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關于憂慮的基本事實(1)

Section 01 活在當下

1871年春天,一位年輕人偶然拿起一本書,在書中讀到了二十一個單詞。這短短的二十一個單詞對他的未來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這位年輕人是蒙特利爾綜合醫院的一名醫科學生,滿心憂慮的是期末考試成績,未來何去何從,如何學以致用,怎樣養活自己。

這二十一個單詞讓這個年輕的醫科學生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醫生。他創立了全球聞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并成為牛津大學欽定的醫學教授——這是大英帝國授予醫學人員的最高榮譽。英國國王授予他爵位。他去世后,后人為他撰寫了厚達1466頁的兩卷巨著,講述他一生的故事。

他就是威廉·奧澤爾爵士。1871年春天,他讀到的那二十一個單詞出自托馬斯·卡萊爾,這句話令他的一生擺脫了憂慮:“重點不是聚焦于模糊的未來,而是著手于清晰的當下。”

四十二年后,一個溫柔的春日夜晚,威廉·奧澤爾爵士來到郁金香盛開的校園,為耶魯大學的學生做演講。他對這些耶魯大學的學生說,人們覺得他一定天賦異稟,才有能力在四所大學擔任教職,還著有一本暢銷書。但他強調事實并非如此,他說他的好友都知道他的資質“再平庸不過了”。

既然如此,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他說他的成功要歸因于他首創的“活在當下的密室中”這個理論。這是什么意思呢?去耶魯演講的幾個月以前,威廉·奧澤爾爵士乘坐遠洋渡輪橫渡大西洋。他注意到,只要船長站在船橋上按下一個按鈕,渡輪的各個部件就會哐當哐當地分隔成密閉防水的獨立艙室。奧澤爾博士對學生們說道:“你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有比大型渡輪更精妙的結構,并且正走在更漫長的旅途中。為了確保旅途的安全,我強烈建議大家學會‘活在當下的密室中’,這是掌控自己這臺‘機器’最有效的手段。站到船橋上,確保隔水艙壁在正常運轉。按下按鈕,凝神傾聽,艙門把過去關在了門外——那是已逝的昨日。按下另一個按鈕,凝神傾聽,金屬幕墻把未來隔斷開來——那是未生的明天。于是你收獲了安全。為了今日的安全,把過去關在門外吧,讓已逝的過去埋葬自己,那是愚人走向死亡的塵灰之路。而明日的負擔與昨日的負擔疊加在一起,會讓背負二者的今日步履踉蹌。緊緊地把未來也關在門外吧,就像對待過去一樣。未來就是今天,沒有明天這回事。人類的救贖之日就是當下。如果終日對未來憂心忡忡,那么能量消耗、精神苦悶和緊張憂慮將與我們如影隨形……關緊那船頭至船尾的厚厚防水壁,養成‘活在當下的密室中’這個人生習慣吧。”

奧澤爾博士的意思是說我們不應該花精力為明天做準備嗎?不,完全不是。但是他在演講中提到,為明天做準備最好的方式,就是發揮全部的才智與熱情,專注完成今時今日的工作。這是我們唯一能夠為未來做的準備。

威廉·奧澤爾爵士建議耶魯的學生以基督教的這句禱告詞開始新的一天:“我們日用的飲食,請今日賜給我們。”

祈禱詞只祈求今日的飲食,并沒有抱怨昨天不新鮮的面包,也沒有說:“主啊,近來麥田都沒有降雨,我們可能很快會遇到旱災,那我明年秋天吃什么呢?丟了工作可怎么辦呢?主啊,我到時候上哪兒去找面包吃呢?”

不,這句祈禱詞教導我們只祈求今日的飲食。一個人也只可能吃得下今日的飲食。

曾經,一位身無分文的哲人流浪到一片貧瘠多石的地區,那里的人們生活拮據。一天,這位哲人站在小山上講話,人群聚攏在他周圍。這番演說大概是時至今日被引述得最多的箴言了。它只有二十六個英文單詞,卻跨越了世紀,經久不息地在世人心中回蕩:“不要為明天考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不要為明天考慮”,許多人都把耶穌的這句箴言當作耳旁風。他們認為這是無法實現的完美境界,甚至視之為謬論。“我必須為明天考慮,”他們反駁說,“我必須買保險給我的家庭提供保障,我必須存錢防老,我必須為成功提前做規劃和準備。”

沒錯,你當然需要這樣做。實際上,耶穌的那句箴言是三百年前的譯文,當時詹姆斯王欽定本《圣經》的語義和現今的語義有所不同。三百年前,“考慮”這個詞通常代表“憂慮”。《圣經》的現代譯本更準確地將耶穌的話表述為:“不要為明天憂慮。”

盡力為明天做周全的考慮,謹慎地思考、規劃、準備,但不要憂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的軍事領導人預先為“明天”制定計劃,但是他們不能有任何疑慮。統領美國海軍的海軍司令歐內斯特·約瑟夫·金說:“我派出最好的弟兄,給他們配備最好的武器,并且下達了看起來最明智的命令。我能做的只有這么多了。”

