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合集)
- (美)費正清
- 5902字
- 2019-01-04 18:48:10
外國勢力的影響問題
處理中國近現代問題,是一個占優勢的成年文明,突然發現自己在世界上處于未成年的地位。由于眾人堅守根深蒂固的中國方式,對于接受外來的“近現代”方式就更為困難了。外與內之爭的問題,當時就引起了不少人的重視,擺在歷史學家面前,仍然是一個界說和分析棘手的問題。
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華民國,與其以前的晚清,和其以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相比較,對于這些年外國人給予中國人生活的影響,甚至參與到中國生活中的程度,都會為之震驚。1901年義和團之后的和平協定(《辛丑條約》),標志著盲目抵制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外國特權的結果,學生結隊群往東京,清政府亦表示將進行效仿外國式的改革。辛亥革命以后,外部世界對民國初年的影響太明顯了,幾乎難以分類表述。革命黨人為了避免曠日持久的內戰,會招致外國的干涉,試圖于1912年仿照外國模式,創建一個立憲議會制的共和國。于是對袁世凱總統的向外國貸款引起了爭論。1917年以后的新文化運動,是由留學海外歸來的學者倡導的;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凡爾賽會議的強權政治激發起來的。在共產國際推動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1923年以后,孫逸仙在蘇聯幫助下改組了國民黨;在愛國反帝的激情鼓舞下,舉行了1925年至1927年的國民革命。的確,早期民國所受外國勢力影響之深入各地,幾乎與1931年以后日本之入侵同樣廣泛。
但是,“外國”一詞是非常含混不清的。在這不必要的爭論中,可能會使我們陷入困惑,也必須作出謹慎的解釋。例如,在上述的“外國勢力”中,有的是外國事件;有的雖是見之于外國,而在中國是效仿的模式;有的思想是淵源于外國,但卻為海外留學歸來的中國人所思慕;有的雖是發生在中國的事件,但卻有外國人或外國思想參與其中。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情況。
在那個時期,“外國”因素如此廣泛地介入中國人的生活;要弄清這些因素,我們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區別或闡述。首先,本文的大多數讀者仍可能感到,中華作為獨特的文明,保持有自己的模式,與“西方”是不同的。這個假設受到普遍的贊同。啟蒙時期產生的“中華”整體形象,由于受到耶穌教會著作家著述的廣為傳播,進而又為歐洲漢學家作了進一步發展。這意味著西方對于中華形象,是作為社會文化的整體接受的,這個形象遂形成中央國家的神話,并為飽學之士的統治者孜孜不倦地加以宣揚。在剛進入本世紀之際,這個獨特的“中華”文明的整體思想,仍支配著中國人的思維;使用“外國”多是政治上的區分,有時是指西方國家中的事物。
其次,我們必須區別實際外國在華勢力的存在。在中國境內有許多外國人——有數萬人居住在大城市中,其中大部分是在外國人參與管理的條約港口,數百人一直受歷屆政府所雇用,數千名傳教士住在內地的布道教堂。此外,還有外國駐扎在中國的軍隊,以及外國海軍艦船游弋在中國內河。我們最好想像一下“半殖民地”的情景,在不平等條約下的中國,外國人居于特殊的地位,享有種種特權。本卷以一章的篇幅,專門論述“外國在華勢力”。不管用何種界說,“外國在華勢力”移植到中國的環境之中,并與之共生繁茂,形成獨立自給的諸多亞文化群特點。
從這幅外國人建立的生活方式的圖景中,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在20世紀20年代,國民革命是在反帝情緒中爆發的。帝國主義的存在,成了較之已往更為團結進行革命的目標。
但是這個革命奮斗的自身,卻又顯示其受外來勢力的影響。革命總常有外國的贊助者。孫逸仙領導的同盟會,在日本的推動下,1905年在東京的中國留學青年中組成的,并得到海外華僑商界的資助,也利用了香港和上海外國行政當局的保護。后來,蘇聯的革命使者既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又推動了國民黨的改組。因此,國民革命是利用了外國人,利用了他們的援助、思想和方法,去打擊外國創建的事業,以作為國內革命的目標。
但是第三點區別,或第三個問題是中國的歷史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寫,不能由外國人來寫。誠然,當這個時期的歷史由中文記載時,隨即出現了饒有趣味的事情——外國人幾乎消失了??偠悇账景哺衤撜魇贞P稅,甚至加以扣留。孫逸仙的顧問鮑羅廷可能起草了國民黨的黨章。蘇聯將軍布留赫爾(加倫)可能擬定了蔣介石的北伐作戰計劃。他們雖擔任擁有實權的職務,但都不是中國人;他們即使不是全部在中國的記載中被抹去,也都被貶低了。這種在華外國人在中國歷史上不露面現象,不但反映了現代中國愛國者的自尊心,也否認了外來者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還符合了中國的長期傳統。如從歐亞大陸西部來的馬可·波羅一家和伊本·巴圖泰,在中國歷史中卻沒有他們的地位,因為他們是處于中華文明之外。中國的社會保持了其整體性,有中國言語和文字體系的界限。只有當個別人士如利瑪竇和赫德深諳說和寫的漢文載入典籍時,他們才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
盡管在華外國人有其引人入勝的歷史,但他們的歷史不是中國的。當英美業余劇團在上海公共租界上演《彭贊斯海盜》,并獲得巨大成功時,這雖是一個中國的事件,但不是中國歷史上的事件。外國人的經歷不同于中國人的經歷。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之所以在中國能有影響,是因為胡適把它引進了中國的文化大門。
總而言之,中國歷史并非發生在中國一切人的思想觀念,而是發生在中國人中的思想觀念。根據這一觀點,現代富有活力的實體,是有其民族國家文化的民族。多數民族大事的編寫者,都是按照其種族—文化發展的思路來寫編年史的。這是很自然的事,外國是外來的,而且居住不會長久的。事實證明,正如19世紀后期的歐洲殖民當局那樣,在20世紀中葉則從殖民地上斷然銷聲匿跡;傳教士、外國雇員、在條約港口的居民,最后都從中國舞臺徹底消失了。
