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
- (美)R.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編 李殿昌校訂
- 879字
- 2019-01-04 18:56:51
第15卷序
第14卷《劍橋中國史》闡述了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為止的中國共產黨改造社會的歷史。那個時候,這個國家似乎已從“大躍進”的災難中恢復了元氣,當局正在著手實施其耽擱了的第三個“五年計劃”。盡管中國在此前與蘇聯分道揚鑣,但它看起來還只是一個變異的斯大林模式的國家。實際上,包括最高領導層在內的所有中國人,以及全部外國觀察家都沒有意識到,毛澤東即將發動一場運動,以改變那種形象,這是一場除了犧牲生命以外,在各個方面都將比以往所經歷過的任何運動破壞更為嚴重的運動。
“文化大革命”的先兆已在第14卷中作了分析。在第15卷里,我們力圖追溯一連串事件的進程,而大多數中國人對這些事情至今仍知之不多。我們從分析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后毛的思想的發展入手,致力于理解他發動這一運動的原因。對于“文化大革命”,當時人們有頌揚之詞,以后回顧時往往又有完全相反的說法。我們就竭盡全力來解答這兩種相互對立觀點的證據。
我們接著考察毛的革命在他1976年逝世后又如何為一個新的革命所繼續。毛為了在精神上改造中國作了最后的努力,并孤注一擲,而他的繼承者鄧小平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道路。他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努力從經濟上改造這個國家。“文化大革命”遠沒有使中國人變得更為革命,其結果,似乎是使他們為拋棄卡爾·馬克思的原則、支持亞當·斯密的理論準備了條件。本卷的大多數撰稿人都對這一新道路在80年代早期的情況作了分析。那時候,鄧的實驗正取得初步的重大成就。
關于政治、經濟、外交、教育及知識分子各章的順序,我們仍遵循第14卷的編排。但除此而外,另有兩章我們把視線從北京的決策者那里轉落到中國的民眾上,看看這場革命對他們意味著什么。我們還越過臺灣海峽,把目光落向這個海島省份。該省利用其與連續不斷動蕩的大陸相隔絕的狀態,用一種不同的方法改變了自身。
本卷是涉及19世紀和20世紀的第6卷,也是最后一卷,至少對這一版本的《劍橋中國史》來說是這樣。與以前一樣,我們的注腳表明我們從別人那里獲益匪淺。我們也樂于指出,由于在過去10年里北京堅持開放政策的結果,我們引用中國學者的文句已大大增加。
……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