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心理學(1-4冊)
- (美)唐納德·A·諾曼
- 2086字
- 2020-01-20 14:12:34
行動的七個階段:七個基本設計原則
行動周期的七個階段模型是個有用的設計工具,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問題清單。一般來說,行動的各個階段要求獨特的設計策略,反過來,也提供了發(fā)生災難的機會。如下圖2.7總結了這些問題:
1.想實現(xiàn)什么?
2.可能替代的動作序列是什么?
3.現(xiàn)在能做什么?
4.該怎么做?
5.出什么事了?
6.這是什么意思?
7.做好了嗎?已經(jīng)達到目標了嗎?
使用產(chǎn)品的用戶都應該能夠得到所有七個問題的答案。這就將重任交給了設計師,保證在每一個階段,產(chǎn)品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提供所需的信息。
有助于回答執(zhí)行類(做)的信息叫前饋(feedforward)。有助于理解發(fā)生了什么的信息叫反饋(feedback)。每個人都知道反饋是什么,它可以幫助你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是你怎么知道你能做什么?這就是前饋的作用,前饋是從控制理論中借用的一個術語。

圖2.7 行動的七個階段對設計很有幫助。
在七個階段的每一個階段都顯示了用戶使用系統(tǒng)問題的地方。七個問題提出了設計的七個話題。設計如何才能傳達信息,回答用戶的問題?需要通過合理的約束和映射,意符和概念模型,反饋和可見性等方法。有助于回答執(zhí)行(操作)問題的信息是“前饋”,有助于了解操作結果的信息是“反饋”。
可以通過使用合適的意符、約束和映射等手段來進行前饋。概念模型在前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反饋通過確定行動的影響來完成。此時,概念模型再次起著重要的作用。
前饋和反饋都需要以用戶容易闡釋的形式來呈現(xiàn)。其表現(xiàn)形式應該符合人們看待達成目標和預期的方式。信息必須符合人的需要。
從行動的七個階段的觀點出發(fā),引導出設計的七個基本原則:
1.可視性:讓用戶有機會確定哪些行動是合理的,以及呈現(xiàn)該設備的當前狀態(tài)。
2.反饋:關于行動的后果,以及產(chǎn)品或服務當前狀態(tài)的充分和持續(xù)的信息。當執(zhí)行了一個動作之后,很容易確定新的狀態(tài)。
3.概念模型:設計傳達所有必要的信息,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系統(tǒng)概念模型,引導用戶理解系統(tǒng)狀態(tài),帶來掌控感。概念模型同時包括可視性和評估行動的結果。
4.示能:設計合理的示能,讓期望的行動能夠實施。
5.意符:有效地使用意符確保可視性,并且很好地溝通和理解反饋。
6.映射:使控制和控制結果之間的關系遵循良好的映射原則,盡可能地通過空間布局和時間的連續(xù)性來強化映射。
7.約束:提供物理、邏輯、語義、文化的約束來指導行動,容易理解。
下次,如果你不能很快搞定酒店房間的淋浴控制,或者在使用不熟悉的電視機或廚房用具時碰到麻煩,記住,問題出在設計。問問自己,問題出在哪里?在這七個階段的哪一步出了問題?沒有遵循哪一個設計原則?
很容易找到故障:關鍵是如何能夠做得更好。問問你自己:困難來自哪里。要意識到許多不同的人也可能深受其害,而每一類用戶都可能用明智的、合理的理由解釋他們的行動。例如,一個麻煩不斷的浴室淋浴,可能是由那些不知道如何安裝的人設計的,然后,由某個建筑承包商選擇淋浴控制滿足另外一個人設計的居室藍圖。最后,也許是不可能與其他任何人聯(lián)系的某個水管工安裝了整個淋浴系統(tǒng)。問題出在哪里呢?可能發(fā)生在其中任何一個或幾個階段,結果就表現(xiàn)為拙劣的設計,但實際上可能是由于各方面的不良溝通。
我有一個自我法則:“除非你做得更好,否則不要批評。”要嘗試了解設計的錯誤如何發(fā)生:嘗試確定別的方式可不可以做到。要反復權衡不良設計的原因和可能的改良方法,這會讓你更好地欣賞優(yōu)秀的設計。所以,下次碰到一個精心設計的物品,在初次嘗試時就很好用,毫不費力,這時你要停下來,好好研究。想想它如何很好地運用了行動的七個階段以及相關設計原則。我們與產(chǎn)品的互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與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進行交互作用:優(yōu)秀的設計需要考慮整個系統(tǒng),以確保用戶的需求、意向和每個階段的要求都被忠實地理解,并且在所有其他階段得到尊重。
譯者注:
[1] 心流,或沉浸于工作的狀態(tài),其特點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失去自我意識、一種控制的感覺、一種“時間消失”的感覺。流暢感本身就是一種有益的體驗,而且還可以幫助人實現(xiàn)目標(例如贏得比賽)或提高技能(例如成為一個更好的國際象棋選手)。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將心流 (flow)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chǎn)生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2]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理論。他用狗做了一項經(jīng)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先倒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xiàn)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tài)。
[3] 積極心理學,也叫正面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最新分支,“研究能使個人和社區(qū)繁盛的力量和美德”。正面心理學家希冀“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天才和能力”,并“使正常的生活更充實”,而不僅僅是治療精神病。在這一領域,正面心理學可以劃分為三個相互重疊的研究范圍:第一,研究快樂生活,或“享受生命”;第二,研究美好生活,或“參與生命”;第三,過有意義的人生,或“生命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