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輕生活,聽花開的聲音
- 無所憂,無所執:唯有淡然歡喜
- 木心
- 15175字
- 2017-06-29 13:31:32
慢下來,才能曼起來
生活的樂趣決不在于不斷地奔跑,生活需要一杯茶的清香,需要一碗酒的濃烈激情。每天早晨出來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泡一杯咖啡,聽一曲優美的曲子,抑或在休息的時候給朋友送去親手包的餃子,或者陪著父母坐在電視機前說著那些實際上已經說了無數次的經典家常,又或者一家三口一起去海邊游玩,讓心靈得到極大的放松……
很多時候,我們被生活一個又一個目標逼迫得只會忙著趕路,不僅工作緊張,生活也緊張,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會想到有一大堆的事情在等著自己,于是一切都匆匆忙忙,急躁不堪,當我們回首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只顧匆忙趕路,失去了更美好的事情。
有這樣一個故事:
父子倆一起耕作一片土地。一年一次,他們會把糧食、蔬菜裝滿那老舊的牛車,運到附近的鎮上去賣。但父子兩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認為凡事不必著急,年輕人則性子急躁、野心勃勃。
這天清晨,他們又一次運貨到鎮上去賣。兒子用棍子不停地催趕牛車,要牲口走快些。
“放輕松點,兒子,”老人說,“這樣你會活得久一些。”
可兒子堅持要走快一些,以便賣個好價錢。
快到中午的時候,他們來到一間小屋前面,父親說要去和屋里的叔叔打招呼。兒子繼續催促父親趕路,但父親堅持要和好久不見的弟弟聊一會兒。
又一次上路了,兒子認為應該走左邊近一些的路,但父親卻認為應該走右邊有漂亮風景的路。
就這樣,他們走上了右邊的路,兒子卻對路邊的牧草地、野花和清澈的河流視而不見。最終,他們沒能在傍晚前趕到集市,只好在一個漂亮的大花園里過夜。父親睡得鼾聲四起,兒子卻毫無睡意,只想著趕快趕路。
在路上,父親又不惜浪費時間幫助一位農民將陷入溝中的牛車拉出來。這一切,都使兒子氣憤異常。他一直認為父親對看日落、聞花香比賺錢更有興趣,但父親總對他說:“放輕松些,你可以活得更久一些。”
到了第二天下午,他們才走到俯視城鎮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長一段時間后,兩人都不發一言。
終于,年輕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說:“爸,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他把牛車掉頭,離開了那從前叫作廣島的地方。
很多時候,我們就和這個青年一樣,在人生中不斷地奔跑,向著下一個目標不斷地奮進;我們的生活被忙碌,以及一個又一個的目標所占滿,心里、眼里也只剩下這個目標,當我們回頭的時候,卻發現生命的過程實際上是很美妙的。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一個沒有遠大的目標,只做好手頭上的事的人每天都很快樂,卻最終進入老A部隊,而成才這樣一個有遠大目標的人最終卻跌了跟頭。人應當有這樣做事不刻意的生活態度。生活不是比賽,沒必要非要拿第一,一切順其自然,每天活得輕松一些,做好自己當下做的事情就好。
生活的樂趣決不在于不斷地奔跑,生活需要一杯茶的清香,需要一碗酒的濃烈激情。每天早晨出來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泡一杯咖啡,聽一曲優美的曲子,抑或在休息的時候給朋友送去親手包的餃子,或者陪著父母坐在電視機前說著那些實際上已經說了無數次的經典家常,又或者一家三口一起去海邊游玩,讓心靈得到極大的放松……
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這些,忘記了那些特別好的朋友的生日,忘記了今天本來說好的和丈夫一起去陪他買條領帶;我們想到更多的就是孩子的上學費用怎么辦,自己還想著再買一套房……我們的生活被物質充斥了,理想也都變得物質化了,所以我們急著趕路,跑得氣喘吁吁都不停歇。
而生活本來可以不這么過,只是我們太緊張了,而忘記了在生活中慢慢體味幸福的味道;我們大可以輕松一些,活得更灑脫一些,做事大可不必急躁,慢慢地走,慢慢地看,你會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很美好。
你可以在暖陽里讀自己喜歡的書,可以在清風里聆聽鳥鳴,可以在忙碌中偷閑寫寫只言片語,可以在周末里和家人共享親情……一切,都有了色彩;一切,都流動了起來;一切,都在慢中盡展風采。
原來,慢也是一種人生。這種人生,不急不躁,卻盡享風景;這種人生,不瘟不火,卻靜享清凈;這種人生,不慌不忙,卻飽含出世之思想。
慢下來,靜享人生,風景獨好,你賞或者不賞,盡在自我掌控之中。
為自己的心靈“留白”
靜靜地去聽一首喜歡的音樂,安靜的;或者大笑或者大哭著看完一場電影,簡簡單單地去野外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只是安安靜靜地坐著,什么都不想,都不做;又或者周末放下所有忙碌,一個人給自己煮一壺咖啡,愜意地坐在窗前曬著太陽。這樣的日子會讓你的心情非常愉悅。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帆風順,輕輕松松,簡簡單單,然而生活卻有重重壓力,例如追求的失落,奮斗的挫折,情感的傷害等,都讓我們的心靈背上了重重的負荷。面對壓力,要想獲得平和的心,有一個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為自己的心靈留下適當的空白,使內心保持一定的余裕。
