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與“亞歐世紀”的到來
- 薛力
- 959字
- 2019-01-04 21:38:22
系列序一
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構成中國涉外國家利益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輔相成、三位一體。維護并最大化國家利益,乃是我國對外戰略目標所在。如果說主權是關鍵,安全是首要,發展是基礎,那么夯實發展的基礎便是“一帶一路”。真理應該是具體的、簡單的,我們可以從器物、制度、貨幣和理念四個角度理解和把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
首先是器物角度。相對于大多數沿線國家,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制造等領域擁有明顯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而“一帶一路”沿線許多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與勞動力,尤其是有著快速工業化的愿望。通過產能合作,打造以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為器物條件的跨區域生產網絡,勢必有利于產業鏈的延伸、分工與專業化的深化、市場規模的擴大、生產要素更有效的配置、“得自貿易之收益”的實現,最終有利于使各國凝結成牢固的命運共同體。
其次是制度角度。制度在此指的是保證、維持和拓展國家間分工與貿易的國際規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內部外部的制度環境各不相同,現行國際規則又大多具有“非中心”的特征(這意味著同樣的規則對不同的國家意味著不同的事情)。中國和沿線發展中國家一道,可以通過雙邊與多邊合作,繼承、改進、整合、創新現有國際規則體系,既讓交易成本大為降低,更讓國際制度趨于中性,甚至更有針對性地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實現全人類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再次是貨幣角度。肇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最終演化為國際金融危機,基本原因之一在于世界經濟對美元的過度依賴。推進人民幣或“華元”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相輔相成。“華元”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內計價、結算和儲備功能的拓展與加強,除了使沿線各國在降低交易成本、規避匯率風險、提升經濟一體化程度等方面獲得直接好處外,亦有利于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進程,并最終使國際貨幣金融新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邁進。
最后是觀念角度。當今世界有人將中國所走的和平發展道路視為“新殖民主義”,認為中國是為了獲取原材料和輸出過剩產能;也有人將中國視為“另起爐灶”,認為中國想建立一個平行體系與西方體系抗衡。有鑒于此,“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意在從獲得理解開始,逐步達成共識,然后形成集體行動,真正讓“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之共同發展理念不斷展開,獲得持久的世界性影響力,最終成為人類精神殿堂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