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說
人間因緣的重要
因緣里面有人我關系;
真正的金銀財寶、法身慧命,
都在因緣里。
現在有一句流行的話:“向錢看。”錢,有那么重要嗎?
除了“向錢看”,世間可看的東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歡看山,有的人喜歡看水,有的人喜歡看書,有的人喜歡看人;也有人喜歡看各種表演,喜歡看各種奇人妙事,喜歡看電視、看報紙、看網絡……喜歡看的很多,為什么不喜歡看“因緣”呢?
貧僧有一雙眼睛,過去也有看的功能。我從小立志就想看世界,看社會的苦難,也可以說,我真正喜歡看的是——看“道”。道是什么?道就是因緣,道就是佛法,道就是佛教。
審查自心 發覺貪瞋無明
貧僧初出家的十年中,因為貧窮,沒有錢可看,也看不到錢,錢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也不太覺得錢有什么了不起。出家后,每天都是看佛像、看菩薩像、看羅漢像、看莊嚴的殿堂、看佛經、看老師、看同學等等。
后來在此中覺得,“看”的東西很快忘記。比方說,太遠的東西看不到,隔了一道墻也看不見,乃至現在看到的一段人事因緣,過了一段時間也就過去,都不一樣了。發現“聽”比“看”好,老師們談古說今、談佛論道,聽得我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之后,貧僧又慢慢感覺到,感官的看、聽,所謂“眼耳鼻舌身”對應的“色聲香味觸”,看來看去、聽東聽西,都與自己無關。有一次,在挨了一個老師的耳光之后,他說:“你看什么?世間什么東西是你的?”我心里想,確實,這個世間沒有東西是我的,因此有過幾個月不看的經驗。后來老師叫我說:“你要看心。”心是什么樣子,我也看不到。老師雖打我、罵我,但也很慈悲地教導我說:“你心里有什么?自己不能審查一下嗎?”
我這一審查才發現,貧僧業障深重、貪恚無明、瞋恨嫉妒,實在內心不能一看,甚至比喜歡看財、看色還要更丑陋。我有嫉妒心,我有貪欲心,我有瞋恨心,我有無明愚癡心……那時候,我的身高已經快近一米八,忽然感覺自己比別人矮了一截,別人都比我好、都比我高,我實在是見不得人。原來,我不但是貧窮,而且是丑陋。
找到目標 禪坐念佛調心
后來又得到老師慈悲的開示:“你可以用尊重包容對治你的嫉妒,你可以用慈悲喜舍對治你的貪欲,你可以用溫和體貼去除你的瞋心,你可以用因緣明理去除無明愚癡。”從此,在佛門里,我覺得自己翻了身,有了目標增長我的高度、我的廣度。
在參學的歲月里,對社會、對人生、對五欲六塵的看法又有所不同。這時候,貧僧雖不愛財但“好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健全的人、我比別人優秀。但在佛教法海成長期間,年近三十,觀念又全然不同了。
原來,個人是渺小的,個人是不能太自私的,做一名出家人,要為佛教,要為眾生。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儒家說“三十而立”,我雖不知道自己有立沒有立,但知道靠因緣才能成長自己。我把自己“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龍天”,也就不計較個人有無,只想為佛教的前途去奮斗了。
禮拜、禪坐、念佛,我覺得這個時候物質上很貧乏,內心里卻很富有,我覺得有了方向,我要跟大眾結緣;也感到自己有了目標,好像擁有了世界。記得我在撰寫《釋迦牟尼佛傳》時,知道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悟的是什么?緣起,就是因緣生起。
安貧樂道 成為重要肯定
所謂因緣,看起來好像很容易懂,比方,人和人之間彼此要好,就會說:“我們好有緣啊!”如果不好,就說:“他們沒有緣。”或者也經常說“我們有緣千里來相會”。其實,因緣不是這么簡單。因緣就是條件,世界的成立、人生的生存,哪里能少了很多條件(因緣)呢?
原來,佛陀證悟的“緣起性空”,它的基本意義是:“有依空立”、“事待理成”、“果由因生”,佛陀是人成的,能夠成佛,是多少的因緣才能從人到佛啊!
我十幾歲才看到汽車,二十六歲才有電燈照明,到三十歲,連一個皮箱都沒有,到哪里,都是一塊布包著兩件衣服。事實上,貧窮還是跟著我,但貧僧心里并不覺得窮有什么苦。感謝佛門,在初學受教時期,養成我淡泊無求的性格,所以外界的什么誘惑,都不能動搖我。安貧樂道,是我這個時候已經有了的重要肯定。
