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架起父親與孩子情感溝通的橋梁,實現親子心靈對話(1)
- 你真的不會做父親:好父親就該這樣做
- 鄧國弘 張美英
- 4886字
- 2017-05-27 15:24:34
尊重是溝通的前提:蹲下來與孩子平等交流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日常的親子對話通常是家長一直在做主導。無論是向孩子傳授生活道理,還是輔導孩子學習功課,大多數家長都是自己在一邊滔滔不絕、自說自話,而實際上孩子并沒有從中汲取到太多的知識和經驗。顯然,這樣的親子溝通并沒有多大的成效。
在《爸爸去哪兒》的節目中,林志穎與兒子的溝通方式受到許多年輕家長的歡迎。事實上,臺灣的家庭教育比較注重親子間的互動溝通,教育觀念也比大陸更為精細。林志穎每次在跟兒子Kimi(人名)講話時,都會蹲下身子平視兒子,讓Kimi與自己處于一個平等對話的地位。盡管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這卻體現出了父親對兒子的尊重。作為父親,只有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實現心靈對話。
然而,在大陸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孩子似乎并沒有感受到這種平等與尊重的溝通氛圍。相反地,家長制、一言堂風氣盛行于許多家庭中。在這些專制型家庭里,父親是絕對的權威,是獨裁統治者,他們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時常以命令式的口吻約束孩子的言行、限制孩子的自由、否定孩子的想法。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變得更加沉默、懦弱、缺乏主見,甚至變得叛逆,最終導致一些難以預料的家庭悲劇……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和重視。而父親如果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往往就會釋放出更多的潛能。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親在家庭中的形象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直接的影響。你以怎樣的態度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會以怎樣的態度與他人溝通。而不被尊重的孩子也往往很難學會尊重他人。
因此,父親在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時,應該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學會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且要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這樣才有利于增進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真正地實現心靈溝通。
場景一:婷婷媽與孩子溝通的態度
一天婷婷放學回家后,對爸爸說:“爸爸,我明天不想上學了。”
婷婷爸正在看一則有趣的新聞,并沒有注意到婷婷說的話,只是簡單地答應了一句。
婷婷看到爸爸的態度之后,低下頭情緒低落地走進了自己的房間,并重重地關上了房間的門。這時婷婷爸才意識到女兒情緒似乎不太對,于是趕忙跑到婷婷的房間去詢問情況。
婷婷委屈地說道:“今天張老師當著同學們的面批評我了。”
“你是不是今天做錯什么事了?”在廚房做飯的婷婷媽聽到婷婷的話之后跑出來問婷婷。
“不是我的錯,是老師的錯。”婷婷這樣沖婷婷媽喊道。
“那你說說老師怎么錯了?”婷婷媽生氣地說。
婷婷爸看到女兒與妻子之間即將爆發一場大戰,趕緊將妻子勸回廚房做飯,并且跟婷婷媽說:“婷婷就交給我好了,你不用管了。”
“你就光知道慣著她。”婷婷聽到后悄悄地在背后吐舌頭,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抗議。
場景二:婷婷爸與孩子溝通的態度
“婷婷,你跟爸爸說說,到底是怎么回事?”婷婷爸輕柔地問道。
“如果我說了,你會不會跟老師一樣不講道理。”婷婷猶豫道。
“當然不會啦,爸爸是永遠支持你的。”
“今天上課的時候,我看見前面同學身上落上了一只小蟲子,于是我就站起來幫她把蟲子拿掉,而張老師卻說我故意擾亂課堂秩序,還當場批評了我。”婷婷委屈地說。
說完后,婷婷認真地看著婷婷爸,似乎想從爸爸這里獲得信任。
“寶貝,爸爸非常清楚你現在的感覺,因為爸爸上學的時候也被老師冤枉過,有一次考試的時候,爸爸向同學借橡皮,老師卻認為我在作弊,就因為這個我那門課被判了零分,我也失去了‘三好學生’的稱號。”
“真的嗎?爸爸,您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啊?”
