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諫逐客書

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1]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3]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4]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5]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6]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7]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8]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9]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10]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1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12]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13]

【賞析】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秦下“逐客令”:凡從其他諸侯國來秦游歷為官者,全部予以罷免驅逐。而下“逐客令”的背景,《史記》中的說法是當時韓國派水工鄭國以幫助秦國修水渠之名,實際上是為了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來達到“疲秦”的目的。這一計策不久被秦人識破,由此連累了其他從山東六國來秦國為官的人,李斯就是其中之一。

李斯本是楚國人,從荀子求學,學成后入秦,先做呂不韋的舍人,獲得呂不韋賞識,后被推薦到秦王宮廷做郎官,逐漸得到秦王政的信賴。秦國逐客這一年,李斯來秦國已大約十年,但由呂不韋府進入秦王宮廷還不久。對李斯而言,他的人生的上升通道剛剛打開,康莊大道正出現在腳下。可是突然間,僅僅由于他的楚國人的出身,這一切就要成為泡影,他的十年的奮斗就要被歸零,他豈能甘心?他必須說服秦王政,收回“逐客令”,于是就有了這篇傳之后世的《諫逐客書》。

在這篇上書中,李斯既沒有向秦王政懇請哀求,也沒有辯解、表忠心,而是非常直接、開門見山地向秦王指出:你錯了,這樣做的后果會很嚴重。李斯知道,年輕的秦王政剛毅果決,不能動之以情,但可曉之以理。所以李斯在上書中據理力爭,雄辯滔滔,從多個方面全力證明“逐客令”是錯的。

首先,用歷史事實說話。李斯回顧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由于用客而使秦國強盛的歷史,指出客對秦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從周平王時秦國正式被封為諸侯算起,到秦王政之時,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中間不知經歷了多少任國君,而李斯選取了其中功績最顯赫的四位:秦穆公大大拓展了秦國在關中的疆域,并一度參與中原爭霸,提升了秦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秦孝公使秦國富強,徹底扭轉了長期以來在與魏國爭戰中的不利局勢;秦惠王時的秦國開始成為被山東六國畏懼的虎狼之國,不斷開疆拓土;秦昭王時的秦國已經強大到即便山東各諸侯國聯合都難以抗衡的程度,而山東六國則從根本上衰落下去。而李斯把這四位君王能取得如此功業,歸因于他們對客的信任和使用:秦穆公任用的有由余、百里奚等,秦孝公用商鞅,秦惠王用張儀,秦昭王用范雎。由此渲染客對秦國的貢獻。李斯還做出假設,讓秦王認識到,假如這四位國君拒絕用其他諸侯國來的人才,秦國就不會有今天的強大。

其次,在突出強調了客對秦國的貢獻之后,李斯又用秦王的生活日用來和用人做對比。李斯用大量排比句,鋪陳出秦王喜愛的、來自秦國以外的種種物品,從朝廷儀仗到后宮日用到君王穿戴再到宮廷音樂,秦王并沒有因為它們不是秦國所產而有絲毫嫌棄,甚至在和秦國本土物品對比后,棄用秦國之物而代以六國之物。這說明秦王用物的原則是“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并不去區分它們是不是秦國所產。但在用人方面卻與此形成了對比,“逐客令”的標準是只看他們是否秦國人,而不論他們是否對秦忠心、是否對秦有用。這樣的標準體現的是只重物不重人,這樣的政策將會嚴重影響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

最后,李斯指出了逐客令一旦施行下去的后果。李斯用五帝三王做比較,五帝三王之所以能無敵于天下,在于他們接納所有來投奔他們的人。而逐客將迫使人才去為別的諸侯國效力,這樣等于在削弱秦國自己的力量的同時,又增強了其他諸侯國的力量,而那些被趕走的客的心中,一定懷著對秦國的怨恨,將來一定會做出對秦國不利的事情。這樣的話,“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逐客令”將使秦國陷于極其危險的境地。

這篇文章最能打動秦王政的地方,在于李斯選擇了正確的論說策略。李斯開門見山就指出了“逐客令”是錯誤的,而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它和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相悖。全文反復論證的就是這個道理:用客能使秦國強大,乃至統一天下,逐客則與此相悖,甚至會使秦國衰亡。全文很有戰國縱橫家游說辭的特色,極盡夸張鋪陳之能事,氣勢充沛,而列舉的事例都是經過精心選擇。最終,李斯實現了他上書的目的:秦王政讀了此文后,“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李斯(約公元前284—前208):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荀子的學生,后入秦,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注釋】

[1]由余:受戎王之命出使秦國,秦穆公知其賢,設計招致,用其謀伐戎。戎是古代西部少數民族的統稱。百里奚:原是虞國大夫,晉獻公滅虞,成為晉國俘虜,秦晉通婚,晉獻公將他作為女兒的陪嫁奴隸送給秦國。后逃至楚國,被楚人捉住。秦穆公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任命他為大夫。蹇叔:百里奚好友,百里奚向秦穆公推薦,穆公將他從宋國迎至秦國,以為上大夫。丕豹:晉大夫丕鄭之子,丕鄭被殺,丕豹逃奔秦國,秦穆公用以為將。公孫支:本秦人,游于晉,后被秦穆公任命為大夫。

[2]張儀:魏國人,秦惠王用以為相,以連橫之策破關東六國合縱之約。施(yì):蔓延,延續。

[3]范雎:魏國人,奔亡秦國,游說秦昭王,拜相。

[4]向使:假使,倘若。內,同“納”,接納。

[5]隨、和之寶:即隨侯珠、和氏璧。太阿:寶劍名。纖離:駿馬名。翠鳳之旗:用翠鳥羽毛作為裝飾的旗幟。鼉(tuò):即揚子鱷,皮可蒙鼓。

[6]說:通“悅”。

[7]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駃騠(jué tí):駿馬名。

[8]下陳:殿堂下陳放禮器、站立儐從的地方。充下陳,指將財物、美女充買府庫后宮。宛珠之簪:指用宛地(今河南南陽市)出產的珍珠作裝飾的發簪。璣:不圓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耳飾。阿:地名,指齊國東阿(今山東東阿縣)。縞(gǎo):未經染色的絹。隨俗雅化:隨合時俗而雅致不凡。

[9]搏髀(bì):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樂唱歌的節奏。

[10]鄭:指鄭國的音樂。衛:指衛國的音樂。桑間:桑間為衛國濮水邊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南,有男女聚會唱歌的風俗。此指桑間的音樂。《韶》:歌頌虞舜的舞樂。《虞》:歌頌商湯的舞樂。《武》:歌頌周武王的舞樂。《象》:歌頌周文王的舞樂。

[11]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12]黔首:無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頭,故稱黔首。此泛指百姓。業:從業,從事,事奉。赍(jī):送,送給。這句是說,把武器糧食供給寇盜。

[13]損民以益仇:損害自己而增益敵國。外樹怨于諸侯:指賓客被驅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諸侯,從而構樹新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奎县| 西平县| 吉安县| 黄冈市| 晋州市| 项城市| 凌源市| 辽中县| 兴化市| 红安县| 金阳县| 基隆市| 上栗县| 辰溪县| 保山市| 尼勒克县| 太康县| 襄樊市| 遵义县| 余庆县| 安乡县| 康定县| 库尔勒市| 屏东县| 千阳县| 镇远县| 稻城县| 增城市| 错那县| 雷州市| 清远市| 邵阳市| 东丽区| 仲巴县| 漠河县| 夏河县| 中山市| 昌黎县| 苍山县| 文化|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