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育

做了幾個月“張信剛隨想曲”,今天第一次有機會和香港電臺第一臺聽慣了廣東話的聽眾在空中見面。為了做這第一次的聯播,我頗費思量要講什么題目。想來想去,還是三句不離本行:既然我對教育工作很熟悉,不如就拿教育來做今天的題目。當然我也曉得,星期六晚上12點談教育,有點煞風景,有點不合時宜。可以想象聽眾這時會喜歡比較輕松的、帶娛樂性的,或是一些有啟發性的、跟個人生活有關的話題,或者是聽一些美好的、優雅的音樂。不過我想,今天先由一個比較枯燥的題目開始,以后可以逐漸講到比較輕松活潑的題目,先苦后甜漸入佳境。

教育這個詞,在中文里出現,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可能是近代,英文有了“Education”這個字,把它翻譯過來,然后我們就采用了中文“教而育之”那兩個字。但是我想,是不是我們應該叫“育教”才對?因為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先要“育”他,才能“教”他——先要把他養活了,讓他有飯吃,能夠長大,才能教他一些求生的技能、做人的道理。

講到求生的技能,我想,任何一個社會,只要有一群人在一起,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給他們一種教育。在打獵、捕魚那些部落里面,年輕小孩也要跟大人去學如何追蹤野獸,如何搏擊,捕魚應該怎么結網,這就是教育的起步。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是從技能開始的。但是到了今天的社會,大多數人都受過正規的教育,而且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對教育有自己的看法,這就是為什么在做“教育”隨想的時候,我想一定有很多聽眾跟我持不同的看法。當然,希望也有些聽眾跟我持相同的看法。

我自己接受正式教育是從六歲開始的,我沒上過幼兒園。但是,到了六歲,就不能不上小學了,現在回想起來,我小學一年級的課文,就是替教育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定義,雖然那時候,我并不知道有“教育”這個名詞,而且,我猜想,我們的老師也未必知道這個課文是替教育下定義。課文怎么說的呢?第一課叫做“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游戲”。試想想一個孩子接受教育不外是兩個目的,一個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來上學;第二,去游戲,就是培養他們跟人交往的能力,培養他的個性,鍛煉他的體魄。所以,教育其實是包括兩方面內容的,一個是書本的知識,也包括技能在內;一個是人格的培養,體格的鍛煉。所以,我們早期的教育學家曾經說過,人要“德智體”兼備,也有人主張要“德智體群美”五方面兼備。不管是三方面兼備,還是五方面兼備,教育都包含兩個意義,一個是智能的取得,一個是性格的培養,這兩方面就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也就是說,學識跟性格兩者并重。

最近報上有一件驚動全世界的新聞:一兩個禮拜前,在美國南部,就是克林頓總統的家鄉阿肯色州(Arkansas),有兩個表兄弟,一個十一歲,一個十三歲,他們在學校里跟人合不來,并且經常在學校里搗蛋,不守規矩,那天他們偷了大人的槍,打死了五個人,包括一個老師。這就說明,教育是很重要的,除了教導學生知識以外,還要兼顧學生的個性和品格的培養。當然,我不是要怪責哪所學校。美國這個社會,槍那么多,社會上那么多夫妻離異,那么多單親小孩有心理問題,這都是令學校很難處理的。但是也說明了教育的確不僅是教授課本知識就夠的。我明明是個大學教授、校長,明明一向是以傳授知識,并且是以做研究為主的人,為什么要說這么多呢?因為我在香港這些年感覺到,香港的社會對于兒童、對于青年的影響,把考試和文憑看得太重,但是對他們個性的培養,對他們的思考能力的培養,對他們是不是能夠快樂地生活這些重要的事情,反而忽略了。作為社會上的公民,不僅要有知識,不僅要能賺錢,也應該是能夠很融洽、很快樂地在社會中生活,那才是社會真正的存在價值。

