言論也心領神會,便對劫持分子說:“伙計,如果我是你們的話,我會選擇與卡特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他是個非常不錯的人。我想,你們肯定會后悔我作為你們的對手的。”
最后,已經被扣押了四百多天的人質在卡特卸任總統33分鐘后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唱“紅臉”“白臉”聽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那個唱“紅臉”的人在渲染負面結果的時候,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能把話說得太狠。否則,很可能會激起聽者的反抗意識,到最后來個魚死網破也說不好。所以說,在講威脅的話的時候,需要對聽者的心理有一個把握。
為了讓談判效果達到最佳,不管是“白臉”的威脅,還是“紅臉”的撫慰,都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態度要友善。即便是威脅,也不能讓對方從你身上感受到毫無道理的惡意。
②理由要充分。你可以責難對方,但是你責難的理由要充分。
③適可而止。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一個度,在用這種方式進行說服的時候,更是如此。記住,威脅得太過分了,只能適得其反。
紅鯡魚策略——故作姿態以換取讓步
鯡魚的學名叫太平洋鯡魚,為冷水性中上層魚類,平時棲息于較深海域,為重要的出口水產品之一。當鯡魚被晾干腌制起來之后,肉就會變成紅色。英國人把這種紅鯡魚稱為腌熏鯡魚,一些動物保護協會的人員用腌熏鯡魚來反對獵人捕獵狐貍。他們的具體做法是把腌熏鯡魚放在狐貍經過的路上,以此掩蓋住狐貍身上散發的味道,從而讓獵犬無法追蹤狐貍的蹤跡。遇到這種情況,獵人們就會大罵:“這群混蛋,又在糊弄我的獵犬了。”時間一久,“紅鯡魚”就成了一個常用的短語,用來形容那些轉移對手注意力的事情。特別是在公關、宣傳上,紅鯡魚策略經常被使用,比如利用新的事件或議題,將群眾的注意力從原先關注的議題上移開。紅鯡魚策略也常用來處理政府或企業面臨的危機,在危機發生的時候拋出另外一個不相干的議題;或是配合樂隊花車技巧,混淆群眾。
采用紅鯡魚策略時,談判者一般會先提出一個并不重要的要求,然后再收回自己的要求,作為回報,對方也需要做出一些讓步。在使用這個策略方面,朝鮮半島停戰和談的例子堪稱典范。
朝鮮半島停戰和談開始后,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各自選出3個中立國作為己方的代表,連同本國代表一起出現在談判席上。當時的韓國政府選擇的中立國分別是瑞士、挪威、瑞典,而朝鮮只選擇了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而且,朝鮮宣稱他們暫時選不出第三個國家,而且建議先開始談判,隨后再選出第三個國家。
事后證明,這正是朝鮮為紅鯡魚策略埋下的伏筆。等到時機成熟之后,他們宣稱自己已經選好了第3個國家,就是蘇聯。毫無疑問,蘇聯絕對不可能作為中立國出現在談判桌上,所以國際社會也對朝鮮進行譴責。
朝鮮對此做了解釋,說蘇聯并沒有直接參與朝鮮戰爭,所以國際社會根本沒有理由對它抱有偏見。
事實上,除了紅鯡魚策略之外,朝鮮還使用了一種小孩子經常會用到的策略。比如,一個小孩子想看電影,征求爸爸的意見:
小孩:“爸爸,今天晚上可以看電影嗎?”
爸爸:“不行。”
小孩:“為什么?”
爸爸:“因為你上個星期剛去過。”
小孩:“我知道,可是為什么今天就不能再去呢?”
爸爸:“我不希望你如此頻繁地去電影院。”
小孩:“可是,為什么呢?”
