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煩惱,遇見快樂的自己:獻給所有“心靈感冒”的都市人
- 陳德軍
- 113字
- 2019-01-05 00:00:27
第一章 立即脫離憂郁的樊籬讓你的壞情緒灰飛煙滅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激烈,
憂郁已經變成一種很普通的心理疾病,
它不僅是一種很嚴重的負面情緒,
更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
深度的憂郁比痛苦、慚愧、
悲傷等任何一種負面情緒更具殺傷力。
為什么會憂郁
憂郁是一種十分消極的負面情緒,它可以使你有事可做,令人動彈不得的同時,又被消磨掉了意志,卻沒有任何成效。憂郁的“前身”是悶悶不樂,但如果屢碰霉氣,當它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就如同決了口子的河堤,一發而不可收,任由它的擺布。
人是唯一具有意識和情緒化的高級動物。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是,人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追求,即七情六欲。一個人只要活著,就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看法,其中夾雜著自己的喜怒哀樂,透露著我們的喜好或厭惡。當失去親人和朋友、與別人為某事而大動干戈、遭受批評或過于后悔而自責時,我們就會心情不愉快,產生低落情緒、入睡困難、坐臥不安等憂郁現象。
在生活中,事情不能總按照我們的意志發展,一旦不符合我們的希望,我們可能就會感到失望、憂郁。所以,每個人都有憂郁的時候。比如,富裕的人為自己的財富增值而憂,貧窮的人為購買所需物資而憂;貌美的人為自己的容顏衰老而憂,丑陋的人為自己的長相而憂……
上面的憂郁都是短暫、輕微的,都是人類為了自己的價值觀進行追求的需要。通常,人在經過短暫的憂郁過后,就很快變得正常起來。
其實,適度的憂郁有助于提高防備的意識,從而喚起積累的行動,去克服各種困難、解決各種問題。正如孟子所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其實并不是教我們整日憂心忡忡,而是要積極主動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目標的實現不僅使我們得到了所追求的事物,還使自己有了某種成就感,這讓我們感到很快樂、幸福。但這種快樂和幸福似乎是非常短暫的,新的追求和煩惱又接踵而來。

因此,在這個高度發達的文明世界里,人們的快樂感并沒有因此增加多少。相反,有些人的快樂感還不如以前,這成了擺在人們面前急需解決的人生難題。哪些人容易憂郁呢?
(1)失去親人的人。一些人一旦失去親人,就失去了親情和依靠,造成心理上的真空,導致一時無法適應未來的生活。
(2)經常在工作中遭受批評的員工。一些員工如果經常在工作中遭受領導的批評和大家的孤立,性格就會日漸變得憂郁。
(3)家庭不和睦。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家庭成員,長時間遭受家庭成員的虐待,心理倍感失落而無助,就常常會感到憂郁。
(4)處于更年期的女性。這個年齡段的婦女通常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再,承受著工作和家庭兩方面的壓力。她們處于更年期激素水平的波動階段,身體可能隨時會出現某種不適,加上不斷上升的精神壓力,在工作上難以競爭過精力充沛的年輕女性,很容易憂郁。
(5)壓力大、不善于溝通的人。這些人通常精力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不善于溝通,致使這種狀況得不到釋放,就會感到憂郁。
現在,快節奏的競爭生活使人們身上的擔子和壓力越來越大。有數以億計的人疲于奔命于生活之中,在復雜的人際交往面前,一不小心就會“心靈受傷”,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中,憂郁者占了亞健康狀態的大部分比重。
對同一件不愉快的事件,每個人的憂慮是不一樣的,即,反應的程度不一,對待的方式也不一。有的人遭遇失敗和不幸時,經過短暫的憂郁后,通過調整自己的情緒,能夠很快從憂郁中走出來;有的人對自己的付出和損失卻耿耿于懷,終被憂郁所累。
但是,大部分人不會主動消除憂慮情緒。長期憂慮的最大惡果是導致很多人患了胃潰瘍、心臟病、失眠等疾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少有人去克服自己的憂郁。通常,我國民眾往往只會注重一些表面上的癥狀卻忽視了精神上的源頭因素。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在他著的《快樂的訣竅》一書中說,“不要為明天而憂慮,因為明天還有明天憂慮;一天的各種困境讓一天擔當就足夠了。”他還說:“無論如何都要為明天早作打算,深思熟慮,但不要焦慮不安。”