有的聽眾可能知道,過去幾個月,我在“教學語言上訴委員會”工作過,為了“中一”到“中三”應該用哪種語言教學花了不少時間。這幾個月的工作,讓我更加深刻地感覺到,香港的教育真是應該加以嚴肅地檢討和改革。一般的家長只是希望他們的子弟能進入名校,這個名校到底是怎樣的,以及從名校出來之后,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幾乎都不是家長們所愿意考慮的問題。當然,不是說家長們都不考慮這個問題,但是他們第一優先是考慮進名校。而有些學校為了表示它們也是名校,就花很多時間訓練學生去應付考試,一次又一次地模擬測驗,一次又一次地猜考題。這樣的教育,在我看來是扼殺學生的自主性,扼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讓學生覺得,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不擇手段。這樣的話,對個性的培養,是有害還是有益?學生接受很大的壓力,壓力中包含著很高的期望,這是我們中國人好的一面:喜歡讓孩子受教育,讓孩子出人頭地,這一點是我們亞洲人的價值觀,也是我們中國人值得保存并且值得驕傲的一個方面。但是不能過了頭,過了頭之后,變成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為了求一張文憑,甚至是不擇手段地求一張文憑而受教育。這樣我認為就是對教育本身的扭曲,也是對兒童的心理或者是個性培養的扭曲。當然,上訴委員會主要的工作是看一所學校是應該用英語教學,還是讓它用中文教學。在這方面,我有很多感觸。

我們的兒童也好,老師也好,都是說中文的。在香港是說廣東話,但是至少都是中文。可是我們一般的家長,因為求職的需要,也是社會風氣所致,都希望孩子去念英文學校。在1996年政府沒有發出教學語言指引之前,80%的學校都自稱是英文學校,只有20%的學校自己承認是中文學校。在80%的學校里,據我了解,實際上教學的時候老師們主要是用中文來講課的,只夾用一些英文的名詞。還有一些學校,比較名實相符,真的用英文講課,但是這種講課的方法,大部分情況下是遷就學生的,老師們把很復雜的課程,譬如說地理、歷史或者科學,縮到一個workbook里,把知識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每一段又用一個簡單的英文句子和相當淺的詞匯改寫出來。有人比喻說,像是把飯加水稀化以后用調羹一匙一匙地喂到學生嘴里去。由于語言受限制,學生們聽課的時候,很少人主動提問,也不能夠去想些其他的問題,因為老師們是跟著這個課本一行一行地教的。這些都是目前我們中等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是感到非常痛心的。

星期六夜晚我發了這么一大段議論,甚至是把我幾個月來想講的話都一吐為快。現在先止一止,讓我們聽一段音樂。今天我想給各位聽眾介紹的,都是19世紀有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他的鋼琴曲。勃拉姆斯是浪漫主義的先驅之一,下面我想給各位聽眾放一小段,是他根據交響樂之王、18世紀的海頓(Joseph Haydn)所寫的一些曲子而寫成的變奏曲。現在我想放變奏曲中間的一小段,是慢板的。

我剛才發了一通議論,就是所謂的“教育”隨想了。講到教育,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教育家是孔子,孔子的一些話應該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每個有學習經驗的人都能夠體會到的。另一句話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而知新”,又是多么準確,多么有哲理啊!孔子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作為一個老師,的確既要學習,又得教誨,要教學相長才是。

剛才說到今天香港的同學往往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半句就是說,學了之后,自己不去思考的話,你就會陷入迷惘;后半句是說,光是空想,不去實踐,你就會出問題。當然,一個人學習,最主要還是立定志向,像孔子說,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學”。但是,今天我想,香港很多年輕人,不到十五歲,已經志于學了,就是說,看我們能夠給他提供什么樣的教育環境,能夠對他作什么樣的啟發。孔子之后的大哲人是孟子。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讓孟子受到比較好的教育,他的母親曾經搬過三次家。我就知道,在香港也有一位母親,為了讓她的孩子能夠進入一所比較好的學校,真的搬了三次家,其中有一次還搬得很冤枉:就是她想讓孩子進九龍塘的一所有名的學校,她就在學校附近買了住宅,搬進去了。沒想到搬去不久,教育署重新分區劃界,她的新房子所在的地方剛好不能進這所學校!像這樣孟母三遷的故事在今天的香港我相信仍有不少。有些家庭即使不買新房子,也借用親戚朋友的地址報上去,好讓孩子能夠進某所學校。這一方面說明香港人的競爭十分激烈,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大家都認為,讓孩子接觸一些能夠使他向上的、能夠啟發他學習的環境是一件好事情。