當這位父親連續拒絕10次之后,連他自己都不清楚為什么要把一場電影看得如此重要。他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點小題大做,或者那個不講道理的人正是自己。
毫無疑問,朝鮮也采用了同樣的策略。蘇聯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作為中立國顯然是不可取的,即便如此,朝鮮也可以從中找出貌似有利于自己的理由。他們就像那個要看電影的小孩子一樣,不斷聲稱自己不理解為什么不能讓蘇聯作為中立國。最后,連韓國政府也不太明白自己為什么如此排斥蘇聯。最后,談判陷入僵局。就在此刻,朝鮮突然宣布,可以不讓蘇聯出現在談判桌上,但是他們也必須做出讓步。
原來,談判剛開始時,雙方達成了一項不得重修自己機場跑道的共識,但后來朝鮮意識到自己在這一條款上吃了虧。因為即便沒有跑道,美國的飛機也可以在航空母艦上起飛,但朝鮮就做不到。所以,這一共識對朝鮮是不公平的。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決定啟動紅鯡魚策略。事實上,朝鮮壓根就沒打算讓蘇聯作為中立國,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分散韓國的注意力,并以此交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事實證明,這一策略奏效了。朝鮮選擇其他國家作為己方代表,而韓國也同意朝鮮可以重修自己的機場跑道。
客觀來講,紅鯡魚策略是一種不道德的談判方法,但確實不排除它可以在關鍵的時候幫自己解圍。如果遇到談判對手使用這種策略,你就要格外謹慎。特別是當對方提出一些無關緊要的條件時,你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必要的時候,可以當面指出對方正在使用這種策略。因為對方一旦意識到你識破了他的計謀,就會在接下來的談判中有所收斂。
鉗子策略——欲擒故縱的沉默談判術
“越戰”期間,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經讓一位副國務卿準備一份關于東南亞政治形勢的報告。這位副國務卿非常認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且還對報告做了精心的包裝,甚至在皮革封面上燙了金字。結果如何呢?報告很快就被打回來了,而且上面有一行批注:“你應該做得更好一些。”
這位副國務卿搜集了更多的信息,對報告進行了補充、完善后,又提交給了基辛格。他本以為基辛格會滿意了,但得到的批示依舊是:“你應該做得更好一些。”看到這樣的批注,副國務卿感覺自己遭遇了很大的挑戰。隨后,他召集團隊人馬加班加點地工作,決心提交一份讓國務卿感覺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報告。兩個星期后,報告修改工作順利完成,副國務卿決定親自提交報告。他來到基辛格的辦公室,說道:“基辛格先生,這份報告曾經被你打回來兩次。隨后,我們全班人馬加班加點忙了兩個星期,現在總算是修改完畢了。希望這次你不要再打回來了,因為我們發揮出了最高的水平,而且這份報告已經不可能做得更好了。”
基辛格冷靜地把報告放到辦公桌上,并說道:“既然如此,我會看這份報告的。”
在這個故事中,基辛格使用的正是鉗子策略。所謂的鉗子策略,其實就是如此簡單,只要告訴對方“你可以(必須)做得更好”。比如你經營著一家面粉廠,以批發面粉為主要業務。你給一家大型飯店打電話,希望他們可以考慮使用你生產的面粉。雖然對方一再表示自己與現有的面粉供貨商合作得非常愉快,但你表示并不在意。如果對方說可以考慮一下你的面粉,那么你就已經向成功邁出了一大步。
最后,對方通常都會說:“我們確實對現有的供貨商非常滿意,不過再找一位供貨商也沒有什么壞處。如果你們可以把每袋面粉的價格降到125元,我們可以考慮先訂購50袋。”
此時,你最好什么也別做,只需要冷靜地告訴對方:“我想,你們應該給出一個更好的價格。”遇到這種情況,經驗豐富的談判高手通常會問:“你所說的更好的價格具體是多少?”面對這樣的質問,你最好保持沉默,一個字也不要說。此時,對方可能會立刻做出讓步,很多人經常把這種方法叫作“沉默成交”。相反,有些人在面對他人具體價格的詢問時,往往會先做出讓步。其實,這非但沒有必要,多數情況下反而會適得其反。
提出報價,然后保持沉默,記住,是一個字也不要說。看到你這種架勢,對方都會先主動讓步。
既然鉗子策略是一種可以“粘貼”“復制”的策略,也就是說,你會用,別人也會用,那么,該如何化解這種尷尬呢?下面這個例子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有位客戶想從一家房產公司那里購買一處不動產,約好了在一間小會議室里面談。客戶相對年長一些,而房產公司的銷售代表則相對年輕,整個會議室就他們兩個人。因為之前已經有過談判的經歷,所以這次談判一開始,銷售代表直接提出了最新的報價,然后就閉上了嘴巴,不再說任何話。客戶也是見過世面的老江湖,他一眼就識破了銷售代表的計謀,心里暗罵:“這個狡猾的家伙,居然在我面前使用這一招,看我怎么收拾你。你不說話,是吧?那好,我也不說話。”
