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合集)
- (美)牟復禮 (英)崔瑞德
- 4851字
- 2019-01-04 18:46:49
日益惡化的中國情況,1330—1350年
元朝的宮廷
派系斗爭是政治上的通病,整個元王朝也有此特點,它早在14世紀就是元政府的破壞性因素。在忽必烈汗的長期統治(1260—1294年)之后,代表他的孫子和這些孫子的后人們的利益互相沖突的朝臣小集團經常互相殘殺,爭奪皇位。某些學者在不斷的派系斗爭的重大問題中看到了兩種對抗的政策。其中一種是以蒙古為基礎的政策(和派系),它以亞洲內陸草原的蒙古利益為依歸,而以察合臺汗國的傳統為代表。這一政策的根子可以直接上溯到忽必烈汗的對手們,特別是可以上溯到窩闊臺系的海都:他在他的整個統治時期都是和忽必烈汗作戰的。另一個派系被認為是以中國為基礎的皇帝對通常稱之為“儒家化”方式治理國家的關心,這就是想用官僚治理的方式來達到它在中央集權下實行經濟統治的目的。這就在蒙古的政治領導階層中在治理中國的方法和目的問題上引起了根本的和不可調和的分裂。后一個集團在1328年發動一次政變,其目的是想“復辟”海山(1308—1321年在位,廟號武宗)的一系。他的兩個兒子——和世和后來的圖帖木兒——都在1328年被擁立為帝。前者被后者(即元文宗,在位至1332年)的黨羽所殺害。王位被他的兩個年輕的兒子所繼承。第一個登極的是弟弟,名亦璘真班,死時為六歲幼兒,僅在位兩個月。也許是在可疑的情況下他死后不久,他的13歲的哥哥妥懽貼睦爾于1333年即位。作為統治中國的最后一位蒙古君主,他在1368年被明軍趕出大都(北京),在1370年死于大草原。妥懽貼睦爾在中國史書中用明太祖所贈的封號稱為元順帝,也叫惠帝(宗),后一個封號卻是在蒙古的他的逃難的朝廷所追贈給他的。他到1368年才結束的35年的統治大大超過了從忽必烈死后到1333年間七位君主平均在位只有五年半的時間。這七位君主統治時期的特點是無休止的陰謀、政變和篡弒。可是,他的漫長的在位期并不表示元朝的統治重新取得了穩定。相反的,派系的混戰從以控制傀儡皇帝為目的的政變轉變為蒙古地方掌兵大員之間通過爭奪左、右知院這兩個主要官職來控制朝廷的斗爭。這種情況本身就說明了政府在質量方面毫無改進。
元順帝在位的年代與明王朝興起的時期大致相合。這位元朝的末代皇帝在當時的許多中文史料中和明初歷史學家的筆下被形容為一個放蕩淫逸的怪物,這種說法當然是夸大其詞,但是很難斷定其夸大的程度。有幾位當時的作者贊譽他。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他在使元王朝足以夸耀一時的權力瓦解和消逝的那些事件中沒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吉思汗是一位軍事天才和具有雄才大略、超人毅力的領袖,但是,人們發現他的這個第七代孫子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庸才而已。只要看看在他統治時期的歷史得寫一些更大的人物,得寫主要由別人制造和遇到的問題,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元朝軍事力量的衰落
自從13世紀末以來,元政府的軍事力量已處于衰落之中。在13世紀70年代征服了南宋之后,在中國境內的蒙古和亞洲內陸軍隊的主力都戍守在黃河平原上,以拱衛大都(北京)。有些特殊的蒙古部隊則因需要而被派往戰略要地,但是它們并未按常規被分派到各行省去警戒全帝國。軍隊中的漢人職業士兵們,有的是13世紀30年代金王朝滅亡前受女真人統治的漢人,有些是13世紀70年代南宋被征服時投降的漢人:正是這樣的士兵構成了分布于全國各地的戍軍的主要成分。
這種構成模式一直延續到元王朝的末年,這就是說,蒙古族戍軍和元帝國禁衛部隊的主力是部署在北方,靠近京師,而漢人部隊不管是在蒙古人統率下或是西亞人(色目人)統率下,則守衛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地區。各行省的戍軍也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集中在長江下游。揚州、建康(南京)和杭州是除京師地區以外元軍以最強的部隊把守的地方。這是為了要保衛運河南端的富庶地區,因為這里要向京師供應財賦,特別是要供應稅糧。以較少兵力部署的其他地方也都是方面重鎮,如四川、云南、長江中游和東南沿海。