像我出家以后,師父不給我錢用,不給我新衣服穿,他讓我貧窮,實際上,他給了我很多的因緣。因為,他養成我不購物的習慣,養成我清貧的觀念,感謝師父給我這樣的好因好緣,讓我能夠安住于佛教的僧團,實在感謝恩師給我的因緣與苦心。
師長的打罵教育,多少的委屈、多少的難堪,打手心、罰跪,都是經常有的事情。原來,這些都是老師們給我的成長因緣。他和我無怨無仇,為什么要打我罵我呢?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他只是希望我成為佛門的人才,成為佛門的龍象,不惜辛苦給我打罵。原來,這是他布施給我的肥料、布施給我的水土,讓我能順利成長,讓我可以在人生里、在世間,開花要芬芳,結果要甜蜜。確實,是到了三十歲以后,才慢慢覺得“因緣”的重要。
看清因緣 凡事不被動搖
越南的華僑褚柏思夫婦,我只是對他們資助少數的錢財,他們卻送給我佛光山這塊土地,竟然可以建立道場,安僧度眾,讓佛光普照、法水長流,能說這不是好因好緣嗎?
記得閻錫山在臺灣做“行政院長”的時候,講了幾句話:一個人人格的完善,要做到金錢買不動,愛情誘惑不動,威脅恐嚇不動;不能給金錢壓扁、給愛情拖累、受恐怖威脅。貧僧認為,假如一個人能把因緣看清,明白一切緣起緣滅,就能夠不被動搖。不要光是看錢,要看因緣,因緣里面有大眾,因緣里面有世界,因緣里面有人我關系;真正的金銀財寶、法身慧命,都在因緣里。
貧僧歡喜看書,沒有錢買書;喜歡參學,沒有旅費;一心想要為佛教做什么,例如辦學、護教、度眾、安僧,可是我都沒有錢。這時候,才感覺到金錢對我們還是很重要,但這也不能怪誰,因為我沒有因緣獲得財富,也無可奈何。不過,人事因緣很奇妙,當你因緣不具備的時候,煮熟的鴨子都會飛了;當你具備因緣,你不去找錢,都有人主動送給你,給你助緣。
不愛金錢 早已養成習慣
我記得三十年前,有一次,我在臺北普門寺停留的時候,一個老太太拿了十萬元,硬是朝我長衫的口袋放,并且很嚴厲地跟我說:“這個錢,是給你的,不是給佛光山的。”感謝她賜給我這份好因緣,但是,連貧僧個人一切都是佛光山的,我怎么能私自接受這一份厚賜?在佛光山,職位高的人不可以管錢,管錢的都是小職事,錢和權是分開的。因此,我還是把它交給常住,讓常住做一些建設功用。這才明白,原來,因緣不是個人的,是大家共有的;我們生活在大眾中,也就是生活在因緣里。
記得有一次在香港機場轉機,因為兩個小時后才有飛機可轉,實在無聊,就在免稅店旁觀看。我在文具店里看到一樣東西(現已記不清是什么了),當時覺得非常有用,想要買它,可是身上一塊錢也沒有。忽然看到慈惠法師從遠處走來,我就跟他說:“請你借我五十塊港幣。”他問我做什么?我指一指要買的文具,他竟決然地說:“哦,這個我們臺灣多的是。”大概他還有另外緊要的事,就揚長而去了。
我茫然若失,覺得不要錢也不好,以后還是身邊要有兩個錢,就不致受這樣的冷落。但貧僧生性如此,年近九十,不蓄金錢、不愛金錢,早已經養成習慣。
說貧僧沒有錢,也非事實。當我四十歲的時候,要建設佛光山,當初立志不建寺院道場的我,為了一群年輕的學子,不得不建一個叢林學院,讓他們安身讀書。這時候,說也奇怪,當我這樣發心以后,很多的因緣就集中而來,來到了佛光山這塊貧瘠的山坡地。
發心建寺 十方資源相助
佛光山初建,最重要的先要有水。一個丘陵的山上,哪里有水呢?素不相識的嘉義吳大海先生,他說要來替我把高屏溪旁深井的地下水抽上來給大家使用。感謝他給我的因緣,我也感謝他的因緣,因為他的名字叫“吳大海”,我就將水塔贊美為“大海之水”了。
我沒有水泥,當時價錢很貴,臺南統一企業的吳修齊先生說:“我環球的水泥可以供給你使用。”房子建好了,沒有錢油漆,高雄有名的虹牌油漆張云罔雀說:“以后你需要多少,我全部免費供應給你。”甚至,南豐鋼鐵公司的潘孝銳給我一枚圖章,并且說他可以擔保,帶這枚印章到銀行就能夠拿到錢,但是那枚印章在我這里存放多年,我從來沒用過。即使有好因好緣,我也不能隨意濫用啊!
后來,貧僧辦了叢林學院海內外各級佛學院,數百名師生,光是他們的衣食住行,我哪里有能力供應?這要多少的因緣來幫助。我籌辦了五所大學,還有中學、小學,我哪有能力?也需要百萬人興學的因緣來共成。甚至于文化、慈善的事業,我哪里有能力?那也是一切因緣所成就啊!
就這樣,貧僧不窮了,好像心想事成似的,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甚至于因佛光山這塊地都是深渠溝壑,有的也是窮得只有鐵牛車的平民,他也來表示說,我替你拉一百車砂石給你、我替你拉兩百車砂石送你。在五十年前,我不知道從哪里來的環保思想,就在這里植樹、造林、做護坡、水土保持,愛護了這一塊原本是崎嶇不平的土地。