因而第四個問題是外國影響如果要傳給中國人,必須用中國的語言和書寫方式來傳布。中國人與“夷人”長期交往的經驗,已經發展成了經受時間考驗的思維和反應方式。例如“內”和“外”是很古老的中國思維范疇,既作為地理概念,又作為象征意義,已為廣泛應用。因此,外國雖位于中國之外(中國,中央的國家),但行叩頭禮的外國首領可以成為外藩。天子必須在人格上是內圣,在行動上是外王。正如君子須先修其身于內,然后才能平天下于外?;殛P聯范疇的內與外,使中國人始終保持純中國式的思考,去對國內外的刺激因素作出反應。
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著名提法,是一對相似的用語,證明在處理西化時是有用的。由于體和用實際指的是單一實體的兩個方面,所以張之洞雖然錯用了這些字眼,也無關宏旨,倒是有助于中國西化。
因為外國影響之進入中國,必須通過語言這個途徑,所以外國思想翻譯到中國,常常接近于使之其漢化。正像為了現代的需要,常把印歐語系給以現代化那樣,中國也創造出新名詞,許多是從日文吸收來以表達新意的。用古代漢字來表達新的詞組時,就無法擺脫其相沿已久的含義。
例如傳入中國的外國宗教信仰,在有些關鍵的詞語上就有明顯的困難?!癎od”無疑是基督教傳教士事業的中心,可是傳教士長期費盡心機尋求“God”的最佳譯名。天主教使用了“天主”,新教徒則各自使用“上帝”和“神”。再如西方自由主義的“自由”(freedom)和“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兩個神圣概念,當年日本人翻譯時,保留了任性和不負責任的含義,隨即成了人都為己的處世信條;正統的儒家信仰者對此為之驚恐不已。于是西方個人主義的美德,變成了無責任感的自私與放縱。
權利(right)的觀念,甚至在現代西方也是在新近才發展起來的;但是在中國,權利的觀念幾乎沒有什么背景,以致不得不為之創出一個新詞。1864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翻譯惠頓的《萬國公法》時,用了權利一詞,這個詞又在日本使用。但這兩個漢字當然已有固定的意義?!皺唷迸c“利”結合在一起,似乎是指“權力—利潤”(powerprofit),或者至少是指“特權—利益”(privilege-benefit)。這樣就使一個人對權利的維護,看起來像是一場自私的權力游戲了。
最后,再考察馬克思主義的“proletariat”一詞,原意是指古羅馬的窮人,在現代英語中還保留有城市貧民的含義。此詞譯成中文“無產階級”。在毛澤東中國,這個詞包括了貧農,這無疑是有用的改造。翻譯的作用是對中國影響的過濾器;對于西學的漢化,我們幾乎還沒有開始研究。
第五個問題是外國施加于中國的影響,主要是由對中國個人的影響來實現的。一批一批對社會發揮新作用的人,是要求變革的先驅者;這些改革者只是在晚清時才出現。于是在傳統的士、農、工、商四個社會集團之外,還要加上形形色色的成分。受過訓練的軍官團中,產生了學者—軍人。從外國大學留學歸國的一批學者—知識分子,其中有很多人被排斥在官場之外??茖W訓練造就了學者—工藝專家。同時,商人繼續捐官,有些官員則變成了商人—企業家。如同新聞記者和現代型政治活動家一樣,革命者也組成一個獨特的職業集團而崛起。總之,現代生活的專業分工,拆散了舊的社會結構。專業化的分工,使之靠經典舊籍學識相結合的縉紳先生的儒家思想失去了信任,這大致與美國的情況相同,專業化分工已經完全否定了杰克遜在美國實行的均等教育的理想。
所有新的作用,都須涉及外國事物,或與外國學識打交道。買辦與中國基督教徒(有時同為一人)出現在條約口岸,隨后是新聞工作者和海外歸國的留學生,都曾受到外國的影響。技術成了新發展的關鍵,不論軍事、工業、行政或教育都是如此;而技術幾乎全來自西方,即使是通過日本傳來的也是一樣。到了20世紀,1912年談判革命議和的兩個中國青年領導人,唐紹儀和伍廷芳都是講的英語;原來他們倆人分別在康乃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和倫敦的四個法律協會,是實際使用英語的。
除了注意局部現代專業化的社會作用外,這時由于國際交往的擴大,還可以看到多種多樣的外國模式和促進力量?,F代性本身是多樣化的,此時不同的民族形式,已然傳到了中國。19世紀的中國,已受到英、美、法、俄的愛國海軍軍官和外交官,富有進取心和自以為公正善良的傳教士,以及一心一意追求物質利益的商人等榜樣的影響;而這些人都沒超出西方文明的范圍。這時的場景,大大擴大了。武士道的前武士階級的理想,被年輕的愛國者蔣介石從日本士官學校學到了。俄國民粹主義對平民的關懷,激勵了李大釗等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泰戈爾帶來了神秘和諧的印度啟示,雖然信從者寥寥無幾。在太虛法師的倡導下,佛教的振興得到了推動。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運動,促成其與史密斯學院和其他姊妹學院的接觸。美國的新詩運動,作為全球交通工具的世界語在歐洲流行。所有這些不同類型的國外風尚與時新的浪潮,都在中國新型城市的知識分子和任事的人員中引起了波動。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變化也隨之而來,自我形象的趨于模糊,使之在中國舞臺上的活動家,懷有又愛又恨的心情徘徊歧路;外國觀察家亦因之而大惑不解。
然而,在這種混亂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第六個問題,即中國人不論以中國語言,或以其行動對外國來的刺激因素作出反應時,必須以中國的因素形成的現代方式;即使這些新或舊的因素不是土生土長的,也是可以為他們利用的。
首先,甚至最洋化的中國人,也不會丟棄其具有中國特點的意識;在海外居住反而會增強這種意識,文化的摩擦乃激發出熾熱的愛國心。最虔誠的愛國者孫逸仙,接受中國傳統的經驗較少一些,而接受國外的現代民族主義卻多一些。
但是,在此所涉及的不只是愛國的動機。一般說來,人類思維的奧秘似乎是靠大量運用類比,如在確定時間時,總是用指定空間位置的“前”和“后”兩個詞來表達。在時間的階梯上,我們“看到”“前”和“后”依次發生的歷史事件。類比和形而上的思維,導致我們根據比較熟悉的事物,去想像比較不熟悉的事物——總之,為了逾越大洋之間的鴻溝,我們不得不主要用我們頭腦中已有的一切事物去思考。因此我們發現,一個又一個中國愛國者,不但被文化自豪感所激動,而且其思考過程,也使之在中國尋找其在外國看到的相似之物,或同類之物,或中國的與之相對應之物。