憂郁盡管可以纏繞人的精神,但它并不是不可克服的。當產生了憂慮的不良情緒之后,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的方法進行調節治療,方法如下。
(1)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弄清自己到底是在哪里出了問題。
(2)學會分析自己的擔憂是否有道理,是否值得?找出一些克服的方法,限定自己為這些事憂慮的最后期限,而不要把它們放到心里。
(3)尋求自己新的計劃和目標。可以通過一些文娛活動,如長跑、跳舞、郊游和游泳等。還可以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經常與親朋好友聚會等。
總之,憂郁是最具殺傷力的負面情緒。當一個人憂郁的時候,他會在工作或學習中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思維緩慢,自我評價降低,無形中給自己加了一道墻壁,把自己徹底地孤立和封閉起來。嚴重時,憂郁者會發展成為抑郁癥患者。抑郁癥則是精神疾病的一種,患者常常出現心理壓抑、郁悶、沮喪、反應遲鈍和萎靡不振等抑郁癥狀,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生活中的例子不勝枚舉,接下來的一節著重談談憂郁的最終惡果——抑郁。
抑郁猶如毒蛇纏身
長期憂郁的結果導致抑郁癥。抑郁癥初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的話,心靈所承受的痛苦會越來越大,很可能就會發展成為中度或重度的抑郁癥患者。這時,患者和現實生活嚴重脫節,工作失敗,常常會毫無征兆地產生自責感,對人生喪失信心,甚至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
抑郁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以患者的心理持續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為主要臨床特征。現在,抑郁癥成了世界上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它表現為:以持續的心理低落為特征,對生活缺乏興趣,對前途悲觀失望,陷入一種絕望的心理境地而不能自拔。有人把它比作“心靈的感冒”,其實它比感冒更難以擺脫,它會導致精神的沉溺,使人欲罷不能,牢牢纏住所有光臨它的人們。
患上抑郁癥的人經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疲憊,休息后卻不能得到緩解。通常,抑郁患者走路一多就感覺到累,平時容易急躁,對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弱,懶得去做家務活,甚至對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提不起興趣,表現為低落、消極的負面情緒。在心理上,他們對理想的理解總是不現實的,認為世界是黑暗的,失去了進取心,因而很難在生活上取得成功。
在全世界,有5%~10%的人患有抑郁癥。在我國,超過3600萬的人患有抑郁癥,其中有10%~15%的人有自殺傾向,且女性為男性的兩倍。我國需要心理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更多,估計高達1.9億人,平均每10個人中,至少有一個人存在心理問題。抑郁癥占女性所有疾病的首位,好發于青春期、經前期、產后及更年期。抑郁癥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類疾病,我國每年由于抑郁癥導致的經濟負擔超過了600億元人民幣。
抑郁作為一種不良情緒,關系到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這種心理疾患的不良后果并不是只有自殺,它也可能導致殺人,使一些無辜的人受到傷害。現在的社會大環境中,大部分的精神疾病患者不敢直接去咨詢心理醫生,特別是一些女性患者和農村地區的患者,因為他們怕受到別人的歧視。
由于抑郁癥的隱蔽性,一般人都不會察覺自己心理的異常,如果這時不能及時調節自己的心態,就會陷入抑郁中不能自拔,猶如下例中得了“心病”的人。
清朝時期,有一個眼睛紅腫的病人,去找名醫葉天士看病。葉天士看到這個淚流不止、神情憂慮的病人后,仔細地進行了一番望、聞、診、切,說:
“你的眼病并不嚴重,只需幾貼膏藥便能治好。但嚴重的是,你的兩只腳在七天后會長出惡瘡,那幾乎是致命的。”
病人聽了,心中恐懼萬分,連忙跪下請求說:“請葉神醫一定要治好我的病,我將重重報答您。”
