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人擁有好心態——想得開,活得不累(2)
- 做人要有心機 做事要有心計(全集)
- 呂叔春
- 4993字
- 2017-07-11 09:53:11
2.不失言。聽到逆耳之言,感情一沖動,一失態,緊跟而來的就是失言。失言只能引起激烈的爭論,使矛盾升級,這樣很容易傷害對方的感情,同時也造成自傷。建立相互信任難,破壞這種信任則很容易,而一旦要重新建立就更難了。在人為地造成尷尬的局面時,應以一種相互諒解和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聽到逆耳之言時,應冷靜地多想想對方的話是否有根據,應采取一種得體的方式作答。
3.不失禮。失態、失言必然會帶來失禮。平心而論,對你提出意見和看法,本身就是對你的一種尊重,你應該對他表示感謝。至于對你有某些誤解,你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和消除,如此方顯大度,不失禮于人。
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逆耳之言,不意氣用事,這樣才能不失風度,應對得體,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
5.杜絕勉強應付的心態
誰都不愿意吃夾生飯,但在社交的有些場合,常遇上欲罷不能,只能勉強應付的尷尬境地,與其強扭在一起,不如退卻則海闊天空。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一些性格怪異、孤僻的人,對這些人,你即使施展了渾身的解數,也無法跟他們接近,或者性格怎么也合不來,或者是猜不透他們的脾氣,什么時候就冒犯了他們。對于與這種人交往,與其勉強不如放棄。
如果客觀上即使不和這種人交往也還過得去,或者無論怎樣與對方交往也得不到什么益處(包括精神和物質上的),那么就干脆和對方斷交算了。因為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跟所有的人都保持良好的關系。如果所有的事都能干好的話,那肯定是天才人物。雖然無論和誰交往都應該真誠對待,但如果交際對雙方都沒有什么好處的話,還是不交際的好,還不如把精力轉移到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因為十減一還有九,百減一有九十九,少了一個并不會破壞你的整個人際關系網。
你稍微有點“心機”就會發現那些無論什么時候都笑瞇瞇的,既不惱怒也不發火,只是緘默不語,讓別人單方說話的人很難交往,因為這種人深不可測,即使你費勁地跟他結交,也是干著急,對這種人你可以敬而遠之,或只表敬意而不主動接近。不過,你沒有必要對其惱怒進而懷有敵意,因為被對方覺察到的話他也會對你產生敵視態度,我們又何必自己去樹一個敵人呢?
有時在一個公司里,碰到一個自己十分討厭但又不得不與其打交道的人,這真是件不幸的事。這時候可以采取敬而不近的策略,表面上對其十分尊敬,但沒有必要對其大獻殷勤,隨便敷衍過去就行了。不過,還是要忍耐,等待有利時機,扮演好“喜在臉,厭在心”的角色,不能被其覺察出來。這時你可能會說:“這樣生活多累啊!”確實,活著不易,要活得好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只是任由自己性子去干而不“委屈一下”自己的話,怎么可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呢?
6.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任何人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標,但要想成功就要有一如既往、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
鳥無翅不能飛,人無志不成才。治學成才,貴在立志。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十分強調立志在治學成才中的作用。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正因為孔子在十五歲時就立下了治學成才的雄心壯志,并且終身為之奮斗,因此才取得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的結果,使他成為一個古今中外聞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有了遠大志向,就要去實現它。德國的歌德在《浮士德》中說:始終堅持不懈的人,最終必然能夠成功。但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恰恰就是缺乏這種始終向前的精神,以至終生渾渾噩噩。可見,立志對一個人的成長、對事業的發展是何等地重要。