19世紀仇外恐外的人,想托庇于古老的基本原理以求得慰藉,認定西方科學精髓一定來源于古代中國。在討論西方的科學訓練時,有人據此為其辯護宣稱,西方科學的基礎系借鑒于中國古代的數學。為了避開那些仇外恐外的人,維新人士的手法是把西方的事物私下引入中國,當成中國原先已有之物。當康有為在古代中國的三世之說中(見《劍橋中國史》第11卷第288頁),找到現代西方的進步思想時,就是對這種手法的妙用。因此,在中國維新人士的心目中,必須以其能夠在中國搜集到的類似之物,去對照外國的文化。約翰·杜威的學生胡適,是最無所畏懼的反偶像崇拜者,同時也是中華遺產的揚棄者,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撰寫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演進》(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當然,早期的洋務運動和后來的維新運動,很快就懂得如何去作出區別。最初,歐洲和美洲在中國匯合成一個外來社會(盡管這個社會內部還有廣泛的差別),發展了商業—工業—軍事機器,看起來整個都是外來文化產物。蒸汽機、代議制政府和基督教,乍一看似乎是連在一起的。“西方文化”來到中華大地時,比起后來所表現的更加趨于一致,因此就更具有威脅性。這種威脅性,似乎要求中國能變成商業—工業—軍事的自衛國家。
但是,正是“西方”的極度多樣性使人們明白,西化必須要有選擇;一般來說,選擇的標準應是西方的方式要適合中國的需要。這樣,舶來品才能扎下根來,變成中國的東西。借用外國之物是“外”,必須適應國內背景的“內”。
的確,人們不禁斷言,在外來鼓動下的現代中國革新,仍必須作為“傳統中的變革”出現。因為即使與傳統最驚人的決裂,也仍舊發生在日常相沿的中國方式與氛圍之中。廢除纏足和婦女解放,白話文的盛行,忠于民族取代忠于君主,孝道的解體等,這一切都從中國文化領域中找到了根據。驚恐與反偶像崇拜的心理,使變革的歷程似乎遇到了危機,但畢竟由沉浸于中國語言和文字的中國人進行了變革。
這就提出了最后一個問題,要平等的與西方人交往,最自然的方式是遵循少數中國人的傳統。這種傳統與西方商業和激烈競爭的共同之處,多于其與中國官僚政治和中庸諧和的思想。例如,在與廣州人的交往中,“西洋”人特別使人感到恐懼的粗野形象和貪婪的手段,投合了廣州民眾深隱于內心的偏好。西方“夷人”露骨的商業精神,在繁華的十三行夷館背后豬巷的商店老板中,很快得到反應。一旦印度的鴉片由代理行的私商自印度運入,即投入港腳本地貿易之中,商人的貪婪立刻使這種雙邊鴉片貿易很快增長起來,并成為19世紀主要的中外雙邊合資事業。其進行之順利,遠超出任何人的擔憂和預見。
只需少具想像力就可以懂得,正是中國傳統的繼承者,與西方貿易世界有甚多共同之點,廣州的鴉片中間商才著力把中國引入到現代國際商業界,也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吧??雌饋硎恰巴鈬绊憽贝俪闪斯埠透锩?img alt="校注:原文作“Republic Revolution”,譯意為共和革命,實即辛亥革命。"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A9432/7304432904321201/epubprivate/OEBPS/Images/pic1-69.png?sign=1754898787-RpvwKoCuTZumB34TYPIB15H4r7sYe8xu-0-42d8da6b4de16ba1a126085e05f9f2b4">其實,本來就符合于中國,或出自中國古老傳統的傾向,這些傾向分明有著與外國人相同的特性。以下,我們只能指出這個歷史問題的幾個方面。
次要傳統的中國沿海
從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逐一分解,統一體的“中華”文化,正在分解為諸多差異性的亞世界。不可分割的“中華”形象,正在為各式各樣不同方面的發現所取代。現在對地方、城市、省、區域或大區的研究,為有效地分析領域進行了探索。與之相似的,是中國內地占統治地位的農業—官僚政治秩序,與中國邊境地區的邊緣少數人的傳統,正在形成一個對照。
西北長城邊境的邊緣地區,集約的旱地耕作,讓位于以畜牧為主要活動的社會組織。中國西南部曾經是灌溉的稻米文化,讓位于亞熱帶邊緣山地刀耕火種的農業部落。其他類似的地區,如東北通古斯諸部落,是漁獵和農業半游牧的混合經濟圈。在所有這些地區中,西北邊境的草原曾經在歷史上是最重要的地方,因為畜牧生活能夠產生入侵和統治北部中國的騎兵。對比之下,在19世紀30年代外國人入侵中國之前,東南沿海出現了中國人遷向海外的情況。
中國的沿海,是沿東南海岸的邊緣地區。自山東北部黃河沼澤地港口,向南面的黃河與淮河的沿海,都不適于沿海定居和海上航行。中國北部,一般缺少像浙江、福建沿海形成港灣那樣的山脈和河流;在那里也缺茶、絲和瓷器出口。到了19世紀,上?!獙幉ê湍蠞M之間,有了廣泛的沿海貿易,但山東和遼東在國際貿易中顯得并不重要。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在這里所關心的主要區域,是從長江三角洲延伸到海南島部分,并包括了近海的澎湖列島和臺灣島,以及外緣的琉球群島和呂宋島。
在某些風格和傳統上,這些邊緣地區或邊境區,與占支配地位的農業—官僚政治腹地,形成了明顯差異。我們在討論次要的傳統之前,必須認識腹地所具有的鮮明特點,是歷久不衰的集體性凝聚力。這一多數人的主導秩序,是早期中國人天才的杰作,比之東亞任何其他生活方式都更為精致;其特征為帝國的君主政體,是“構成秩序的道德中心”,儒家的三綱(忠君、孝父、敬夫)
作為社會秩序的原則。這個社會的基石,是擴大了的家族制度。世家大族的寡頭政治權力,在晚唐和宋初,才為統治者用科舉考試制度選拔人才的權力政府所代替。
從此以后,受過經典著作教育的官員,是皇帝在地方的代理人;而廣有土地和獲有功名的縉紳家庭,則是地方名流的中堅。
近代的研究工作,戳穿了儒家以德治天下和禮治的表象;也揭露了一個舊秩序,在其中的大量平民百姓,常受自然災害和地區性混亂的摧殘。這些地區性混亂——周期性的饑荒,盜匪搶劫,村與村的不和,農村的長期苦難,家庭中的專橫,地主貪得無厭的剝削,官員的貪污等。但是,這些現實的悲慘情景,恰恰突出了事物的真實情景,從而否定了持久的傳統宣傳,如果不去突出舊秩序成績的話。
由于古老中國規范的理想,對于現有論述中國的中外著作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例如見《劍橋中國史》第10卷第1章),我們在這里只去注意這些古老中國規范的理想,在支撐占統治地位的農業—官僚統治,及其在進行統治方面的相對效能。
中國統治階級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從遠古時代沿襲下來的。在中國社會黎明時期的商朝,即顯出王與政府中輔助王的史官(文人)作用。在周朝的典籍,已經有卿大夫階級的優秀人物和庶民中的普通人形象。天子君臨天下的權力和官僚的施政,在漢代已牢固地確立了。
以儒家經典哲學為前提基礎,并為科舉制度規定的章法所支撐,統治階級的大廈逐步建立了起來。在明、清兩代,終于出現了享有功名的縉紳階級,被灌輸以忠君思想和授予以維護社會—政治秩序的訓練。
大多數記載(幾乎全部是按照統治階級觀點寫成的)說明,不足總人口5%的士大夫階層,是如何全面控制中國社會的軍事、商業以及所有其他的集團。