葉天士連忙把他扶了起來,說:“不過你的病還有救,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只有一個方法可以使你轉危為安,但你必須按照這個方法認真遵守執行才可以醫治好,那就是:你在每天臨睡前和早晨起床后,用手仔細揉搓兩腳心各360次,一次也不能少,如此這般堅持,最后肯定能渡過難關。”
病人將這位大名鼎鼎的醫生的話奉為圣旨,回到家里,虔誠地依法而行。七天很快過去了,這位病人不但眼睛好了,而且腳心也沒有長出惡瘡,而且精神倍感清爽。
于是,病人便向葉天士道謝。葉天士微笑著對他說:“你的眼病其實是你長期的憂慮所致,只有用上藥,你不再去想它,眼睛自然痊愈。但你的心事很重,你的眼痛不得不令你去想,心里擔憂絕望得不得了。我讓你揉搓你的雙腳,自然你就不會注意你的眼睛了,而且揉搓腳心還可以使你去火定神,補腎強身。如此這般,心病一去,眼病自然就會好了。”
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葉天士采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幫助病人治愈了眼疾和抑郁。其實,我們就像這位患眼疾的病人一樣,常常會遇到人生的失意和挫折,如果不及時跳出,就會陷入抑郁不能自拔的境地,后果非常嚴重。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抑郁對人的危害,而是慢慢地忍受它的折磨。
深度的抑郁常常會導致自殺,70%以上的自殺者都是因為患有嚴重的抑郁癥。
有一個美國的婦女,由于沉重的生活壓力,患上了抑郁癥。她為一切而焦慮,為一切而心急如焚,哪怕一丁點兒的小事,都會使她暴跳如雷、耿耿于懷。生活的一切對于她來說,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時間愈久,她對生活愈感到絕望。最后,她想到了自殺,同時,又認為自己死了,留下的5個孩子會受苦受難。于是,她在自殺前,也把自己的5個孩子全部殺死了。
一個患了抑郁癥的人,情緒會持續低落,思維反應非常緩慢,變得不善言辭,行動遲緩,精神抑郁,在生活中處處被動,而不愿意與人相處,甚至就像上例中的婦女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柏拉圖曾說過:“醫生治病時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只管治療身體疾患而不去治療心理疾患,然而人們的身心其實是密不可分的。”美國的一些醫學權威對此也曾有一些研究結論,他們說:那些住院的病人當中超過50%的人都是因為情緒緊張過度而引起健康狀況惡化的。如果把這些病人的神經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則沒有發現他們的神經與精神健康人有什么不同。所以,他們的焦慮根源并非是因為身體的神經出現生理障礙,而是由沮喪、焦慮、失敗、懼怕、苦悶和絕望等情緒問題導致的。處于憂郁狀態的人如果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積極面對現實和困境,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之后,就會克服抑郁情緒,重新適應美好的環境,恢復正常人的生活。
如今,醫學界正傾向于一種新的醫療方法,即所謂的“心理療法”,于是心理咨詢師出現了。心理咨詢師們認為,那些認真工作和喜歡照顧別人和在事業上有貢獻的人易患抑郁癥,那些工作緊張繁忙、人際關系緊張和生活環境改變的人也易得抑郁癥。比如,工作壓力大,經歷親人的生死別離,事業和生活受挫等,都會引發抑郁。另外,那些消極不自信的人易得抑郁癥,那些缺乏家庭溫暖的婦女和兒童也容易得此病。
從醫學上講,抑郁癥大多都是遺傳、心理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下面幾點是最關鍵的因素。
1.遺傳方面的因素
有時,抑郁癥在家庭中會集中出現,如果父母得了抑郁癥,孩子得該病的幾率為10%~13%。特別是雙胞胎子女中,這個幾率還要加大,如果孿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癥,那么另一個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癥的可能性是70%。
2.生物化學方面的因素
當抑郁癥患者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出現減少或各種神經遞質之間不平衡時,即可確認得了此病。
3.病癥方面的因素
心臟病、癌癥、糖尿病、激素紊亂和一些晚期病癥等都可導致抑郁癥,或者無法解決自己的心理需要時,也易得此病。
我們無法改變遺傳、疾病和環境等方面的客觀條件,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盡力使我們的家庭和睦,寬容大度地對待一切事情,友好地與別人溝通,正確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抑郁呢?