事實上,刻意地使心靈空白的確能有效地為人們帶來心安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將頭腦中憂慮、不安、沉重、憎惡等不良情緒“清空”,取而代之的是愉悅、安定、輕松、滿足的心境。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在拉賴因號輪船上舉辦過一場演講會。他在演講中說道:“當你感覺到內心有壓力和煩惱時,不妨走到船尾去,把煩惱的事一一說出,然后把它們拋擲到汪洋大海中,注視著它直到它消逝不見。”這個建議乍聽起來仿佛有一點荒誕和幼稚,但是當晚卻有一個人跑來對他說:“我按照你的話去做了,結果覺得心中非常舒暢,這實在是件令人吃驚的事呀!”這人還繼續說道:“待在船上的這段時間里,我將天天在日落的時刻,把一切惱人的煩憂拋入大海,直到自己覺得完全沒有一絲煩惱為止。同時我將日日注視著這些煩惱消失于時間的大海里!”
的確,我們很多時候因為忙碌,因為各種事情的困擾,每天從早到晚的工作,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給自己的心靈時間,沒有給自己心靈對話的時間,或者讓自己的心靈完全處于一片空白。靜靜地去聽一首喜歡的音樂,安靜的;或者大笑或者大哭著看完一場電影,簡簡單單地去野外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只是安安靜靜地坐著,什么都不想,都不做;又或者周末放下所有忙碌,一個人給自己煮一壺咖啡,愜意地坐在窗前曬著太陽。這樣的日子會讓你的心情非常愉悅。我們不必很功利地為了學英語去看外文電影,或者為了學習某些東西去看一些書,只是很簡單的,很享受的信手拈來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很隨意地翻看。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煩惱所困擾,為前途奔波,為父母的身體擔心,為孩子選擇學校而忙碌,為自己日漸發胖的身體而忙著減肥,什么時候我們能夠有自己的時間?什么時候能夠不被這些很煩瑣的事情所左右呢?我們大多數的時間被一個叫作“忙碌”的東西所占用,到頭來卻發現自己需要的東西一個都沒有得到。實際上生活需要一些寧靜,心靈需要定期清空,需要將生活中的那些煩惱都倒出去,新鮮的,帶有活力的內容才可以填充進來,否則,我們的生活將是一團糟,煩躁、抑郁接踵而來。
我們需要這樣的安靜,可以清空內心的煩惱和憂慮,使自己從壓力中解脫出來。當然,僅使心靈留白還是不夠的,必須加進一些內容才可,因為人的心靈不能永遠呈現空白而毫無內涵,否則,曾經丟棄的消極想法極有可能又會重新進入你的思想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在心靈呈現空白的同時,立即注入富含創造性、健康性的想法。這樣一來,那些負面的想法就無法再對你造成任何影響。久而久之,那些重新注入腦中的新想法將在你的思想中生長,而且能擊退任何負面的想法。那時你的心靈將遠離壓力的困擾,永葆平和。
至真至簡最生活
至簡生活倡導的是一種簡約的生活。它主張我們減去人生旅途中不必要的行李,以使我們能夠有更多的工夫去欣賞沿途的風景,能夠更輕松地享受旅途的樂趣。
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智者,尋求解脫之法。
智者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肩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么感覺。”
過了一會兒,那人走到了頭,智者問有什么感覺。
那人說:“越來越覺得沉重。”
智者說:“這也就是你為什么感覺生活越來越沉重的原因。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每個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然而我們每走一步都要從這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才有了越來越累的感覺。”
生命之舟需要輕載。當你覺得生活不堪重負時不妨學會“卸載”:將自己的煩惱和包袱一一扔掉,讓心態“歸零”。
年輕的時候,李麗比較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有一段時間,她手上同時擁有十三個廣播節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事情都是雙方面的,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事業愈做愈大,壓力也愈來愈大。到了后來,李麗發覺擁有更多、更大不是樂趣,反而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她的內心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籠罩著。
后來,“災難”發生了,她獨資經營的傳播公司被惡性倒賬四五千萬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連串的打擊向她襲來,就在極度沮喪的時候,她甚至想到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臨崩潰之際,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關掉,我不知道還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別忘了,當初我們都是從‘零’開始的!”