每個思想正常的人都力圖維護這種秩序,包括婦女順從男人,年輕的順從年長的,個人服從家庭,農民和士兵聽從有功名的學者;整個社會都要聽從帝國的官僚集團。這種統治因為有很大的靈活性而能更加持久。其靈活性表現在允許農民購買土地,讓所有的男人參加考試競爭,承認繼母和母親具有同等的地位,允許商人捐納進入有功名者階層。總之,統治階級已懂得如何吸收社會上的才智之士,使其統治能夠長治久安。地主、商人、工匠、僧侶幾乎沒有獨立于官吏之外的力量,其中部分的原因,是地主、商人和官場人物通常都出身自世家子弟。事實上,在鄉村和統治階級內部,家族血緣關系都是和社會結合在一起,同時這又提供了兩者之間的流動渠道。舊中國不但是農業—官僚政治,而且是和家族制扎根于這個社會的土壤。這和人煙稀少的亞洲內陸相比,或和靠航海為生與具有自然流動性的沿海邊境地帶相比,都是不同的。
像這樣一成不變的現象,反映帝國定儒家于一尊有著長期的實踐,用以鞏固社會秩序的準則來教化民眾。中國生活的繁多復雜,看來遠遠超過編年史作者的記述。地理環境,地方習俗,建筑風格,方言,貨幣制度,農作物,工藝,交通和技術,其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剛剛開始探索。然而,中國之所以長期能團結為一個國家,實有賴于普遍從事農業的農民村落,血緣家族結構,薄弱的統治階層,古典文獻,官方語言(官話),以及儒家定皇帝為至尊的社會等級制度。顯然,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儒家的學說和中央的行政權力戰勝了地方的獨立性?;蛟S,我們應該稱這是普遍文化與區域文化,或高級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共生現象??傊?,在正統典籍和皇帝的詔令中,奉為神明的中央大傳統,已經懂得應如何與分散在農村和邊緣地區的次要傳統共存,并凌駕于其上。
現在,讓我們試著確立沿海中國的特性及其成長足跡。首先,海洋有其獨有的特征,與其他地區是不同的。例如在古代海洋的漁業收獲和海上的航行,較之陸上的生產和通行少受限制與控制。同時,在克服阻力和移動運載工具時,在水上利用風力,較之在陸上利用人力或畜力所用的能量要少得多。因此以磅來計算,一條船比起一輛大車,使用起來更加便宜,也較少受到控制;一小批水手所運輸之貨物,在陸上則需要一個大商隊。在貿易事業上,海洋提供的經濟收益遠高于陸上貿易。中國人大規模發展橫貫陸上河道和運河運輸時,已經認識到這個原理了。
與此同時,海洋上的天氣比陸地上的天氣更為危險。在陸上,公路和驛道的設施,客?;蝮A站能為人們提供可靠的保護和幫助。首先,陸路(及陸上的河道)可以由駐軍和龐大的稅吏機構所控制;而在近期以前,人們只能在海岸構造允許的范圍內控制海洋??傊?,海洋甚至能鼓勵小規模的冒險事業和開拓精神,而陸地則便利了官僚政府。政府如果想要在控制陸地的同時,也控制住海洋,就需要發展海軍力量,就需要在設備和技術上進行比較多的投資。
所有這些基本因素,再加附近不存在可以與之競爭的海上力量,使得早期的中國忽視了海洋,而聽任海洋為私人團體所利用。于是由中國沿海和遠下南洋的海上帆船貿易,遂在私人手中興盛起來。這不像在亞洲內陸大草原,強大的蒙古人勢力多次遭受中國人的討伐;在中國沿海,不需要用像對付蒙古人那樣的國力去進行擴展。
另一方面,早就有人提出,史前的中國北部是一個被陸地封閉的社會,接觸不到海洋。這個陳舊的假設,已為近幾十年來的考古革命徹底否定了。對依靠耕作,使用陶器和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文化的發掘表明,這些不僅存在于華北平原,而且還存在于中國東南部沿海,是“平行的地區性發展……特別是在臺灣”。的確,臺北縣大岔坑新石器遺址,有公元前3000年初期的繩紋陶器,是整個東南沿海的典型遺址。這表明在新石器時期,確鑿無疑地能夠進行相當規模的海上航行。從這些事實上來看,沿海的中國和大陸的中國,是同樣的古老。
毫無疑問,廣州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很早就出現了口岸之間的冒險事業,布勞德爾將其稱為沿地中海的“不定期貨船運輸”。在地中海、波羅的海以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淺海海域,相互爭斗的城市和城邦,能夠“通過貿易、海盜行為、搶劫,為奪得更好的貿易與殖民條件,以便從其相互關系中獲取利益”
。而中國最詳細的記載,可以與之相比的情況,是元朝末年長江下游對峙的漢王陳友諒和吳王朱元璋兩軍的水師在鄱陽湖中交鋒——但這也很難說是真正的類似。
同時,與其他貿易中心的距離,起初也限制了中國沿海的遠距離航行。中國一直是處于孤立的閉塞狀態,跨海到九州或呂宋,大致有500英里危險的海域航程;到暹羅的距離,比這還長一倍多;與越南的聯系,是陸路優于海路。在商、周歷史的最初兩千年,甚至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以后,到前漢建立的這段時間里,航?;顒涌梢缘竭_的范圍內,沒有什么較大的社會存在。這一事實,更使之航海失去了任何戰略的緊迫性;這種海洋上的競爭,依然是早期中華文明的次要部分。漢武帝用兵,主要是對付亞洲內陸的匈奴。漢代的海上遠航隊,曾被派往越南的北部;南中國沿海和北部朝鮮派出的海上遠征軍,但比之從陸上越過長城的漢代遠征軍,仍是居于次要部分。
中國早期對南亞的貿易,是由阿拉伯人經手發展起來的。在7—9世紀,從西亞來到中國的商人和水手,以波斯語作為交往和交易的混合用語。四個世紀以后的馬可·波羅時期,情況依然如此。波斯灣的撒拉夫是主要的西方商業中心,即是后來的霍爾木茲。巨大的“波斯船”給中國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自己無法與之相比。最大的船來自錫蘭,船長200英尺,能載600人或700人。
中國后來在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遇到一件長期存在的怪事(按歐洲的標準),中國人在15世紀初已具有向海外擴張的能力,但它卻沒有去進行擴張。
對這件怪事注意的人很多,但從事對這個問題研究的人卻很少。當中國人的航海技術優于中世紀歐洲人的航海技術時,中國建造的船只很早就是平底,沒有龍骨,容易隔成橫斷的密封艙艙壁(像剖開竹子的橫斷面一樣)。早在漢代,中國人創造了平衡船尾的柱形舵,而在中國人使用了此種舵的一千年以后,西方才有此物。同時,中國人還發明了羅盤,記載在航海中使用羅盤,至少比歐洲人要早一個世紀。中國人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之優于歐洲人,是宋代中國技術總優勢的重要部分。如同在中國沿海那樣(那里的人們必須對付季風和在其間時時襲來的強大臺風),中國人的水上駕駛技術,在長江或其他內河航行上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哥倫布以前的時代,中國商人比歐洲人面臨更長的航程,更洶涌的海域。例如比起比斯開灣,臺灣海峽猶如一貯水之池。唐代時,由中國去日本的航程,無疑與在地中海中航行具有同樣的危險性。
