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出版說明
- 話說中庸
- 南懷瑾
- 784字
- 2017-07-11 09:24:05
一九九八年,南師懷瑾先生寓于香港時,撰寫這本《話說中庸》。也像寫《原本大學微言》一樣,先生每日深夜寫千余字,次日再由宏忍師打字,其間往復修改三數次之多,才告完稿。
這本書稿,本擬繼《原本大學微言》之后即行出版,但是陰錯陽差的人事變遷,以及內外其他因素,這本書稿卻未能及時出版,一拖就是十幾年至今。
二〇〇八年,先生交代囑咐,先將蔡策先生記錄的《孟子》所余各篇,編輯整理出版,然后再行出版有關《中庸》的這本書。
奈何《孟子》最后三篇尚未及出版,先生卻意外地悄然離世而去。
面對這本書稿考慮再三再四,決定將原書稿保持一字不變,另將整理后的全部書稿作為附錄印出。所作的整理,只有調整長句變短,段落拆解分開,以及簡化字句,另多加小標題等,希望國學涉入較淺的讀者,易于了解。例如:
原稿:但這也不能說完全是在上位者使野有遺賢的過錯。
編改:但野有遺賢,也不能說完全是在上位者的錯。
原稿:那是自己平常對家庭父母親屬之間,并沒有做到合于人倫之道的孝順品行,所以便沒有得到朋友社會之間的贊許和稱譽。
編改:由于自己對父母親屬,沒有做到合于人倫之道的孝順品行,所以得不到朋友社會的贊許和信任。
原稿:“誠”,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它賦予在每一個人生身之后的后天人性之中,人們卻需要借重學養(yǎng)的修行,才能重新返還而合于原先本有具足的自性。
編改:“誠”,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人出生后的后天人性,卻需要借重學養(yǎng)修行,才能返合于本有具足的自性。
先生的原稿,是以講課的方式撰寫的,不像一般論文那樣嚴肅,目的是使讀者易于了解。所以在整理的過程中,斟酌考慮甚多,難以圓滿,也因自身學養(yǎng)能力不足之故,只能勉力而為。
另外,經過兩年多的資料搜集整理,先生的簡單年譜已初步完成,特附錄于書后。
協助工作的,除宏忍師、牟煉外,彭敬始終參與修訂工作,十分辛勞,忙碌了一兩年,這本書終于可與讀者見面了。
劉雨虹 記
二〇一五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