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脆弱的力量
- (美)布琳·布朗(Brene Brown Ph.D)
- 4056字
- 2019-01-05 02:16:52
序言
一段勇敢的旅程
“擁有自己的人生,愛上真實的自己,這將是我們所做的最勇敢的事。”
一旦你發(fā)現自己某種慣有的行為模式,就很難對其視而不見。相信我,我曾試過無視它,可每當同樣的事情重復出現時,你就很難把它僅僅當作是一個巧合。例如,不管我多么努力說服自己只要睡6個小時就能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可一旦睡眠不足8小時,我就會陷入煩躁、焦慮的狀態(tài)。這就是一種模式。我本身還有拖延的毛病:我總是中斷寫作去收拾屋子,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購置辦公用品,然后整理它們。每次都是如此。
無法視而不見的習慣
我們不可能對這些模式視而不見,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思維偏愛固定的模式并賦予其意義。人類是創(chuàng)造意義的物種。我的思維就很擅長做這類事,我花了很多年去訓練自己的思維,而我現在以此為生。
作為一名人類行為學的研究者,我能夠通過體察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結及行為模式,從而發(fā)現有助于解釋人類思想、行為和感受的方法。
我熱愛我的工作——識別人類的行為模式是一項了不起的工作。但事實上,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我努力尋找那些被無視的模式,卻恰恰被我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不愿承認的脆弱阻撓。一切的轉變發(fā)生在2006年11月,正是這本書中記錄的研究令我恍然大悟,我生平第一次絕望到想要無視自己的研究。
“該做的”與“不該做的”
在此之前,我潛心研究人類復雜的情感,例如羞恥感、恐懼和脆弱,并以羞恥感為主題寫過一些學術論文,還為那些研究心理健康和癮君子的專業(yè)人士開設了一門幫助患者克服羞恥感的課程,以及寫了一本關于克服羞恥感的書:《我以為只有我》(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我在全美國范圍內抽查了各個群體中的男女樣本(18~87歲),從中收集了成千上萬個故事,并發(fā)現了一些有趣的新的行為習慣。確實,我們都在羞恥感中掙扎,擔心自己不夠完美。同樣地,很多人都害怕被他人窺見真實的自我。不過,在這些海量資料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人過著令人贊嘆、鼓舞人心的生活。
從這些故事中,我聽到過關于包容自身的不完美與內心脆弱而獲得力量的事例。我明白了喜悅與感恩密不可分,像休息、娛樂這樣稀松平常的事就如營養(yǎng)和鍛煉一樣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受訪者對于自身的信任程度,以及對真實、愛和歸屬感的看法著實讓我耳目一新。
我想把這些故事梳理一番,于是拿起紙筆,在本子上寫下了我腦海中閃現的第一個詞——全心投入(Wholehearted)。雖然我還不確定這個詞到底意味著什么,但我知道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全心地投入生活和愛當中。
我對“全心投入”這個詞有諸多疑問。這些人看重什么?他們在生活中為何擁有如此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他們的憂慮來自何處,又是如何解決的?真的有人可以全心生活、全力去愛嗎?我們如何培養(yǎng)這種品質?我們怎樣才能學會?
開始分析這些案例并總結重復出現的因素時,我意識到人們的行為習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簡單可概括為“該做的”(Do)與“不該做的”(Don’t)。在“該做的”一欄里是價值、休息、娛樂、信任、信仰、直覺、希望、真實、愛、歸屬感、喜悅、感恩和創(chuàng)造力等詞匯;而在“不該做的”一欄里則都是像完美、麻木、確定性、心力交瘁、自我滿足、冷酷、適應、評判和匱乏感這樣的字眼。
我們無法給予我們沒有的東西
當我第一次退一步審視這些列表時,從中的發(fā)現讓我感到吃驚。我呆呆地呢喃著,“不,不,不,這怎么可能?”
盡管這些列表是我寫的,但當真正讀到它們時,我還是感到很驚訝。因為分析數據會讓我處于潛心研究、渾然忘我的狀態(tài),我把注意力放在準確記錄所聽到的故事上,我想到的不是自己該說什么,而是受訪者怎么說。我從沒想過這些經歷對我有何意義,我只關心這些經歷對講述者有何影響。
我坐在餐桌旁的紅色椅子上,久久地盯著那兩張列表,翻來覆去地看。我記得當時自己坐在那,一手捂著嘴哭泣,如同一個剛聽到噩耗的人。
而事實上,那的確是一個噩耗。我原以為那些全心投入生活的人和我一樣,每天做著相同的事情:努力工作、遵守規(guī)則、鍥而不舍、探尋自我、看育兒經……
十年來,我一直在研究羞恥感這一艱難的課題,我堅信自己是在“以正確的方式過日子”。
但那天(以及之后的每一天),我得到了一個深刻的教訓:
若想全心投入生活,對自我的認識和了解程度至關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愛自己。
知識固然重要,但只有在探尋真我時善待自己,知識才有價值。全心投入生活時包容自身的軟弱和缺點,和從中增長知識、汲取力量同樣重要。
也許最令我難以接受的教訓是:數據清楚地顯示,我們不能給予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當我們在人生旅途中能夠全心生活,全力去愛,這遠比依靠指導書來教育孩子更有說服力。
這段人生旅途不僅需要用心,還需要用腦。在那個令人沮喪的11月的某天里,我意識到以前的自己有多么不用心。
最后,我站了起來,從桌子上抓起馬克筆,在“不該做”一欄里畫了一條線,然后在線的下面寫上了“我”,這一欄里的關鍵詞似乎概括了我全部的生活。
我用雙臂緊緊地抱住自己,跌坐在椅子里,心想:“真是諷刺。我完全是按照這討厭的單子活著的。”
我在屋子里轉悠了大概20分鐘,試著不去理會剛才的一切,可是那些詞始終占據著我的腦海。我無法忘記,于是我做了一件自認為很得意的事情:我把這些紙折得方方正正地塞進床底下的收納盒里。在2008年的3月之前,我一直沒有打開過它。