中國早期的航海時代,大約是在1150—1450年的三個世紀。而1127年正是宋王朝受金人所迫,從開封遷至杭州,以后就更加依賴海上貿易。毫無疑問,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在地中海和印度洋水域進行擴張,曾經是推動歐洲人和中國人航海的共同因素。但是進步的中華文明使中國在航海活動上,遠領先于分散和缺乏資金的歐洲人。隨十字軍運動而來的商業活動,使意大利的海上力量進入地中海時,南宋建造了更好的船只和建立了強大的艦隊。南宋人于1132年成立了統率全部水軍的指揮部,建立艦隊時營造的船只,仍少于雇用的船只或征用的商船。政府興建海港,鼓勵對外貿易,并由設在九個港口的市舶司對這種貿易征收稅額。
南宋時期中國沿海的早期成果,在1279年以后為蒙古帝國所繼承。中國的海軍力量和海上貿易,成為蒙古人繼續進行其全球擴張的一個部分;中國的海軍和海上貿易仍不斷向前發展。1274年,蒙古對日本發動了進攻,使用了有900艘船只的艦隊,運送了25萬的士兵。1279年,蒙古人在繳獲了南宋800艘船只的艦隊后,于1281年遠征日本,派出4400艘船艦——士兵數量之多,為歐洲人在海上所未曾見。1292年,約有1000艘艦船的蒙古艦隊出擊爪哇,這和哥倫布時代以前歐洲的任何遠征相比,是規模更大的一次遠征。
繼蒙古海上力量而起的,是明初的海上力量,在1405—1433年之間,曾七次進入印度洋,或跨越印度洋從事大規模的海上遠征。當時,中國人的海上航行事業是杰出的。例如,這時中國遠涉大洋的典型平底船,長250英尺,寬110英尺,吃水深度為25英尺,排水量約為1250噸。這種船可能有高達90英尺的六個桅桿和十幾個密封艙,在長距離的航行中,平均速度為每小時可能達4.4海里。這樣的船只,顯然優于哥倫布時代以前歐洲的船只。中國的航海事業已步入成年,當時有能力超過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為世界上潛在的頭等海上強國。
1492年以后,征服全球的歐洲海軍力量,從年代上來看,只是晚明時期突然爆發的奇跡。這是一場由技術進步發展、民族競爭、宗教狂熱和資本主義冒險精神共同造成的突變,但在中國卻沒有出現這種資本主義的冒險精神。歐洲的擴張,是一個漸進的積累過程,起初也很緩慢。只是在1511年阿爾布魁克占領了馬六甲以后,才能繼續向遠東滲透,只是由于那里沒有出現中國的海軍力量。因為盡管遲至1430年,中國的航海活動雖仍優于歐洲,但在中國的國家和社會中仍然是次要傳統。在驅逐了蒙古的君主,并在陸海兩方面顯示其早期擴張能力時,明朝諸帝立即發現,仍然受著亞洲內陸邊陲的蒙古騎兵的威脅。這支復起的蒙古軍事力量,于1449年俘虜了明朝的皇帝,并包圍了北京。重新崛起的蒙古,導致了農業—官僚政治在中國本土占支配的地位。臨近“長城,一個武治的社會發展了起來。中國北境的邊患,成為人們憂心忡忡的大事。而實際上在整個明朝的中葉和晚期,一直在困擾著許多當朝的政治家”。這種“惡化的中蒙關系”,影響了中國其他一切對外交往。
沿海的中國盡管早熟,但仍依附于大陸的中國,甚至是大陸中國不重要的附屬物。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是造船、航海和對外貿易,依然在學者們感到興味的事物中不占重要的地位。海洋和有關海洋方面的工藝,根本不能吸引中國的文人。中國與日本和東南亞的海上交往,只是在唐代才為編年史者所記錄。廣州和刺桐(泉州)的阿拉伯商人,在宋代才成為人們注視的人。在這種中國內在的轉變中,與沿海中國一起發展起來的航海—商業生活,卻一直被貶低和受到忽視。
中華帝國面向陸地的傾向,妨礙了其向海上的擴張,在許多方面都得到證實。1405—1433年明代的海上遠航,是宮中太監、偉大的鄭和等人做出的空前輝煌壯舉。鄭和是穆斯林教徒,并不是正式官員,妒忌他的官僚們幾乎毀掉了他所有的航海記錄。中國民間的海上貿易,在通往爪哇和馬六甲以東的東西航道上,繼續在發展。1511年以后,葡萄牙人在爪哇和馬六甲,發現已有大批的中國船只和商人在那里活動。但是,明朝政府對于對外貿易并不給予支持,而卻對其加以管制和征收稅額,實毫無鼓勵政策可言,并限定中國人不準出海。的確出現了這種武斷的規定,只有外國派來的納貢使團到來時,才準許進行對外貿易。
在16世紀50年代,當日本“海盜”(倭寇)出沒在中國沿海時,實際上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明朝政府對于防倭,就像對付來自長城邊陲草原的襲掠者那樣,采取嚴禁猖獗的沿海走私,也禁止貿易。為了“迫使他們(倭寇)因饑餓而投降”,有一個時期,沿海居民奉命須撤至內地,因而造成大量的居民安置工作和經濟生活的混亂。對于官員們來說,海洋意味著給他們添麻煩的問題,而不是發展的機會。官員們的治國之道,即使沒有涉及沿海邊界的內容,肯定也幾乎不會涉及公海上的事務。保甲及其他登錄在案的控制辦法,要塞、駐防軍和警衛海疆的巡邏分隊,對官辦造船廠的管理,都是官員們注意之所在。中國航海家們對海外各地真實的了解,很少能列入國策中進行討論。
研究明史的學者認為,中國的失誤在于1405年后,沒有像歐洲那樣去從事擴張。但當人們一旦注意到當時中國的真實狀況,從傳統制度和占主要地位的農業—官僚政治文化價值觀考察,這就不會令人不解了。如果不能從這種文化概念中得到教益,那么,對問題的看法仍然會是一片模糊。
我們對中國歷史作了簡略的概述,隨之即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歐洲人來到東亞水域——特別是1600年以后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到來。在這個時期,日本雖是短暫,但卻是充滿活力的海上擴張,和中國在東南沿海海上力量的重新崛起是一致的。但在17世紀的明清兩代交替之際,掌握海上領導力量的,既不是明朝的皇帝,也不是滿洲征服者,而是一批批中國的海盜頭子。這些海盜力量的日益強大,表現在對東亞的國際貿易規模和在價值方面;這項貿易,促使巴達維亞、馬六甲、澳門、廈門、長崎、平戶、馬尼拉(以及阿卡普爾科)之間進行交往。但是中國海疆的軍事—商業力量的壯大,是由私人促成的。在這種壯大的事業中,鄭成功(國姓爺)達到了最高峰。在1659年,鄭氏統率一千多艘艦船駛入了長江,在其1661年去世前,曾圍攻過南京,但無功而還。
隨著滿洲人統治在中國最終的建立,本于大陸而輕于航海的觀點又重新被確定下來,直到1684年以前,禁止一切海外貿易;對海船的大小也作出限制。而且,滿洲統治者也成了崇奉儒家的皇帝,重新肯定中華帝國的農業—官僚政治理想。清帝們設想,“對中國盛行的文明秩序,是合乎‘禮’的一部分;必須使這種秩序與海外貿易隔離開來,免得受外界混亂的污染”。因此,其目的在于“阻止接觸,而不是從中受益;控制洋人,而不是與其合作”,這就導致了“單方面作出決定和實行官僚主義的規定,而不是談判和信守條約”的中國作風。
