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是不是所有的合同都可以采用電子簽名?
書名: 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識作者名: 張志強本章字數: 1289字更新時間: 2017-06-09 14:30:45
案例
2009年6月,劉先生和張女士夫妻二人通過某中介公司購買了一套住房,并向中介交付了2萬元定金。由于賣房人黃先生是新加坡籍,簽約時人不在國內,劉先生和張女士在中介公司的安排下以電子郵件方式與賣房人黃先生簽訂了《房屋轉讓合約》,該合約中黃先生的簽名為電子簽名。雙方約定共同到當地房地產交易中心簽訂《存量房買賣合同》,否則視為違約,但隨后賣房人拒絕前往辦理手續。于是,劉、張二人訴至法院要求賣房人承擔違約責任。糾紛發生后,中介公司將尚未交付給賣方的定金2萬元退還給劉、張二人。被告黃先生向法院辯稱自己沒有簽訂過房屋轉讓合同,也沒有收取過兩原告的定金。法院經審理,認為雙方簽訂的《房屋轉讓合約》因當事人未有效簽名而尚未成立,因此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律師解答
很多人對電子簽名非常陌生,不太清楚什么是電子簽名、電子簽名包括什么、電子簽名的作用是什么。其實,電子簽名就是通過密碼技術對電子文檔的電子形式的簽名,并非是書面簽名的數字圖像化,它類似于手寫簽名或印章,制作電子簽名的方法也非常簡單。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實施。電子簽名的作用主要有:一是證明文件的來源,即識別簽名人;二是表明簽名人對文件內容的確認;三是構成簽名人對文件內容正確性和完整性負責的根據。可靠的電子簽名和數據電文與手寫簽名和書面文件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
目前來說,在我國電子簽名技術并未普及,多用在金融和電子政務等領域。此外,商業領域中的電子合同經常會用到電子簽名。相比紙質合同,電子合同除了更為省時、省力,并且便于保存和管理,還能更好地與諸如線上交易、線上人力資源管理、線上培訓等網絡場景無縫銜接,在解決線上糾紛時能夠兼顧方便與法律有效性。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沒有強制要求電子簽名需要第三方機構認證,但判斷電子簽名是否符合技術性要求需要很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所以很多大公司都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第16條的規定,將電子簽名交由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進行認證。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書都可以采用數據電文的方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第3條的規定,有幾類文書不得使用數據電文的形式,即不能采用電子簽名,包括:(1)涉及婚姻、收養、繼承等人身關系的;(2)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權益轉讓的;(3)涉及停止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公用事業服務的;(4)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不適用電子文書的其他情形。因為這幾類事項與當事人利益最密切相關,采用手寫簽名更能體現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第三條 民事活動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單證等文書,當事人可以約定使用或者不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
當事人約定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文書,不得僅因為其采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前款規定不適用下列文書:
(一)涉及婚姻、收養、繼承等人身關系的;
(二)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權益轉讓的;
(三)涉及停止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公用事業服務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不適用電子文書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