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四書精講
  • 南懷瑾
  • 3770字
  • 2019-01-04 21:56:12

《中庸》的頓悟與漸修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大家需要注意,我們在講《中庸》開宗明義首段就說過,什么是天性之道和修道之教。你只要熟讀原文,用“以經注經”的辦法,就會自然通達。現在從本節開始,你可見他自作明白地注釋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四句話,只有兩個反復正對的要點,那便是由誠到明,由明到誠而已。這里所用的“明”,就是明明白白悟道的明,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同一內涵,是天命本有之性的性德。“誠”,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天性自然的直道境界。總之,天人之際的自性,它本來就是上下古今,亙古不變,圓明寂照的直道。你能生而自知,本自處在無思、無慮、無為的直道誠性的境界中,那就可自己明悟自性的妙用,所以叫作“自誠明謂之性”了。如果你迷失了本自誠明的作用,能夠從生有自來的后天人性開始修習,先能明見自性的本來,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本有明悟至誠的境界,這樣,便叫作“自明誠謂之教”了。你如了解了這個反復正對的說法以后,就可知道佛家傳入中國的禪宗心法,有“頓悟”與“漸修”的兩重方便法門。其實,它和《中庸》的“誠則明”、“明則誠”之教,完全相似。由“誠”而自“明”,便是“頓悟”。從“明”后而自“誠”,便是“漸修”。但無論由“頓悟”見性,或是由“漸修”見性,對于天命自性的本來,都是一樣平等的,并無什么先后高低的差別。正如《中庸》所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只是文字言語在論說次序上有先后的異同而已。最重要的,是在于本身的真知灼見,和真修實證見性以后,它必然會由性德的誠性自起至誠作用。因此,便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我們讀了這一節文字優美的論文,雖然明白了自性本自“誠明”的妙用,但卻在“誠明”之外,似乎又多出一個名詞叫作“至誠”的作用,是不是另有道理呢?答案是有道理的,但很難解釋得清楚。如果我們借用佛家的學理做類比,那就比較容易了。例如佛學,把悟道成圣的本有自性,命名叫作“本覺”。從眾生后天的生命,重新修行而悟道見性的作用,叫作“始覺”。“本覺”起“始覺”, “始覺”覺“本覺”,本來是一而二,二而一,并無差別。但一般人們喜歡從學問論辯的習慣來講,他便又用智覺的理念去命名,把悟到本覺自性的明智叫“根本智”。再把悟后起修,洞明世間和出世間的種種個別智慧,叫“差別智”。我們知道了佛學的這種“明辨”論理以后,再回轉來了解《中庸》由“誠”而到“至誠”,的確就有它的界說了。其初所謂的“誠”,是“天命之性”性德本有的妙用,等于是“本覺”靈明的“根本智”。后來所說的“至誠”,等于是“始覺”自性以后,依性起修,明悟所有人性、物性種種差別的作用,這是“始覺”以后的“差別智”。你若藉此理解,便可知道本節所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然后,能盡知一切人的本性,原來本自平等,本自具足。但只盡人之性還不徹底,必然再進而盡知萬物的自性,與人性亦同為一體而無差別,然后才可明白心物一元,人性物性息息相關的妙用,才能達到“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這樣才能完成人的生命功能的價值,是與天地并存并立,可以參與和贊助天地化生萬物,養育萬物的功德,所以傳統文化,叫“天、地、人”同為宇宙之間的三才。“參”字,同時包含有數學“三”字的意義。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其次,說明天性的“誠”和人性“至誠”的效應,因此便提出先修后悟,或悟后起修“致曲”的重要。其實,“致曲”這個名詞,在《周易·系傳上》早已提出,說:“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這就是“致曲”理念的根源。老子也有“曲則全”的說法。“致曲”,是宇宙萬物自然的法則,也是人性和物理變化的規律,因為形而上天性本自的功能,是〇的,在《易經·系傳上》的解說,叫它是專一的,也可以叫它是空的。它是無形相可見,無大小內外可分別,是無邊際的廣大,人們姑且定名它這種功能叫作靜態,但它并不是真實固定的恒靜。其實,靜態,只是無邊際,無方位,運行不息,極廣大的恒動。因此,人們把這種運行不息的本有功能,姑且定名它叫作直道,也可以說它是本有的空性。空,是指本有的功能而言。直,是指本有功能的作用而言。但在它形成空間和時間的宇宙物理中,根本是在曲線旋轉,形成圓周的現象,并非真實有一個直線的作用。人們所謂的直線,只是把短暫的曲線分段,便叫作直線,其實,在本源上,并無曲直內外之分。宇宙萬物,都在這種曲直交互的作用中,形成生命和物理的現象。同樣的類比,我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情緒等等的作用,也跳不出這個曲成范圍的規律。譬如人的意念和思維,根本就不是單一直線的作用,它是由生理和心理的交曲而形成來來往往,反復回旋,一點一滴,斷斷續續,連接構成了方圓曲直的心態表象而已。好了,我只能講到這里為止,如果循這個思路去發揮,又要說成另一題目,離開本題就太遠了。