在此,我們看到亞洲內陸游牧部落和半游牧部落的邊緣文化,正加強了中國腹地的反海上航行的傳統。人們都普遍注意到,蒙古和滿洲對中國的征服,加強了中國君主政體的專制主義;而滿洲人很少鼓勵,甚至根本不鼓勵航海事業。其結果是航海事業一直處于從屬地位,使之成為內陸統治沿海,官僚持續統治商人的一個重要部分。清朝在戰略上依然專注于亞洲內陸。
但是中國國內的商人,在習慣上依附于官吏的情況,并沒有阻止中國商業向東南亞的擴散;而清朝的官員卻不愿隨商人渡海前往那里。自宋代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對國內貿易的發展已經起了作用;但沒有任何的海外市場,能與大陸上帝國的國內市場相比。8世紀至13世紀,中國早期國內貿易的發展,曾為這個官僚體制的國家成功地遏止住了;但從此以后,中國國內的商業,日漸擺脫了官僚的控制。在明代,像福建的茶葉和浙江的生絲等地區特產,或者像江西景德鎮瓷器制造中心的特產,都通過經營長途貿易的商號而販運到帝國全境各地。長江和大運河,成為日益擴大的國內貿易著名的大動脈。到了18世紀,這種國內貿易,使中國成了大于歐洲的半自由貿易區??傊?,中國的農業—官僚政治傳統,此時正有賴于活躍的商業經濟;官員們在其私下的打算中,比其在意識形態的宣傳上,更為充分說明他們是承繼了這種經濟。清朝雖然仍在高唱反對航海業的潛在力量,但是茶葉、生絲和瓷器的出口,以及大米和鴉片的進口,卻揭示了貿易上的真實情況——巨大的和基本上自給自足的中國國內貿易,已為大規模的國際貿易做好了準備;同時在東南亞歐洲殖民地的中國華南商人,則急于充當這種貿易的代理人。
中國沿海的這種擴張,開創了日后西方貿易和企業侵入中央帝國的主要渠道。對此的研究幾乎沒有開始,但是對不同方面的輪廓還是能辨認出來的。在暹羅的中國人于18世紀對華的大米貿易中很快成了商業巨頭,大規模的中國移民也隨之出現在那里。到1767年,統一該國達14年之久的披耶達信,就具有一半的華人血統,而且他以具有華人血統而引為自豪。中國商人在沿馬來半島及其周圍,直至檳榔嶼,在所有帆船貿易停泊的港口中,其地位日趨突出。1819年以后,當華人入居新加坡時,該地的情況證明,那里的創建者T.S.萊佛士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西班牙人統治下的馬尼拉,一度因中國海盜林阿鳳(即林鳳。——譯者注)而感到擔憂,因為馬尼拉的大量貿易都操在中國人手中。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從中國裝載絲綢出口,又從墨西哥運來銀元進口中國,因而大獲其利。
自1600年至1900年的三個世紀,當歐洲殖民者接掌東南亞時,海外華僑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有的殖民地強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甚至法國,在其于東南亞的鼎盛時期,發現中華帝國對其毫不介意。中國商人則在當地經營零售業務,且常充當對當地居住民族的稅務征收人員,是特權擁有者的中間商。到了19世紀,當西方“苦力”貿易的航運船只,載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到達這個地區時,沿海華人的僑民社團,即使沒有滿洲人政府的監管,也已成為當地的一股商業勢力。
我們由此得到一個農業—官僚政治帝國的形象,既要在大陸內地小心謹慎地保存其意識形態結構,又要以其國內貿易用沿海地區為中介,進入發展中的商業—軍事世界的關系網中。這個商業—軍事世界,包括主要為歐洲資本主義服務的海上貿易、民族競爭、殖民主義和技術革新。
條約口岸的混雜社會
這些范圍廣泛的論題和形象,對剖析中國現代歷史提供了怎樣的看法?1842—1943年之間一百年的條約體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居間的過渡方式,緩和了農業中國和商業西方之間因文化交往而引起的震動。如在第10卷中所提出的那樣,這個條約體系既來源于外國,也來源于中國,只是形勢的發展超過了清朝的應對能力而已。通過治外法權的法定制度,在條約口岸居住的外國人,取得了相當于中國士大夫階級所享有的特權地位。例如,傳教士和中國儒生都可以不受知縣的笞刑,中國不得阻攔外國的炮艦駛入內河。這樣,在華的外國人就進入中國新的權力結構之中,締約列強在多重管理的中國政權內部,卻能在某些方面發揮主權者的作用。
主要是由外國治理,但主要是中國人居住的條約口岸,是文化共生現象的產物,也是西方擴張勢力與中國在沿海成長力的結合點。1842年以后,這個結合點是混雜的中國新興商業城市,是由水道運輸發展起來的商業中心。今日上海和其他的條約口岸,使人想起以前中國商人立足于檳榔嶼、新加坡、巴達維亞、馬尼拉,以及其他歐洲貿易中心而大獲其利,并形成培育現代型中國貿易和企業的搖籃。所有這些口岸,都是中國人越來越多參與國際商業發展的中心。
現在人們認識到,中國資本與外國資本在這一發展中,是混合在一起的;買辦是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實際經營者,而不僅僅是公司的雇員。條約口岸是中外雙方共同經營完成的,在中國土地上以“半殖民地”方式,反映著西方人和中國人默契配合的伙伴關系。這種關系,甚至比在東南亞歐洲殖民地的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關系更為活躍積極。在香港、上海、漢口或在其他地方,西方的海軍和頗有商業頭腦的行政當局,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政治溫床,以利于中國企業在其中成為活躍的因素。西方人以自己的方式,謀求公開的關稅稅則,謀求無特許壟斷的自由開放市場——不讓中國的官僚們染指其間。那些具有中國作風的買辦,頗為知曉當地私人利益集團和關系網絡,常在要求外國人的自由貿易特權時,能夠從中國復雜的官僚政治結構和社會等級制的關系中得到便宜。
條約口岸的發展成長了中外合營的企業,外國殖民主義政策也隨之停止。倫敦、巴黎、紐約的資本家發現,在美國和阿根廷人口較少的新區域有更好的投資機會,因而西方在中國條約口岸的投資遂處于不重要的地位。旗昌洋行的J.M.福布斯在1845年以后,把從鴉片貿易中得到的利潤,轉向美國中西部作鐵路投資,使他找到了追求賺錢的好機會;這是在中國找不到的。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上的特權現象,并非明顯的經濟上單方面的剝削現象。外國人為出口而經營的種植生產,是十足的殖民地經濟,但在中國卻沒有發展過。帝國主義的全面經濟沖擊,特別是其沉重的剝削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刺激作用,這其間的對比問題,依然需要多加討論。