煩惱是心智的沉溺
德國著名詩人曾說過:煩惱、憂慮像一把搖椅,它可以使你有事可做,但卻不會使你前進一步。煩惱就像一雙無形的大手,牢牢地束縛著你,讓你無奈地沉溺下去。
富蘭克林曾說:煩惱是心智的沉溺。一個心態不好的人,煩惱總是與之有緣,一個接一個地來,其實,大部分煩惱都是無中生有的。如果你能把握住自己的心態,煩惱也就不驅而散了。
有一個人被煩惱纏身,整天郁郁寡歡,于是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
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看到一群采石的漢子正在休息,突出的肌肉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他們喝著水,抽著煙,有說有笑。他連忙走過去問道:“你們看起來很快樂,能教給我解決煩惱的方法嗎?”
漢子們說:“坐下來歇會兒,抽支煙,喝杯水,就什么煩惱也沒有了。”
他試了試,沒有感覺到快樂,于是上路繼續尋找。
又一天,他來到了一片草原上,看到有一個牧童正騎在牛背上,吹著悠揚的笛聲,逍遙自得。他連忙走上前去,說:“你看起來很快活,能讓我也快活嗎?”

牧童回答說:“騎在牛背上,沐浴著春風,吹著笛子,什么煩惱都消失了。”
他上去感受了一番,仍無濟于事,又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方法。
又一天,他來到了一座寺廟,看到廟里面有一個老和尚,向其說明了來意。老和尚說:“阿彌陀佛,施主是來尋找解脫的嗎?”
他點了點頭,雙手一拱說:“請大師不吝賜教。”
老和尚說:“有人捆住你了?有人威脅你了?你有不幸來臨了?”
“都沒有。”
“既然這些都沒有,何必說解脫呢?是你自己捆住了自己呀!”
他幡然醒悟,拜謝而去。
煩惱只是自己心理上的體驗,尤其是由自己造成的。例中的人被自身積累的煩惱所捆綁,而不得解脫。經老和尚點撥后,他才明白——沒有人使自己煩惱,所謂的煩惱只不過是自己捆住了自己。這正應了佛家那句名言:世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通常,我們會感到心里很煩,但進行短暫的折磨和權衡之后,又會恢復愉快的心境。當人處于特定的生活事件或情境中時,總有揮之不去的煩惱,任由它牽著我們的鼻子走。
培根說過:“經得起各種誘惑和煩惱的考驗,才算達到了最完美的心靈健康。”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地擔憂、惦念,就會毀了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導致思想到處亂轉,而喪失了控制自己的能力。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煩惱使人的表情很難看,使人愁眉苦臉,使人的臉上長滿皺紋,使人臉上的皮膚產生斑點、粉刺,甚至使人頭發灰白、脫落,沒有什么能比煩惱憂慮使一個人老得更快了。煩惱就像不停地往下滴的水,滴滴的煩惱敲打著你那怯弱的心。
煩惱真得有這么可怕嗎?當然不是,重要的是,我們要堅強地面對它。
當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在精神上接受它之后,我們就能夠衡量所有可能出現的情形,這使我們處在了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主動地位。這時,我們能夠比較容易地看清問題的事實,找出事情發生的內在根源,進一步找出解決它的辦法。
為了避免煩惱帶來的不良后果,可以嘗試用以下幾種辦法來消除煩惱心理。
1.考慮最壞的結果
做一件事情時,若不能確定它的結果,則不妨先假想事情真的很糟糕。其實,正因為你這樣想,才常常容易發生壞的結果。但它的最大好處在于,當接受了最壞的情況時,心地就坦然起來了,就一心想到解決問題上面來了。
2.萬一成功了怎么辦
