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們生活的世界(1)
- 理解人性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2989字
- 2017-06-29 14:25:51
我們的精神結構
由于所有人都必須適應環境,因此,我們的靈魂必須能夠從多方面解讀外部世界。此外,不同人對世界的理解不同,追求著各自明確的目標,而這個目標與他們在童年早期形成的理想行為模式一致。雖然我們不能確定這些含義廣泛的理解方式和目標,但它們卻是切切實實存在的,通常與個人缺陷感截然不同。精神活動只能建立在個人目標的基礎上。我們知道,為了建立個人目標,個體必須做出改變自由活動的能力,人們不應該低估自由活動對精神的巨大充實作用。當一名兒童第一次不依賴別人攙扶獨自站立時,他們就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在那里,他們感受到周圍環境的敵意。在最初的活動嘗試,特別是在學習站立和行走中,他們從不同程度體會到生活的艱難,這種感覺既能增強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又能毀滅他們的幻想。那些成人認為無關緊要或司空見慣的行為可能對兒童精神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徹底改變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因此,那些有運動困難的兒童會將自己設想成強壯而敏捷的人,我們可以通過詢問他們喜歡什么游戲或他們長大后想從事什么職業來發現這種設想。通常,這些兒童會回答說,他們希望成為賽車手、火車司機一類的人——明顯提示他們渴望克服那些限制自由的困難。他們的生活目標是希望自己的自卑感和缺陷感被自由活動的快感所取代。很明顯,對發育遲緩和體弱多病的兒童來說,這些缺陷感表現在他們精神活動的方方面面。同理,那些具有先天性視力障礙的兒童渴望看到一個繽紛多彩的完整世界,而具有聽力障礙的兒童對一些美妙的聲音特別感興趣——簡而言之,他們具有“音樂感”。
在兒童用于征服世界的所有工具中,感覺器官發揮著首要作用,決定了兒童與所生活的世界建立哪些關鍵的聯系,他們通過感覺器官建立自己對宇宙的看法。實質上,主要是眼睛決定了兒童對生活環境的看法,因為他們所“看見”的世界不僅促使他們產生成為眾人焦點的欲望,而且是他們大部分生活經歷的源頭。我們的視覺與其他器官所產生的感覺顯然不同,它可以感受靜態刺激,而后者(包括耳朵、鼻子、舌頭和皮膚)只能感受動態刺激。一些人可能耳朵是主導器官,因此他們的很多信息都是跟聽覺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精神擁有一種主導的聽覺模式。
我們發現,一些運動系統占主導地位的兒童對嗅覺或味覺刺激不太敏感,這些在他們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中處于一種相對劣勢的地位。有一些兒童肌肉系統占據主導地位,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后他們就沒有不鬧騰的日子。在童年期,他們運動活躍;成年后,運動活躍更為明顯。他們只對主要利用肌肉的活動感興趣,即使在睡眠中他們還是運動活躍,這可以通過觀察他們在床上翻來覆去的行為來證實這一點。在此處討論的兒童中,還有一類“煩躁”的兒童,他們的躁動通常被認為是有害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事實上,所有兒童都通過某一種或某一組主導器官認識世界,包括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所有兒童都通過他們最敏感的器官收集信息從而建立起對世界的認識。因此,我們必須知道這一種或這一組器官是什么,然后才能理解人性。這些器官影響了兒童和世界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我們理解童年時期器官缺陷已經對他們的世界觀(宇宙觀)和后續發育造成何種影響后,我們才有可能解碼他們的目前行動和反應。
我們感受世界的方式