中國條約口岸和東南亞國際貿易之間的密切關系,還尚未被充分討論。除了東印度公司在倫敦和廣州之間經營的大宗商品貿易外,歐洲人,甚至開始時是美國人,對遠東的貿易是穿越印度洋進行的,并與已在東南亞扎下根的當地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商業混在一起。早期來自塞勒姆或費城的美國商人,可能在往返于澳門和廣州的途中,曾在檳榔嶼、班庫倫、阿欽(Achin)、新加坡、巴達維亞或馬尼拉等地停留過。英屬東印度和帕西(Parsee)的鴉片批發商,用東印度公司的產品運銷到東南亞和中國。
19世紀的華僑社團,是由西方以及中國和東南亞當地的貿易,包括19世紀中葉的中外“苦力貿易”建立起來的。如同進口中國的鴉片一樣,出口裝滿船艙的契約勞工,要求中國和西方的私人之間進行合作,最后形成了一個由雙方的官方共同組成的正式機構。中國在沿海的海上貿易中,這種船運業是在晚期才開始的。
我們知道,寧波商人從東北販運大豆在沿海各地銷售,以及琉球島國(沖繩)進行貢賦貿易(這種貿易掩蓋了中國與日本的交易)的一些情況。中國人從福建諸港口,特別是從廈門,與南洋(即現在所稱的整個東南亞地區)進行的貿易,總的說來,超過了廣州的這種貿易。另外,在擴大的貢賦關系框架之中的,由廣州進口暹羅大米的業務,在18世紀已經成為大宗的商品貿易。與經廣州用東印度公司船只運往倫敦的茶葉、生絲,在出口貿易上與上述暹羅大米進口一樣的重要。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在擺脫了官僚控制海上貿易的中國實業家精神,清朝政府的命令在海外是無效力的。海上航行的危險,在海外需與之打交道的異邦民族,高度的個人風險和缺乏官方的保護,這些都是與西方海上商人所面臨十分相似的情況。中國人只能靠在外國港口社區的團結,但有時卻常常得到很壞的結果。中國人在馬尼拉和其他地方遭到屠殺,只有忍氣吞聲地默默堅持生存下去;但他們所具有的經商精神,與西方在亞洲的冒險家和有事業精神的官吏一樣頑強。有人提出,儒家傳給了中國學者一種內在的韌性,與推動新教的教徒心態同樣堅忍有力。可以設想,中國商人在謀求經營成就時,有一種可以與西方人相比的勁頭。
這種勁頭或者是為了謀求某種成就,或者是他們出名的投機沖動,遂使中國商人成為條約口岸貿易的主要角色。新型西方商行的早期買辦——經理,來自廣州—澳門講著洋涇浜英語的環境。但上海的發展,是以來自寧波的浙江商人為先驅,寧波是與東北沿海貿易在南端的停泊港口。1860年中國最終對外開放后不久,像怡和洋行這樣的大公司,發現沒有必要派年輕的蘇格蘭人到一些小港口去擔任公司的職員,因為該洋行的廣州或寧波的買辦,能完全像蘇格蘭人一樣單獨處理好貿易業務。
中國條約口岸貿易的發展興盛,同時帶來了運輸業和工業的新技術和外國的新知識,因此也導致了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思想的發展。傳教士郭士立和裨治文等人的開拓性地理著作,引出魏源和徐繼畬在19世紀40年代撰述的地理學著作問世。在數十年后,江南制造總局和廣學會(SDK)的翻譯計劃,像王韜等信奉基督教革新派和新聞工作者,在受有西方風氣的香港和條約口岸的影響下,開始鼓吹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孫逸仙出生于最早的對外港口澳門附近,并曾在香港和檀香山受教育。雖然他是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主要倡導人,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海外度過的。這個事實說明,中國的西化論者一般是來自沿海的人士。
這些時代先驅傳布的新思想,既非全盤來源于外國,也非全盤來源于中國。魏源和徐繼畬都是經世學者,卻表現出對西方技術的興趣;王韜和孫逸仙所關心的,則是民眾的參政問題。20世紀中國改革者們提出的“科學與民主”口號,在19世紀的國內外都有其先聲。
因此,中國的海上聯系,不僅成了西方人入侵的渠道,而且還吸引新的中國領導方式進入上海、天津、九江和漢口等新型城市。越來越多的學生離鄉背井,前往日本和西方去探求拯救祖國之道,脫離了中國的士大夫階級。中國新型從事現代化人士,一般都失了其在農村的根底,結果使許多士大夫人士在農村銷聲匿跡了。1895年以后的一代年輕國民黨革命者,都是不熟悉農村的典型城市人。在通過西方化以拯救中國的努力中,這些年輕的革命黨人掌握了許多方面的西學和西方技術,但常常發現自己與中國的平民百姓已失去了聯系。這些革命黨人要求建立立憲政府,在中國人管理下建造鐵路,要求收回被不平等條約所損害的中國主權。而這些要求,都導致必須廢除滿洲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所有這些民族主義的要求,都表現出受有外來的影響。
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是以這樣的方式反映的,即主要通過中國沿海為中介,傳播華人和外國人的各種影響。條約口岸使中國商人免受官僚的控制,為從事中國傳統的海外貿易提供機會。對于外國人來說,這種對沿海事業的經營和經濟發展是次要傳統。在原來新加坡和廣州的鴉片和苦力貿易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既促成了條約口岸混雜社會的形成,也培育了洋務運動和中國的基督教教會;在激起愛國主義和文化自豪感的同時,還培養了個人主義和對科學技術的興趣。
我們還不能詳細描述這種“沿海傳統”,對中國工商業組織和實踐的影響;但在有些范圍內的廣泛影響,其結果已經是很清楚的。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愛國者,很少扎根于農村,以其新的民族主義,把希望寄托在作為國家—文化整體的中國(與外國對比的“中華”),以與外來的民族體制相對抗。對于工業的機械設備和立憲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其開始拯救“中國”來說,都是非從國外引進不可的。1900年以后的第一代人,幾乎沒有進行根本性的社會革命的概念,也幾乎沒有這種愿望。當時的全部問題,是為創立統一的中華民族—國家,創造其必要的經濟基礎。
對民族救亡的目的,中國的主要傳統可以提供許多有益的箴言寶典。對國家興盛的目的,可以包括在古代法家“富國強兵”的口號之中,如日本已經做到的那樣。中國人為此目的而構思出各種方略,像是明清時代官員們治國之道的重新應用,即重溫“經世致用”之術,實際是管轄和驅使民眾的古老方式。在嚴密防備下,對民眾施以訓練,被視為實行現代自治的必要先決條件。有人對此稱之為“訓政”。中國的官僚政治傳統,似乎由此可以幫助民眾達到西方式的公共參與目標。