金司令接著說:“如果船已沉,我沒法讓它浮起來;如果船將沉,我也無能為力。與其把時間用來懊惱昨天的問題,我更愿意把時間用來處理明天的問題。如果我的頭腦整天被這些憂慮占據,那我也撐不了多久了。”

無論在戰時還是在和平時期,好心態和壞心態的最主要區別在于:好心態通常考量原因與結果,從而產生有邏輯并且有建設性的計劃;而壞心態通常導致緊張不安甚至精神崩潰。

我曾有幸采訪過阿瑟·海斯·蘇茲貝格,1935年至1961年間,他是聲名赫赫的報刊《紐約時報》的發行人。蘇茲貝格先生告訴我,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遍整個歐洲的時候,他茫然無措,對未來憂心忡忡,幾乎無法入眠。他常常半夜從床上爬起來,拿出畫布和顏料,看著鏡中的自己,嘗試畫一幅自己的肖像。他完全不懂繪畫,但是他想通過畫畫把憂慮趕出腦海。蘇茲貝格先生說,當時他并沒有成功,直到他把一句贊美詩引為座右銘,才驅散憂慮,找回寧靜。這句話便是:“走好眼前這一步已是最好的褒獎。”

引領我吧,仁慈的光,

請你映亮我的腳旁。

我不求看清遠方,

走好眼前這一步已是最好的褒獎。

幾乎在同一時期,一個身在歐洲的年輕士兵學到了同樣的一課。他名叫泰德·本杰米諾,來自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由于過于憂慮,他患上了前線戰士常見的嚴重的精神衰弱。泰德寫道:

1945年4月,我整日焦慮不安,焦慮誘發劇烈疼痛,被醫生診斷為“間歇性結腸痙攣”。若不是戰爭在那年終于結束,我的身體肯定徹底垮了。

那時我整個人已經筋疲力盡了。當時我是墓地登記處的軍士,隸屬于第94步兵師。我的工作就是建立并且維護所有在戰爭中犧牲、失蹤和入院就醫的人員記錄,并要幫忙挖出雙方戰死士兵的尸體,把他們在戰場上草草掩埋。我還得把他們的私人物品收集起來,確保這些私人物品被送還給他們的雙親或其他家屬。我知道這些物品對他們有多么重要,因此終日憂心忡忡,很害怕出什么差錯,犯下讓自己無地自容的錯誤。我擔心自己熬不過去,害怕活不到把孩子抱在懷中的那一刻——我兒子已經十六個月大了,而我還從未見過他。我太憂慮太疲憊了,那段時間瘦了34磅[1]。我驚懼不安,幾乎要發瘋。我看著自己瘦骨嶙峋的雙手,一想到要拖著一副垮掉的病軀回家,就害怕極了。我精神崩潰,像孩子一樣啜泣,整個人怕得發抖,只要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眼淚就止不住地流。突出部之役爆發后的那段時間,我哭得更頻繁,幾乎陷入絕望,覺得再也不可能恢復成正常人了。

最后我去了軍隊診療所。軍醫給我的建議完完全全地改變了我的生活。他給我做了徹底的體檢,然后判斷說我的問題是精神上的。他告訴我說:“泰德,我希望你把生活想象成沙漏。你知道沙漏中有成千上萬粒細沙,它們有條不紊地依次通過沙漏中間的狹窄瓶頸。除非損壞沙漏,否則誰都沒有辦法讓幾粒沙同時通過瓶頸。你和我,還有其他所有人,都像這個沙漏一樣。每天清晨開始一天的生活時,我們會覺得有許多事情要完成,但我們要讓這些事情像沙子通過沙漏那樣依次進行,否則必然會損害自己的身心平衡。”

從那一刻起,軍醫的建議牢牢印在了我的心里,我決定按他說的做。“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這個哲理拯救了我的身心,讓我安然度過戰爭,甚至一直受益至今。我現在在巴爾的摩一間商業信貸公司擔任庫存管理員。我發現在工作中我面臨著和戰時同樣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繁重的工作。我們公司是低庫存經營模式,不僅要處理新的表單、適應新庫存安排、更改地址,還要負責開設和關閉辦事處等。我并沒有焦慮不安,而是謹記那位軍醫告訴我的話:“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我反復提醒自己,也因而更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在戰場上幾乎擊垮我的那種紊亂情緒再也沒有影響到我的工作。

在當今這個時代,最駭人的問題是醫院中有至少一半病人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們背負著沉重的過去和可怕的未來,在二者壓倒性的重負下瀕臨崩潰。如果他們留意過耶穌的箴言“不要為明天憂慮”,或是威廉·奧澤爾爵士的建議“活在當下的密室中”,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原本可以愉快地走在街上,過上快樂而充滿意義的生活。

