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 鬼神之說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讀了《中庸》這節原文,第一個最明顯的問題,就是鬼神是否真有的問題了。因此,我們只好花一點時間,認真簡單扼要介紹一下這個問題。但大家不要認為西方文化中只有科學,不承認有鬼神,那我可大膽地說,你真錯了。我曾經到歐美造訪,居留的時間也不算太短,交往的歐美人士也并不太少。我可以說,西方人士的信鬼、信神,以及活靈活現的鬼話,著實不少。有時候,我還和那些西方好朋友們說笑話,我說洋鬼真多,怪不得東方人開你們的玩笑,稱你們是洋鬼子。
人類的文化就是那么有趣,西方的鬼神,也都是藍眼睛、高鼻子;東方的鬼神,又都是扁面孔的形象。國際上人們都相互交往,難道鬼和神卻互不往來嗎?再說,西方人算命常說,你前世是埃及人、希臘人、羅馬人,卻極少說你前世是中國人或緬甸人。難道做鬼投胎,也早就有了種族主義嗎?總之,可笑的事多著呢!我一時也說不完,如我有空,要講這些知道的故事,還真可以寫成小說來賣錢。可惜的是我既不愿為,更不屑于為之。我經常告訴同學們,鬼神并不是什么太可怕的東西,魔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東西方的文化都認為,人可變鬼、變神、變魔,所以最可怕、最厲害的還是人。鬼、神、魔,有時候比起人來,更有人性,反而人變成沒有人性的太多了。好了,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鬼和神,在中國的原始文化中,并不完全是唯心的東西,而是物理世界的另一種東西。總之,首先要了解我們幾千年前的老祖宗們,造出這兩個字的來源,那是既用象形,又用會意造成的字。人文的文化是大地的文化,所以“鬼”字和“神”字,都以“田”字為中心,田就代表了土地。鬼是大地上一種沉墜的能量,也可以說像電一樣,只要下沉入土就看不見了。所以“鬼”字從“田”,分叉入土了,旁邊加一個ㄙ的標記,上面又長了一根草一樣的毛毛,就變成我們現在寫的鬼字了。它是只能下墮、不能上升的東西。
“神”字呢?它從“示”開始寫,示就代表上天掛垂到地面上的現象,再從示旁畫一個田地,上通天,下徹地。總之,是四通八達像電能一樣的便叫神。換言之,鬼和神,都是像虛空中電的能量作用一樣。雨下到田地上,容易打雷,就是“雷”字;雷打過了,電流鉆進地下就沒有了,這叫電。田地上長出東西便叫由。可以在田地上下相通的便叫申。上下相通,旁邊加一個會意的“示”字,告訴你那是上天示意的現象,便叫神了。所以它也是物理能量的一種變化,是物理的,不是什么特別神秘的東西。
不過,由于鬼是從上向下墜的,所以中國文化說鬼屬陰,它是以陰性電極為主的作用;神屬陽,是以陽性電極為主的作用。但在唯心方面來講,又說“鬼者歸也”,它是歸藏到無形一面去的東西。“神者,申也”,它是具有揮發性功能的作用。如果再進一步來討論神,孔子在《易經》的《系傳》上便說過:“陰陽不測之謂神”。過去也曾經有同學問我《系傳》上這句話的意義。我告訴他,這是說“能陰能陽者,非陰陽之所能”,也就是“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意思,屬于形而上學的范圍了。講到這里,我就想笑了,我現在心中有鬼,我引用兩句話笑我自己:“可憐夜半虛前席,不說蒼生說鬼神。”這正是我此時的情景(一笑)。
再說,我們的文化,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并出的時期,非常注重鬼神的信念,尤其是墨子(翟)。墨子的學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具有十九世紀以來新興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等思想的成分。他主張“尚同”,尊重平等;“尚賢”,提倡賢人政治;“尚鬼”,猶如宗教性崇拜鬼神的存在。墨子是宋人,宋國是殷商的后裔。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夏人“尚忠”,也說“尚質”。夏朝的文化,比較重視樸實自然生活和質樸忠誠的人生。可是時代演變到了殷商朝,尤其傳到殷朝的末代,便有非常重視鬼神和天命的信仰,宗教性的風氣比較濃厚。所以我們的歷史上,便說殷人“尚鬼”。