之后,婷婷爸與婷婷進行了更加深入地交流,婷婷認為有人能夠理解她,也更加愿意向爸爸傾訴自己的感受。
最后婷婷爸說:“你以后再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先跟老師說一聲,這樣老師就不會誤會你了。”婷婷終于高興地點了點頭。
從上面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婷婷爸與婷婷媽在與婷婷進行溝通的時候采用了不同的態度,婷婷媽一開始沒有給予孩子信任,首先將老師對孩子的批評歸咎為孩子犯了錯;但是婷婷爸采取了一種截然相反的態度,首先給予了孩子尊重,引導孩子清楚地敘述具體的事件,在孩子感到委屈時,婷婷爸又主動講述自己小時候被誤會的事,引起婷婷的興趣,與孩子進行了更深入地溝通,在談話中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
兩者比較的話,肯定是婷婷爸的溝通方式更能得到孩子的認可,因此,要與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要學會尊重孩子。那么應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筆者為此總結了以下幾點。
1.學會傾聽
要做到在溝通中尊重孩子,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里話,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真正想什么,關注什么,有什么需求,你的溝通才會有效,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幫助和關心。當孩子與你一起分享一些高興的事情的時候,你應該表現出很開心的樣子。比如孩子在學校里受到老師表揚,回來之后興高采烈地跟你分享快樂,你可以這樣說:“嗯,寶貝真棒,爸爸也替你感到高興。”
當孩子與你分享的話題你不感興趣時,你也不要不耐煩,要耐著性子,表示你正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可以時不時用一些詞匯,比如說“是嗎”“嗯”“然后呢”等,表明你正在認真傾聽,也能夠使孩子更有傾訴欲望,有時可能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創造和諧的溝通氛圍
和諧的溝通氛圍更能激起孩子的溝通欲望。因此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要選擇一個最佳的溝通環境,這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可以在與孩子一起散步、聽音樂會、參觀畫展、去逛街的時候,與孩子進行溝通,可以將路上的一輛車、一棵樹、路人的穿著打扮、一段音樂、一幅畫作為談話的素材,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傳授給孩子一些人生道理和經驗,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
3.尊重孩子的話語權,鼓勵孩子發表意見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充分的話語權,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不管孩子在說什么,你都要認真地聽他把話說完。有時候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向父母傾訴,想要得到父母的信任,但是許多父母還沒聽完孩子的話就誤認為是孩子的錯,并向孩子大發脾氣,結果使孩子更加委屈。因此,父母首先應該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切記在沒完全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就亂發脾氣。
如果你們在討論一些家事,不妨也讓孩子參與其中,雖然他的意見可能沒有多大的作用,但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他們也會學會尊重長輩。
4.保護孩子的隱私
有時候家長之間或者家長與老師之間進行談話的時候經常會提到孩子的缺點,比如說“今天受到老師的批評了”“昨天晚上尿床了”這樣的話,雖然父母這樣說可能覺得沒什么,但是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的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會覺得不好意思,有的甚至會產生怨恨的情緒。如果讓孩子感覺到你這是對他的一種不尊重,他就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你與他溝通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了。
因此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保護他們的隱私。這樣孩子才會把你當作真心朋友,你與孩子才會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5.多贊美,少批評
不知道作為家長的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你有時候就是隨口說出來的一句話,也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重要的影響。“你怎么越大越不聽話了?”“你看人家×××?”“我告訴你,你最好趕緊……”諸如此類的話不勝枚舉,這樣的話不僅沒有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
但是對孩子進行一些恰到好處的贊美和欣賞就不一樣了,你的贊美和欣賞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認可,不僅體現了對孩子的一種尊重,而且還會增強孩子的自信,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因此家長要學會了解、欣賞、贊美、認可孩子。
總之,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首先應該學會尊重他們,讓孩子知道自己與父母處在同一個溝通地位,這樣他們才愿意與你做朋友,實現兩代人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鼓勵和支持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進行溝通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處在0~3歲的階段時,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足夠的安全感,這些需求母親可以滿足;但是當孩子長到4歲以后,在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獲得提高等方面,父親起到的作用要遠遠勝過母親。
通常情況下,父親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會與母親截然不同。母親更多的可能會是去關愛和保護孩子,幫助孩子遠離危險的事物。而父親就不一樣了,他們會帶著孩子去冒險、去探索、去嘗試一些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這樣,孩子在與父親冒險、探索、玩游戲的同時,不僅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自我認同感。
而且,當孩子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候,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在人際關系中也能與他人友好相處,真誠坦率。一般來說,經常與父親待在一起的孩子社交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都比較強。因此,父親要經常鼓勵和支持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進行溝通,幫助他們慢慢成長為一個小小的“男子漢”。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取得成功,也可能會遭遇失敗,甚至也會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其實更需要爸爸的鼓勵和支持。因此,這個時候,父親千萬不要潑冷水,而是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與之溝通,給孩子打氣鼓勁兒,有效調節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有一天,鵬鵬一臉喜悅地回到家里,沖著爸爸喊道:“爸爸,我們今天考數學了。”
“哦,是嗎,這次考了多少分?”