辛亥革命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具有整個條約口岸時代的矛盾心態。在形式上,辛亥革命與其說是開端,不如說是終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王朝逐漸消亡的結果。雖然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主義的勝利;也是來自海上的影響,及其進入中國沿海及沿江港口城市的勝利。辛亥革命主要是從日本歸來的留學生組織起來的,其財政上的援助則來自海外的華僑社團。立憲主義和孫逸仙博士的三民主義思想,均來自自由主義的西方。但在1911年省諮議局取得權力的人并不是革命者,而是新型的紳商名流;同時,武人也都成了都督。這些人都信服日本和正在工業化的國家經濟和軍事發展,暴力革命并不是他們所愿望的。
新興的工商業階級也感到有類似的矛盾?,F代式的中國銀行,卻成了政府財政的得力附屬機構。銀行以巨額的折扣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公債,于是造成了明顯處于官僚資本主義和工業企業之間的金融家階級。如本書第12章所指出的,在20世紀20年代一段時期內,上海的商人和北京的知識分子,都一樣廣泛地信奉自由主義的信念。
從19世紀90年代起,人們可以看到,與海上的傳統有著聯系,或帶有其特色的現代中國生活特征。首先是包括基督教等外國事物的走紅和其正當性,然后是傳布日廣的民族主義意識,國家之間為生存而斗爭的緊迫感。隨之而來的是,競爭發展的觀念,科學技術重要性的思想,不受家庭紐帶約束的個人主義概念,模糊的政治權利和立憲政府的政治觀點。最后,構成以上這一切的基礎,是資本主義企業的獨立地位及其對于法律保障的要求。
本卷所突出敘述的這類論題,說明相對于廣袤中原腹地的諸多問題,而沿海中國的問題是有限的。在中國,深層次的問題不在于簡單的發展,和更為廣泛對外交往中的城市生活方式與貿易制度,而這些都是早就孕育在中國的古老社會之中的。相反,中國農村的問題是延續下去還是中斷,是如何重塑傳統秩序,以求重視現代技術、現代平等主義和政治參與的問題。如同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是一個社會轉型和再生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革命的問題。但是在1911年,中國社會還不能接受革命,其根本的原因,乃是農民群眾存在著政治消極態度和缺乏領導;另一個原因,是出于愛國心而產生的恐懼感,擔心持久的混亂會招致外國的干涉。因此,革命陣營的各派都“接受妥協,讓革命盡快停下來,達成袁世凱當權的協議;其中的決定性因素,是外國勢力的廣泛存在”。
可是,外國的存在,外國人在中國的無孔不入,這對于農業中國的廣大群眾來說,仍然是無足輕重的。傳統的中國農村社會,繼續保持未受城市的急劇變革破壞的風氣。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新型的民族主義領袖,并不是直接從傳統的農村社會產生的,也不去著重地關心農民的問題。總之,農村中國是一個廣闊的領域,是處于以城市為中心,并受外國激勵的革命者所關心的范圍和能力之外。對此,我們將在這篇導言以外的篇幅中來討論。
中國的社會革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到來,而且也不容易找到一個外國模式。由于中國的農民隊伍無比龐大,又密集和穩定;而社會革命的因素,必須主要從這個社會內部發動起來,不能一蹴而就。這個古老的農業社會,只有被城市—海上的思想(如物質進步的思想)所滲透,為更強烈的商業精神所支配,被新的價值觀(如婦女平等的觀念)所打破,被戰爭、劫掠和破壞所瓦解時,才能逐步地發生變化。所有這一切,都必須一一展示在人們的面前??墒羌词故侨绱?,中國的農業社會也絕不是書寫新篇章的白紙。新的啟示,不得不以新的方式而使用舊的詞語來表達,并從舊的因素中創造出新的體系。
中國沿海只是導致變革的一條渠道;事實上,這引出了某種其自身無法完成的任務。古老農業—官僚政治中國存在著造反的傳統,曾經是一些追求千年盛世的教派——像北方的白蓮教的傳統;一些在商業繁盛地區中的兄弟會組織——像南方的三合會的傳統。這種叛亂的傳統是秘密和狂熱的,常常像義和團那樣的消極面貌出現,具有深刻的反理智特性,而且容易變質造成地方上的長期糾紛。因此,在20世紀,曾經為革命化中心的中國腹地和農業—官僚政治主要傳統,到底發生什么情況,是另一個要討論和研究的領域。在這個領域內,甚至較上述簡論的中國海上次要傳統更為復雜,涉及的面也更廣。我們才剛開始了解這個領域中的民間宗教、家族和地區經濟的結構。
本卷以下兩章論述中國經濟和外國勢力的情況,涉及截至40年代后期的一些內容,為第12卷和第13卷提供了一個框架。接下來的第三章,討論袁世凱總統、北京政府和軍閥——主要是華北的政治,直至1928年。第七、八、九三章,追述19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思想和文學發展。第十章和第十一兩章,考察了動蕩的20世紀中期,共產主義運動和國民革命的復雜過程。本卷最后論述進入20世紀30年代的實業界——主要是上海的曲折經歷,以此結束全書。
在第13卷,除了國民政府、日本入侵和中共崛起的歷史外,將考慮本卷沒有論述的民國早期情形,包括地方秩序的改造(士大夫階級發生的變化情況),農民運動的性質,現代科學—學術界的成長,圍繞日本侵略中國的對外關系變化,1937—1949年期間中日大規模的沖突和國共兩黨的決戰。即使探索到更遠的題材范圍,也難以使我們在殘余的中國古代農村社會中,找尋到進行的革命過程。我們由此或許可以理解,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雖然建立在社會革命信仰的基礎上),何以到1928年以后才找到成功的秘訣。根據以上的概述,毛澤東此后的任務,便是如何使用“現代化”取代中國的大陸傳統,即中國腹地的農業—官僚政治和地方—商業秩序。在這項工作中,毛澤東面臨沿海的中國遺產,即口岸城市的工業技術和對外貿易,雖然這些似乎已不再是次要傳統了。
很明顯,沿海中國和大陸中國都是抽象提法,其界限是模糊的——這樣的提法是啟發性的詞語,而不是用來分析的辦法。可是,這樣卻揭示了中國20世紀歷史的一個令人難解的大問題——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既有相互吻合,又有相互沖突的變化。無疑,這兩個傳統——一個是物質科學技術發展的傳統,另一個是為改變社會階級結構而進行道義改革運動的傳統,兩者于大部分革命中交織在一起。但是,近幾十年來螺旋式曲折的政治運動說明,現代中國是獨特的處于牢固的大陸傳統和沿海傳統之間錯誤的分界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