后來再到周朝建國,由文王、武王、周公的領導,才完成了“尚文”的文化基礎。從此便形成中國人道、人倫、人文的文化深厚根柢,所以孔子贊嘆周朝是“郁郁乎文哉”的頌辭。墨子是宋人,孔子的祖先也是宋人。而且由夏、商、周以來的三代文化,尚忠、尚鬼、尚文,都各有它深厚的內涵和特點。我們了解這個歷史淵源之后,便知道在孔子的學說中提出重視鬼神的問題,是很自然的觀念,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況且我們的文化,在三代以前,如堯舜之先,對天地和山川神祇的尊崇,根本上都很重視,所以上古歷史上的帝王注重封禪和祭祀,就是中華民族宗教性的傳統。因此,直到春秋戰國,以及秦漢階段,那些歷史上所記載鬼神的報應,以及崇拜山川岳神、灶神、巫師、方士、神仙等的資料,熱鬧萬分,多得不可勝數。如果要講文化史,這也是不可不知的重大課題。但到了東漢開始,直到魏、晉、南北朝階段,因為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固有文化中的天人和鬼神之道相契合,于是天人之際和鬼神之說,就轉入理論科學的范圍,大不同于一般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含糊其辭,盲目地說鬼話神了。
(一)佛學中的鬼神:佛學傳入中國以后,對于天人之際和鬼神之說,又是怎樣的解釋呢?我首先告訴你們,佛學是一門切合未來科學的學問,只可惜被一般的胡扯亂說,把它死釘在宗教迷信的范圍,實在是很大的損失。有關佛學中天人之際的宇宙觀和世界觀,我們先擱置不談,因為這兩個題目涉及太廣,現在只用濃縮的辦法,先講佛學中的鬼神之說吧!
佛學把我們這個宇宙間的天人關系,分類為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一切生命,都從男女兩性和飲食的貪欲而來;色界,是超越物質的物理世界;無色界,是指超越物理的精神世界。注意,這里所用的精神這個名詞,也只是臨時隨便借用的,并非定論。至于物質世界,它是以一個太陽作中心,帶領有關的星球,叫作一個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所形成地球物質的國土世界,只是這個太陽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但佛學把這個世界中的生命,分類歸納以后,劃分為六類。所謂天道、阿修羅道(非善類)、人道三類生命,叫作上三道;畜生(傍生)、餓鬼、地獄,叫作下三道。綜合起來叫六道,但并不是六條路線,只是分類的代號而已。
事實上,這六道的生命,彼此互相交流混雜,統統在人間知識未能了解的一種旋轉不停的運動之中,猶如一部機器,永遠在旋轉不停的走勢之中,互相牽連和影響,構成所有生命的存在,呈現出新陳代謝的現象。例如人吃了豬牛雞鴨、青菜蘿卜,變成了糞便和泥土;泥土中的養分,又變成植物、礦物和動物的營養。這樣的生命互相轉化現象,中文佛學用一個很優美的名詞,叫它“六道輪回”。輪回便是旋轉不休、互相混合的意思。
欲界以上的天人,共有二十八個層次,一圈一圈地放大,并不是一層一層地堆疊上升。人道,是六道及欲界的重心,也可說是三界的中心點。從人道以次,是橫出傍生的畜生,包括空中飛的,地上地下爬的,水里游的等生物,不勝枚舉。比畜生更低一級,在有形象和無形象之間的生命,叫作餓鬼或鬼道。他們和人、畜生一樣,也同樣有男女飲食的貪欲,可是對于飲食,他們得之不易,大部分時間都在饑餓狀態之中。
