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學習——學出真感覺(3)
-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第2版)
- 劉稱蓮
- 4934字
- 2017-07-07 18:04:01
上了初中后,女兒很快就適應了中學生活,像在小學時一樣跟著老師學習。只是我感到她的功課量比過去多多了,回家以后她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寫作業上。第一學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試,女兒基本保持了小學時候的狀態,處于班級中上游。我們一貫不主張孩子報讀課外班,所以,就算上了初中,除了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的舞蹈班之外,我們依然沒有讓女兒去補習文化課。沒有讓女兒上課外班,并不代表我們不重視孩子的學習,事實上我們也一直在探討讓女兒提高學習效率的辦法。
女兒初一年級的第二學期,我們用一套提高孩子學習能力的訓練方法,陪著女兒進行了三個月的訓練。
我認可這套方法是因為在執行的過程中不需要孩子做額外的課外練習,也不需要家長做太多工作。家長和孩子只要達成協議,雙方簽訂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合同。每天在孩子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以后,家長和孩子只需要花幾分鐘的時間進行一次評估就可以了。
這項訓練并沒有過多打破女兒過去的學習規律,只是要求孩子每天要嚴格按照預習、聽課、復習、做作業、檢查的順序完成學習任務。訓練階段,孩子每天都要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家長也要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他評,雙方不僅要評分,還要寫下評估意見。
這個訓練也包括生活上的內容,收拾書包、洗臉刷牙這些日常事務每天也都有簡單的考核,但并沒有刻意的要求。
從簽訂合同那天開始,每天晚上,我就在女兒做完當天所有的事情以后,在訓練手冊上給女兒打分并且寫下我看到的女兒做到的事情以及鼓勵的言辭,女兒也對自己當天的表現進行評價并寫下心得。當我出差不在家的時候,先生便代替我做這件事情。其實每天晚上,我們花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完了。
我和先生在給女兒寫評語的時候,一般都夸贊她做得好的部分,做得欠缺的地方則輕描淡寫或者干脆忽略掉。女兒也很配合地每天評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留言給爸爸媽媽或者給自己,盡心地做著屬于她的那一份工作。
在整個訓練期間包括后來女兒的學習中,我覺得有一點應該對所有孩子的學習都有幫助,那就是每天開始寫作業之前先復習老師當天講課的內容,復習完再寫作業。這樣回憶一遍老師當天講的內容,一是可以鞏固記憶,二是寫作業的速度會加快,畢竟在寫作業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問題不用再翻書了。我記得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每天復習語文看課堂筆記時,會把課堂上沒有記全的筆記補上,這無疑是非常好的一招。
也就在我們開始做這個訓練一個多月的時候,女兒參加了期中考試。那一次,她破天荒地考了他們班第一名,年級第二名。我記得這是女兒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考試成績最好的一次。我不敢肯定地說女兒那次考試成績那么好就是訓練的結果,也許正好就是湊巧了。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女兒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在訓練的那三個月里,也許因為那個協議的約束,女兒嚴格按照約定的去做。三個月后習慣成自然了,而且在這期間她還因為考了班里的第一嘗到了甜頭,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因此這個習慣便逐漸固化了下來。同時,幫助孩子養成了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我們便可以做輕松的家長了。可以說,女兒的整個中學階段,我和她的爸爸就真的很少管她的學習了。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課程的難度加大了。就初一年級的功課來講,如果說孩子們小學的數學主要學習加減乘除的話,那么上了初中以后,孩子就真正開始接觸數學,對幾何學、代數學等進行學習和研究,這就抽象多了。語文課文也開始涉及各種文體,而且接觸到了文言文。小學時候的英語學習以聽說為主,每天需要記憶的單詞并不多,上初中后,課文變長了,需要記憶的單詞也多了。為了讓學生們能把這些功課學好,老師會加大作業量,孩子回家做作業的時間更長。