這句話讓她恍然大悟,也讓她有勇氣再生:“是啊!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這樣念頭一轉,沒有想到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她連續接到兩筆很大的業務,瀕臨倒閉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活了起來。
歷經這些挫折后,反而讓李麗體悟到人生“無常”的一面,費盡了力氣去強求,雖然勉強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收獲。
她學會了“生活的減法”。為了簡化生活,她謝絕應酬,搬離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為家,在一個十平米不到的空間里,淘汰不必要的家當,只留下一張床、一張小茶幾,還有兩只作伴的狗兒。
李麗忽然發現,走著走著,她的生活進入了至真至簡的階段,節奏變慢。漸漸地,心胸也豁然開朗,真的覺悟了不少,內心清明起來。原來一個人需要的其實那么有限,許多附加的東西只是徒增無謂的負擔而已。朋友不解地問她:“你為什么都不愛自己?”她回答:“我現在是從內在愛自己。”
一個人在自己覺得不堪重負的時候,應當學會做“減法”,減去一些不需要的東西,有時候簡單一點,人生反而會覺得更踏實。
至簡生活倡導的是一種簡約的生活,它主張我們減去人生旅途中不必要的行李,以使我們能夠有更多的工夫去欣賞沿途的風景,能夠更輕松地享受旅途的樂趣。在這里,簡單背后還需遵循一個法則,那就是在簡化生活的同時要注意聆聽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去偽存真”。
簡單是一門藝術。越復雜越容易拼湊,越簡單就越難設計。在服裝界有“簡潔女王”之稱的簡·桑德說:“加上一個扣子或設計一套粉色的裙子是簡單的,因為這一目了然。但是,對簡約主義來說,品質需要從內部來體現。”她認為,簡單不僅僅是擯除多余的、花哨的部分,避免喧囂的色彩和繁瑣的花紋,更重要的是體現清純、質樸、毫不造作。
簡單不是亂減一氣,而是在對事物的規律有深刻認識和把握之后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一個雕刻家,能把一塊不規則的石頭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因為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點,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么最能體現內在品質,結果只能是將不該減掉的東西減掉了。
不如意是因為擁有太多
當我們苦惱的時候,應該想想實際上是因為我們擁有了太多的東西,這樣我們就能釋懷。人們只有生活在寧靜的狀態下,才有情趣欣賞世界可愛的一面;體會別人的人情道義和善良,才會有機會享受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宋代詞人辛棄疾有一句名言: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想擁有,是因為占有欲在作怪,如果舍得放棄,就不會如此痛苦了。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時候,痛苦和煩惱不是由于得到太少,反而是因為擁有太多。擁有太多,就會感到沉重、擁擠、膨脹、煩惱、害怕失去。
擁有是一種簡單原始的快樂,但擁有太多,就會失去最初的歡喜,變得越來越不如意。
有一位窮人向禪師哭訴:“禪師,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么辦?”
禪師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里來飼養吧。”
一個星期后,窮人又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里吧。”
從此以后,窮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呵斥聲、一頭牛、兩只羊、十多只雞。三天后,窮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禪師,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面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實際上窮人的日子和以前的日子是一樣的,但那之后他卻覺得很幸福,就是因為去掉了一些繁雜的東西,讓生活回到了從前的狀態,所以他會覺得很滿足,很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也一樣,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會羨慕別人的擁有,一個貧困的人總會羨慕富人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一個富人的煩惱可能更多,他可能總是擔心自己的生意,顧不上自己的身體。每每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內心也充滿了孤獨與寂寞,這時候,他也會羨慕那些有著簡單生活的人們,生活安逸,家庭其樂融融,羨慕那些每天在公園散步的一家三口……
