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修養:張信剛人文通識三十六講(第二版)
- 張信剛
- 7620字
- 2019-01-04 22:34:35
寰宇
各位聽眾,晚上好!今天的主題是“寰宇”隨想。顧名思義,就是以宇宙之大、天地之廣,隨我去想。首先浮入我的腦海的是我最近看到的一幅地圖。這幅地圖印刷精美,也非常詳細,不只有河流、街道,而且地面建筑連五米長的物體都標記得很清楚。這地圖是由人造衛星所收到的數據印成的。大家知道,現在在我們地球上空飛行的人造衛星不知有多少!除了那些屬于機密性的、軍事用途的衛星以外,商業用途、民間用途的衛星也非常之多。現在有不少國家設立了衛星收測站,我們大可以從收測站的大天線所收到的數字、數據印出地圖來。所以現在人類已經可以對地球了解得非常清楚、非常仔細了。同時,我們還可以發出一些太空船到水星、火星去取得一些資料。當然,人類能登陸月球也早已不是新聞了。
可是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卻是無知得可憐。不要說幾千年前,就是一兩百年前的人,他們一生中能離開出生地,走出幾十公里外,已經算是知識非常廣的了。他們要是能知道別的村子的情況,回來就可以炫耀一番。所以古時候有句話說:“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本褪堑胤脚艿枚嗟娜耍娮R廣,等于讀了很多書。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喜歡行萬里路,并且行了以后愿意和別人分享的人,就是明朝的徐霞客。他寫了一本《徐霞客游記》,書中把中國富麗的山川都作了很生動、很準確的描述,同時也把自己的感受寫了出來。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游記。

麥哲倫(1480—1521)
差不多同一時間在歐洲,科學家開始知道,原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首先指出,地球是圍著太陽轉的。那時,當然有很多人不相信,但是慢慢地就不得不相信了。接著,意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提出地球是圓的,不是方的,也不是扁的。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后,地圓之說得到有力的支持。接著葡萄牙人麥哲倫(Magellan)所率領的船隊從歐洲出發一路向西走,穿過大西洋、太平洋,到了菲律賓,再從菲律賓到了印度,再從印度繞過非洲回到葡萄牙去,航行世界一周。從這以后,就沒有人不相信地球是圓的了。隨著歐洲人大大增加了對地球的認識,制造地圖已經成了一門特別的、專門的學問了。我很喜歡地圖,可能是家學淵源吧,我的祖父就很喜歡地圖,雖然我從未見過他的收藏品。我的父親很喜歡旅行,也很喜歡收集地圖。我也很喜歡旅行,也很喜歡收集地圖,喜歡的程度令我的家人感到這簡直是個累贅,但我卻認為是珍寶。在談到我的珍寶時,讓我們來聽一段音樂,是中國的民間音樂,非常有名的:《陽春白雪》。
歐洲人對新航路的發現和對南美洲、亞洲的殖民化是從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帝國開始的。他們成為新航路的發現者,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我不敢妄加判斷。但是哥倫布的確是在西班牙皇室的支持下去航海,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的。那一年是1492年。那一年在西班牙歷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年,因為西班牙從8世紀初開始,就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非來的摩爾人(Moors)所占領。伊斯蘭教的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擴張得非常迅速,跨過了整個非洲北部,從埃及經過突尼斯到摩洛哥,從摩洛哥到了西班牙,甚至過了比利牛斯山,打到法國的中部。在法國中西部的普瓦捷(Poitiers)被擋回來,回到比利牛斯山南部,仍然占據著西班牙和葡萄牙。就這樣,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歐洲國家被操阿拉伯語、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占領了七八個世紀之久。1492年這一年的1月,西班牙國王收服了格拉納達(Granada),就是摩爾人占據西班牙南部最后的一個據點,使西班牙、葡萄牙重新回到基督教勢力范圍之內。同年8月,西班牙國王下令把所有的伊斯蘭教徒及猶太人從西班牙驅逐出去,除非他們愿意改信天主教。同一年的10月,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在1981年,我有機會到過格拉納達。在這以前,我對它心儀已久了。因為我在讀大學的時候,讀過一本英文書,是一個美國人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在19世紀寫的,這本書叫做Tales of the Alhambra。阿爾罕布拉是格拉納達的一個宮殿的名稱,這宮殿是摩爾人占據西班牙最后一百多年作為首都皇宮的地方。他們本來把科爾多瓦(Cordoba)這地方做首都,后來天主教徒把他們趕了出去,迫使他們退到格拉納達這地方,一直到15世紀末期才從格拉納達敗下陣來。Irving是一個美國商人,后來做了駐西班牙公使。1829年他帶了幾個隨從,從西班牙南部很有名的城市塞維利亞(Sevilla)出發,經過科爾多瓦到格拉納達。他把旅途的經過寫了下來,寫得很生動、很啟人深思,也令人遐想。讀過這本書二十年之后,我終于有時間、有機會去到格拉納達,去到阿爾罕布拉宮。那里的建筑真是美啊!阿拉伯人因為信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佛教不同,不能用人像做建筑的裝飾,他們的建筑只能用線條表現出來,用阿拉伯字母的線條組合(即Arabesque)作為裝飾。若不是到了那里,你簡直無法領會到伊斯蘭文化是多么輝煌!他們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多么大!