而且上了初中以后,老師便不會像小學時候那樣天天守候、日日叮囑地盯著每個孩子學習了,那么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記得女兒剛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我去中關村圖書大廈買書,偶爾發現一套跟女兒的課程配套的練習冊,便買回了家。我沒有讓女兒去做那套書里的練習,而是看中了那套書里的“單元小結”。我自己感覺,“學而時習之”很重要,對中學生來說,學完一個單元后,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總結是很好的復習。印象中,我第一次引導女兒進行單元總結是針對她的英語學習的。當她學完一單元后,我便讓她只看“單元小結”里的那些知識點,看哪些點已經掌握了,哪些點還沒有明白,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學習。女兒用了這個方法后覺得挺好,便推而廣之,用到語文、數學等學科上。其實我發覺,女兒上高中甚至到高考前都習慣用“小結”來鞏固所學知識。
如此看來,學習上除了每天做好當天的功課外,過一段時間來個“小結”也是很好的學習習慣。“溫故”的辦法很多,當天的復習很重要,“小結”也不可忽視,因為這都是學習的基本條件。
“好習慣,好人生”,在孩子學習的階段,這句話是否可以變通成“好習慣,好成績”呢?事實證明,那些學習成績突出的孩子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孩子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不可小覷,然而,孩子的性情和成長的環境不同,他需要的引導也必然不同。根據女兒的特點,我們用了一些巧妙的方法在學習上幫到了她,讓她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別的父母也許采用了別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無論如何,辦法總比問題多,只要我們愿意開動腦筋去琢磨,定會找到引導孩子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生活是最牛的教材
學習的第一目的應該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許孩子們還會從各種體驗中了解到,沒有知識,許多生活問題便無法解決,從而變得勤奮好學。
女兒上初二時的那年五一,我們一家回山西老家過節,適逢離村子幾里地的黃花嶺有廟會。黃花嶺是一座山的名字,山上有廟,廟里供奉著觀音菩薩,當地人稱“娘娘”。據說每年“娘娘”生日的那幾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會集資舉辦廟會,廟會必備的一個節目便是社戲。在魯迅先生的《社戲》里,江南水鄉的社戲被描繪得生動有趣,女兒早就拜讀過了。這次正好趕上北方山里的社戲上演,女兒便要求爸爸陪她去看戲。
在農村長大的先生和我小時候沒有別的娛樂活動,每年看社戲是很讓我們期盼的一件大事。我們深知山村社戲條件的簡陋,黃花嶺因為只有一座小廟,并沒有人居住,其實是沒有戲院也沒有戲臺的,一切設施都要用鋼管和篷布現搭,看臺也是用磚頭和木板壘起的臺階。為了讓女兒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鄉村文化,先生特意帶著女兒在天黑前趕到了戲場。于是,女兒看到了被風吹得搖搖晃晃、嘩啦啦作響的戲臺子,并懷疑“這么簡陋的地方,行嗎”。
懷著顧慮,女兒看了一場晉南地方戲蒲劇《王寶釧》。后來,她懷著感動,在日記中寫道:
夜幕慢慢降臨,村民們在演戲的棚前臺階上坐好,準備看戲。
……
村民們津津有味地看著,紛紛拍手叫好。老人們嘖嘖稱贊著,小孩子們也停止了打鬧。一切都那么安寧祥和,人人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社戲落下了帷幕,已經到了深夜,村民們三三兩兩地散去了。我和爸爸打著手電筒,走在山間的小路上往回趕。天上的星星很亮很亮,路邊林子里各種鳴蟲的叫聲不時傳來。在這靜謐的山里,我感到心曠神怡……
這一場社戲等于把課文內容現實化了,我想魯迅先生小的時候一定是真正看過社戲,才寫出了那篇膾炙人口的小說,女兒的這一段文字也一定是有感而發的。文學作品一定來源于生活,孩子的作文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寫出的文字便不會生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給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孩子的文章才會內容翔實并且富有真情實感。
女兒小時候,我帶她在北大的百年講堂看過《西廂記》《貴妃醉酒》等戲曲,她對古裝戲并不陌生,但這一次在山村看戲,她的感受截然不同,大概看戲在其次,對鄉村文化生活和民風民情的了解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收獲。而且,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女兒,就算我們每年都會帶她回老家,但她對黑夜的體會,卻從來沒有這一次和爸爸在深山里打著手電筒行走那么深。我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而且是深入骨髓的學習。
