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百年中國言論史的幾個時代(1)

我所理解的言論史是什么?

我為什么要提出“言論史”這個說法。以往,我們總是講思想史、學術史,我刻意提出“言論史”這個說法,目的不是為了標新立異。

其實,早在民國時期,我們曾經把輿論界又稱為言論界,也就是現在說的公共空間。我之所以提出言論史這個說法首先是要把它與思想史區別開來。在我看來,言論史關注的是當下,而思想史可以事后挖掘。比如說,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張中曉、顧準、林昭這些先驅者,他們當年的那些思想都是屬于抽屜、檔案柜,屬于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文字,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沒有一定的載體能夠公開發表出來,所以他們只屬于思想史,而無法進入言論史的視野。言論史當中的言論,必須通過某一載體,包括報紙、雜志或后來的廣播、電視、互聯網,乃至學校的講臺、公共集會上的演講,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報刊這樣的公共平臺,通過這些載體表達出來的思想,我們可以把它稱作言論,而沒有表達出來的,只是自己放在抽屜里,寫給自己看的,無法進入公眾的視野,就不能成為言論史關注的話題。所以在中國言論史上,我們可能找不到顧準的身影,聽不到張中曉的聲音,更看不到林昭用鮮血寫下的那些文字,這是言論史與思想史的不同。

其次,言論史和我們往常習慣所說的新聞史、報刊史、報業史也有很大的不同。言論史所涵蓋的面要比新聞史、報刊史、報業史更大、更寬。比如說,我們現在的新聞史是講到魯迅的,為什么會講到魯迅呢?不是因為魯迅在新聞史或者報業史上有多么重要,或者他辦過什么重要的報刊雜志,他是經手辦過一些雜志,但那主要是一些文學期刊。在新聞史的格局中,魯迅其實并不重要,我們之所以在新聞史上會講到魯迅,那是因為在魯迅身后,他的地位被拔高了、被神化了,用三個“偉大”、七個“最”給魯迅下的定語,就標志著魯迅的地位已經不是與他身前實際身份相符的地位了。所以不論我們講什么史——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乃至新聞史,都要把魯迅寫進去,甚至一章一節地寫。實際上,講新聞史是未必要講魯迅的。

那么言論史與新聞史的區分到底在哪兒呢?我想,比如說胡適辦過《努力周報》《新月》《獨立評論》等,你要把他寫進新聞史、報刊史也是可以的,但他算不上一個重量級的人物。而放在言論史上,胡適就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他的一生,始終恪守一句話,叫作“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八個字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范仲淹還講過一句比這更有名的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實際上它的這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在宋以來一千多年里,在中國讀書人當中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胡適一生給他的朋友、學生留墨寶時,經常會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八字箴言,胡適的一生是與言論史分不開的。

還有一個人物,傅斯年,他是“五四”的學生領袖,但是在報刊史、新聞史上我們是找不到他的位置的——他雖然年輕時辦過《新潮》,在新聞史上并不重要。但在言論史上,傅斯年就是一個重要的人物,特別是在1947年,他在中國言論界所產生的影響是其他任何一個知識分子都無法比擬的。他在《世紀評論》《觀察》《大公報》這些當時非常重要的報刊上發表了炮轟皇親國戚、行政院長宋子文和孔祥熙的大文章,當時影響之大是今天的人難以想象的。他的文章發表不久,宋子文就鞠躬下臺了。當然歷史研究表明,宋子文的下臺,不僅僅是因為傅斯年寫了幾篇文章,另外一些知識分子發出的呼吁,還有其他一些政治上錯綜復雜的內耗、內斗的因素。但是,當中也確實包含了傅斯年、胡適等知識分子的努力在內。所以,放在言論史上,傅斯年就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人物。不僅是1947年,在1947年前,他在《新潮》上的言論,在《大公報》執筆的“星期評論”以及《獨立評論》上的文章,都曾經影響了幾代人。如果我們把視野局限在報刊史、新聞史,那么傅斯年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所以,我們要重新審視中華民族近百年來優秀的知識分子,以及他們懷抱文章報國的理想,和推動中國文明進步所做出的努力,用言論史這個說法可能更能涵蓋。