因為我受到Washington Irving的影響,那次我跟家人的旅行也是按照他書里指示的路線來走的。我們特別買了一本地圖,把書也帶在身邊。不同的是,過去他坐的是馬車,而我們開的是汽車。旅途上意外發現,有一個地方,那里的人居然是住在窯洞里,像中國的延安或黃土高原居民一樣。不過,他們的窯洞里還有電視這種現代化用品。我們的出發點是塞維利亞,塞維利亞就是羅西尼(G. Rossini)的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The Barber of Sevilla)的故事發生的地方,也是比才(Bizet)的歌劇《卡門》(Carmen)的故事發生的地方。

阿爾罕布拉宮建筑上的伊斯蘭風格裝飾局部
那次旅行,我們在西班牙過得很開心,也到葡萄牙去過。記得有一次為了趕路,我們從西班牙山區連夜開車到葡萄牙的科英布拉(Coimbra)去,一路上真是驚險萬狀。不過,我們一家人都很有冒險精神,語言方面,我們靠的只是英文和法文,既不會西班牙文,也不會葡萄牙文,居然也讓我們找到目的地了。到的地方是葡萄牙國王從前狩獵的山莊。Coimbra在里斯本的北面,在有名的波爾圖(Porto)的南邊。Porto是英國人很喜歡喝的酒的名字。英語民族一般叫它Port, Porto才是葡萄牙文真正的酒的名字。Coimbra是葡萄牙的一個古城,葡萄牙在從阿拉伯人手中收復了一部分失地后不久,大約在13世紀末期,國王在Coimbra成立了一所大學,可見葡萄牙的文化發展也是挺早的。國王硬性規定波爾圖地方講的話就是葡萄牙的國語,所以現在在澳門所能聽到的標準的葡萄牙文就是這個地方來的。
葡萄牙現在是歐洲比較落后的國家,他們輝煌的時期是在15—16世紀。可是,作為一個游客,這個地方比歐洲其他地方都更吸引人。下面請欣賞一段富有西班牙情調的音樂。
當然,阿拉伯文化的傳播不止是在非洲北部,也不止在中東或中亞。其實,一直到中國的泉州、廣州……都有回族人,他們都是當初阿拉伯或波斯商人的后裔。在沿海地方的回族祖先是從海上來的,在內陸地方的回族就是陸路來的商人后代,也可能是中亞突厥裔士兵的后代。
伊斯蘭教在中國流傳也很廣泛,我曾經沿著絲綢之路從西安經過甘肅敦煌,到新疆的吐魯番、烏魯木齊,一直到了最西面的喀什。一到喀什,你就仿佛置身中亞細亞了,這里與漢族地方完全不同。你幾乎看不到漢人,街上見到的不管是服裝還是容貌都是地道的中亞細亞人,和阿富汗、伊朗的人很相像。的確,自從中國漢朝的張騫通了西域之后,新疆便在中國對外文化交往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喀什現在叫做“絲路明珠”。在喀什,我們去過有名的香妃墓。香妃是當地一名女子,據說身上發散著天然的芳香,18世紀為了和親,到清廷做了乾隆的妃子,因而稱為香妃。她的墓地就在今天的喀什??κ踩舜蠖嗍蔷S吾爾族,他們的語言和土耳其很相近,甚至互相聽得懂。在喀什的另一個記憶就是我們吃羊肉吃得真多!我們在西安出發時,已經嘗過有名的羊肉泡饃了,然后經過甘肅的河西走廊一直到了新疆的喀什,一路上就吃了十多天的羊肉,有時加點蔬菜。到了喀什,連蔬菜都不多了。我想,我們漢族同胞里,有很多是不習慣吃羊肉的,如果你不愛吃羊肉的話,走這條路就很辛苦了。好在我因為在國外住的時間長一點,也曾經到阿拉伯國家訪問過,所以吃羊肉不成問題。但是,這次吃到第十幾天,也有點膩了。
雖然吃羊肉對我不算是受罪,但是在新疆有一種飲品就讓我受到考驗了。有一回,我們來到一個哈薩克人的帳篷里做客,他們客氣地給我們每人端上一碗酸馬奶,好像就等著我們一飲而盡的樣子。為了禮貌、為了表示我們的風度,我把心一橫,頭一仰就把它咕嘟咕嘟喝下去了。我太太見我喝得如此痛快,于是迅速而巧妙地把她手中那一碗和我的空碗換了換。于是,我只好又咕嘟咕嘟地再勇敢了一次。這酸馬奶呀,我想今后一輩子再也喝不到它,我也不會感到遺憾。