當我們擁有更多的時候,煩惱也會以正比例的方式增加。我們擁有了太多,又一個也不愿意舍棄,這個舍不得,那個舍不得,所以生活中有太多的選擇;有選擇就有舍棄,所以我們心酸、難受,總覺得生活不如意。而當我們回歸最簡單的方式生活的時候卻不見得有這么多的煩惱,因為我們擁有的是簡簡單單的幾個東西,所以會珍惜并且更好地把握住擁有的東西。當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生活有了更多的干擾,而我們的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必須舍棄,所以我們痛苦。
當我們苦惱的時候,應該想想實際上是因為我們擁有了太多的東西,這樣我們就能釋懷。人們只有生活在寧靜的狀態下,才有情趣欣賞世界可愛的一面;體會別人的人情道義和善良,才會有機會享受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無論社會和時代變得如何的喧囂與躁動,只要我們愿意去找,就一定能發現一片真正安靜的角落。即使真的沒有安靜的外在環境,也能保持一份心靈的寧靜,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不要因為一時的失去而傷心,正因為現在的失去,我們以后才能夠得到簡單的幸福。
用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雜則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時便會流于表面,不專一,不深入,博而不專;“雜則多,多則擾”,考慮得太多,困擾了自己,也困擾了他人;“擾則憂,憂而不救”,思想復雜了,煩惱太多了,痛苦太大了,連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救他人?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寫道:宋代書法家米芾說過,學習書法必須專一于書法,不要再有其他愛好分心,方能有成就。與此類似的是,古代善于彈琴的人,也說必須專攻兩三支曲子,方能進入精妙的境界。這里說的雖是小事,但也可以借喻大的方面。佛說把心集中在一個地方,那么沒有辦不到的事。所以說,心意開了叉,事情也不能成,心性專一,志向堅定,三昧就能很快得到。
縱觀世間學有專長之人,都是由于其對某一領域有所偏好,專注用心,窮根究底,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學有所成。因此,對于我們來說,不管做哪一行,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精神專一、有始有終。這正如修行之人想修成正果,須一門深入,方法毋雜。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會貫通,反而一無所成。
相傳,一位得道高僧來到一座無名荒山,山間茅屋中閃爍金光,高僧料定此間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原來,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誠禮佛,老人目不識丁,從未研讀過佛經,只是專注地念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為老人的修為所動,只是他發現老人將六字真言中的兩個字念錯了,他指點了老人正確的梵音讀法后便離開了,想老人日后的修為定能更上一層樓。然而,一年后,他再次來到山中,發現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在。高僧疑惑萬分,與老人攀談得知,老人以往念咒專心致志,心無旁騖,而得高僧指點后總是過于關注其中兩字的讀法,不由心緒煩亂。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一樣。“雜則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時便會流于表面,不專一,不深入,博而不專;“雜則多,多則擾”,考慮得太多,困擾了自己,也困擾了他人;“擾則憂,憂而不救”,思想復雜了,煩惱太多了,痛苦太大了,連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救他人?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專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則,博而不專,雜而不精,必會制約人生發展的高度。
有一只兔子,身材很修長,天生就很會“跳躍”,所以它一直以“跳遠第一名”的榮譽感到無比自豪和光榮。一天,小森林的國王宣布,要舉辦運動會,來提倡全民運動。于是,兔子就報名參加“跳遠”項目,果然兔子又擊敗了雞、鴨、鵝、小狗、小豬等動物,再次得到“跳遠金牌”。
后來,有一只老狗告訴兔子:“兔子啊,其實你的天分資質很好,體力也很棒,你只得到跳遠一項金牌,實在很可惜。我覺得,只要你努力練習,你還可以得到更多比賽的金牌啊!”
“真的啊?你覺得我可以嗎?”兔子似乎受寵若驚。
“只要你好好跟我學,我可以教你跑百米、游泳、舉重、跳高、鉛球、馬拉松……你一定沒問題啊!”老狗說。
在老狗的慫恿下,兔子開始每天練習“跑百米”、早晚也跳下水“游泳”,游累了,又上岸,開始“練舉重”。隔天,跑完百米,趕快再“練跳高”,甚至撐著竿子不斷往前沖,也想在“撐竿跳”中奪魁。接著,又擲鉛球、跑馬拉松……
到了第二屆運動大會,兔子報了很多項目,可是它跑百米、游泳、舉重、跳高、擲鉛球、馬拉松……沒有一項入圍,連以前它最拿手的“跳遠”,成績也退步了,在初賽中就被淘汰了。
這只小兔子的教訓是深刻的,有些人很有“企圖心和欲望”,想讓自己很有名、出盡風頭,就像兔子一樣,在別人的慫恿下,信心十足,覺得自己沒問題,既可以做這個,又可以做那個,到頭來,一樣都沒有做好。其實,兔子獲得“跳遠第一名”,就是專注在跳遠領域的“頂尖成就”,何必一定要去跑百米、游泳、跳高、舉重、擲鉛球、跑馬拉松……貪心得什么都要拿第一名呢?
