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
- (美)R.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編 李殿昌校訂
- 1369字
- 2019-01-04 18:56:51
譯者的話
《劍橋中國史》是劍橋多種歷史叢書中的一種,各卷由研究中國相應歷史時期的專家學者編輯,卷內各章由各課題的專家撰寫,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國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在國際學術界有較大影響。
《劍橋中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是《劍橋中國史》第15卷的中譯本,全面系統地敘述了1966—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新歷史進程,其重點是對“毛澤東對中國式道路的尋求”、“文化大革命”的發生與毛澤東思想發展的關系及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深入、謹慎、求實的研究。后毛澤東時代,繼承人鄧小平對中國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及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是本書的又一論述重點。同時,本書對這一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對外關系、教育、文藝及知識分子等,也分別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考察,并作出相應的評價。本書最后部分對臺灣省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敘述和評析。本卷撰寫人皆為研究這一時期中國問題的國外專家,他們向讀者展示了所有這些方面的相互關系,為關心中國“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的一切讀者提供了一部彌足珍貴的參考書。
翻譯出版《劍橋中國史》是為了給我國學術界提供參考、以資借鑒。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具備“為錯”、“攻玉”條件的他山之石,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對我們是有益的。就本卷而言,我們認為各章作者的態度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對許多問題的敘述和分析較接近客觀。另一方面,由于東西方文化觀念上的巨大差異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尖銳對立,本卷作者們的某些觀點和結論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在這里,我們特此申明。特別是其中的某些作者,將中國的臺灣作為“中華民國”看待,是我們不能同意的。不過,考慮到翻譯著作的特點及全部15卷的《劍橋中國史》之學術性質,本卷的翻譯仍本著忠實于原著的態度,作者的觀點、對材料的取舍以及術語的使用等敬請讀者自行鑒別。書中引用的中文材料,尤其是一手材料,我們盡可能查對原文;少數引文未能查到,從英文回譯,并將引號刪除,尚祈讀者見諒。此外,對于原文中的錯誤、不明確之處,我們盡力作了糾正和補充。
本書是集體勞動的結晶。參加本書翻譯的有(按所譯章節先后為序):俞金堯、時和興、鄢盛明、王云周、徐再榮、胡北海、劉峰、包茂宏、鄭文鑫、齊霽、韓立民、孟慶龍、李慶紅、趙成根、胡葉平、張宙星、鮑靜、熊進、王明毅、蘇征宇、張薇、張軍、李光祥、周駿、張勇、姜江華、李涼、張濤、田淑芳、秦立德、張丹、戴清、邵燕君、周閱、史成芳、匡纮遠、袁克修、王丹妮、張曉華、明立志、王東海、冀飛、李耀星、孫學敏、溫瑞茂、亦文和日天。本書大部分章節由李殿昌校訂,俞金堯、孟慶龍、匡纮遠、陳福生、郝名瑋、鄭文鑫、徐再榮、日天校訂了部分章節(第一章、第二章部分、第三章、第四章部分、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部分、第十一章部分)。全書由孟慶龍負責統稿工作,浦鞍平通看了全稿,出版社有關領導及歷史編輯室的同志們詳細審閱了全書,并對原文中的不少錯誤和不當之處進行了糾正和補充。在翻譯過程中,徐景慧、畢建康、王眉、劉興成、高珊、向有等做了大量的核查引文和文字工作。
為了使本書早日與廣大讀者見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領導給予了大力支持;歷史編輯室和負責出版發行的同志也多方協助。
由于我們水平有限,譯文錯誤及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指正。
199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