下面,我想跑到另外一類國家去看看,就是埃塞俄比亞(Ethiopia)。這個國家是咖啡的發源地。我曾到那里訪問過,吃過那里的東西。第一次吃過之后,心里也是這樣想:今后再也吃不到它也不遺憾。但是住了一個月以后,我就有點喜歡它了,這就是用手拿一張面加雜糧的餅,蘸著肉類、蔬菜和汁吃。埃塞俄比亞是個很有意思的國家。剛才我們說到非洲有一些伊斯蘭文化的國家。埃塞俄比亞的北鄰與東鄰都是伊斯蘭教國家,但她卻并不在伊斯蘭文化勢力的范圍內。她在紅海邊上,是個地地道道的文明古國。在整個非洲大陸上,她是唯一沒有受過其他國家的殖民統治的。她從5世紀開始就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他們的基督教叫“Ethiopian Church”(埃塞俄比亞教會),與埃及的“Coptic Church”(科普特教)相近。他們認為,根據《圣經》,他們是希巴女王(Queen of Sheba)的后代。直到今天,他們還很以此自豪。他們的地理位置是個高原,所以與外界來往很少,不易被人侵犯,也比較孤立。
我是1963年去埃塞俄比亞的。在一個叫貢德爾(Gonder)的小城里,有一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辦的醫學院,我父親在那里當了三年外科教授。貢德爾附近住了很多猶太人,他們在很久以前——一兩千年前就從巴勒斯坦慢慢地遷徙到埃塞俄比亞。雖然他們的長相、生活方式都和窮苦的埃塞俄比亞人沒什么區別,但是根據以色列人的考證,他們的確是猶太人。他們的生活方式還保留著相當大的猶太教的影響,比如說小男孩生下幾天之后就要割包皮。所以后來以色列政府就用空運的方法,把他們統統接回以色列去了。現在在以色列你看到有些皮膚黝黑的以色列人就很可能是從埃塞俄比亞回去的猶太人。
貢德爾這地方1963年時很不發達,現在過了三十多年,我不知道變得怎樣了。那時我是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eba)坐飛機去的,是一架小小的飛機——C46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通行的一種運輸機。飛機降落時沒有真正的跑道,是降落在草地上的,草地上有兩排大石頭砌成的石壘,作為對駕駛員的指引。飛機降落前,還要一架中型吉普車在草地上駛一趟,目的是趕走草地上的牛羊。我在貢德爾住了一個多月,和那里醫學院的學生比較熟絡了,還和他們打過幾次籃球。我在大學時,籃球打得不錯,體力也挺好,沒想到到了貢德爾打籃球怎么也施展不出技術來。頭一兩次我還不理解為什么打得這么差勁,而且很累,后來才醒悟到,原來貢德爾是個高原地方,缺氧。我是在平地長大的,跟他們高原長大的人較量,我打五分鐘就累了,而他們的體力還很強。我在那里打過幾次籃球沒有一次滿意的。
從埃塞俄比亞往北一點,就是蘇丹(Sudan)。它的首都是喀土穆(Khartoum)??ν聊氯耸呛诘模墒撬麄兊恼Z言和文化都是阿拉伯的?,F在請聽一首阿拉伯風味的中東音樂。
我今天的隨想講到西班牙、葡萄牙、中國新疆的喀什、埃塞俄比亞和蘇丹。現在往哪里去呢?我想到歐洲中部去。號稱歐洲的心臟的匈牙利有一千萬人口,歷史也有一千年。當然,匈牙利部落在這里定居不止一千年了,記得以前有一次節目,我提到曾經占領過今天匈牙利的酋長阿提拉,5世紀時的人,是他創立了匈牙利國。匈牙利的特點是它的語言和周圍的民族完全不同,不屬于印歐語系。很多語言,像古印度文、波斯文、英文、德文都屬印歐語系。但是匈牙利文卻不是印歐語系,他們的語言跟中亞細亞的語言比較相近,所以匈牙利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亞洲人。匈牙利的首都叫布達佩斯(Budapest),是由兩個城市組成的,中間是多瑙河,一岸叫布達,另一岸叫佩斯,一個新的,一個舊的,兩岸都十分漂亮。匈牙利有一道特別的菜叫“Goulash”,就是燒牛肉。19世紀時,奧地利曾把匈牙利當作小伙伴,成立了奧匈帝國。從那時起首都布達佩斯就非常有氣派、非常漂亮。
我第一次到布達佩斯是1980年。那時,匈牙利還是個社會主義國家,正在開始經濟改革,當時用美金來兌換匈牙利的錢非常劃得來。記得我和朋友在一家很高級的餐館吃了一頓晚飯,只用了六塊美金,還有吉卜賽樂師在那里演奏音樂。第二次去是1996年,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歐洲的確有它可愛的地方,有它魅人的地方。它的文化、它的風物、它的地面建筑,的確令游客感到流連忘返,俗氣全消。