元朝的戍軍管理得很糟糕。一位學者曾經寫道,甚至到了13世紀末,管理不善正使軍事制度走向崩潰,而且到了14世紀40年代他們無力鎮壓地方叛亂和土匪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有時派往戰場進行重大戰役的駐守京師的帝國禁軍,到了那時也不再是不可戰勝的了。從14世紀初開始,在元王朝主力軍隊的地區部署上和叛亂活動的相對地少數上,其地理的相互關系是很清楚的;到了這個世紀的中葉,元軍的戰斗力到處在急劇衰落,而叛亂活動則有增無已,這種相互關系就讓人看得更清楚了。元王朝的強制漢人的能力——不管它是依靠亞洲內陸的部隊(包括以中國本部為基地的蒙古軍隊在內)還是使用漢人職業士兵或是征自平民的募兵——在這幾十年中迅速地削弱了下來。更重要的是,這種事實已被廣大的漢人民眾看得一清二楚了。
當社會變得無秩序和不安全時,一方面是居官或不居官的地方領袖們都主動起來組織地方防御部隊,并且建筑防御工事。另一方面,土匪們又利用混亂的形勢搞一些其規模和膽子都越來越大的組織。地方自衛的領袖和地方盜匪都能夠起到非法的政治作用,自己宣布獨立于合法的政府軍隊之外,以便最大限度地擴大行動的自由和爭取支持。那些真正關心地方防御的人通常都是代表地方精英階層或者和地方精英集團有聯系的人,但并不是一定出身于地方精英階層:他們總是對重新強加在頭上的政府控制很敏感,雖然他們要經常與政府討價還價,以便繼續搞自主性的自由和加強他們的領袖地位。另外一些自治運動代表著從土匪發展為公開叛亂的某個階段,它們也利用它們的軍事力量作為談判的出發點來謀求合法的一官半職,以答應要和這個絕望的政府合作為交換條件。還有一些集團是利用民間宗教和秘密教義作為自己的凝聚力和作為自己發動暴亂的理由,在它們自己眼中和在政府眼中,它們大多數則不具備搞這種妥協的條件。
退化過程開始于行政官員們不能維持法律和秩序,最后導致形成各種有組織的持不同政見者:它特別和元末軍事力量的問題有關。這種退化過程使得對全社會的正常控制被削弱,而社會秩序基本上是依賴它維持的,因此取代它的就只能是直接訴諸武力了。它促成了一個大變動:使平靜的社會變成了一個軍事化的社會。原來農戶手中不常見武器,現在到處都是。由于許多男人開始擁有并學會了使用武器,那些最善于使用武器的人便變成了軍事領袖。每個村莊都要產生幾個軍事領袖,小的如今天的班長,大的如今天的連長,人人都想有朝一日能當上將軍。在從14世紀30年代起的爭奪軍事霸權的斗爭中,從最寒微的底層產生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和幾個赫赫有名的卓越軍事領袖。他們大多數人一直沒有投效政府軍,只是在這個或那個叛亂運動之中效力。
一個社會一旦軍事化了,要它再非軍事化和恢復到統一的文官之治,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使所有爭當全國領袖的人最后只剩下一個。用軍事術語來說,這就是從大約1330年起到14世紀80年代朱元璋變成重新統一中國時為止的支配中國生活的那個過程。作為軍事史,這個過程見德雷爾所執筆的本書第二章。
精英階層和政府
14世紀中葉的幾十年給中華帝國晚期的學者和社會精英階層的歷史增添了洋洋大觀的內容。對于某些人來說那是一個有希望的時代(雖然大部分未能實現),即長期受尊敬的中國生活方式會最終戰勝異族征服者的破壞性影響。忽必烈汗在13世紀70年代完成了他對中國中部和南部的征服以后,他曾經采取某些實質性步驟來承認中國的政治制度對治理漢人有其高明之處,因此他曾把一邊倒地依賴蒙古軍事機器的辦法轉變成為與文治官僚政府充分合作的伙伴關系。他曾經庇護漢人(以及漢化的亞洲內陸人)的學者—官員,并傾聽他們的意見。1271年,他命令著名的學者和官員設計一個禮儀總集以指導朝廷的尊卑上下的行為,但據《元史》說,他仍為皇族和蒙古貴族的事務保留了蒙古的習俗和禮儀。他使用薦舉的方法加緊征用漢族學者來當官。但是他卻斷然拒絕了漢族顧問們最重要的建議,即沒有舉辦科舉考試來吸收官員。