《三字經》,一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它里面有幾句話很發人深省的,“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就是讓我們做父母的、做師長的,經常提醒自己要勤于教導下一代。當然宋、明以來的理學家,或者新的儒家,或者是道學先生,都把老師說得神圣不可侵犯,學生好像很卑微,什么“師嚴道尊”等等。到底老師跟學生是什么關系呢?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唐朝的時候,新儒家——程顥、朱熹這些人還沒有出生,崇儒的韓愈就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師說》,他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老師就是擔當這么一個角色,把一些哲理告訴你,叫做傳道;教你一些技能,叫做授業;解決你一些疑難困惑,叫做解惑。但是他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意思是,每個人學到東西,有早有晚,每個人的本事,各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所謂“學無前后,達者為師”,我覺得這看法是比較健康的。

當然,到了20世紀末期,在北美洲興起了另外一種思潮。這種思潮,我在美國教書的時候已經漸漸感受到。就是說,我有錢上學,所以我是一個消費者,你是一個出賣知識的人,你是供應者。換言之,老師只是像賣漢堡包那樣的人,有人有錢就來買一個漢堡包,你有漢堡包就賣給他,而且你要跟別家的漢堡包來競爭。對消費者來說,我有錢,我要進這所學校,不進那所學校,要上這個老師的課,不上那個老師的課,任由我選擇。目前二十幾歲的人在美國叫做“Generation X”(X世代的人)。最近美國有本書叫做Generation X Goes to College(《X世代的人上大學》)。書里說,這些人上大學,他的心態不是向老師求學,而是說,我有錢買知識,你呢,靠這個吃飯,你就得侍候我。這種觀念,不幸地,我相信已經逐漸傳到亞洲來,也傳到得風氣之先的香港來了。香港有些學生,往往有意無意之間表示出來他是一個消費者。但是我覺得老師跟學生的關系,不能夠只用消費和供應的關系來看,假如用這種赤裸裸的商品交換的關系來看的話,這個社會不會是個大家互相尊重,并且能夠把知識一代一代地好好傳下去的社會。因為,你想,假如我只是賣東西給你,我對你有什么責任呢?你把錢交給我,我把漢堡包交給你,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你把漢堡包拿去之后,愛吃不吃,吃下去會不會消化不良那是你的事,與我無關……但是老師能夠這樣嗎?我上完課之后,你愛學不學與我無關?何況我們講過教育不只是傳播知識,還有一個品格的培養。假如沒有一個責任感,沒有對學生的一種愛心,沒有一個自認是靈魂工程師的態度,沒有一個“百年樹人”的胸襟,老師是做不好的,學生也是學不好的。這是我做了三十年老師之后的一點體會。我并不否認老師要吃飯,學生要交學費。但是,老師跟學生之間,不是一個商家與消費者的關系。孔子當老師的時候,他那七十二個弟子,經常也要交學費給他,好像還是直接給他的,那時往往是給他一塊吹干了的肉(“束修”)。孔子也不是神仙,他也是要吃肉的。但是,除了收這些肉干之外,他跟學生之間的感情非常之好。他的一個非常好學、英年早逝的學生顏回去世的時候,他傷心得不得了,大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說:“天要我的命啊!天要我的命啊!”可見他對學生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另外,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學生白天竟然睡大覺,他氣得不得了,他罵那個學生是“糞土之墻”,是“朽木不可雕也”。像這些例子都不是一個純粹的商家和消費者的關系。

好了,我又在這里隨想了一段教育理論,我想這段理論應該用一段比較好的音樂配合一下。讓我們聽一段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Ballad No.9,是B小調的。

剛才我們談到學費,談到老師跟學生的關系。在播音樂的時候,我想到不宜太過嚴肅,應該輕松一點。所以我想到一個笑話。話說有個私塾先生,教一群小孩念書。有一天他要到鎮里去辦點事情,就跟他的太太說:你來照顧這些學生,管著他們,誰不聽話就把他關進后院的狗籠子里面去。班上最調皮的一個學生,有個很不雅的綽號,叫做“小狗屁”。所以,他也特別告誡這個“小狗屁”,要是不聽師母的話,就把他關進籠子里去。老師出去沒幾分鐘,這個小調皮已經忍耐不住了,跳上桌子,又打又鬧,又拿毛筆畫人家的臉,等等。師母怒斥不聽,就把他拉到籠子里面關起來了。好了,等到老師回來一看,“小狗屁”關在籠子里。老師就說,我今天給你出一個對聯讓你對,你對得出的話,我就放你出來,不然就休想回家,就在這里與狗為伍過一夜吧。于是他出了上聯,是“恭喜弟子跳籠門”。這當然是挖苦之意,大家知道,鯉魚跳龍門是很難的一件事。如果鯉魚可以跳上黃河的龍門,表示力爭上游、身價百倍。但是他這個“籠門”,不是鯉魚跳龍門那個“龍”,而是雞籠、狗籠那個“籠”。這個綽號“小狗屁”的小孩也夠聰明的。他說:老師,我有了。老師說:什么?他說:“多謝老師放狗屁”。也是一語雙關,既表示謝謝老師放他,也罵了老師。