現在我們只能照《中庸》本節的思路,收緊范圍,限于人性心意識的作用來說由“致曲”到“至誠”的變化。因此,我們必須要了解“天命之性”的性德,它本來便是“寂然不動”,圓明清靜,“感而遂通”,自能照臨一切的事物。但人們由“天命之性”所賦予的功能,生身為后天的人性以后,就不能做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原本性德的圣境,始終只落在后天人性心意識所起回旋曲折的作用之中,不能自主。如果要想學養達到返本還原,重新返還“從容中道”的性德,那便可以從性德功能的誠意上起修,這便是“其次致曲,曲能有誠”的奧秘。同時也是說明“大學之道”, “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內涵。因此,連續申述由“致曲”到“誠”、“形”、“著”、“明”、“動”、“變”六個程度,完成“至誠能化”的大機大用。這才是子思啟先圣之絕學,發祖德之幽光,闡師道之莊嚴的千古偉論,也是孔門儒學心法的真傳,可以與佛、道兩家修證奧秘方法的明顯注解,希望你們大家“不可等閑視之”。這有八個原則的次序,包含六步修養的功夫,等于《易經》的原理,先天的基本現象唯八卦,后天的動用只六爻,是同一意義。它與心理精神,醫學等科學息息相關,內涵真修實證的許多境象和理則。真不明白宋儒理學家們,為什么只注重“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作為“集義之所生”的“道問學”為主旨,乃至與“尊德性”的主張互相爭辯,不切實從心理精神的實驗科學上著手,實在是傳統學術上一大憾事。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接著是說“曲能有誠”的學養,自修到“至誠”的最高境界,自性自然便起前知的功能。這也就是一般人盲目追求,盲從迷信神通妙用的切實說明。前知和神而通之的神通,在天人之際本有性命功能上,它是本自具足,不要藉用什么修證的方法而存在的。他先舉出大的方面來說,便有“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只要你明白了《易經》“象”、“數”的法則,或者曲致轉藉蓍草或龜甲等卜筮的作用,也可知道。如果你本身學養有素,就在你生命本身的身體上,也便自有觸受反射的感應。所謂誠于中者,必形于外,禍啊!福啊!善的、惡的,自然會在你心性寂靜的境界上,能夠產生預感和先知。問題只是在你本身是否真能做到“至誠”的境地。所以說“故至誠如神”,并不需要外求什么先知和神通了。

說到這里,又進一步說明,“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所謂達到“至誠”境界的“誠”之作用,不是從癡心妄想,或是用各種等于虛幻的神秘方法可以做到的。“誠”是由你本心一念不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本自圓成的。所謂“率性之道”,也不是假借妄想或外物而修成的。“道”是由“率性”的自道,它不是你有為有修而增加得起來,它是不增不減,本自現前的。總之,“誠”,是心物同源,生生不已的功能。萬物由生到滅,由無到有的生命,便是天命自性所生誠性直道的作用。所以說“誠者物之終始”。萬物沒有自性功能“誠”的能力,那就根本沒有物象的呈現存在了。所以說君子人們的學養,必須要了解“誠之為貴”。“誠”,不是專為你自己本身求得修學成功便了事,同時也需為完成一切他人,乃至一切眾生與萬物,而達到有福同享的境地才對。因此,更要明白,成己與成人,還只是“仁”的向上半提而已。如果在成己以后,更要成就人人,而且能成就眾生與萬物,同登圣境,那才是大智大慧“心能轉物”的向上全提。大仁慈的“仁德”,和大成就的“智德”,它都是天人之際本有自性的德用。無論是自修“內明”之學,或是用于外在的治國平天下之道,它都是由于“天命之性”的性德功用而成就。因為性德本自具有“智德”和“仁德”的內涵,只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至誠”,便可隨時隨處無往而不宜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江市| 张家口市| 太白县| 南京市| 迭部县| 商河县| 巫溪县| 清原| 图木舒克市| 新丰县| 明星| 时尚| 三原县| 沧州市| 峨边| 杂多县| 读书| 英吉沙县| 临高县| 武鸣县| 丰都县| 上蔡县| 龙海市| 北流市| 岳阳县| 霸州市| 和静县| 乐山市| 洪湖市| 溧水县| 行唐县| 泽普县| 舞阳县| 泽州县| 永宁县| 泰来县| 江孜县| 平潭县| 宁阳县| 安康市|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