1313年,他的曾孫子愛育黎八力八達——歷史上被稱為仁宗(1312—1320年)——宣布,于1315年恢復宋代的科舉考試,而指定以朱熹(1130—1200年)學派的經典注疏為正統學說。這在全國的漢人中間引起了希望和滿意的巨大浪潮。當仁宗之侄圖帖木兒在1328年即位時又激起了人們更大的希望。當他駐建康(南京)做懷王時,他跟著名的文人和藝術家都有交往。他的廟號為文宗,所以他這位蒙古皇帝看來對漢文很有修養,這樣說他是完全可以當之無愧的。除此之外,他也企圖寫古典的漢文詩(有兩首流傳了下來),繪畫,并且寫得一手有理由令人喜歡的漂亮漢字。忽必烈的兒子和太子真金王精通漢族文明,如果他不是死于1285年(即死于他父親之前),他就會把這種學識帶上帝位,現在卻要經過六個幾乎完全令人失望的君主的統治之后,漢族文明才終于在第二位皇帝身上體現了出來。另外,如上所述,把文宗推上臺的政變代表了蒙古人政治中“儒家”一派的勝利,這一派強調君主的利益在于治理好漢族國家。
文宗當皇帝后的第一個行動是在京師新立一個漢學和藝術的學術機構作為內廷的官署,名之為奎章閣。與此同時,宮廷內還有幾位地位很高的貴族,如馬札兒臺即是。他的兒子脫脫在元朝最后一個君主時期是主張以漢族方式治國一派的領袖人物。馬札兒臺干勁十足地和漢族上流學者交往,聘用他們為西席,而且在宮廷內贊助漢學知識。
到了14世紀,許多有特權的中亞和西亞人(色目人)已變成了漢人文化精英中有學識、有文化修養的成員,這表明了漢族的各種價值觀有同化異族的能力。正在這時,即從14世紀的20年代到40年代這幾十年中,有許多出身中國中部文化高度發達的心臟地帶的優秀古典學者和文人學士紛紛投效元朝廷,其中大多數人是經過薦舉和直接任命的方式來任用的,但也有人是通過新開的科舉考試而得到任用的。整個說來,年輕人繼續學習古典知識,為從事士大夫的生涯作準備,他們不相信他們偉大的文明規范不會再度得勢。在14世紀的前半期,私人書院興盛起來;精英階層通過它們肩負著更大的責任來維持這種教育。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地區級和地方級的學術中心:浙江北部的金華地區強調學習經典著作以致用,造就了一些急于想在政府中大顯身手的學者。在元朝統治的最后幾十年中,這個學派培養出來的許多知名之士都前往明初的朝廷中以優異的成績效力,并且左右著明初的學術和政治。
對精英集團的態度和活動的這種討論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中國的精英階層一般說來已經接受了蒙古統治的合法性,因此力圖維持傳統的參加政府的方式。他們從未使蒙古封建領主們完全接受他們。甚至文宗也只統治了四年,而且統治的效果不好。行政失誤中的許多令人失望的跡象實在太明顯了,這些跡象被歸咎為沒有完全采用傳統的方法和價值觀念。不過,儒家要人們更完全地采用傳統、擔負公共責任和從事建設性服務的要求一直強烈地存留在許多精英分子心目中,雖然也有許多人被拒不錄用,因而以特立獨行的方式退隱,只致力于家務和地方事務這些形形色色的個人追求。他們在元王朝的最后年代中越來越消極了。由于不能在國家事務中享有高官厚祿,許多精英人物變得貧困,這就迫使他們要改換門庭,去做吏胥、教師、職業作家、和尚和生意人,等等。這就在知識階層和整個社會之間造成了不正常的關系。
因此總的說來,精英分子并沒有去搞顛覆活動,發表不同政見,也沒有急于公然參加反對這個受苦難的政體的叛亂。他們接受元王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進,就是當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誤時他們也還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鄉的有秩序的現狀。如果說元王朝從他們這些社會的天然領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來越少,那么,許多反對元王朝的叛亂分子——特別是那些沒有維持傳統社會規范的借口的人——也沒有得到他們大規模的自發的合作。某些現代歷史學家責怪14世紀中葉的精英階層可恥地缺乏民族精神。當有了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擺脫異族的束縛和重建本民族的統治的時候,他們卻遲疑和消極起來,十分缺乏愛國主義的熱情。更為可恥的是,在蒙古人被逐出了以后,某些精英分子還對他們早年做元王朝的合作者或臣民這一段往事寫文章大唱贊歌。這種說法如果是用來評判元末明初的精英階層,當然有時代錯誤之感,因為它指的問題不是那個時代部分精英階層——或者實際上是平民階層——的部分意識,用它來描繪對那個時代的人民來說頗有意義的各種問題和力量,對我們倒是更為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