你不妨試著想:“萬一成功了怎么辦?”或許你認為“這太難了”,那就更應該試試看,其實事情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
這就像我們買彩票,沒有人抱著“如果不中獎該怎么辦”的心理去買彩票。這種煩惱非常奢侈,如果自己這么一想,事情還沒有開始,自己就胡亂操心,很可笑!一般人都希望自己中獎,同理,當你要做什么時,只要想著“希望能成功就好了”。
這不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而是一種高情商的心理反應,我們如果要實現成功的夢想,就應該用這種樂觀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每個問題。這么一來,你快樂無憂的同時,做事自然就勝券在握了。
別折磨自己
人只有一段短暫的人生,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快樂和成功。我們不應浪費時間去做情緒上的無用功,不應為別人的錯誤去折磨自己,不應為世俗的偏見來懲罰自己,也不應為自己的錯誤而過于難為自己。
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但在抑郁面前,很多人選擇悲哀地駐守。開始,我們都向往生活的美好與完美的人生,但命運多舛,生活總會給我們制造這樣或那樣的障礙,一旦走不出那段暗淡的日子,就會陷入無盡的煩惱與折磨之中。
在日本,有一個品學兼優的青年,在一家大公司應聘的時候,參加了該公司組織的考試。在后來公司公布的考試結果里,錄取榜上卻沒有他的名字。這位青年得知這個失望的消息后,深感灰心,抑郁和絕望的陰影襲上心頭,頓生輕生之心。事后,幸虧醫院搶救及時,青年才沒有自殺成功。
過了不久,他應聘的那家大公司給他發來消息:他的考試成績名列榜首,只是在統計考分時,電腦出了故障。于是他被那家大公司錄用了。但當那家公司知道了他自殺的事情后,壞消息又很快傳來,他被公司解聘了。原因是:一個正常的人如果連如此小的打擊都承受不起的話,又怎么能適應公司高強度的節奏呢?對公司建功立業更是無從談起。
這個青年雖然在考分上名列第一,打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但沒有打敗自己那顆脆弱易受挫的心。他心理的最大障礙就是不能正確對待失敗,對自己缺乏信心,遇到事情會給自己施加人為的壓力和緊張。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有多少人像上例中的日本青年那樣,一時的受挫而導致灰心喪氣,進而止步不前,這樣等待自己的只有失敗。那個日本青年的失敗之處在于,壓力和脆弱扭曲了他的心靈,導致他的心理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生活中,當我們感覺不爽的時候,不必悲傷地躺在床上,而任由失敗的淚水橫流,其實淚水濡濕腐蝕的不是枕被,而是那顆脆弱而不堪一擊的心靈。面對眼前的困難,我們與其想不開而怨天尤人,不如擦亮自己的眼睛,找出障礙的解決之道,重新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道路,而不是跟自己過不去,更不是自己折磨自己。
如果人們只想追求自己的快樂,這個愿望似乎很容易實現。但很多時候,我們的壞情緒都是來自身邊的人:他們生氣,自己也生氣;他們發愁,自己也發愁。別人成了我們情緒的傳感器,給我們造成了這樣的感覺:要想讓自己快樂,就首先得讓別人快樂。因此,我們在一些小事上不必和別人爭個你死我活,更不必向別人逞強,這樣無異于是自己折磨自己,自己不妨寬宏大量一些,先讓別人多一些快樂,而自己則會得到付出的快樂。
要想自己活得快樂,就不要牢牢抓住自己或別人的小辮子不放,讓自己變得心力交瘁。世上的煩惱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必要一古腦地都裝入大腦中,否則自己又怎么能夠承受生活中更多的是是非非呢?