人死后的靈魂,如果沒有變化,或未轉化成鬼道中生命之前,都不能叫作鬼,那是另有名詞,佛學叫它是“中陰身”或“中有身”,我們通用的代名詞,叫它靈魂,嚴格地說,不能和鬼道的鬼混為一談。但世界上的人叫慣了,把人死后還未投胎的靈魂,也叫作鬼了。事實上,有一部分的鬼,的確和中陰靈魂景象很相似,就像生物化學和病理上的細菌那樣,分類各有不同,所以鬼和靈魂的分辨,當然很難講得清楚了。至于地獄道,是比鬼道更低級的生命,依據所受身體感覺和知覺上痛苦程度分類,又分成十八層次,所以一般人就叫它是十八層地獄。
佛學又把人和畜生等下三道的生命,分為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再詳細地分析,又加上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就有十二種。所以天人之際和鬼道,有的是有色(有物質的形象),有的是無色(沒有物質的形象),有的有知覺思想,有的沒有知覺思想,只有生理物理的反應作用。至于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這四種是屬于色界天、無色界天。拿我們現在的科學知識來說,色界、無色界乃至地獄中的生命,還是很難有恰當的言辭來表示的。
以人道作為中心來說,上至天人,下及地獄,凡是屬于貪戀愛欲淫欲的生命,對于男女飲食也大有差別。例如有一部分鬼道,所需要的飲食叫作尋香,等于我們人道所說的吸氣或吃氣,并不像人和動物那樣,是靠吃實質的東西才會飽足的。所以佛學中分類飲食,便有四種。一是摶食(也叫段食),猶如人和動物,是靠分段的時間,用手足和嘴巴來吃的。二是觸食,是靠身體的觸覺和感受來維持生命。例如人靠吸收日光、空氣等作用來維持生命,就是觸食。三是思食,是由思想的作用,使生命滿足而存在的,這與我們平常所說的知識是精神的食糧類似。四是識食,那是天人境界的一種情況,很難說明。總之,除了摶食以外,其余的三種飲食,都不是人類所易理解的事。可是,人類同時需要這四種食糧,只是人們不能自知而已。所以佛家、道家有些修煉到了特別境界的人,有時也可以辟谷休糧,不食人間煙火了。所以休糧不吃,并非是不可能的事。如想連觸食、思食、識食都斷了,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有關愛欲和淫欲的問題,對于生命來說,就不如飲食那樣重要了。例如地獄中的生命,純苦無樂,或苦多樂少,就無暇、無心動愛欲之念了。同樣的道理,一個生命,修為到色界以上的天人境界,愛欲的作用也就凈化了。所以道家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后達到粉碎虛空的修煉程序之說,也確實并非虛言,只是非一般盲修瞎煉的人所可到達而已。欲界中心的人道和比較高級的天神,同樣都有愛欲和淫欲這種作用,統名為六欲天的貪欲。所謂六欲,它又包括了色、聲、香、味、觸、法(意識沖動)六樣作用一起發動愛欲的行為,配合笑、視、交、抱、觸的動作,都屬于生理范圍的作用。人道和畜生道兩性交媾的行為,簡稱精交;如果是欲界高層次的神人,比人道較為升華的,只是氣交;又有更高層次的神人,就是神交了。現在我們總算花了一點力氣,綜合佛、道兩家,把天人之際和鬼神之間的理論和知識,大概扼要地介紹了一番。
(二)主宰生命的力量:至于六道的生命中,有關天道和地獄,都有很繁雜細密的區分,內容很難詳盡,而且也不屬于本題的范圍,所以不再多說了。那么,在這所有生命中的六道,誰該投生天道?誰該下墮畜生道乃至地獄?誰該生在人類中為人?究竟是誰在作主呢?難道真如民俗所講,有個閻羅王掌握生死簿,對照善惡報應來裁判轉生嗎?或是如西方宗教所講善人上天堂,惡人下地獄,到了世界末日,等上帝的宣判呢?有關這些問題,牽涉到比較宗教學等課題,內容理論繁多。如果只從佛學的基本觀念來講,只能先告訴大家,宇宙間的事物,不論是已知、將知、未知的種種,說有則一切皆有,說空則一切皆空。