中國的私塾,是基本的教育形式。因為漢字比較難,中國的學問也比較多,所以學生需要經過十年寒窗,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所以,中國的知識分子人數歷來比例不高,因為能夠出得起十年寒窗費用的人,家庭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些田產等等。中國一向是地主階級操控社會。他們十年寒窗后當官了,就有了權力。也就是說地主階級跟官僚從來都是結合的。中國教育千百年來不很普及,的確如此,雖然我們出了很多大學問家,雖然我們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但是那畢竟是少數人創造出來的,多數的人還是沒有機會讀書的。但是那些少數的人也不能只是念私塾,到某一個程度,他也得念更高深的學府。譬如說,宋朝的理學家朱熹,他就曾經在白鹿洞書院主持講席很多年。還有后來明朝的東林書院等等,都是等于現在的大學。那里學習的風氣比較盛,當時有名的學者都去講學,學生們也都是有相當程度的。這個就跟歐洲早期的大學差不多,但比歐洲的大學早了很多。歐洲的大學大概是12世紀、文藝復興之前二百年開始有的,最早大概是在意大利,后來在法國。去過巴黎的人都知道,法國的塞納河左岸有一片是大學密集的地方,也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人們把那個地方叫做拉丁區。為什么叫做拉丁區呢?因為以前的學者都是說拉丁文的。

東林書院舊跡,江蘇無錫

到了近代經濟發達起來,不只是要會捕魚、打獵、紡織、耕種,要做工人,必須要有一些新的知識,所以,小學、中學就開始普及起來了。在19世紀末,1880年左右,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實行普及教育的國家,也就是說美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由政府提供機會,讓任何一個健康的學齡兒童都要念小學的國家。因此在19世紀的末期,就是因為教育普及的緣故,美國的生產力超過了歐洲。而那個時候,正好是我們中國相當落后的時候,是我們的教育還很不普及的時候,也是我們中國很多人仍然只是在私塾里學習“之乎者也”、學《三字經》、學《論語》的時候。

好,現在,我想放一段勃拉姆斯最有名的、跟我們今天講教育有關系的音樂,叫做“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學術嘉年華序曲》)。

就是香港的新界被英國強租去的那年,幾個從廣東到北京的知識分子,康有為、梁啟超等,感覺到中國已經弱到不能再弱了,所以,他們就想辦法去影響當時的光緒皇帝,實行維新。但是,這個維新只維持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慈禧和一些保守派的人鎮壓下去了,這就是所謂的“戊戌政變”,包括譚嗣同在內的六君子被殺了頭,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到海外去了。為什么要提這段歷史呢?因為在維新的百日之中,康梁等維新派曾經替光緒皇帝起草了二百多道詔書,但后來都被慈禧一一否決了,只剩下一個沒被否決的,就是容許中國實行新式教育,開設新式學校,成立京師大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的前身。今年是1998年,正好是戊戌政變一百年,也就是北京大學成立一百周年,下個月北京大學慶祝它的一百周年校慶。我已經接到了邀請,5月初我會到北京去。

這一百年來,中國經歷了很大的變化,教育也相對地發達起來了。是不是發達到我們理想的地步呢?仍然不是,中國仍然是一個教育遠遠落后于人口的國家。中國不但有很多文盲的人口,沒有機會受到教育,而且很多已經受過小學教育的人,因為他們在農村沒有機會接觸其他的文化,過了幾年之后,本來是識字的,又變回不識字了。所以,中國的“掃盲”,一掃再掃,仍然有新文盲出現,這說明中國仍然在經濟上、文化上處于一個落后的地位。雖然比一百年前已經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很多很多人都希望我們中國能夠在21世紀揚眉吐氣,能夠在世界上做出更大的貢獻,也能夠達到民富國強的地步。但是,我想,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歸根結底仍然是要從教育做起。所以,對于“科教興國”這個國策,我這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是十分贊同的。