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極其有限的,如果我們想去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須將僅有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那件事情中去,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情,才能最終把事情做好。
坐在陽光下
在深沉的冥想中,我們的心靈是靜止、寧靜而澄靜的。這是我們童稚時期的天真狀態,借此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內心的平靜是智慧的珍寶,它和智慧一樣珍貴,比黃金更令人垂涎。一個人擁有一顆寧靜之心,比那些汲汲營營于賺錢謀生的人更能夠體驗生命的真諦。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追求內心的平靜,冥想和靜思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他們通過各種沉思冥想訓練自己,讓注意力在宇宙間漂浮,不被焦慮所困。伊斯華倫在他的書《征服心靈》中說:“在深沉的冥想中,我們的心靈是靜止、寧靜而澄靜的。這是我們童稚時期的天真狀態,借此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女人常常靜思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意識和思想。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你要因此離群索居。
每天花點時間進行靜思,這種練習能使你的精神活動放慢。一旦你放慢內在混亂狀態的活動速度,你的外在生活自然也就慢下來了。如果你的外在生活被塞得滿滿的,如果你習慣于尋求外在的成就感,就很難使用這種方法。
一位在外企供職的銀行職員曾經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總是處于人群之中,在喧鬧的人群中聽不見自己的腳步聲。我們總是被家人、朋友圍繞著,耳邊充斥著噪音、喧嘩,忍受著繁忙的工作、家庭瑣事的無窮折磨。我們每天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得不到一絲喘息的機會。”
生活中,有千千萬萬個像這位職員一樣忙于工作而無暇自顧的人。在這種時候,我們就應該考慮是否該獨處一段時間了。我們可以找一個時間讓自己靜一靜,把寧靜從心中重新找回來。
約翰是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經理。一次偶然的邂逅讓他學會了一種“坐在陽光下”的藝術,這讓他第一次能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寧靜的心境。下面是他對這段寶貴體驗的回顧:在一個二月的早晨,我正匆匆忙忙走在加州一家旅館的長廊上,手上抱著剛從公司總部轉來的一堆信件。我是來加州度假的,但是仍無法逃脫我的工作,還是得一早處理信件。當我快步走過去,準備花兩個小時來處理我的信件時,一位久違的朋友坐在搖椅上,帽子蓋住他部分眼睛,把我從匆忙中叫住,用他緩慢而愉悅的南方腔說道:“你要趕到哪兒去啊,約翰?在我們這樣美好的陽光下,那樣趕來趕去是不行的。過來這里,好好‘嵌’在搖椅里,和我一起練習一項最偉大的藝術。”
這話聽得我一頭霧水,問道:“和你一起練習一項最偉大的藝術?”
“對,”他答道,“一項逐漸沒落的藝術。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做了。”
“噢,”我問道,“請你告訴我那是什么。我沒有看到你在練習什么藝術啊!”
“有噢!我有。”他說道,“我正在練習‘只是坐在陽光下’的藝術。坐在這里,讓陽光灑在你的臉上,感覺很溫暖,很舒服,你會覺得內心很平靜。你曾經想過太陽嗎?”他問道,并接著說:“太陽從來不會匆匆忙忙,不會太興奮,它只是緩慢地善盡職守,也不會發出嘈雜聲;不按任何鈕,不接任何電話,不搖任何鈴,只是一直灑下陽光,而太陽在一剎那間所做的工作比你加上我一輩子所做的事還要多。想想看它做了什么。它使花兒開,使大樹長,使地球暖,使果蔬旺,使五谷熟;它還蒸發了水,然后再讓它回到地球上來,它還使你覺得有‘平靜感’。我發現當我坐在陽光下,讓太陽在我身上作用時,它灑在我身上的光線給了我能量,這是我花時間坐在陽光下的賞賜。”
“所以請你把那些信件都丟到角落去,”他說道,“跟我一起坐到這里來。”
我照做了。當我后來回到房間去處理那些信件時,我幾乎一下子就完成了工作。這使得我還留有大部分的時間來做度假的活動,也可以常常“坐在陽光下”放松自己。
緩解壓力的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保持內心的平靜。當我們疲憊地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不妨也練習一下這種“坐在陽光下”的放松藝術,為心靈騰出一個安靜的空間,讓自己體驗一下輕松閑適的生活。當我們每天工作太過疲倦,面對生活感到壓力重重時,可以觀察一下我們喜歡的植物、動物,思考一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者只是站在窗口忘記所有的工作,放下所有壓力和束縛,看看藍天白云,讓思維從外界的一切跳出來。
快樂也會戲假情真
利用有意識的動作來改變心情,利用心情來改變行為,這是幫助我們度過生活中困難時刻的有用方法。如果我們能記住這句格言并遵照它去做,就能獲得更充實更快樂的人生。
快樂是一種習慣。如果你經常讓自己保持微笑的神情,你的心情就會跟著明朗起來;如果你整天都愁容滿面,好像誰欠了你的錢一樣,你的心情就會跟著低沉起來。
麗是一個經常愁眉苦臉的人。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令她緊張不安。孩子的成績不好,會令她一整天憂心;先生幾句無心的話,會讓她黯然神傷。她說:“幾乎每一件事情,都會在我的心中盤踞很久,造成壞心情,影響生活和工作。”
有一天,她有個重要的會議,但是沮喪的心情卻揮之不去,看看鏡子里自己的臉龐,竟然無精打采。她打了電話問朋友:“該怎么做?我的心情沮喪,我的模樣憔悴,沒有精神,怎么參加重要的會議?”