崩潰
接下來,我給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療師,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心理咨詢,我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一想到與心理治療師戴安娜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我就覺得好笑。戴安娜曾經為很多心理醫(yī)生做過心理治療,她用一個例行問題作為開場白:“告訴我發(fā)生什么事情了?”我拿出“該做”的列表,開門見山地說道:“我需要這表上的東西,你只要給我一些具體的建議和工具就夠了。不用挖掘太深的問題,尤其不要扯上童年陰影之類的東西。”
那一年亙古如漫漫長夜,我在博客上親昵地把它稱為“2007年的崩潰”(2007 Breakdown),對我而言,這種感覺就像一本教科書被推翻一樣,不過戴安娜一直稱之為“靈魂覺醒”(Spiritual Awakening)。我們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事實上,我猜你可能只認同其中一種說法。
當然,2006年11月出現的那個未解謎題并非偶然。發(fā)生一連串的崩潰實屬罕見:我對做蛋糕始終不得要領、我生日的前幾天總是陷入迷惘的狀態(tài)、工作讓我疲憊不堪、我即將步入未知的中年。
人們經常形容中年是一場“危機”,其實并非如此。尚未一錘定音的事反而給你一個機會——你可以不顧一切地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由別人來決定。你仍有機會選擇擁抱最真實的自我,而不是生活在別人眼中。
中年的確是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不過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還會經歷更多的事:
● 結婚
● 離婚
● 初為人父/母
● 康復
● 搬家
● 空巢
● 退休
● 經歷失去或遭受心靈創(chuàng)傷
● 沉溺于讓人疲憊的工作
世上不缺乏警鐘,不過我們總喜歡偷懶打個小盹。
改變
事實證明,我之前的工作凌亂而麻木。我艱難地走著,直到滿身泥濘、磨破鞋底、筋疲力盡,我才意識到:“天哪,我感覺不一樣了,我感到快樂和真實。我仍然害怕,但是我依舊勇敢。我從骨子里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
我變得比以前更健康、更快樂、更懂得感恩。我感到自己更冷靜、更踏實,重要的是焦慮減輕了。我重新拾起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用全新的方式與家人和朋友聯絡情感,更重要的是,我生平第一次覺得自己從骨子里感到輕松!
我學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感受,少在乎“別人會怎么看”。我重新劃定界限,開始放下一些東西,不再強迫自己去取悅他人、在意表現和追求完美。我開始說“不”,而不再是“好的”(通常說完之后就會開始各種厭惡和生氣)。我開始說“哦,太好了!”而不是說“聽上去不錯,但是我還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或者說“等我再瘦點再說吧”、“等我不忙的時候再說吧”、“等我準備好了再說吧”。
當我跟著戴安娜一起研究如何使自己全心投入生活時,我讀了將近40本書,其中包括所有我可以找到的關于“靈魂覺醒”之類的回憶錄。這些書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但是我還想找到一本集激勵和資源于一體的指導書,實際上就是一本類似心靈之旅的書籍。
有一天,當我盯著床頭柜上那堆摞得高高的書時,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把這些故事整理成一個回憶錄!我會告訴你一個憤世嫉俗、自作聰明的學者如何變成一個做事刻板的人,而這正是她一直所嘲笑的。我可以坦白地告訴你,我是如何變成今天的我——一個中年人,一個能迅速從挫折中恢復、注重健康、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敏感的精神追求者;一個會花好幾天時間去沉思諸如慈悲、愛、感恩、創(chuàng)造力和真實的人;一個比自己曾經所能想象的更加快樂的人。這就是我所說的全心投入的生活。
我還記得當時的念頭:在我寫這個回憶錄之前,我應該把這些研究成果寫成一本關于如何全心投入生活的指導書。到2008年年中,我的研究筆記、日記和海量的數據資料已經裝滿了整整三個大箱子,我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做新的調研。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寫作的強烈欲望催生出了你手中拿著的這本書。
請相信,你可以過上不同的生活
就在那個命中注定的11月的一天,我看完清單后突然意識到自己從未全心投入生活時,我還不敢相信。僅僅憑這些清單并不足以讓我相信,我必須挖掘更深層的含義,有意識地做出選擇后再相信……相信自己以及我可以過上不同生活的可能性,盡管有過一些困惑、無數的淚水,也有許多之后經歷的快樂時光,這份篤定的信念幫我打開了慧眼。
● 我現在才知道,擁有自己的人生并且愛真實的自己,這將會是我們所做的最勇敢的事。
● 我現在才知道,培養(yǎng)自己全心投入生活,并不是一個努力達到某種目的的過程,而是像慢慢靠近天邊的那顆星星一樣,我們永遠也不會真正到達那里,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 我現在才知道,諸如勇氣、仁慈心和聯結這樣的禮物只有在實踐中才會發(fā)揮作用。而且每天都需要實踐。
● 我現在才知道,在10個“禮物”里的“培養(yǎng)”和“放下”并不屬于“該做”那一欄中的內容。因為它們不是我們必須要達到或取得的成就,它們不需要根據清單來打鉤。它們是生命的實踐,也是靈魂的工作。
對我來說,相信則為實。先有當初的堅信,我才能明白如何能夠真正地改變自己,以及我們的家庭和社區(qū)。我們必須帶著一顆勇敢的心,全心投入到生活和愛當中。我很榮幸能和你一起開啟這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