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靜的愛:告訴孩子如何獨立成長
- 詹惠元 葛房芳
- 3174字
- 2019-01-04 21:05:13

5.為什么孩子不像以前那么聽話了?
為什么孩子不像以前那么聽話了?
在開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我國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一篇散文——《目送》。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里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勻到過路行人的頭發。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篇文章寫得深情雋永,帶著為人父母的愛和惆悵:“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p>
這不是孩子成年后,父母和孩子的真實寫照嗎?當孩子長大后,父母開始期盼孩子回頭,期盼孩子從他自己的世界出來,多分一些關注、時間和空間給父母。
但是“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這段話,使無數為人父母、為人子女者,潸然淚下。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子女,我們都不可能陪伴他們走完整個人生。
孩子是你的,但也不是你的。一開始是你抱著孩子走,而后是你領著孩子走,再之后,是孩子和你并排走。
但是總有一天,是孩子獨自走,而你只能看著他的背影。
是什么時候開始,孩子不像小時候那么聽話了?
是什么時候開始,他在你說話的時候心不在焉了?
是什么時候開始,他對你的教導不以為然了?
是什么時候開始,他和你對杭,甚至甩門而去?
你一定很失落,也一定非常疑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為什么我這么愛孩子,他卻接收不到?
我想,當你的孩子開始出現這些行為時,你一定很傷心。
但我要對你說:恭喜你,你的孩子長大了。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像小時候那樣對你言聽計從,任何時候都不會違抗你的意愿,說明他沒有自己的意愿,也沒有反抗的意識,心智還停留在幼兒階段,他還沒有準備好離開你。
當孩子開始不像小時候那么聽話時,說明他正在變得獨立。
如果你希望未來你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信、堅強、勇敢,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憑借自己的力量快樂地生活,那么一定不要阻礙他成長。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教育理念是錯誤的,他也會因為幼小而聽從父母的。但是當孩子長大,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看到父母的錯誤,并加以反抗。
孩子往往越大就越討厭媽媽嘮叨,孩子反抗的其實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和落后的教育思想。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再聽父母的話”、“反抗父母”是一個非常正常、必不可少的階段。
作為父母,我們會因為孩子不再聽話、叛逆而感到失落,但是也應該為此高興,并打起精神,和孩子一起面對他成長中的這個時期。
也要面對自己的這個時期:當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你能夠適應嗎?當孩子開始反抗你的錯誤,你能夠誠懇、冷靜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現在一切還來得及。
沒有錯誤的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
我常常說,沒有錯誤的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在這里我想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鄭志勇的小男孩,今年12歲。
他參加了我去年的訓練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個孩子屬于那種頂級調皮的孩子。例如,他會含一口唾沫,像機關槍一樣吐到身邊所有人的身上。
在中午休息的時候,別的孩子躺著睡覺,他會站到別的孩子肩膀旁,在他們身上跨來跨去。
當他和別人說話時,如果對方有一句話沒有說到他心坎兒里,或者跟他起爭執了,他會用手掐住別人的脖子大喊大叫。
在訓練營當中,這個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絕不配合。
不管老師和教官怎么說,他都一定反著來:你讓我稍息我就立正,你讓我立正我就稍息;你讓我向左,我就故意向右。當老師批評他時,他又故意露出可憐的表情,但是絕不會改。像這樣的孩子,已經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溝通來解決他的問題了。
他時常把老師激怒。誰都拿他沒辦法。
但是我始終用充滿耐性的態度對待他,和他溝通,就這樣在訓練營中度過了7天,到了第7天,我注意到他的態度稍稍有了改變。
難以想象,我竟然把這樣一個12歲的孩子,像個小嬰兒那樣抱在懷里,讓他坐到我的腿上。
當我目不轉睛地、認真地、平和地看著他的時候,他偶爾也會看看我,我就對他說:“你是整個訓練營中,我最關注,甚至是最喜歡的孩子,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幫到你,就能幫到很多人,我也知道,你有的時候很自卑,不敢看老師。我知道你也想改變,但是過去已經累積下來的那種感覺、那種習慣,想改變很難。你有時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不覺又犯了老毛病?!?/p>
這個時候,他竟然認真地看了我好長時間。
于是我跟他說:“接下來,我們慢慢改好不好?就先從立正開始。好嗎?”他同意了。
然后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儀式。
我和他一起,把他的習慣寫在一張紙上:左邊寫好習慣,右邊寫壞習慣。然后從中間撕開。
他把寫有好習慣的那張紙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我們在一棵樹的下面,挖了一個小小的坑。我讓他把寫有壞習慣的紙條放進坑里,然后用土埋了。
我對他說:“過去那些壞習慣已經被埋葬了,過去爸爸媽媽不喜歡的語言和行為,也被埋葬了;以前老師批評的那些行為,也被埋葬了。以前我們批評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過去的那些壞習慣。現在它們被埋葬了,我們重新開始好不好?”
在后來的訓練中,這個孩子表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到訓練營結束時,他簡直脫胎換骨,我給了他一塊小小的金牌,叫最具成長力獎,他把這個獎牌戴在了身上。直到訓練結束以后很多天,他身上都帶著這塊獎牌。這說明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壞孩子,其實是非常珍惜榮譽的。
之所以他們會一直表現得很壞很壞,是父母以前給他們的肯定太少了!
我后來了解到,這個孩子小時候,一旦犯錯,爸爸媽媽的解決方法就是打。一開始是爸爸媽媽打,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爺爺奶奶打,爺爺奶奶不在的時候姑姑和姑父打。所以,他是一個被暴力侵犯的孩子,在他的內心世界,自己就是一個“小惡棍”。
而我通過讓這個孩子在內心世界改變自己的形象,從而使他整個行為都改變了。
所以說,很多孩子看起來是壞孩子,其實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一步一步把他變成了壞孩子。
只要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先改變自己的行為,認真、耐心、積極地面對孩子,就什么都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