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有這樣一道腦筋急轉彎題:在什么情況下“0”大于“2”,“2”大于“5”,“5”又大于“0”?答案是:在玩“剪刀、石頭、布”游戲的時候。
博弈,就是用這樣一種游戲思維來突破常規看似無法改變的局面,解決現實生活中一些貌似復雜的問題。強者未必勝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無出頭之日。這就是博弈的迷人之處。
從前,有一個昏庸的國王。他手下有兩個大臣:一個是唯利是圖、陰險狡詐的奸臣;一個是忠心耿耿、廉潔奉公的賢臣。奸臣無法容忍賢臣處處與其作對,因此,想盡辦法要鏟除賢臣。有一天,奸臣在國王面前講了賢臣很多壞話,說賢臣意圖謀反。
國王偏聽偏信,決定聽取奸臣的計謀,用抓生死鬮的辦法決定賢臣的生死。抓鬮方法是:在一個盒子里放兩個鬮,一個上面是“生”字,一個是“死”字。如果賢臣抓出寫有“生”字的鬮就活,否則馬上被處死。
當天夜里,奸臣威脅做鬮的人把兩個鬮都寫成了“死”字。這樣,賢臣無論抓到哪個鬮都得死。然而,做鬮的人偷偷把奸臣的陰謀告訴了賢臣,希望他能夠想好脫身之計。
第二天,賢臣不緊不慢地從盒子里抓了一個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它吞進了肚子里。最后,國王放了賢臣,計不得逞的奸臣只好干生氣。
原因在哪里呢?
國王知道盒子里面裝的是一個“生”鬮,一個“死”鬮。賢臣把抓起的鬮吞了下去,國王當然就無從得知那個被吞進肚子里的鬮是“生”鬮還是“死”鬮,但他可以根據留在盒子里的鬮是“生”是“死”來推斷賢臣吞進肚子里的鬮。如果留下的那個鬮上寫著“死”,那么賢臣吞下去的那個鬮一定是“生”了。
這個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就是博弈論的精髓——會心處不必在遠,制勝策略來自一念之轉。博弈論的精髓就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煩瑣的過程。我們學習博弈論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始末,而在于贏得最完美的結局。
人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決策過程。如何規劃職業生涯,該和誰結婚,怎樣理財,如何將孩子培養成才,都是這類決策的實例。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的世界里,人人都是決策制定者。雖然沖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而這些都能用博弈論巧妙地進行解釋,博弈論涉及的范圍就是如此廣泛,可以說“紅塵俗世,莫不博弈”,它時時存在于你我身邊。
與生意伙伴談判,陷入身不由己的“囚徒困境”之中;與頂頭上司交往,步入進退兩難的“斗雞博弈”之中;與同事、朋友相處,進入斤斤計較的“智豬博弈”之中……諸如此類的困擾從不曾離開我們一時一刻,而這些麻煩都能在這本書里得到解決。
作為一本博弈論通俗讀物,本書涵蓋了博弈論的精要“花招”及運用,不僅讓你一本書了解博弈論的所有“詭計”,更讓你在紛繁蕪雜的競爭與合作中學會戒急用忍的策略,選擇最為有利于自己的方式,爭取在利益博弈中搶占先機。
本書講“博弈”,更講生活,講處世,講商戰,講人生。有時,它會令你忘記了這是一本博弈論的書,還以為是成功學。但說起來,博弈還不是為了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