孩子的學習是隨時隨地的,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和下課做練習,那只是學習的一部分內容,孩子更多的學習應該是生活中的體驗。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體驗自然和生活真諦的機會越來越少,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女兒上初一的時候,我們聯合了幾個家庭在郊區租了一畝地,周末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去種地和鋤草。雖然都是初中生了,但孩子們到了地里壓根兒叫不上來那些蔬菜的名字,就更別提菜籽了。翻土、撒籽、澆水、鋤草、收獲,“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已經不是文字,而是變成了活生生的教材。
種地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很懶散,不愿意干活;有的孩子去了一次,就不愿意再去第二次;也有的孩子很積極,每次都參與到活動中。但是無論怎樣,我想孩子們都是有所體驗的。懂得了種莊稼沒有那么容易,孩子們也許就不會那么浪費糧食了;明白了農民生活的艱辛,他們也許就會對灰頭土臉的勞動者變得尊重了。這些學習雖然跟學習成績無關,卻跟一個人的品格和德行有關,這是更加重要的一種學習。
陶行知先生更有“行是知之始”的說法,他主張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原則,他覺得親身體驗才能對知識了解得更透徹,比如吃過了糖和黃連才知道甜和苦的味道與區別。
陶行知先生當時還說:“中國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這句話用在當下也一點都不過時,當今的孩子每天都在無盡的習題堆里“用腦”,卻很少在生活中“用手”。而樸素的“心靈手巧”被我們的家長忘掉了,可實際上各種感覺才是開發大腦的通道。就算孩子到了初中,在我們看來已經大了,但看、聽、聞、觸等各種知覺依然是激發孩子大腦活躍的按鈕,丟掉了這些,孩子的學習只會越來越僵化,就算不厭學也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創造力和創新性。
初一的時候,女兒為了養好一只倉鼠,便在網上查找飼養的方法,知道了只養一只的話,倉鼠會抑郁而死,養兩只同性的話會打架,終有一只會被咬死,所以,家里便有了一對倉鼠夫妻。沒多久,第一窩小倉鼠就出生了,女兒異常喜愛,每天更加悉心照顧倉鼠媽媽。沒想到這一窩還沒有送人,一個月以后,第二窩小倉鼠又出生了。女兒知道了倉鼠的繁殖能力非常強,成年倉鼠一個月便會產一窩崽。于是家里的倉鼠變成了一大堆,女兒忙不迭地在網上發帖子送人。
初一的寒假,我和另外一個媽媽帶著我們的兩個女兒去了冰天雪地的東北亞布力,住在當地農家的大炕上。農家大媽用黃豆制作大醬,一大缸一大缸地做,這樣的情境也許只能在大豆產區才會看到。也只有在興安嶺,才能看到伐木工人把一棵棵大樹伐倒,也才能看到一車車的木材被運往各地。
當地的農民用木材取暖而不用煤,起初女兒們看到還挺氣憤的,覺得他們一點都不環保,當房東大媽告訴她們因為煤太貴他們買不起,只能就地取材燒木材的時候,孩子們就又開始憂國憂民了。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孩子需要在學校和課本學習之余有更多的生活體驗,只有生活豐富多彩,孩子回到書本的學習上才能靜下心來去攻克那些枯燥晦澀的難題。學習的第一目的應該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許孩子們還會從各種體驗中了解到,沒有知識,許多生活問題便無法解決,從而變得勤奮好學。
老師,我們去哪里呀
在學習上,孩子一遇到困難,早早地就給他找個拐棍拄著,也許學習成績暫時上去了,還可能考上好的高中甚至好的大學。但也許有一天,當他要獨立面對其他問題的時候,家長又不能給他拐棍,孩子就會變得無措。
從女兒經常的念叨中,我知道他們的班主任成老師有一句名言“跟上了”,經常被同學們調侃。幾個同學一起走路,其中一個人落下了,另外一個人便會學著成老師的語調說“跟上了”;打掃衛生,一個人干得慢了,另外一個人也會學著成老師的語調說“跟上了”,往往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意地哈哈大笑。
其實,成老師經常說的“跟上了”更多的是指在學習上,她強調孩子們學習的時候不要掉隊,意思是一要跟上老師的步子,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老師留的作業要不打折扣地去完成;二也要跟上年級和班級的進度。只要能緊緊地跟上了,學習的問題就不會太大。
每次去開家長會的時候,成老師也不忘用她的這句名言跟家長交代。她總是說:“如果你們的孩子能夠跟上我們的老師,我覺得不上任何課外班學習也沒有問題。”
我好喜歡成老師的“跟上了”,她讓我們在初一、初二依然沒有給女兒報任何課外班和請家教堅定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