人們往往都是這樣,簡單的道理,一聽就懂,不愉快發生在別人頭上的時候,自己也會勸解,真有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味道。而一旦事情落到自己頭上,往往很難冷靜處理。快樂同生活的其他道理一樣,也需要歷練。我們應該把生活中發生在自己頭上的事情慢慢積累消解,這樣時間長了,你在煩惱面前肯定會有驚人的免疫力。這時,我們會收獲更多的幸福和快樂。下面是一個寓意深遠的小故事。
有一天,一位父親教他5歲大的兒子在開滿鮮花的院子里使用割草機。當父子倆割得正高興的時候,屋子里的電話響了,父親進屋去接電話。而兒子則把割草機推上父親最喜愛的郁金香花圃,不一會兒,就把郁金香花圃割了個七零八落。接完電話的父親看到這個滿目狼籍的景象,非常憤怒,下意識地舉起了他那握緊的拳頭,這時孩子的母親走了過來。
她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對丈夫溫柔地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養育我們自己的兒女,而不是養郁金香。”少頃,這位父親的怒火消失了,一切歸于平靜。
故事中的母親是一個懂得生活智慧的人,她知道生活中的一切煩惱都是因為小事而折磨自己,重要的是我們要抓住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具體的細枝末節。
有時,朋友可能有意無意地傷害你,你不必為一些事情耿耿于懷。朋友或別人傷害了你,用不著暴跳如雷,你應該知道: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當你失去一件珍貴物品的時候,也不要憂心忡忡,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無休止的憂慮和憤怒對你來說,確實是太過殘酷,更為可怕的是,自己在折磨自己。真應了那句話: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此,我們只要認識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傻到自己折磨自己的境地。
當心情郁悶的時候,不妨到鄉野小路上去大口大口呼吸清新的空氣,聞一聞泥土散出來的芬芳,看一看一望無垠的翠綠的山野大地,夜晚聽一聽草叢中那奏著蛙鳴、蛐蛐和溪水潺潺的萬籟之音……
沒有人肯為你的憂郁買單
一個人如果無休止地煩惱,就太不值得了,因為即使你煩惱得身心俱疲、頭痛欲裂,也不會有一個人肯為你負責,而且這種壞情緒還可能影響你的父母親朋。因此,煩惱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它直接導致了你的失敗,而且還不被人理解。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你是永遠的輸家,沒有一個人肯為你的煩惱買單。
你為了憂慮和煩惱可以呼天搶地,可以茶飯不思,也可以任由憂慮和煩惱的陰影籠罩你的方方面面,甚至你還可以為了它而自殺身亡……但所有的這些,都是由個人的行為引起,不會有一個人肯為你負責任,這在別人看來實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甚至會被別人當作笑柄。
所以,我們為了自己的煩惱和憂愁而犧牲自己,實在是不值得。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還有什么無聊的事情值得你去付出精力呢?讓我們看看大音樂家貝多芬是怎么做的吧!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在他26歲的時候,耳朵就開始出現了問題。在28歲時,他發現自己的聽覺系統有了很大問題,而且日益嚴重,他感到十分憂心。但他又不愿意告訴別人,再加上愛情的挫折,他煩惱、暴躁到了極點。
1802年,他的壞情緒到達了一個頂點。當時,他住在維也納的近郊,找了很多醫生來醫治他的耳病。醫生們都弄不清病因,使用了各種治療耳病的方法卻絲毫不起作用。貝多芬傷心到了極點,幾度打算自殺,甚至寫下了遺囑。然而,他心中燃起的音樂烈火燒掉了這一次的精神危機:“難道這個世界就不能收留我嗎?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值得我留戀的嗎?難道自己死后沒有一個牽掛和懷念的人嗎?不,我不能被生活擊垮,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之后,他放棄了所有的應酬,專心致志地投入到了音樂創作之中。過了兩年,第一交響曲走紅后,他又創作出了幾部奠定他音樂圣人地位的作品。從此,他的人生迎來碩果累累的收獲季節,到達了音樂藝術的極致。
雖然貝多芬一生非常坎坷,但音樂方面的成就為他帶來了不少安慰和快樂。他視音樂為生命,用他的音樂天才和如火如荼的創作熱情為大眾奉獻了一支支有著崇高藝術水準的音樂曲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和激情。
生活對我們來說,有數不完的煩惱和憂傷。即使你經歷一次憂傷,也會給你的心理帶來一定的陰霾和傷害,因為發怒和憂傷產生的痛苦遠遠比事件本身帶給你的傷害多得多。你那無邊無際的憂愁有如高山上的流水,慢慢吮吸著你的心靈之泉,如若不補救的話,總有一天,你的心靈因干涸而變得沒有生氣,最后不可避免的惡果則是揚塵起沙和干裂。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當你對一件事物吹毛求疵,甚至斤斤計較的時候,千萬不要煩惱,煩惱的后果只會把事情搞砸,而且還不會有人為它負責任。最后,請記住,不要煩惱,因為只有你一個人為它承擔后果,沒有人會為它買單。只有蠢人才會在意那些毫無意義的小事。