就這樣,兩個人僵持著,會議室異常安靜,只有墻上掛的鐘表的嘀嘀嗒嗒的響聲。很顯然,他們都清楚對方在想什么,誰也不想先示弱。5分鐘之后,銷售代表終于按捺不住了,為了打破僵局,他潦草地在一張紙條上寫了自己的“最終絕定”,然后將紙條推給客戶。客戶看到紙條,條件反射般地開口說道:“你把‘決定’的‘決’字寫錯了。”對于已經沉默了5分鐘的場面,一旦有人開口,原始的氣氛自然會被打破。所以客戶接著說道:“如果你無法接受我的價格,那好,我再加2萬。這已經是我能支付的最高價了,再多一分錢也不可能了。”事實上,銷售代表是故意在紙條上把“決”字寫錯的,為的就是讓對方率先打破僵局。結果,短短幾分鐘的沉默,加上一個巧妙的推動,客戶就把價格漲了2萬。
談判可以解決政治糾紛,也可以為你節省金錢,當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為你賺錢。通過談判所獲得的每一分錢都是額外收入,所以每次接到報價時,優勢談判高手的第一反應總是:“你一定可以出一個更好的價格。”事實上,對方的確可以做到。
蠶食策略——讓對方不斷滿足你的小要求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嬴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隨后,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后來的史學家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秦滅六國的策略就像是蠶吃桑葉,一點一點地將其侵吞。剛開始,人們或許會覺得蠶吃桑葉的速度很慢,但是沒一會兒就會發現,桑葉的一大片已經成為蠶的“囊中物”。因為它貼切生動地概括了強秦逐漸滅掉六國的歷史情景,所以一直為史家所沿用,幾乎成了秦滅六國的專用語。如今,人們把“蠶食策略”嫁接到談判上,發現它的作用力依然巨大。
通常情況下,在談判的過程中先爭取小的讓步,再爭取大的讓步,先做成小的訂單,再爭取大的訂單,最后達到逐步擴大己方利益的目的,這便是活躍在談判領域的蠶食策略。蠶食策略可以在談判的各個環節中應用,即便是談判已經結束,合同已經簽訂完畢,也可以請求對方答應你一些小的要求。由于合同已經談攏,因此對方一般會從大局考慮,對你的一些小要求給予照顧。
蠶食策略會奏效,主要基于人們這樣一種心理:既然已經做出了一小點讓步,再讓一點也無所謂。一小步可能真的無關緊要,但這種策略的重心在于,一旦你有了提出條件的意識,對方有了讓一小步的心理,那么事情就會水到渠成。當每一小步匯集到一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利益取得了重大進展。
劉闖有一個16歲的女兒,剛剛參加完高考,而且被一所重點大學錄取。按照之前父女倆達成的協議,劉闖要送給女兒劉倩一份畢業禮物。其實,劉倩想要的可不止一件禮物,她想要一趟為期兩周的美國行,還想額外再要2000元的零花錢,當然,如果拿這個零花錢去買一個自己一直渴望的旅行包就有點奢侈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劉倩并沒有把自己的禮物一次性全都說出來,而是先把最重要的旅行計劃告訴了父親。當然,劉闖肯定是同意了。隔了一天,劉倩又告訴父親,說美國的消費水平有點高,如果能多點零花錢,這趟旅行或許會更有意思。她開口說的是3000元,結果母親覺得有點多,最后父親答應給她2000元。沒錯,這正是她想要的。
就在準備出發的前一天,劉倩又找到父親,說自己的旅行包有點破了,總不能背著這樣一個破包去美國吧,那也太丟中國人的臉了。父親已經意識到女兒一連串的要求其實已經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預算,但沒辦法,誰讓他前面都答應得那么痛快呢!就這樣,出發前,劉倩順利地拿到了父親送給她的嶄新的旅行包。
試想一下:如果劉倩一上來就把自己的禮物清單全部說出來,結果會怎樣?有一點是肯定的,她不會如愿以償。相反,她把自己的請求分層次、分時間段提了出來,而且每一個后續的請求都和第一個請求息息相關、渾然一體。這樣,父親不會覺得她的請求是無理取鬧,也很容易接受,即便這些禮物清單超出了他原本的預算。
其實,與家人、朋友之間的“內部談判”相比,商場上的銷售員在與顧客談判的時候駕馭蠶食策略的能力更高一籌。事實上,商場也的確是蠶食策略最經常發揮作用的場所。
有個小伙子到一家大型百貨公司應聘銷售員,經理讓他先試用一天,然后再決定是否正式錄用。下班后,經理問他做了幾單生意,結果他回答說只有一單。要知道,別的剛參加面試的銷售員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下來,至少也能夠做成七八單生意,而他一單的業績在經理看來的確有點寒酸。本來經理已經決定讓他走人了,但還是順嘴問了一句:“你這一單的銷售額是多少?”