那些時常存在的心理目標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所有活動,還影響著某些心理能力的類型、強度和活動,而這些心理能力塑造了我們的世界并賦予世界意義。這解釋了為何我們每個人都只是經歷了生活的很小一部分,或者某一些特定事件,亦或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所有人都只是關心與我們心理目標相關的事情而忽略了生活的整體及其意義。因此,如果我們不清楚地獲知人們所追求的一些隱性目標,將不能全面理解人類的行為——除非知曉人類的整體活動是如何受到心理目標影響的,否則我們將難以對人類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估。
感知
外界的感受和刺激通過人的感覺器官傳入腦部,從而產生各種印象。這些印象構成了我們想象和記憶世界的基礎。但感知并不是一個素描的過程,因為在此過程中,一些奇怪的個體化特征將不可避免地影響人對世界的看法。人類并不能感知所有看到的東西,即使是面對同樣的一種情況,兩個不同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你問他們:“你們看到了什么?”他們回答的差別會非常大。
兒童只感知他們生活環境中符合自身行為模式的事物,這種模式是預定的,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視覺發育良好的兒童對世界的感知明顯具有視覺主導的特征,大多數人都可能受到視覺的影響而產生某種程度的感知偏差。有的人是聽覺主導的,他們通過聽覺填補對世界的感知缺陷。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些感知不一定都要與現實一致,每個人都可以重建和重排他們與世界的接觸方式以適應自身的生活模式。人類感知的內容和方式體現了個體化和獨特性的原則。感知不會是一種簡單的身體反應,而是一種我們可以從中獲取對內心世界影響深遠的結論的精神功能。
記憶力
正如我們在第一節所看到的那樣,精神的產生與人類的身體運動能力緊密相關,精神的活動受到運動目標和動機的影響,個體必須不斷采集信息,從而處理各種生活關系。此外,作為一個適應性器官,精神必定擁有各種防御或延續生存的能力。這些能力之一就是記憶力,其主要功能是幫助人類適應環境。缺乏記憶力,人類將不能未雨綢繆。我們可以推斷,在潛意識里,每一次回憶都蘊含某種目的,回憶不會偶然發生。顯然,它要么是鼓勵性的,要么是警告性的。回憶不是隨機或無意義的,它具有選擇性,只有弄明白回憶背后隱藏的精神目的和動機,我們才能對它作進一步分析。相反,從表面上研究我們記住或忘記的內容是徒勞的,僅當某種回憶有助于達到特定精神目的(即可能誘發某種關鍵運動)時,我們才會記住它。同樣,我們忘記那些不利于實現特定精神目的的事情。總之,我們發現,記憶也隸屬于目的性適應,深受某種統一主題或目標的影響。這些目標指導著人的性格朝著整體化的方向發展。一段永久的記憶——即使是一段扭曲的記憶(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兒童發生這種情況,他們的記憶通常是“超負荷”或片面的)可以轉移出我們的意識世界,從而表現為一種態度、情緒基調甚至生活哲學觀點,但前提是它有助于我們達到理想的目標。
想象
再也沒有什么比想象產物更能體現個體精神的獨特性了!通過想象活動,我們可以超越物體,進而賦予感知新的內涵。換言之,想象力重新塑造了精神創造力的另外一種產物,即感知。想象產物不僅是對以往感知的重復再現(這種再現本身就是精神創造力的一種產物),更是一種高于感知的全新而獨特的產物,就像原始感知是在身體感受的基礎上產生一樣。
所謂幻想就是一種注意力集中程度遠超常規的想象活動。它產生的畫面看起來是如此的生動和真實,以至于超越了單純意義上的幻想而表現為個體行為活動的變化,仿佛他們受到客觀刺激一樣。當幻想達到了這種真實性,我們就稱之為幻覺。
產生幻覺的條件與產生白日夢的條件相同。每一次幻覺都是精神的一次藝術性創作,它的設計和風格均符合創作個體的目標和動機。讓我們通過下面的例子來理解這一點。
一名聰明的年輕女性在違背父母意愿的前提下結婚了,她的父母因此怒不可遏,斷絕了與女兒的來往。一開始,女兒堅信這是父母的錯。由于雙方的驕傲和固執態度,他們一直沒有達成和解。結婚后,原本生活在富裕貴族家庭的女兒不得不過著窮困的生活,但她始終沒有抱怨自己婚姻的不幸。要不是出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所有人都會認為她已經非常好地適應了貧困的婚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