在此以清代東閣大學士閻敬銘所著的《不氣歌》作為本節的結尾:“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氣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把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危害太可懼,不氣不氣真不氣。”此歌語言樸實,通俗易懂,而不失道理深刻,寓意深遠。
自己是自己的救星
當上帝為你關閉一扇窗時,一定還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當陷入某種困境和弱勢時,你不要期望別人來支援你,更不要以自己的處境來乞求別人的憐憫。在人生的道路上,唯一能夠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重要的是,你要努力找到上帝給你打開的另一扇窗。
每個人都有自己煩心的事情,但不要一股腦地說出來,我們何必讓別人承受不快樂的情緒呢?面對憂郁要堅強一些,盡可能地把笑容留給別人,而不要給別人增加一些不快樂的因素,否則,他們表面同情你的同時,內心流露出更多的是不屑和敷衍。即使是情同手足的朋友,也要傾訴有度,不要給對方增加過多的煩惱。
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總是即興發揮著好情緒,總是即興發泄著壞情緒,而不管別人的反應,結果往往得罪了朋友,自己也快樂不起來。
一次,有一個抑郁的人去醫院看病。在醫院他擔憂地對醫生說:“晚上我常常失眠,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憂愁和煩惱。”
醫生對他進行一番詳細的檢查后,發現他沒有任何疾病,只是情緒不佳而已。所以,醫生建議他多休息,并做一些樂事。醫生說:“城東的馬戲團的表演非常精彩,特別是那個小丑的表演精彩絕倫。你如果去了,一定會讓你的憂愁和煩惱一掃而光,還會讓你發笑,從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病人”無奈地說:“不會起任何作用的,因為我就是那個表演的小丑。”
這個故事頗耐人尋味,寓意是說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了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憂傷,只有自己多多地自我了解,自我化解,才有可能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和改變。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非常注重人際關系,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貴人的提拔相助,以便自己一飛沖天。于是,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見有機可乘,便專門扮演一個個“救世主”的角色,讓前來求助的人屢屢破財。結果,上當的人屢見不鮮,捶胸頓足也無濟于事。
當前,社會上流行:“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有的人只想不勞而獲,期望自己有一個富爸爸,將自己人生的一切問題都一步到位。有的人經常抱怨自己沒有生在富貴之家,因為如果這樣他們就能省去很多奮斗的汗水。其實,看看那些生活在富貴之家的紈绔子弟們有多少能真正成大器的?
人生的意義在于奮斗的過程,辛勤的過程決定一個人的貢獻,而不是結果。對于別人的優越,你用不著悶悶不樂,上帝不會把人生的快樂偏袒于某些人,只要你收起你的不平和沮喪,快樂的生活就一定會眷顧你。在社會上,哪一個杰出人物在開始的時候不是一貧如洗呢?你如果只想著守株待兔,夢想著機會來到你的身邊,就不會有成功的希望。
自己如果是一個草包,即使你擁有再硬的關系和后臺,也是無濟于事的,就像三國時期那個扶不起的阿斗一樣。所以,只有自己奮發圖強,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請看下面一個寓言故事。
一次,天上下著大雨,有一個人躲在屋檐下避雨。這時,他突然看見觀世音菩薩正打著傘走過來,便對觀世音菩薩說:“觀世音菩薩,你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走一段如何?”
觀世音菩薩說:“我自己在雨中,而你在屋檐下,檐下無雨,你用不著我度。”
這個人不由分說,立刻跳出檐下站在滂沱大雨中,說:“現在,我也在雨中了,這回該度我了吧?”
“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沒有被雨淋著,是因為我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沒有傘。所以,度我的是傘。如果你想度,不要找我,請找傘去。”觀世音菩薩說完就走了。
到了第二天,這人遇到一件麻煩事,便去寺里求觀世音菩薩,他發現觀世音菩薩塑像前已經跪著一個人,那人長得和觀世音菩薩如出一轍、絲毫不差。
于是這個人又充滿疑惑地問:“你不就是觀音嗎?”