清朝末年,清政府決定修筑京張鐵路時,外國工程師聲稱,如果沒有他們,這條鐵路就不可能問世,斷言:“要走這條路,只能永遠騎駱駝。”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挺身而出,勇敢地擔起這副重擔,立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祖國的大地上鋪出一條路來。當他決定京張鐵路要通過盡是懸崖峭壁的吳溝地區時,外國工程師又驚奇地議論紛紛,有的甚至說:“中國能修筑吳溝鐵路的工程師還沒有出生呢!”但是,有著強烈愛國心和自信心的詹天佑,大志既立,不怕冷嘲熱諷,迎難而上。這條鐵路原定六年的時間修完,在詹天佑和中國工人的努力下,只用四年時間就完工通車了,而且工程費用還結余了二十八萬余兩銀子。這是第一條中國人自己修的鐵路,它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同時,也是詹天佑志向的成功。正是這堅定的志向,給了詹天佑頑強的毅力和必勝的信心。
為達到一個既定的目標而拼命努力,這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金的理論一致。他說:“人性中具有一種企圖與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目的物同化的傾向。”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想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只要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態度,并每時每刻地為如何得到這種東西而努力奮斗,那么,他便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既定的目標。總之,除非有精誠所至的態度和為達到目標而付出的堅韌不拔的努力,否則他將是很難達到目的的。
有首詩說得好:
肯做必然成,不做必不成。
凡事若不成,乃在不做人。
做人不要做那種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那種只有三分鐘熱度,奮斗一陣子,在困難和挫折面前退卻的人;那些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興趣經常轉移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績,不可能成為杰出的人才的。
7.知足常樂心情好
知足和不自滿并不矛盾,想要有很好的心態,必須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現在的目標,可以瞄向下一個,但不要貪婪。給自己定好位,知足也是向上的動力。
有這么一種人:在大庭廣眾之間雙目昂視,面色凜然傲氣沖天,旁若無人。也有一種人,就怕人不知道他才高八斗,無論走到哪兒,說不上三句話,便開始為自己宣傳,即使做謙虛之態,亦是以退為進,并無誠意。
這樣的人必然有過人之處,但他的不凡和智慧一定不是最高,因他居然悟不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師之類的真理,犯了量小易盈、自滿自大的毛病,是讓與他相對的人很難承受的。
還有一種人,眉眼之間洋溢著和平的神氣,動不動笑容滿面,說起話來風趣橫生,不憂不怨的人,是屬于知足常樂的一型。
自滿與知足從字面上看來,仿佛都是對自身情況感到滿意的反應,事實上內心的出發點和由外的表現給人的感受,卻是大大的不同,其間境界的高低更是差之千里。而從根本上說,知足也罷,自滿也罷,與外在客觀條件并不一定有相互的關聯,一個人自覺得生活到這個程度,于愿已足,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無懈可擊,樣樣可打滿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視客觀的條件,不妄想不貪求,也不去與他人比高下,能夠以寬容坦蕩的心去對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順命隨緣地和平渡過。
那些驕傲的人,真的都是那么自信、驕傲,對自身的一切都心滿意足,自認高人一等嗎?如果你肯仔細分析,也許會吃驚地發現,事情恰恰相反。
依心理學上的說法,那種處處要表現自己的不凡,就怕誰人不知他的出類拔萃和光榮歷史,無法克制地要以驕傲的面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滿足感、或自憐狂在作祟的人。因為缺少安全感、滿足感,便相對的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于要在別人的贊美或驚嘆聲中找回信心,證明確實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樣不同凡響。驕傲、自滿、目中無人,是由于反常心理在后面推動,不但予人極壞的印象,也是一種十分可悲的病態。
知足常樂的人也往往會給人錯誤的印象。譬如,今天的社會無處無時不在競爭,名、利、權,永嫌不足,爭得到的趾高氣揚、爭不到或爭得不夠的怨懣頹喪,你卻不爭,不怨,亦不說酸溜溜的話去損別人,仍然樂呵呵地過日子,說不定有的人就會認為你是胸無大志,沒出息或沒能力,很可能由此就看輕了你。
但這有關系嗎?對你的人格和能力有損傷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知足并不代表不進取、不進步或拒絕競爭,而僅僅是表明了一個人對本身的存在,和對這個與他人共處的社會的態度。可以說是洞察人間百態,看透世事無常后的一種大徹大悟后的坦蕩胸懷。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樂,不與人比,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怕比別人好,也不怕比別人壞,不用處心積慮,每天都擁有真正的快樂。
