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
- (美)R.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編 李殿昌校訂
- 3078字
- 2019-01-04 18:56:58
中國政治的軍事化
1969年4月的中國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是林彪個人和人民解放軍在政權結構中的一次勝利。1966年8月十一中全會上林的地位已經僅次于毛,九大又肯定了他的這一地位。九大通過的新黨章,正式規定他為毛澤東的接班人。主席的一位親密戰友獲得如此殊榮,這在中共歷史上是第一次。林彪在軍隊中的同事,如第二章所指出的,在這次大會上十分突出,中央委員會里,軍隊代表由19%增加到45%;
在九大之后的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的選舉中,進入政治局的現役軍人人數也顯著增加。
林彪和軍隊的上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革命一個合乎邏輯的演變結果,實際上也符合中國歷史上反復出現的權力更迭模式。在中國歷史上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每當政治控制由于經濟災難的影響而垮臺的時候,起義便爆發了。以暴力對抗暴力的結果,導致了政府高層的軍事化。最后,某個更具雄才偉略、雄心勃勃的起義領袖,有時是一位農民,更多的時候是一個貴族,乘機用暴力推翻舊的王朝,并消滅其他起義領袖,建立新的王朝。而那些在開國皇帝奪取政權斗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在新王朝里,就會掌握重要的職位。
表4 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政治局委員名單

續表

說明(1)(a)在1968年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進政治局。
(b)在1969年九大后增選進政治局。
(c)在1956年和1958年八大的兩次全會上成為政治局成員的。
(2)“文化大革命”前政治局23名成員中有14名落選。
(3)自“文化大革命”開始以來,政治局16名新成員中10名是軍人。
(4)新的政治局25名成員中,12名是軍人,其中10名是現役軍人。與1956—1958年的政治局相比較,那時26名成員中只有7名是軍人,而現役軍人只有2名。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文職委員占76.3%,解放軍占23.7%;第九屆中央委員會:文職委員占52.5%,解放軍占47.5%。
(5)“文化大革命”前在省里任職的政治局委員有3名,在這屆政治局中有8名。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中,各省委員占37%;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中占58.6%。
通常,新王朝取代舊王朝需要經過幾十年的時間,這是一個充滿戰亂的時期,但表面上卻是干凈利索地選定某年為新天子登基的開國元年,君權就此交替。這種做法掩蓋了戰亂的實質。這一點,在清朝走向衰落以至最后滅亡的相當長時間里,以及隨后幾個政權的爭奪權力過程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這場長時間的斗爭,以1949年中國共產黨的勝利為標志達到頂點。
在清王朝于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年)中被英國人打敗之后,幾十年里,滿人同時受到了外國侵略和國內起義的困擾。清王朝的最初反應是按照傳統方式重新武裝起來,但實踐證明,這樣做是相當無效的。地方勤王大員因此不得不建立他們自己的武裝,以此來補充無能的帝國軍隊。最后,清王朝開始實行國防近代化,這方面的成功,促成了新軍的創建者袁世凱的崛起,使他成了政權經紀人和政權執掌人。作為政治權力的經紀人,他導演了1912年的末代皇帝退位,同時,作為政治權力的所有者,他支配了中華民國初年的中國政治,
軍人執政的時期開始了。
袁世凱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妄圖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但僅做了83天自稱的皇帝便一命嗚呼。此后,中國便進入軍閥混戰時期(1916—1928年)。在這個時期里,無論袁世凱從前的部下還是他的競爭對手,都未能取得足夠的優勢,替代袁世凱的角色。北京政府已名不副實,政府控制權又走馬燈似的從一個軍閥轉移到另一個軍閥手中。那些曾經密謀推翻清王朝,接著就被袁世凱排擠在一邊的革命黨人,由此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沒有自己的軍隊,就會一事無成,或受制于軍閥的不可靠的支持。就在那時,孫中山開始轉向莫斯科。1924年,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他的軍事助手蔣介石建立了黃埔軍官學校,以培養忠于國民黨的革命軍軍官。