近代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有過很多的夢想。他們試圖以實業報國,以教育報國,以科學報國,以鄉村建設報國,這當中貫穿始終、影響巨大并形成了文人論政傳統的,就是言論報國的理想。自1874年王韜先生在香港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家具有評論性質的獨立報紙《循環日報》,到1948年12月蔣介石下令關閉上?!队^察》周刊,75年間,幾代知識分子耿耿于懷的是他們的文章報國之志、言論報國之志。其中,涌現出了張季鸞、邵飄萍、林白水、胡適、魯迅、傅斯年、王蕓生、胡政之、儲安平等一系列重要的知識分子。所以,我提出言論史這個說法來代替以往習慣的新聞史、報業史等說法,也為了與思想史這個說法有所不同。

我為什么重視百年言論史?

在我看來,言論是一個民族生命的根系所在,是世界的公法,是文明進步的主要尺度之一。衡量一個社會是不是文明社會有一些基本的尺度,其中,有沒有言論的空間,有沒有言論的自由就是主要的標準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類遭受著法西斯極權主義的威脅,在大西洋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有一次世界性的會晤。這次會晤產生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而且我們知道,羅斯福還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說法,那就是“四大自由”。

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接受記者的書面采訪時,就曾說過,我們所要建立的新中國就是要實現羅斯福所講的四大自由,這“四大自由”就是:信仰的自由,表達的自由,免于恐懼的自由,免于匱乏的自由?!八拇笞杂伞敝腥绷艘粋€,這個社會恐怕就算不上是一個文明的社會。中國自有憲法以來(如果我們把第一部憲法上溯到1912年的《臨時約法》的話),已經有90多年的歷史了。從90多年前我們的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開始,每一部憲法中一定都會把言論自由寫進去。無論是袁世凱,還是蔣介石,一定都不會在嘴巴上否認“言論自由”這四個字。我們現行的憲法是1982年通過的,其中第35條就莊嚴地寫入了“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從世界范圍內來看,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里第19條就確立了人類享有不分空間、不分時間,尋求自由表達的權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聯合國通過的,現在中國政府已經簽署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莊重地承諾了:所有人享有不可剝奪的表達的權利。

所以,無論從我們的歷史來看,還是從世界范圍內來看,這個尺度——言論的尺度都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準之一。如何表達我們的心聲,說出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感受?言論的尺度是首要的。我之所以花費時間、心思去尋找百年歷史上那么多先輩們走過的帶著鮮血、帶著汗水的足跡,就是因為這件事實在是太重要了。換一句話說,沒有表達的自由,沒有在公共載體上說出我們意愿的自由,那么一個民族的生機就會被斫喪,一個民族的活力就會蕩然無存。什么時候我們沒有表達的自由,什么時候我們的權利就是不完整的,我們的社會就是有缺陷的。所以我想通過對歷史的回顧來展開我們追求美好未來的歷程。

百年言論史的幾個時代及其主要特征

在我看來,百年言論史是從1874年王韜創辦《循環日報》開始的。王韜卒于1897年,在王韜去世的那一年,梁啟超主筆的上?!稌r務報》已經風行一時。但是王韜本身,還沒有構成一個時代。那是中國百年言論史的萌芽時期,在這個萌芽時期,王韜在香港執筆論政,呼喚改良,呼喚變法,直接啟蒙和影響了康有為、梁啟超這些后來變法維新的主角,但是由于他的報紙遠在香港,雖然經常被上海的一些報紙轉載,如外國人辦的《申報》,但他的影響還不足以構成一個時代,真正在百年言論史上(第一個)可以構成一個時代的在我看來是“梁啟超時代”,甚至可以把梁啟超的名字作為時代來命名。

梁啟超,嚴格地說,他辦的第一本雜志是1895年在北京創辦的《萬國公報》,但是這個雜志的名字和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辦的一本很有名的雜志重名。后來,因為版權問題,美國人提出重名問題,就像原來的《讀者文摘》和美國的《讀者文摘》重名,官司打輸了,改成《讀者》一樣,當年梁啟超他們也是主動改成了《中外紀聞》。這個雜志為期很短,辦了不到1年,而且銷量有限,每期印3000份,免費贈閱,對象是達官貴人,這就是梁啟超所說的“沿門丐閱”之時——那是要和邸報一起免費贈閱的。