普通常聽一般人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也很有道理。這兩句話雖是很淺近的俗語,如果照舜“好察邇言”的精神,就知道它也是“庸言之謹”的好道理。但依照佛學的主要觀點,這種分類的六道生命,最基本的根源是“無主宰、非自然”,都是因緣所生的作用,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因此,其他的宗教,就認為佛學是屬于無神論者。其實不然,佛學承認有天人、神、人、鬼等六道。但一切生命,并非是由某一個或某一種超人權威的主宰所支配,并非是由他力所能擺布,也不是自力可以安排,但也不是自然的物理作用。六道生命真正的主宰,統在于自我的自心。因為自心的行為變化,生起善和惡,以及善惡之間的昏昧作用,這些心理和行為,叫作業力。基于這個業力的運行變化,猶如日月星辰、地球物理等的法則,永遠在空中旋轉變化不停,互相吸引,互相排擠。物理作用又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也有同類相吸,異類相斥的關系,因而使生命常在輪回不息之中。
所以佛道兩家的教理,和中國傳統儒家的教理一樣,必須先從人道中洗心革面,先做到去惡向善,漸漸修到除惡務盡,達到天理流行“止于至善”的境界;再加進修,才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真正跳出三界,超越五行支配的仙佛或圣人,并不能成為一個可以主宰萬物生命的神人,他只是一個不受物理法則所支配,超越鬼神,不被自心意識所蒙蔽的閑人而已。所以無論叫他是佛、是圣,都是人為的代號而已。實際上到了這種程度,叫他是一個不是東西的東西也對。
總之,三界六道眾生的生命輪轉變化,都是以人道為中心,其根本是依物理空間而生生滅滅,猶如能量的互變。佛說,正常的鬼神與人道,本來就并存在這個世界,雖然晝夜互相穿插往來,彼此并無妨礙,猶如虛空或物理的能量,互相交互穿透一樣。人多處,鬼神亦多,人們過往來去,透穿鬼神的身體,鬼神過往來去,也透穿人們的身體,只是陰陽氣質不同,互不相妨。除非因心念行為有善惡業力特殊情況,才會發生特殊的感應。所以后世的宋儒理學家們也承認這種道理,便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所謂二氣,就是陰陽兩個符號的代名詞。
我們因為孔子說了一句“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的話,引起我說了一大堆的鬼話。但孔子所說的鬼神,其目的是教人能自敬其心,自誠其意,做到合于天人之際的圣賢君子之行,并不完全如墨子的“尚鬼”主張。因此,讓我再向大家講一個小故事,作為反面的參考。
在東晉時代,有一位佛教的高僧道生法師,因與關中的僧眾大德們見解不同,便渡江南來,獨自結庵,住在江南的山上。他閑來無事,便對著石頭說法,因此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傳說。據說,有一個鬼,也在道生法師處聽經聽法多時了,法師便叫他快去投胎做人,好好修行,可以生天成佛。這鬼聽后,作了一首詩說:
作鬼經今五百秋 也無煩惱也無愁
生公勸我為人去 只恐為人不到頭
生公聽了,也就罷了。換言之,這首鬼詩,是說做人難,做個好人更難。鬼做不好,再死便做魙;人如做不好了,也許死后想變鬼還不可能,也許會入地獄,所以他怕做人。
另外在清初順治時期,江蘇常熟有一位得道的潮音尼師,預知死期而坐化,錢謙益(牧齋)為她作塔銘,寫了一首詩說:
紛紛恒化是何情 習慣遷流每著驚
若使生人真畏死 須知死者復愁生
錢牧齋和吳梅村都是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也都對佛法有研究,但并不專精。他這首詩卻很有意思,也許別有情懷,認為生逢亂世做人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