朋友告訴她:“把令你沮喪的事放下,洗把臉,把無精打采的愁容洗掉,修飾一下儀容以增強自信,想著自己就是得意快樂的人。注意!裝成充滿自信的樣子,你的心情就會好起來。很快地你就會談笑風生,笑容可掬。”她照著去做。當天晚上她在電話中告訴朋友說:“我成功地參加了這次會議,爭取到了新的合同。我沒想到強裝有信心,信心真的會來;裝著好心情,壞心情自然消失了。”
麗在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的一項重要新原理:裝著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我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在事情不如意時較為快樂。
多年來,許多心理學家一致認為,通過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可以間接改變他的情緒狀況。例如,我們常常逗眼淚汪汪的孩子說:“笑一笑呀。”結果孩子勉強地笑了笑之后,接著就真的開心起來了。行為的改變會導致一個人情緒的變化。心理學家艾克曼的最新實驗表明,一個人總是想象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結果這種情緒十有八九真會到來。一個故意裝作憤怒的實驗者,由于“角色”的影響,他的心搏率和體溫會上升。心理研究的這個新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擺脫壞心情,其辦法就是在行為上先讓自己快樂起來。
例如,一個人在煩惱的時候,可以多回憶愉快的事情,還可以用微笑來激勵自己。當然,笑要真笑,要盡量多想快樂的事情。高聲朗讀也有幫助,只是讀書時要有表情,且要選擇能振奮精神的書而非憂郁之作。
利用有意識的動作來改變心情,利用心情來改變行為,這是幫助我們度過生活中困難時刻的有用方法。如果我們能記住這句格言并遵照它去做,就能獲得更充實更快樂的人生。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無法快樂的時候,可以假裝一下快樂,快樂地出門,快樂地辦事,快樂地與人交流,或許假裝快樂的時候你就會不知不覺地融入其中,得到真快樂。
于寂寞中觸摸心靈的輪廓
在命運的行程中,每個人都是獨行者。然而,懂得生活的人,耽于寂寞之隅,義無反顧,終獲成功與幸福;心浮氣躁者,終見陋于大方,為寂寞所棄。
不少現代人畏懼寂寞,其實,它可使淺薄的人浮躁,使空虛的人孤苦,也可使睿智的人深沉,使淡泊的人從容。
北宋文豪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四年后,寫下一篇短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
透過寂寞,我們品咂出幾分瀟灑、幾分自如。
古今中外,智者們往往獨守這份寂寞,因為他們深知,最好的往往是最寂寞的;他們能沉得住氣,守得住寂寞的煎熬,在寂寞中沉浮,在寂寞中沉淀自己!
其實,寂寞是一種難得的感覺,在感到寂寞時輕輕地合上門和窗,隔去外面喧鬧的世界,默默地坐在書架前,用粗糙的手掌拂去書本上的灰塵,翻著書頁,嗅覺立刻又觸到了久違的紙墨清香。
關于寂寞,梁實秋先生曾說:
“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里,焚起一爐香,裊裊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里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后是撞擊著枝干的磕碰聲,最后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并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更與心境有關。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里去尋求,只要內心清凈,隨便在市塵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游。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在禮拜堂里我也有過同樣的經驗。在偉大莊嚴的教堂里,從彩色玻璃窗透進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線,沉重的琴聲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這渺小的感覺便是我意識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證。因為平常連這一點點渺小之感都不會有的!
“我的朋友肖麗先生卜居在廣濟寺里,據他告訴我,在最近一個夜晚,月光皎潔,天空如洗,他獨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寶殿的石階上,翹首四望,月色是那樣的晶明,蓊郁的樹是那樣的靜止,寺院是那樣的肅穆,他忽然頓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個人常有這樣的經驗,他的胸襟自然豁達寥廓……”
無論對于誰,寂寞與否,取決于心境的有無所依。
在命運的行程中,每個人都是獨行者。然而,懂得生活的人,耽于寂寞之隅,義無反顧,終獲成功與幸福;心浮氣躁者,終見陋于大方,為寂寞所棄。
真正體驗了寂寞的人,才會更加珍視生活的溫馨。
寂寞是一種清福、一種享受,在喧鬧的塵世之中,須保持心靈的清靜。
還自己一顆童心
真正的幸福是很簡單的,它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這些簡單平凡的“小幸福”要有一顆純真、質樸的童心才能夠體會。
相對成年人來講,兒童是最懂得享受幸福的“專家”了,而那些能夠保有孩童之心的成年人,更可稱得上是懂生活的藝術家。在這個復雜喧鬧的社會中,能保持年輕人特有的幸福精神與要旨是相當難得而寶貴的。如果要擁有永遠的幸福,我們就不能夠讓自己的精神變得衰老、遲鈍或疲倦,要始終以一顆單純的心去面對生活。
有位老師問她7歲的學生:“你幸福嗎?”