到了1896年,“梁啟超時代”正式拉開序幕,梁啟超、汪康年這些中國轉型時期第一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其實這是一本雜志,一本旬刊,10天一期,正是通過這本雜志,變法維新的聲音成了時代的最強音。24歲的梁啟超以他的言論登上了歷史大舞臺,影響之大,一時甚至蓋過了他的老師康有為。但是由于汪康年與康梁之間的矛盾,1897年梁啟超離開上海《時務報》,到了湖南時務學堂當教師去了。當然,做教師他也有成績,教出了像蔡鍔、范源濂這樣第一流的知識分子。蔡鍔這個人,雖然是個軍人,但卻是個有知識分子氣質的軍人,在中國近代史上只有他拿著槍說出了“為國民爭人格”這樣的話。

梁啟超在《時務報》到《新民叢報》之間還辦過《清議報》,后面還辦了《國風報》《政論》雜志,還有辛亥革命后辦《庸言》雜志。在他一生中,至少與22家報刊有密切的聯系,其中,10種以上的報刊是他親自參與的,7種是他親自主編的。影響最廣、最深的是他在日本創辦的《新民叢報》《新民叢報》與《時務報》一樣,也是一本雜志,而非報紙,是一本月刊,《新民叢報》從1902年到1907年,只生存了5年,但是它的影響之大,遠不是時間所能涵蓋的。在《新民叢報》停刊之后,人們還把《新民叢報》的舊雜志拿來,當作自己啟蒙的材料。包括很多與梁啟超在政治立場上并不一致的人,很多傾向革命而非改良的人,比如辛亥革命時期非常活躍的湖南人,同盟會的元老,譚人鳳先生。據他回憶,當年之所以要走上反對滿清政府的道路,要走上革命的道路,并不是因為受了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影響,而是讀了梁啟超編的那些雜志,看了《新民叢報》《時務報》,心中覺得有一股不平之氣,有一種對文明世界的向往,所以他要走出來,就這樣走到了革命之路。

梁啟超的影響不只是對一代人,包括毛澤東、鄒韜奮、王蕓生在內,中國幾代的歷史人物都曾經受到過梁啟超的影響。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那些文字,被人們稱為“新民體”。那么,他到底有什么魅力打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讀書人?用梁啟超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他的文章筆鋒常帶感情,別有一種魔力。但是,我覺得,僅僅用文字上的感染力來談論梁啟超對一個時代的影響是遠遠不夠的。梁啟超對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最大的影響還是那三個字:開風氣。梁啟超在一首詩中說過“但開風氣不為師,十年之后當知我”,他覺得自己走在時代的前面,他所提出的東西人家往往要10年以后才能理解。

我把“梁啟超時代”大致界定為從他創辦《時務報》到《新民叢報》停刊這10年間。這10年是“梁啟超時代”的黃金時代,是它的最高潮,從1907年《新民叢報》??院?,梁啟超的時代就在走下坡,新的人物、新的報刊在崛起。包括上海租界里出現了于右任先生創辦的三個“民”報,三張報紙,前后延續——《民呼日報》《民吁日報》和后來那張直接呼喚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誕生的著名報紙——《民立報》。

但是梁啟超的影響始終存在,1912年12月梁啟超回到中國,馬上創辦了《庸言》雜志,發行量很快超過1萬份,在當時的中國,民智未開,受教育的人口相當少,一份新辦的雜志,銷量可以超過1萬份,這不是我們今天一般的雜志所能想象的?,F在國內讀書界比較有影響力的雜志,像《書屋》雜志,發行量也不過2萬5千份。那么在90多年前,民國初年,梁啟超在國外流亡了16年之后回國,一創辦雜志,發行量就能突破1萬份,這在當時無疑是個很大的發行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峰县| 江源县| 垫江县| 孟州市| 朝阳区| 临武县| 友谊县| 汝南县| 太原市| 万安县| 平南县| 英吉沙县| 临湘市| 贡山| 台山市| 眉山市| 大英县| 琼海市| 沅江市| 五莲县| 双牌县| 大余县| 定州市| 呼图壁县| 南华县| 五华县| 抚宁县| 呈贡县| 自贡市| 岱山县| 襄汾县| 井冈山市| 福海县| 罗平县| 通渭县| 敦煌市| 西城区| 海原县| 恭城| 凤庆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