“82分,比上次進步了10分呢。”鵬鵬得意地說道。
“嗯,是比上次進步了。對了,你知道鄰居家洋洋考了多少分嗎?”
“好像是90多分。”鵬鵬有點不高興地回答。
但是爸爸似乎沒有察覺到孩子的情緒,只是接著說:“你怎么經常不如人家,你平時用點心行嗎?”
“你憑什么說我不用心,我這次數學考試比上次提高了10分,連老師都說我進步很大,但你總是不滿意。”鵬鵬生氣地說道。
“我這么說不是為你好嗎?你怎么這么不懂事。你看看人家洋洋,每次都考得比你好,你也不知道自己爭點氣。”
“我怎么不爭氣了?你是不是覺得我考得不如人家好就給你丟人了?人家那么好,你干脆給人家當爸爸好了。”說完氣沖沖地跑回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關上了門。
其實類似的情況很多爸爸都碰到過,前一秒兩人還在很正常的對話,結果后一秒就因為某一件小事吵了起來。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爸爸都在思考,為什么孩子這么不理解父親的苦心呢?為什么與孩子溝通就這么難呢?要說這是孩子的問題嗎?當然不是。
父親要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學會換位思考很重要,要多鼓勵和支持孩子,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進行溝通,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心理感受,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這樣才能讓溝通變得更加流暢和有效。
比如在前面的情境中,當父親在聽到兒子“爸爸,我們今天考數學了”的時候,結合兒子那樣興奮的表情,就可以這樣對兒子說:“是嗎,讓爸爸猜猜,你這次考得一定比上次好,是不是?”這時候孩子就會很自豪地告訴你“82分,比上次進步了10分呢”。然后爸爸應該說:“進步10分呢,太厲害啦,我就說嘛你很有潛力,爸爸相信你下次還會有進步的。”
這樣孩子聽到父親的鼓勵后一定會很高興,那么父親就可以與孩子進行更深入地溝通了,比如說,告訴孩子就算取得進步也不能驕傲自滿,要學會謙虛,還要向其他優秀的同學學習。
當孩子取得進步時,父親一定要學會與孩子一起分享快樂,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在快樂中收獲自信。這樣不僅可以使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而且還能鼓勵孩子更加努力地學習。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要及時給予支持和安慰,而不是數落孩子,這樣才能幫孩子重新建立自信。當孩子情緒不高時,不要埋怨和嘮叨,要注意引導孩子主動傾訴煩惱和痛苦,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道路上的難題。如果父親經常這樣做,孩子就會從心里接受你,會把你當作朋友和伙伴,會主動與你溝通,認真聽取你的建議。
鼓勵和支持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進行溝通,是進行有效溝通的一種重要方法。不僅能夠減少父親與孩子之間的猜疑,消除對話過程中的摩擦,還能夠增進父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溝通的順利進行。
雖然許多父親認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但是如何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進行溝通,卻不是各位老爸擅長的。要想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看待和解釋問題,就應該多與孩子在一起進行交流,站在他們的角度,了解和熟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