波蘭琴斯托霍瓦的黑圣母像
離開匈牙利,我們到了現在的天主教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故鄉——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ow)。我們正好趕上天主教的一個重要節日,親眼看到波蘭的農民一隊一隊地跟在神父后面,步行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去到克拉科夫附近的黑圣母的圣地去朝圣。他們一路走,一路唱圣歌,一路祈禱,快到圣地的時候,走一段,趴在地上朝拜一段,然后起來再走。這跟西藏藏民到拉薩朝圣非常相似。波蘭一向是個天主教勢力非常強大的國家,他們最引以為榮的一個圣地,就是黑圣母圣地。黑圣母是什么呢?就是一幅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圣母瑪利亞的畫像。這畫像是黑色的,不是白種人的樣子,所以有人以為這是埃塞俄比亞來的圣母,也有說是日久被煙熏黑了。總之,我們在波蘭,親眼看到天主教教徒虔誠和狂熱的一面。
波蘭的西南邊就是捷克共和國了。幾年之前它還叫做“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和斯洛伐克一次大戰后本是合為一個國家的。兩個都是斯拉夫民族,都曾經長時間被奧地利所管制,所以德文也相當流行。捷克的首都是布拉格,1968年曾被蘇聯軍隊占領,所以我想香港人應該對它還有點印象。布拉格和布達佩斯,是多瑙河上兩顆燦爛的明珠。我想如果要我選擇一個世界上最美麗、建筑最漂亮的城市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布拉格。布拉格這個城市的美,是我一張拙口所不能形容的,恐怕要聽眾去親歷其境才能領略到。我一共去過布拉格兩次,一共住了五天,兩次我都舍不得離開,想改飛機票。甚至現在做“隨想”節目時,我也不想離開捷克和布拉格這話題。但是時間有限,我們只好來聽一段著名的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音樂:《斯拉夫舞曲》。
捷克、匈牙利和波蘭這幾個中歐國家在二次大戰中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摧殘。德國曾占領他們,并且強迫他們把當地的猶太人和吉卜賽人關進集中營,加以殺害。這是我作為一個亞洲人無法理解的。近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文化的確把歐洲人的精神境界,把他們的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到了20世紀中期,科學已經很昌明,社會制度也相當進步了。但是在納粹的淫威下,居然有千千萬萬的歐洲人把跟自己說同樣語言的比鄰而居的同胞,只因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長相不一樣,就用毒辣的手段把他們殺害了,這是基督教文化中最令我不能理解的。在中歐,差不多有四五百萬猶太人被活生生地處死,有幾十萬甚至一二百萬吉卜賽人同樣被處死。猶太人因為后來成立了以色列國,在美國和西歐各國也有很多猶太人的聲音,所以他們被殘殺的情況,世人普遍都知道。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吉卜賽人的悲慘遭遇。今天在中歐,已經幾乎看不到猶太人了,因為猶太人不是去了美國、加拿大,就是去了南美洲或以色列。但是還有不少吉卜賽人,他們仍然是被歧視的一群。即使在今天民主化了的中歐,不少國家還有人公然提出要把吉卜賽人趕出去。趕到什么地方去呢?這是個大問題。因為吉卜賽人幾個世紀以來在歐洲都是靠流浪為生的。究竟他們是從什么地方來的?這問題恐怕沒有人能清楚回答。不過,有一個最可信的說法是,他們的祖先是從印度到歐洲的。多個世紀以來,他們從印度輾轉途經中亞細亞、中東、東歐到了歐洲中部,是不是要把他們趕回印度去呢?這是不可想象的。我想我的隨想想得太遠,不著邊際了。倒不如來聽一段令人狂想的音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