佛光山鳥瞰圖
各洲善信 如同觀音相助
過去管臺灣山林的一位局長,因為我曾經幫助過他的家庭人事的因緣,他對我感念,就借局長之便,鼓勵我承租一塊土地,可以建大寺院給人禮拜。后來,他派了幾位處長帶我去查看,像現今的臺北榮民總醫院、陽明山中山樓、新北市烏來臺灣銀行宿舍等地,他說可以向林務局承租。我一看那許多地方,大多是山林,那時候,連一棵樹,我都沒有錢買斧頭、鋸子來砍,所以就拒絕了他給我的好因好緣。
過幾年后,我在佛光山開山了,他跑來跟我生氣地說:“我們林務局好好的土地租借給你建寺,你不要,你要在這塊丑陋的地方建寺,這要花費多少成本啊?”我說:“局長,謝謝你的好心,給我好的緣分。只是那些土地是國有的,我何德何能?就是租借,我連租金也付不起啊!你說這是丑陋的地方,只要我們有心,又何怕它將來不能完成所愿?我慢慢地建設,何患它將來不能成功呢?凈土總要發心建設才能擁有啊!”

余聲清 “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

劉長樂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

嚴寬祜 福慧慈善基金會創辦人

蔡其瑞 寶成集團總裁

洪江烏為 資深功德主

游象卿 澳大利亞企業家

吳伯雄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前總會長

張姚宏影 日月光集團創辦人

辜振甫 前海基會董事長

陳林云嬌 資深功德主

羅李阿昭 首泰建設關系機構董事長

陳曾四欣 資深功德主

張云罔雀 永記造漆董事長

潘維剛 “立法委員”

田雨霖 中國知名水墨畫家

白清棟 資深功德主

田青 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柴松林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余陳月瑛 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江陳喜美 資深功德主

蔡蝴蝶 資深功德主

賴維正 三好體育協會會長

李美秀 資深功德主

曹仲植 生命線創辦人

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林聰明 南華大學校長

陳正男 旅美企業家

趙麗云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

戰淑芬 名教師

張靜之 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潘孝銳 南豐鋼鐵公司董事長

陳永年 《菲華日報》發行人

胡楊新慧 皇后珠寶董事長

王家培 美國西來大學佛陀教育基金會發起人

吳修齊 統一企業創辦人

洪呂淑貞 資深功德主
他聽了以后,很無奈地說:“那好,你可以建寺院,樹木讓我來結緣吧!”因此,佛光山至今沒有一塊土地是公有,沒有土地糾紛。后來就有他捐獻的印度紫檀、桃花心木,以及吳修齊捐獻的菩提樹等,讓佛光山滿山成蔭了。
佛光山逐漸發展,感謝許多有緣人,就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給予諸多因緣的幫助。像美洲的張姚宏影、賴維正、李美秀、陳正男、王家培;澳大利亞的游象卿、劉招明;亞洲的嚴寬祜、余聲清、蔡蝴蝶、陳永年、胡楊新慧、蔡其瑞,以及陳曾四欣、江陳喜美、洪江烏為、白清棟、陳林云嬌、戰淑芬等等。他們經常聞聲而至,數十年如一日。
還有像吳伯雄、趙麗云、潘維剛、曹仲植、辜振甫、余陳月瑛、楊朝祥、林聰明、柴松林、田雨霖、田青、劉長樂、張靜之等等,他們在各行各業里,為人間佛教的教育、文化、共修、慈善等各方面增添許多助緣。其他,還有許許多多人士的善因善緣,有的甚至已將信仰傳承至第二代、第三代繼續接棒護持,貧僧實在無法在此一一細說,只有化作心香深深致意祝福了。
而貧僧個人的一粥一飯,也都是別人的因緣,我才能有米飯充饑;貧僧春夏秋冬的衣單,雖然就是那幾件替換,但是每穿一件,都是滿心感謝諸多因緣。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又怎么能活下去呢?沒有很多的因緣,怎么會有今日的佛光山呢?
所以,支助佛光山的人,我們把他看成順的因緣;批評我們的人,我們也把他看成逆增上緣。不管是好因好緣,或者是惡因惡緣,對我們還是有幫助和勉勵的,這些因緣都是給我們助力。我們在因緣里,明白宇宙人我的關系,具有智慧、明理、分析,而不致于糊涂、陷于不義,否則就是不懂因緣了。能對因緣具有正知正見,就不致犯錯。
貧僧至此自覺構不成貧,也不能稱貧了。但想想,佛光山的一切一切都是十方有緣而來,不是我個人所有,我仍然過著簡單、淡泊、空無的生活。雖不認為是真正的“貧僧”,貧而無有,實際上我還有人間的因緣。貧僧認為,擁有因緣,就是擁有真理;擁有真理,就擁有世界的一切。所以,貧僧要告訴世人,你們不一定要看錢,你們要看因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