“是的,我很幸福。”她回答。
“經常都是幸福的嗎?”老師再問道。
“對,我經常都是幸福的。”
“是什么使你感覺幸福呢?”老師繼續問道。
“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很幸福。”
“一定是有什么事物才使得你幸福的吧?”老師繼續追問著。
“是啊!我告訴你吧!我的玩伴們使我幸福,我喜歡他們。學校使我幸福,我喜歡上學,我喜歡我的老師。還有,我喜歡上教堂,也喜歡主日學校和其中的老師們。我愛姐姐和弟弟,我也愛爸爸和媽媽,因為爸媽在我生病時關心我。爸媽是愛我的,而且對我很親切。”
老師認為在她的回答中,一切都已齊備了——和她玩耍的朋友(這是她的伙伴)、學校(這是她讀書的地方)、教會和她的主日學校(這是她做禮拜之處)、姐弟和父母(這是她以愛為中心的家庭生活圈)。這是具有極單純形態的幸福,而人們最高的生活幸福莫不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
真正的幸福是很簡單的,它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這些簡單平凡的“小幸福”要有一顆純真、質樸的童心才能夠體會。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在其《快樂的人生》中記載了自己的一次關于簡單幸福的體驗:
“有一次,我與一個和睦的家庭共同度過一個難忘的夜晚。次日清晨,我們在餐廳內共進早餐。這個餐廳最為別致之處就在于它四周的墻壁分別掛有男主人童年成長的鄉村景觀圖片。圖片中除了一一反應男主人的童年生活外,還有高低起伏的丘陵、暖陽照耀的山谷、漣漪蕩漾的小河……圖片令人仿佛感受到小河中的水在靜靜地流淌著,尤其在陽光之下更顯得閃閃發亮。清澈的水流爬緣著巖石,在彎彎曲曲的徑道中曲折而行。河流旁邊則不規則地散落著許多小房子,而房子的中間聳立著外形如塔狀高尖的教堂。
“當大伙用過早餐之后,男主人欣然指著壁上的畫,對大家講起他從前的快樂回憶:我偶爾坐在餐廳中,看著壁上的畫,不禁置身于往事之中。譬如,想起小時候的我總愛赤著腳在小溪中走來走去,即使時日已遠,但我仍然清楚地記得在我腳下的那些泥土是多么的細軟純潔。夏天時,我們在小河邊釣魚;春天時節,我們則坐著木板從丘陵上一路滑下去。
“‘在童年的記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有那個高高尖尖的教堂……’這位男士滿臉洋溢著微笑繼續說著,‘教堂里時時會舉辦盛大的布道會。盡管當時我什么也聽不懂,只會靜靜坐著,但是現在想來,這也不失為一項幸福的回憶。現在,父母雖然均已永眠于教堂旁的墓地,但是在回憶中、在墓地旁,均能清晰地想起過去的甜蜜光景,而父母的叮囑聲音也仿佛近在耳邊。有時,當我累了或精神緊張時,我便坐在這兒安靜地觀賞教堂的畫,它讓我重拾舊時那段純真無瑕的時光,它真的能帶給我平和的心靈!’”
或許并非每個人都有這么美麗的童年回憶,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顆質樸、純凈的心靈。當你為生活的忙碌和沉重而感到不堪重負的時候,不妨試著還自己一顆童心,這樣你就可以遠離都市的喧囂,找到一份簡單自然的心情。
隨它去吧
我們無須妄念紛紛、困惑百出,只要胸襟光明寬闊,坦坦蕩蕩,隨緣任運,與天地精神獨往來,做一名俯仰無愧的行游者,生死也可隨它去。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啊!”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傅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傅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被風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傅說,“隨性。”
撒完種子,有幾只小鳥來啄食。
“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傅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一大早沖進禪房:“師傅!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沖走了。”
“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傅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后,原本光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傅點頭:“隨喜。”
老和尚有著小和尚沒有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他有著一顆自由飄逸的心,什么時候都悠閑自在,任它云卷云舒,隨時隨地,隨遇而安。正如寒山詩偈中“不系舟”的意境,與老莊順水推舟的自然安適遙相呼應。登上這葉不系舟,就能讓生命體驗隨遇而安的大自在,超越繁雜的塵俗纏繞,獲得生命的大飛揚。
生命當如不系舟。在吵吵鬧鬧的都市中,我們何曾不渴望內心的那份安寧,渴望那些生命的顏色,那些翠綠的生命的顏色,很愜意地呼吸著大自然的空氣,聆聽著大自然的各種聲響,鳥鳴、草木生長的聲音,以及那些淅淅瀝瀝的小雨灑在竹林上的聲音……而我們沒有這么多的心情去欣賞這些。不是不愿意,而是沒時間,因為我們總是被很多的事情所牽絆,這些事情總是讓我們寸步難行。
有一首老歌叫《我想去桂林》,其中有句歌詞,很是讓人覺得無奈,但卻又很真實:“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人總是來去不能自由,心境不能自由,心中充滿太多的期待,很期望付出就有回報,甚至堅信付出就有回報,不斷地夢想著成功與勝利,不斷奔走辛勞只為成功,所以生活變得繁復不堪。太多的期待,讓我們疲憊不堪,假若我們看待自己的命運像小和尚的師傅對待草籽一樣,任它自由生長,我們的生命就會輕松隨性,收獲的就會是意想不到的充實。
而我們的生命常常不是隨性而行,過于敏感的神經,讓自己在做許多事情的時候,總會想到很多的困難,或者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會想“怎么會是這樣”。一些人的神經常常會被一些小事牽絆,容易為一件事情的好壞而高興與傷感。如果真的不太在意這些事情,隨性而走,就會如同老和尚一樣的在得失之間做到泰然自若,那么也就沒有這么多的煩惱了。
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時能有某種體驗就足夠了。不完美的才是真實的,正如徐志摩所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態度——順其自然,不屬于你的,大概永遠也不會屬于你,譬如天上的月亮。你想真正得到你所珍惜的東西最好順其自然,如果它微笑著翩然而至,它將永遠屬于你;如果它無意降臨,你又何必像放風箏似的,死死拽住它不放?