“40萬美元。”小伙子答道。
聽到這里,經理半天沒緩過神來,因為即便是公司最優秀的銷售員也很少有一天銷售額超過5萬美元的,而這位才第一天上班的新人就可以做到40萬美元。
“40萬美元……你究竟賣了多少貨?”經理略顯尷尬而又急切地問道。
“有位先生說要魚鉤,但因為是新手,所以不確定選擇什么樣的魚鉤。正好我經常釣魚,對這方面的知識多少了解一些,便向他推薦了幾款。后來在和他溝通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而且空閑時間非常多,對釣魚的熱情也非常高,就把在海上和湖面上釣魚的工具都給他推薦了一遍。隨后,我建議他把大、中、小號魚鉤和魚線都買了,因為可以在不同的環境感受到釣魚的不同樂趣。我問他最希望去哪里釣魚,他說海邊,所以就建議他買一條可以在海邊釣魚的小船。結果帶他到賣船的分公司后,他選了一艘有兩個發動機的帆船。”
聽到這里,經理顯然已經目瞪口呆,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只是想買兩個魚鉤的顧客,你是怎么說服對方買這么多產品的?”
經理問道。
小伙子笑著說:“不,他剛開始只是隨便看看,并問了我明天的天氣怎么樣。我說很好,非常適合釣魚,結果我們的話題就聊到了這上面,后面他的需求都是我一步步挖掘出來的。關鍵是我和這個人聊得很投機,而且他也很大方,然后就成交了這么多產品。”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顧客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如果你不主動挖掘就會錯失很多商機。但是挖掘顧客的需求絕不能依靠謊言進行欺詐,必須建立在顧客利益的基礎之上。當然,為了減少顧客的警惕心,在挖掘他們的需求時,不能過于心急,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另外,在挖掘需求的時候要始終秉承一個原則:為顧客著想。這樣,你挖掘的越多,顧客成交的也就會越多。
蠶食策略固然可以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實踐中也要防止他人對自己的蠶食。為了防止對方侵吞自己的利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自己的選擇,控制自己的欲望。唯有這樣,對方才抓不到你的把柄,蠶食策略也就找不到發揮的余地。有時候,也可以采用一些小小的技巧,讓對方的蠶食策略落空。比如在談判中,你可以裝可憐,告訴對方你已經把價格壓到最低了,如果再低,企業就相當于免費給他們打工一樣。或者,你也可以把決策權轉移到談判對手聯系不到的你的“上級”身上,讓對方產生一種你沒有決定權的感覺,這樣,他們的蠶食策略也會自然落空。
激將策略——利用對方的自尊心和好勝心
雖然理性通常會在人的談判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但不能排除也無法否認,感性有時候會喧賓奪主,成為談判者行為的依據。激將作為談判的策略就是要破壞對方的理性思維,并讓他的感性居于主導地位。當然,激將法并非對所有人都管用,也不是說對誰都可以用。通常情況下,激將法主要用來對付兩類人:一類是初出茅廬的“新人”,一類是自尊心或者好勝心強的“老人”。
一家橡膠廠從國外進口一整套現代化皮鞋生產設備,無奈原料和技術力量都不行,結果這套設備一放就是兩年。后來,新上任的廠長決定將這套設備轉賣給一家制鞋廠。
開始談判前,新上任的廠長決定先對這家制鞋廠進行一次全方位的了解。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的信息,該廠長了解到,制鞋廠是一家經濟實力非常雄厚的廠家,但鞋廠的資金基本上都投入再生產過程,所以拿出100萬元購買新設備的難度比較大。另外,鞋廠的廠長是一位“富二代”,而且有留學背景,屬于年輕氣盛型的領導。在對這些信息反復權衡之后,橡膠廠的新廠長決定親自和對方的廠長談判,而且使用激將法作為談判的整體思路。下面便是兩位廠長的談話:
橡膠廠廠長:“上午我到貴廠的廠區、車間轉了一圈,而且也通過隨行的車間主任對貴廠的生產情況做了一番了解。不得不說,你們的管理水平的確與國內的同類廠家很不相同。從國外回來的高才生,管理起企業的確是不一般。對此,我深表佩服。”
制鞋廠廠長:“您過獎了,企業的管理還處于摸索階段。以后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還勞煩您多多指教。”
橡膠廠廠長:“我很少奉承別人,剛才說的也的確是我的感受。短期來看,貴廠應該不會有什么大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能否經營順利可就不一定了。”
聽到這里,制鞋廠的廠長臉色頓時變了,剛才謙遜的笑容立刻變成了眉頭緊鎖,似乎對橡膠廠廠長的言論很不屑。停頓了一會兒之后,制鞋廠的廠長接著說道:“哦!說說您的看法。”
“貴廠現有的設備至少在三五年內都不會過時,但是,5年之后就不好說了。我們廠現有的那套設備,至少在10年后也不會過時。現在如果把它們轉賣給你們,我擔心兩個問題:第一,我懷疑貴廠是否有購買我們這款設備的實力,畢竟這一臺設備就相當于你們現有的這些國產設備3倍的價格;第二,我懷疑貴廠是否有能夠操作、維護這款設備的專門人才。”
聽完這些,制鞋廠的廠長感覺自己受到了輕視,臉上的表情更為不悅。隨后,這位“富二代”廠長用炫耀的口吻向對方介紹了他們廠的經濟實力以及技術實力。最后,幾乎是沒有經過周旋,甚至兩位廠長都沒有一起坐在談判桌前,這個轉賣的生意就達成了。
因為提前獲悉了制鞋廠廠長的性格,所以橡膠廠廠長知道該如何去刺激對方。不過,在刺激之前,他還順帶夸了一下對方廠里的管理。雖然這種夸贊非常大眾化,但效果非常好。這會讓對方覺得,他接下來的懷疑是秉著公正的立場而說出的,并非是想故意激怒他。由此可見,使用激將法也是有技巧的。除了上述技巧之外,還有一些事項需要在使用激將法的時候注意。
1.與談判內容相關
使用激將法時,必須有一個底線,就是不要拿對方的隱私或者生理方面的缺陷作為激怒對方的話題,也可以說不要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否則,固然可以達到激怒對方的目的,但對你個人的形象也會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通常,選擇激怒對方的話題,最好和談判涉及的話題相關,比如“信譽”“購買力”“決定權”等較為敏感的因素,這些因素更容易激發對方的好勝心,也更容易成功。
2.要有限度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如果突破了這個限度,則好事也會變為壞事。激將雖然是為了激怒對方,但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擊垮對方。如果真的是這樣,就會產生與你初始目標相悖的狀況。
3.重在語言,而非立場
對談判雙方而言,立場是根本。如果用立場來刺激對方,則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挑釁,從而造成更大的對立。要知道,不管采用哪一種激將法,都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為了讓激將的效果最佳,語言就需要適合對方,而不是一味地強橫無禮。
4.不能太露骨
激將只有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激將的目的,如果對方知道你在激將,自然不會上當。特別是遇到經驗豐富、心思縝密的談判對手時,更是要小心。如果你激將對方不成功,則很有可能會被對方激怒。
5.因人而異
前面我們講過,對初出茅廬的“新人”和自尊心強的“老人”適合采用激將法。即便如此,他們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只需要稍微刺激一下就可以,有些人需要狠狠地刺激才行。所以說,談判的時候,一定要摸清對方的性格、脾氣等個人信息,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采取激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