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精講
- 南懷瑾
- 2022字
- 2019-01-04 21:56:18
天地萬物存在的元始功能
《中庸》講到這里,便轉進一層,說明“至誠無息”,也就是天地萬物形成和存在的元始功能。但誠德的本身,它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它是形而上“天命之性”性德本具的功能,它是心物一元生生不已的原動力。人類的一切宗教、哲學、科學等,都把它冠上一個特別的名稱,有的是神格化,有的是唯物化。只有佛學,比較用理性化的名稱,叫它是“業力”, “業”字包括一切善業、惡業、無記業,是三種行為動力的總匯。唯一不同的,便是傳統文化儒家的孔門教義,尤其是子思在《中庸》上把這種心物一元,天地萬物與人性同體的原動功能,用人道的人格化來命名,叫它是“誠”和“至誠”。這就充分表達孔門之教是以人道的人倫道德為基本,進而修德進業而達天德,最終完成天人之際性命根源之道。大家明白了這個理路,再來讀《中庸》的下文,便可迎刃而解,知道他說“至誠無息”之道,便是天、地、人三才生生不已的根源。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我們明白了上文“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便知“至誠無息”的作用,就是天地萬物與眾生性命相通,生生不息的誠道之妙用。同時,你也可了解《周易·乾卦象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義了。天地之道,何以能永遠強健而運行不息呢?因為天地宇宙萬物,始終有一個無形無相而生生不已的中心動力的存在,它在人道生命的精神心意識上,就是誠之至誠的作用。所以他說,因為有“至誠無息”的性德,才順序產生天地宇宙時空長存的永久性?!安幌t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比缓笤賮碜孕薪忉屝纬商斓氐默F象,便有“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那個能造成萬物而使它彰顯功能的,是無形象,看不見的。
“不動而變”,那個能使萬物有生命原動力的功用,表面看來好像沒有動作,根本沒有動過一樣。“無為而成”,因此,人們只覺得它什么都沒有做過,一點都無所為似的。事實上,萬物都是由這種似乎不明顯、不變動、無所為的功能而形成的?!疤斓刂揽梢谎远M也,其為物不貳”,宇宙萬物的形成和存在,只是一個功能,所謂不二就是一。“則其生物不測”,那個唯一不二的總體功能,它能生萬物,但你是無法猜測稱量它的??傊?,“天地之道”,只有六個明顯的現象和作用,那就是“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如此而已。
接著,下文說明天地生物載物的“博厚”、“高明”、“悠久”的德性,提示人們應當效法天地的盛德。最后舉例,用周文王的學養和德業作表率,說明由人道而達天德的作為。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山)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現在我們仰頭看天,能夠用肉眼明明白白看到的天空沒有多大。事實上,天體是無窮大的,在太陽和月亮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星球和銀河系統。這些無量無數的星辰,都和我們所看到的天空聯系一起,構成一幅天體圖案,萬物都在它的蓋覆之下。
至于我們所立足的大地,它原來的泥土只有一小撮那么多。但由無窮數的小撮泥土,凝積成為極其廣厚的地球,承載那么多的山岳而不重,江河海洋振動奔流而不外泄,同時又負載萬物在地上成長。
我們再看看那些地球上的高山吧,它原來也只是一些小石子所卷成的大石塊,無數的大小石塊堆積成了廣大的高山,“草木生之,禽獸居之”,而且還貯蓄了許多寶貴的礦藏。
至于地球上的水啊,它的來源,本來只有一小勺之多,但積聚成江河海洋以后,那些水族的生物,如黿、鼉、蛟、龍、魚、鱉,就都在它的領域中生存,而且繁殖了許多人類財貨的資源。
所以《詩經·周頌·維天之命》上說:“維天之命,于穆不已。”這是說上天賦予所有生命的功能,真是太奧妙而高深莫測了。這就是“天之所以為天也”的崇高偉大,實在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形容了。同時,《維天之命》詩章上又說:“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边@是說文王的德行和對文化的貢獻,猶如天一樣的博厚和高明,這也就是對“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的最好贊頌。
然后總結以上的理念,文章語氣一轉,便提出“尊德性”、“道問學”、“致廣大”、“盡精微”、“極高明”、“道中庸”六大道行,乃至“溫故”、“知新”、“敦厚”、“崇禮”四重品德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