京師大學堂舊址及校牌

科教,就是說科技和教育,事實上到了現在,20世紀的最后幾年,科技和教育互為表里。假如一個社會的教育程度不高,教育不普及,它是不可能做到科技發達的;反過來講,科技的發達,對教育的要求、對教育的推進也是很有力的。譬如說,互聯網“Internet”,就是科技發達的一個表現,由于有互聯網,我們可以從互聯網上的資料中獲取知識。因此,知識的獲取不一定要從課堂里得到,教育已經是沒有疆界的了。可以說,教室或者黑板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被淘汰掉。至少現在美國的大學里,許許多多的課程,都是在設有電腦的房間,由學生在電腦上操作進行學習的。

但是,新的科技也會給教育帶來一些新的挑戰。譬如說,以前是老師計劃好學生要一步一步地念什么,然后就依照一定的內容講解;但是現在有了互聯網之后,你可以從一個地方聯到另外一個地方,假如一個人沒有適當的選擇能力和技巧的話,他可以漫無邊際地獲得很多點點滴滴、零零碎碎的知識,但是沒能成為一個體系,不能貫通。這樣互聯網可能是浪費了他的時間,而不是促進了學習。因此,新的科技必須要有新的方法來掌握它,才能讓它成為普及教育的一種手段。我想目前在全世界很多國家,普及教育都是用遠程教育的方法,用持續教育的方法。過去香港好多年來只有一所香港大學,這樣的精英教育,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我最近聽到一個數字,全世界最大的大學是在中國,就是中國的電視大學,現在它的學員已經超過一百萬人。另外在印度尼西亞、在印度,都有幾十萬人的大學,都不是在課堂上課的,而是通過衛星傳播的遠程教育,用這種方法來教授學生的。

回到我們香港來,當然香港地方很小,用不著使用衛星來傳播。但事實上,持續教育必然會變成我們將來的教育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們城市大學本身就設有持續教育的課程,我們大學有正規學生一萬六千多,另外一批參加持續教育的學生也有六千多人。可見持續教育在現代社會是非常受歡迎的。為什么呢?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這個社會最主要的經濟資源是人腦,最重要的競爭手段是知識。沒有人腦、沒有知識,這個社會即使有很好的自然條件,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富裕的社會。在這個條件下,我們香港,本來就是一塊大石頭,從這個石頭上冒出來這么多現代的設施。假如我們要進一步在下一個世紀競爭,并且能夠成為這個區域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我們整個市民的知識程度,不只是要注重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也要開始注重持續教育。而更重要的是,我覺得香港政府應該拿出更多的資源來支持教育事業,這是一個百年樹人的大計。

環顧左右,新興的東亞的所謂“四小龍”,其他“三小龍”每年花在教育上的經費,按照它的本地生產總值(GDP)來比的話,都是超過3.5%,甚至有的到4%的,而我們香港,現在仍然只拿出2.8%的總產值來從事教育。要知道我們香港沒有軍費負擔,沒有國防開支,在這個情況下,可以說,政府給教育的資源,對教育的支持是很不足夠的。我想,今天,在深夜1點鐘的時候,我能夠還有這樣的精神越說越起勁,是因為我有感于教育的重要,所以不惜苦口婆心地一說再說。可是,時間不容許我繼續說下去了,所以,我想現在就跟各位——仍然沒有睡的,或者即將想睡的,或者已經被我說得快要睡著了的聽眾們道一聲晚安。希望你們有個美好的星期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龙海市| 和政县| 三穗县| 克拉玛依市| 苍山县| 崇阳县| 扎鲁特旗| 东辽县| 西乌珠穆沁旗| 绩溪县| 镶黄旗| 博客| 湖北省| 淮阳县| 福安市| 佛山市| 讷河市| 谷城县| 囊谦县| 香格里拉县| 万载县| 板桥市| 吉林省| 沅江市| 达尔| 延川县| 昭苏县| 泰来县| 翁牛特旗| 浦城县| 武清区| 乐昌市| 江口县| 西盟| 鹤岗市| 磐石市| 镇沅| 乌鲁木齐县| 肇州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