觀世音點了點頭,繼續跪拜。
這人感到很驚奇,又問:“你為什么拜你自己呢?”
觀世音菩薩笑道:“我和你一樣,也遇到了難事,但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呀。”
我國有一句古訓:自助者天助也。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命神。所以,寓言中的觀音自己拜自己。一個人如果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提高自己的修養,正確認識和塑造自我,就會成功地鑄就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生活中的你需要過什么樣的日子,需要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自己的一切只能靠自己拯救,我們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人生,去坦然接受人生中的風風雨雨,終會有一天,我們會走出生存的困境,徹底地解救出自己。流淌自身汗水換來的成功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和感到榮耀的事情,因此,自己拯救自己是最大的人生快樂和幸福。
學會將憂郁轉個彎
憂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抽身而退。我們要學會將憂郁轉個彎,當發現自己有憂郁的傾向時,一定要給自己限定一個“至此為止”的期限,徹底切斷外界帶給心靈的羈絆。
在生活中,我們要清楚自己所處的精神狀態,要經常注意自己的情緒波動。當心情愉悅時,我們常常感覺生活既幸福又美滿,覺得自己一天到晚都充滿快樂,總能圓滿解決一些生活瑣事,而且能夠與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反之,當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總感覺生活是那么嚴峻和殘酷,總感覺到處都是危機,總感覺別人懷有不可告人的丑惡動機,總感覺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協調,于是自己主觀地臆斷周圍的人和物,看什么都不順眼。其實,只是真實情況被自己的不良情緒“歪曲”了。等過了心理的低谷之后,我們的心情可能又發生了變化:看啥啥中意,吃啥啥香……一切都變得積極起來。
很多人不習慣于情緒好壞的調節,好的時候一切都好,壞的時候一切都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做事只憑感覺行事,任由情緒左右我們的心靈,而失去了準確判斷是非的標準。比如,我們遇到好情緒的時候,任由高興的心情縱橫馳騁,甚至還會有些盲目樂觀;遇到壞情緒的時候,任由低落和壞心情流滿我們的心田。這樣,我們自己的生活就不能由自己做主,任由情緒來左右我們的一切:一會兒生活在天堂里,一會兒又生活在地獄里。
其實,在沒有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一下自己,細想一下,自己就會發現,生活絕不像自己心情很壞時所認為的那樣消極和沮喪,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的主觀臆斷,被情勢牽著鼻子走。我們總可以控制自己,總可以不發脾氣,總可以不說喪氣話,這樣就不會感到失落,就能超越憂郁,而不要以為自己心情不好,就放縱情緒蔓延。
俗話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好心情總可以由我們來選擇:當遇到不高興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立刻提醒自己,把事情看得開一些。我們不可能避免已經發生的情況,不如讓時間去沖淡這一切吧,等事情過后,就不會耿耿于懷了。
學會轉變壞情緒,就是在我們心情好的時候要對生活感恩,生活不好時,要想得開,看得遠。
學會自我調節,對每一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生活中的一點毫不起眼的小事,就可能在我們的大腦中留下難以釋懷的偏激,這直接影響我們對以后事物的正確判斷。所以,我們不要想當然,不要期望事物的完美,要善于從不合理的生活狀態中脫離出來,要學會見好就收。
學會調節壓力,學會調節情緒,學會自我心理保健,是我們的另一必要本領。特別對一些就業壓力很大、臨近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更要學會自我調節,否則,一些由不良情緒引起的胃潰瘍、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會隨時找上門來,甚至導致精神崩潰而自殺。
學會自我調節,可以使我們遠離那些憂郁、悲痛、焦慮等不良的情緒,可以使我們輕松、愉快地生活,而不至于失去心理平衡。所以,只有善于疏導自己的情緒,正確面對現實,以正確的態度適應各種環境和問題,增強自己的承受力,才能不被不良情緒所左右,才能保持持久的快樂。
當抑郁的時候,我們何不停下來,或參加郊外旅游、唱歌、游泳等業余活動,或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或找親朋好友一起分擔,或找心理咨詢師咨詢。我們只有善于將情緒化解,才能得到更大的身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