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
- (美)R.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編 李殿昌校訂
- 1115字
- 2019-01-04 18:56:51
總編輯序
由于現(xiàn)代世界相互聯(lián)系日益緊密,從歷史上認識世界就愈發(fā)變得必要,歷史學家的任務也就更為復雜了。事實和理論互為影響,資料激增,認識也在提高。僅僅總結已知的事件就令人生畏,然而,對于歷史的思考來說,認識的事實基礎越來越必不可少。
自20世紀初起,劍橋歷史叢書已經在英語世界中為多卷本史學著作樹立了一個樣板,叢書的各章都是在各卷主編的主導之下由有關專家撰寫而成。由阿克頓勛爵規(guī)劃的16卷本《劍橋近代史》于1902—1912年間問世。隨后又陸續(xù)出版了《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劍橋英國文學史》以及關于印度、波蘭和英帝國的劍橋史。原來的《近代史》現(xiàn)在已為12卷本的《新編劍橋近代史》所替代,而《劍橋歐洲經濟史》現(xiàn)在也接近完成。其他的劍橋史學著作有伊斯蘭史、阿拉伯文學史、伊朗史、猶太人史、非洲史、日本史以及拉丁美洲史。
就中國而言,西方史學家面臨著一個特殊的問題,中華文明史比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的文明史都來得廣泛而復雜,它只是比作為整體的歐洲文明史略少頭緒而已。中國的歷史記載浩如煙海,詳盡而廣泛。很多世紀以來,中國的歷史學一直是高度發(fā)達和成熟的。但是,直到20世紀中葉之前,盡管歐洲的漢學家們有過重要的、開拓性的辛勤耕耘,西方對中國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績幾乎限于翻譯少量古典著作,以及編寫主要的王朝史及其制度史史綱。
近來,西方學者更為充分地利用了中國,還有日本的豐富的史學傳統(tǒng),大大地增進了我們對過去的事件和制度的明細認識,以及對傳統(tǒng)歷史編纂法批判性的理解。此外,現(xiàn)在這一代的西方中國史學家在繼續(xù)依靠迅速發(fā)展著的歐洲、日本和中國的漢學研究扎實基礎的同時,還能利用現(xiàn)代西方歷史學的新觀點、新技術以及社會科學的近期發(fā)展成果。近期的歷史事件在對很多舊觀念提出疑問的同時,也使一些新問題突出起來。在這眾多方面的影響之下,西方在中國學研究方面的革命性變革的勢頭正在不斷增強。
1966年,在開始規(guī)劃《劍橋中國史》時,其目的是為西方的歷史讀者提供一部內容豐富的、基礎性的中國史著作:即按當時的認識寫一部6卷本的著作。自那時以來,當代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xiàn),新方法的應用,學術向新領域的擴展,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史的研究。現(xiàn)在,《劍橋中國史》已擴充為15卷,而且還必須舍棄諸如藝術史、文學史等專題史,經濟學和工藝學的很多方面內容,以及地方史的所有寶貴資料。這一事實表明中國史研究的長足進步。
近幾十年來,我們對中國過去的認識所取得的驚人的進展今后將會繼續(xù),并會加快。西方史學家對這一巨大而復雜的課題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的,因為他們所在國家的人民需要對中國有更廣更深的了解。中國的歷史屬于全世界,這不僅是因為它有此權利和必要,還因為它是激發(fā)人們興趣的一門學科。
費正清
丹尼斯·特威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