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1882字
  • 2019-04-24 11:18:06

佛教

東漢末年,華北已經出現了佛教團體。到南北朝時期,政治和社會混亂,對傳統儒家倫理信仰的喪失和擺脫痛苦時代的欲望都導致了新一輪的宗教狂熱。新的教義迅速地傳到中國的各個角落,不僅僅局限在社會平民階層,也并非完全出自盲目和無知的信仰,包括一些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傾向于接受佛教,也許因為它是一種新的宗教,填補了中國人精神生活的空白,對于那些不愿出仕的知識分子而言,佛教復雜的哲學和道德評判觀念極具吸引力。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漢唐之間,佛教對中國的統治者而言具有政治功用。新的信仰確鑿無疑地提供了某種有效的撫慰作用,這個動蕩的年代涌現出的大量佛寺建筑即是明證。背景材料參見A. Foucher, La Vie du Bouddha (Paris,1949);Arthur Wright,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 (Stanford, 1959)。文獻翻譯見Dwight Goddard, ed., A Buddhist Bible(Boston,1970)。

在此,我們稍稍脫離中國藝術史,簡要考察一下作為佛教藝術主題的佛陀的生平和教義。釋迦牟尼,或稱為佛,或稱為覺者,出生于前567年,是統治尼泊爾邊境小國釋迦(Sakya)部族的王子。釋迦牟尼生長在宮廷的豪華環境之中,娶妻生子,其子名為羅睺羅(Rahula)。盡管釋迦牟尼的父親刻意割斷他與深宮之外世界的聯系,每次出行都經過事先安排,但釋迦牟尼最終仍然目睹了現實生活中生老病死的痛苦,同時也看到了他未來之路的神示。由于深受這種經歷的困擾,他決心出家尋找人生痛苦的根源。一天晚上,他潛出宮殿,剃發并舍棄車馬和隨從,出家遠行。多年來,他游歷各地,不斷尋訪名師,探索對于生死奧秘的回答。根據因果輪回說,所有的事物都處在不斷的生死循環中,釋迦牟尼試圖思索人怎樣才能從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中得到解脫。一天,在菩提伽耶(Bodhgaya)的菩提樹下,釋迦牟尼敷草結跏靜坐三天三夜,摩羅王派遣鬼怪來驚嚇他,派遣三個漂亮的女兒跳舞來誘惑他,但所有這些都無法使釋迦牟尼動心。相反,他使所有的妖魔都失去了法力,并把摩羅王的女兒變成了丑陋的女巫。釋迦牟尼最終頓悟,找到答案。在貝拿勒斯城(Benares)的鹿園,他第一次宣揚佛法,即“四圣諦”:

 

存在即是痛苦。

痛苦來自欲望,甚至包括生存本身的欲望。

痛苦的終結是欲望被遏制。

遏制欲望可以通過八正道法。

 

佛陀不相信靈魂的存在,而認為所有的生命都在轉變之中,通過“八正道法”(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則可以逃脫綁縛我們的生死輪回,最終融入永恒的境界,就像杯水融入大海一樣。釋迦牟尼在其有生之年就已頓悟,但他仍然堅持游走四方,廣收門徒,表演法術,傳播教義,直到他在八十高齡達到大般涅。他的教育非常嚴謹,只招收那些準備放棄現世,直面苦行的信徒。佛教的吸引力部分來自其簡單性——它至少擺脫了繁瑣的印度教理論和形而上學,同時也部分來自佛教給予信眾的希望。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印度教教義沒有給信眾提供任何解脫的可能。

新的信仰緩慢成長,直到阿育王(Asoka,前272—前232)獻身佛法的傳播,佛教才成為印度國教。傳說中,阿育王曾經在一日之內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他所建造的佛塔寺院建筑是其他任何虔誠信仰佛教的君主都不能企及的。他的傳法活動遠達錫蘭和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在犍陀羅,佛教開始接觸到地區性希臘羅馬藝術及其宗教思想。

就是在犍陀羅,在2世紀貴霜(Kushans)王朝迦膩色迦(Kanishka)皇帝的支持下,佛教經典得到第一次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教義內核保持不變,但自稱為大乘佛教的新教派的出現使所有人都可以通過信仰和功力實現超化的目的。此時,佛陀不再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良師,而變成宇宙法則、眾神之首等抽象概念。真理以“佛法”的形式向整個宇宙發射、傳播。佛陀的地位也像印度教中的婆羅門一樣,遠遠超出了常人的層次。

在佛陀之外,人們創造了比較人性化的神——“菩薩”,就像印度教中的巴克第神(Bhakti)一樣,菩薩是一個即將進入涅槃境界的人性化神,為了幫助和解救受難的人類,他們不惜推延自身的涅槃。在菩薩之中,最受歡迎的是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后到10世紀末變成女性形象。同樣重要的還有智慧之神文殊菩薩和彌勒佛,雖然彌勒佛現世仍然是菩薩,但在下一個輪回中,即以佛的身份降臨人間。在中國,他變成了大腹便便的財神,端坐在每一座廟宇的門口。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神仙越來越多,大量的佛和菩薩的出現反映出對各種各樣的神仙和法力的需求。當然這些變化僅僅局限于僧侶和宗教哲學家們,而普通人只是祈求菩薩,同時也相信只要念阿彌陀佛的佛號,他們就會被帶到西方極樂世界。

在西方影響下,佛陀雕像最先出現于犍陀羅。犍陀羅風格糅合了希臘羅馬地區類型藝術中的古典現實主義風格和流行于貴霜王朝南部首都馬杜拉(Mathura)一帶的印度本土藝術風格。具體而言,則是將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造型。從犍陀羅藝術開始,佛教及其融合眾家之長的新的藝術形式,向北跨過印度山脈傳播至中亞,然后沿南北兩路穿越綠洲到達中國塔里木盆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宝丰县| 怀远县| 霍邱县| 嘉鱼县| 天祝| 莱州市| 商水县| 县级市| 额济纳旗| 兰考县| 封开县| 宜兰县| 江达县| 阜康市| 荣成市| 柘荣县| 大余县| 集安市| 遂宁市| 财经| 东城区| 新竹县| 藁城市| 嘉义县| 淅川县| 南平市| 安远县| 巴马| 武汉市| 东港市| 河间市| 镇雄县| 宿迁市| 马龙县| 太康县| 红河县| 常熟市| 孟村| 玉环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