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625字
- 2019-04-24 11:18:03
道教
很多南方的知識分子試圖在道教、詩歌、音樂、書法和清談的愉悅之中尋找回避現實紛擾的方法。道教在3—4世紀最終定形,它試圖回應人們在感覺和想像上對于能夠忘卻現實紛擾的永恒的訴求。夾雜了民間傳說、自然信仰和形而上思維的道教深深地根植于中國的土壤之中。道教最初出現于東漢時期,四川一位精通巫術和仙道的人士——張道陵自稱天師,匯聚信眾以尋求神秘的生活境界,有時他會將信眾帶到云臺山山頂考驗他們的功力。到西晉時期,原本作為對社會秩序的私人性反抗的道教受到佛教形式的影響,發展成為完整的宗教形式,有自己的經典、等級和道觀。
民間道教根植于中國的鄉土信仰和神秘主義思想,至今也難以為人所理解。3世紀墓葬中常常見到的裝飾繁縟的魂瓶就反映了民間道教的理念(圖5.2)。在一個多檐式屋頂的建筑——應當是廟宇——之下,密集排列著舞者、樂者、雜耍藝人,猴子、羊和其他動物,這可能和浙江紹興一帶的某種葬儀有關。在上流社會中,道教卻是知識上的前衛主義運動。道教對儒家經典的反動導致了傳統的文學和藝術觀念的解凍,想像力重新回到詩歌,《楚辭》之后從未見過的靈感在這個時代的詩歌中出現了。這個時期最典型的詩人是陶淵明(365—427),雖然他為了養家糊口曾多次出仕,但是,一旦有機會重歸田園,他便毅然辭官。他親自耕耘,放縱飲酒,讀書。這不僅是回避政治和社會混亂,更是奔向想像的世界。

圖5.2 谷倉罐,飾多層樓閣、樂師、歌伎、雜耍、龍、猴等堆塑,外掛青綠釉,高37.5厘米,可能出自浙江紹興,3世紀,Michael Weisbrod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