不妨讓很多事情都順其自然,這樣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漸漸清朗,而思想的負擔也會隨之減輕許多。順其自然可以說是經歷了萬千風雨之后的大徹大悟,是領略了人生的峰回路轉之后的空靈,也是一種幽幽暗暗、反反復復追問之后的無奈。
我們無須妄念紛紛、困惑百出,只要胸襟光明寬闊,坦坦蕩蕩,隨緣任運,與天地精神獨往來,做一名俯仰無愧的行游者,生死也可隨它去。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
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在自然中體悟生命
當你來到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旁邊,呼吸著來自田間帶著泥土味的大自然的香味,看著這一草一木都翠綠翠綠地生長著,看著水渠里清澈的水流向遠方,聽著荷塘里青蛙呱呱地叫著,哪怕平日里惹人煩的知了此刻也會變得可愛無比,這就是大自然的聲音,很簡單,卻令人心曠神怡……
橫亙的大山,茂密的森林,成群的山羊和寵物,美麗的小屋……這就是麗貝卡在澳大利亞詹伯魯的生活。她站在綠茵茵的草地上,晨曦灑在她歷經92年寒暑的臉上,陽光般燦爛的笑容年輕得令人吃驚。她一個人在這里過著孤單但不孤獨的生活,幾個為露營者準備的帳篷為她帶來一定的收入;山羊奶是她最好的營養品。她每天都在林中散步;如果不能按計劃行事,她也要在腦子里把那條路走一遍。
讀完以上文字,你感覺這位主人公的生活怎樣,是不是感到一股涼涼爽爽、淡雅悠長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位主人公的生活,清新、簡樸、淡雅、樂觀,很令人羨慕。以推崇“簡單生活”理論聞名的美國作家瑪麗·茵·普蘭特指出:當你用一種新的視野觀察生活、對待生活時,你就會發現許多簡單的東西才是最美麗的,而許多美的東西正是那些最簡單的事物。
這位主人公的生活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她有了一顆善于走進簡單生活、走進美的心。
有史以來,大自然一直被視為賦予萬物靈性、美化心靈并賜予人類靈感的神圣象征而存在于各種文化之中。
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奔波勞碌,工作成了我們每天生活的目的。因此,人們也很少去親近美妙的大自然了。
無論我們白天的生活如何忙碌,心中始終會有一個聲音在呼喚,那就是拋開無休止的工作,遠離令人窒息的都市,讓渴望自然的心靜下來!小橋流水、一片荷塘、大片竹林、庭院花草……生活開始進入另一種淡泊平靜的境界——當世界浮躁的時候,唯有心平氣和者能制勝!
接觸大自然給人一種別樣的感覺,當你拋下一切工作來到海邊,看著那湛藍湛藍的大海,浩瀚無邊,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納著條條江河,會讓你突然之間覺得曾經那些辦公室政治一下子變得俗不可耐,變得如此不值一提。讓自己的心情盡力融入海風中,那些鮮亮的貝殼,那些鮮活的生命,讓人一下子覺得清新無比。當海風拂過臉頰,有一種由衷的超脫感,于是我們感慨:其實生活可以這么簡單這么充滿活力地度過。
當你來到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旁邊,呼吸著來自田間帶著泥土味的大自然的香味,看著這一草一木都翠綠翠綠地生長著,看著水渠里清澈的水流向遠方,聽著荷塘里青蛙呱呱地叫著,哪怕平日里惹人煩的知了此刻也會變得可愛無比,這就是大自然的聲音,很簡單,卻令人心曠神怡……
人們如此熱愛旅游,尤其喜歡到名山大川,到大自然中去,就是去尋找生命的真諦。
要找回生命本真,體驗簡單生活,唯一的辦法就是親近自然。因此,我們應該將親近自然確定為精神追求中的重要一部分。不妨每天出去散步,這樣一方面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鍛煉身體,另一方面可以讓你的內心感受陽光、藍天、大地,感受世間萬物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