你我都站在過去與未來這兩個永恒的交匯點上。浩瀚的過去永遠存在,而未來也將永遠前進。我們不可能活在過去,也不可能活在永恒,一霎都不可能,因此任何嘗試都將損毀我們的體魄和心魂。就讓我們心滿意足地活在當下,活在我們唯一擁有的這個時刻吧。英國小說家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寫道:“無論負擔多重,如果只需背負一天,任何人都能做到。無論工作多難,如果只需努力一天,任何人都能做到。如果只活一天,任何人都能夠生活得甜美、耐心、純粹并且充滿愛意,直到太陽西沉。而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是的,生活對我們的要求就這么簡單。然而,住在密歇根州薩吉諾市法院街815號的希爾茲女士卻一度陷入絕望,甚至差點兒自殺,直到她學會活在當下。希爾茲女士向我講述了她的經歷:“1937年,我失去了丈夫。我情緒非常低落,并且身無分文。我寫信給我以前的老板利昂·羅奇先生,想回以前的公司上班。我之前從事圖書銷售工作,把書賣給鄉鎮學校。兩年前丈夫患病的時候我把車賣掉了,但是我想辦法東拼西湊了一點兒錢,貸款買了一輛二手車,開始重操舊業。”

“我原以為重新工作能緩解一些我的抑郁,但獨自開車獨自吃飯讓我孤獨得幾乎崩潰。有些地方沒什么銷量,雖然我的車貸不多,但依然很難攢夠錢還月供。”

“1938年春天,我搬到密蘇里州凡爾賽市找銷路。那兒的學校很窮,路況很差,我又寂寞又灰心,一度想要結束生命。成功沒有一絲希望,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害怕每天早晨醒來面對生活。我害怕還不上車貸,害怕付不起房租,害怕買不起吃的,害怕健康每況愈下卻沒錢看醫生,害怕一切。唯有想到我死了姐姐會很傷心,何況我也沒錢付喪葬費,我才沒有自殺。”

“后來有一天,偶然讀到的一篇文章把我從絕望的沼澤中拖了出來,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我一輩子都會感激文章中鼓舞了我的這句話:‘對聰明人而言,每天都是新生。’我把這句話打印出來,貼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開車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能看到它。我發現如果把目標定為只活一天,似乎并不是太困難。我學著忘記過去,也不去想明天。每天早晨我都告訴自己:‘今天是你的新生。’”

“就這樣,我成功地克服了對孤獨和貧窮的恐懼。現在的我很快樂,也還算成功,對生活充滿愛與熱情。如今我知道,無論生活將帶給我什么,我都再也不會害怕了。只要把目標定為一天,我就不會再懼怕未來,因為‘對聰明人而言,每天都是新生’。”

猜猜下面這首詩是誰寫的?

他多快活,

獨自一人也快活。

擁有今天,

他內心充滿了安全感:

“明天,隨你怎樣,

今天我已活出自我!”

這些詩句聽起來很現代對不對?但是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寫下它們的時候,是在公元前30年。

我發現人性最大的悲劇,就是人人都習慣拖延。我們向往地平線另一端那座夢幻的玫瑰花園,卻不懂得欣賞今時今日我們窗外盛開的玫瑰。

我們為何如此愚蠢?愚蠢得堪稱可悲!

加拿大作家斯蒂芬·里柯克曾經感嘆:“我們短暫的生命旅程是多么奇怪啊!孩童說‘等我長大的時候’,但那是什么時候呢?大孩子說‘等我成年的時候’,成年后卻又說‘等我結婚的時候’。但結婚之后又如何呢?他的念頭又變成‘等退休了吧’。然而退休那天回首過去,他卻感到一陣寒意——人生悄然逝去,他竟不知不覺錯過了一切。我們總是太晚才懂得生活的意義在于當下,在于每一分每一秒如何度過。”

來自底特律的愛德華·S.埃文斯太晚才懂得這個道理,差點兒因憂慮送了命。他自幼出身貧寒,第一份工作是賣報紙,后來在雜貨店當店員。因為一家七口的生計都靠他一人,他又在圖書館找了一份助理的工作。盡管薪水微薄,他卻不敢辭職,工作八年后才鼓足勇氣開創自己的事業。一開始他的生意勢如破竹,他靠借來的五十五美元起步,做到了年入兩萬美元。然而好景不長,他為朋友做了巨額擔保,不料朋友破產,給他的生意造成了致命打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微山县| 高唐县| 成都市| 宁夏| 定州市| 泾阳县| 平邑县| 永春县| 曲周县| 宜宾县| 化州市| 齐河县| 长武县| 鄂伦春自治旗| 四子王旗| 霍林郭勒市| 临洮县| 桃园县| 洛宁县| 白河县| 虹口区| 璧山县| 金山区| 门头沟区| 齐河县| 鄂州市| 中卫市| 鸡东县| 孝昌县| 台山市| 浪卡子县| 赞皇县| 漳平市| 昌邑市| 湘阴县| 临澧县| 夏津县| 万安县| 综艺|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