剛才說到匈牙利語言比較獨特,不屬于印歐語系。其實歐洲還有一些地方的語言也不屬印歐語系的。歐洲最北邊的芬蘭(Finland)的芬蘭語和波羅的海沿岸的獨立國家愛沙尼亞(Estonia)的語言是很相近的,說這種語言的統共不超過六七百萬人,但是他們的語言既不是斯拉夫語,也不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例如瑞典或丹麥那樣的語言,也不是德文。他們的語言跟匈牙利語有相像的地方,但是也不相同,彼此聽不懂?;旧纤麄兊恼Z言應該是源于亞洲的語言,跟今天俄羅斯亞洲地區的部落語言比較相近。
我在1985年有機會去過芬蘭,那里跟香港真是不同?。∠愀塾辛傥迨f人,面積包括大嶼山、離島,總共是一千一百平方公里。而芬蘭全國只有五百萬人,面積就有三十四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它是香港的三百倍。雖然芬蘭只有五百萬人左右,但是他們的社會建設得非常好,幾個主要都市赫爾辛基(Helsinki)、圖爾庫(Turku)、庫奧皮奧(Kuopio)并不大,很現代化,令人住在那里很舒服。芬蘭所生產的手提電話Nokia更是名滿全球。
芬蘭人給人一種彬彬有禮、很有文化素養的感覺。當然芬蘭的北方已在北極圈里,最北的地方叫做Lapp的少數民族,長得很像愛斯基摩人(現在愛斯基摩人自己稱自己作Inuits,因紐特人),可能就是愛斯基摩人的表兄弟吧。在北邊拉普蘭德(Lappland)的人雖不多,但據統計,那里有二百多萬只Reindeer——就是圣誕老公公駕馭的那種鹿。
芬蘭曾被瑞典長期統治過,他們直到一百年前的官方語言都是瑞典語。他們還長期受著強大的鄰居——俄國的威脅。長期以來,他們對俄國采取了“剛柔并濟”的兩手態度——既畏懼抵制,又友善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芬蘭獲得了獨立,他們舉國歡騰,并且選出了一位總統,這位總統就是世界著名作曲家讓·西貝柳斯(Jean Sebelius)。他很長壽,是1865年出生的,1957年才過世,恐怕這也說明了芬蘭人的生活素質非常高。
現在就讓我們來聽一段讓·西貝柳斯所作的音樂:《芬蘭頌》。
剛才我們談到芬蘭、瑞典,下面我想提一個跟芬蘭、瑞典完全不相同的地方,也是我去過的地方,這就是尼泊爾。尼泊爾這地方我想不少香港人去過,至少很多人都對尼泊爾很熟悉,因為當年在駐港英軍中有很多尼泊爾士兵,叫啹喀(Gurkha)兵。尼泊爾位于中國和印度之間,它的語言既受到所謂“Sino-Tibetan-Burmese”(漢——藏——緬甸)語系的影響,也受到印度的影響;它的宗教文化也是如此。假如你打開地圖看看,你不會覺得尼泊爾有多么重要,因為它很小,擠在中印夾縫間。但你一看它的高度,那就不得了了——原來尼泊爾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尼泊爾全國也并不都是高山,它有低得很低的地方,南邊還有熱帶森林和大象。尼泊爾最好玩的事是行山路。尼泊爾有一個獨特之處是,他們是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交棲的所在。就在同一個小小的尼泊爾,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相貌和身型,從跟南印度相似的人到跟我們漢族長得一樣的人都有,他們都是尼泊爾人。
過了尼泊爾,就是西藏,我曾在1992年夏天去過西藏。在西藏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高度。譬如我們在海拔四千八百米以上的地方,走幾步路,就感到很累了。另外一個最大的享受就是它的天,真是藍啊,簡直沒辦法想象的藍!它的山,真是壯麗啊!簡直沒辦法想象的壯麗!我沒法用聲音來表達天的藍和山的壯麗,只好請你們自己想象了。
各位聽眾,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