8.學習樂觀積極的心態
樂觀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好心態,樂觀積極的人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但聰明的人應該避免由于樂觀帶來的盲目。
實際上,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不僅對未來的看法截然不同,對自己與他人也采取不同的態度。
悲觀的人對未來抱持否定的看法。他對任何事情總是作最壞的預測,在觀察人的時候,他總是看到本質惡劣的一面、滿肚子自私自利的動機。對悲觀的人而言,社會是由一群狡猾、頹廢而邪惡的人組成,他們總是想利用周遭的事物為自己謀利。這群人既無法信賴,也不值得對其伸出援手。
對悲觀的人談起任何計劃,他馬上就會提出一連串有關這個計劃的麻煩與障礙。而且他還會告訴你,即使圓滿達成目的,最后只會嘗到苦澀、幻滅與屈辱。經這么一說,你大概會立刻魂飛魄散、對自己的致富計劃全身無力了吧。
悲觀的人有很強的感染力。如果某天早晨,偶然在路上碰到他,他會立即將消極的態度與無力感傳染給你。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期待被喚醒、引誘的“傾向”。悲觀的人能夠巧妙地擄獲這種“傾向”,藉此實現其目的。
我們內心的“傾向”包括:第一,對未來的不定與恐懼;第二,我們與生俱來的怠惰,希望躲在自己的殼里不要動。事實上悲觀者的本質就是怠惰。他不愿努力適應新的事物,也不愿改變習慣。無論起床、用餐,以及度周末的方式,都要依照固定的模式進行。
一般而言,悲觀者是吝嗇的。推己及人,他認為既然每個人都那么貪婪、墮落,而且千方百計想占人便宜,自己又為什么必須寬以待人呢?他常常深懷嫉妒,只要聽他說話就知道了。
如果與樂觀者相處那就快樂多了。他容易信賴別人,也愿意涉入險境。但他也能察覺別人的惡意或缺點,只是他不愿將之視為障礙而猶豫不前。他相信每個人都有優點,并努力喚醒別人的優點。
悲觀者躲在自己的殼里面,甚至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為別人都具有危險性。相反地,樂觀者關心別人,讓別人暢所欲言,給別人時間,觀察對方的所作所為。如此便能夠了解每個人的長處、優點,因而得以團結、領導眾人,共同朝某個目標邁進。卓越的組織者、優秀的企業家,都必須具備這種特質。
此外,樂觀者也比較容易克服困難。因為他會積極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不利的條件轉變成有利的條件。悲觀者則會因為一下子就看到困難而心生畏懼、退縮不前。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只需要一點想像力,情況就會完全改觀。
9.好心性造就好心態
心性因年齡的增長而成熟,許多人因歲月流逝,人世更迭,更加體味到日常心念與生活的關系,因而修煉心性,心態也隨之更加平和、完善。
所謂的心性,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善惡成分,好與壞,正確與錯誤,如何判斷自我與外界關系的一種綜合反映。
人是很奇怪的,對同樣的一件事物,今天可能這樣看,明天也可能就那樣看。人生中的某些艱難與不順,甚至危險與可怕的事件,往往也就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上事先形成了。
說“事先”是因為人的動態左右了許多事情。世間的不少事,皆是人為形成的,是人的動念起因,決定了那個后果。人想去謀利,想去得名,或想去做賊,或想變得崇高,這些想,都是“事先”動念。念先有了,事才會跟上。
動了什么念頭,想去往哪里,這就是心性了。心性好壞也看你做人有無“心機”。
長期以來,人們把個人的品行過于社會化,個人品行的好壞,在更多的時候,只被強調為一個人社會公德的如何。仿佛只有在公眾的場合里,品行才能顯示它的好壞。而對個體的自我無妨。
其實,心性最主要、最直接的,并不在對外部他人的影響力,而最嚴重的,是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做事的成功與否,生活得是否美滿,乃至悲歡離合的遭遇,都是在這個“心性”之中,由這個心性在作怪。
心性健康的人,會注意到陽光、友情、溫暖,尋找到歡樂,不缺乏自我安慰的辦法,并有回避危險的能力。在這個自然的層面上,好心性的人,會把日子過得舒暢,就是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調整,能較自然地處在一種對事物的全面理解中。
這種心性,使人保持了一種健全的生活基調,人生的和諧也由此而生。
而心性糟糕的人,生活起來便會遇到問題,總是事多。往往也總處在不暢順中,內心黯淡,日日陰郁。這種人,往往也是過分自利的人,人在過分自利的狀態下,本身就是一種艱難,負擔會很重。心性丑惡的人,自然常常存有不好的念頭,生出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容易走入偏狹,自身也會產生郁悶,步入迷霧,常與謬誤為伴而不知。內心也總是陰云密布。這樣的人,就是不做什么事,也已經活得很累,很不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