如果孫中山不是在1925年過早逝世,改組后的國民黨就可能發展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治組織,能使它的軍隊為其革命目標服務。他逝世以后,國民黨內部發生了一場爭奪繼承權的斗爭。由于蔣介石握有軍權,他很快取得了這場斗爭的勝利。當蔣于1928年建立國民黨政府時,雖然國民黨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但軍隊卻是政權的最終力量來源。
按照莫斯科的指示,新生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建立了統一戰線,共產黨的軍官和干部參加北伐,使蔣介石得以取得打倒軍閥的戰爭的勝利。但是,當蔣在1927年向共產黨人舉起屠刀時,毛澤東同當年的孫中山一樣,清醒地認識到,沒有自己的軍隊,中國的政治運動就沒有前途,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在井岡山根據地和江西蘇區,他和他的同志們創建了革命軍隊,并形成革命戰爭的戰略,依靠這些,20年后,他們在內戰中打敗了國民黨。
在共產黨領導的、后來稱為人民解放軍的軍隊和蔣介石軍隊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毛堅持認為,黨應該指揮槍,而槍絕對不能指揮黨。人民解放軍不能再是另一支軍閥部隊,甚至也不能像國民黨與其軍隊的關系模式(即軍隊占支配地位的黨軍關系模式)那樣,而應該是一支共產黨領導的、為實現黨的革命目標服務的革命軍隊。
但是,事實并不是如此簡單。在戰斗最激烈的關鍵時刻,當生死取決于軍事指揮員的決心時,黨領導軍隊的理論原則就難以付諸實施了。如果誰像毛澤東那樣,既要依靠將軍們支持來奪取政權,又過分強調要將軍們服從,那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確實,毛澤東的政治權力出自槍桿子;他的方法是保持對軍隊的政治控制,因為從1935年直至他逝世的40多年時間里,他一直擔任中央軍委主席。
而且,當將軍們立下了汗馬功勞,打下江山以后,怎能拒絕他們分享勝利果實呢?當然不行。50年代中期,當高崗謀取毛的接班人位置時,他就努力尋求那些他認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權力分配中所獲甚微的將軍們的支持。雖然高崗失敗了,但黨的領導層卻從中獲得了某種信息。林彪,一位似乎已經被高崗的觀點所吸引的軍人,很快被提拔進入政治局。1956年八大以后,十大元帥中有七人進了政治局。
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當國防部長彭德懷對毛的“大躍進”路線明確提出挑戰時,軍隊在政權中的重要地位得到進一步證實。彭愿意出頭可能歸因于許多因素,但它的意義在于,只有軍隊的現任首腦——國防部長具有這樣的結構性權力基礎,去發動進攻,非難主席的能力和權威。毛一直以為,軍隊是自己的穩固堡壘,彭卻從這里發起突然襲擊,使毛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和傷害。這一點,可以從他猛烈的反擊中衡量出來。在廬山會議上,只是當他最后把問題上升到要求大家在他和脾氣暴烈的國防部長之間做出選擇的程度時,才終于迫使其他元帥接受了彭的辭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彭德懷雖被貶黜,但解放軍在政權中的地位卻提高了。林彪取代彭擔任了國防部長。林從30年代初開始就是毛的信徒,這使主席更加堅信軍隊對他和他的思想的忠誠。當林彪提倡學習毛澤東思想,并且向軍隊發行第一套毛語錄的“紅寶書”時,人民解放軍被稱為榜樣,甚至是中國共產黨的學習榜樣。
這樣,當毛在“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對黨的領導人發動突然襲擊的時候,他可以相信,另一個主要的革命機構將會支持他。后來,當紅衛兵發現打倒省里領導人比預料的要困難時,毛又能夠號召人民解放軍支“左”。而當因勝利而得意洋洋的紅衛兵陷入內訌,發生武斗,中國的許多城市成為武裝沖突的戰場時,吹響警哨的是一位將軍——那是1967年夏陳再道在武漢的事。雖然陳將軍本人因此受到紀律處分,但極“左”派干部也被清洗了。一年以后,毛號召紅衛兵上山下鄉,中央“文革”小組的群眾基礎被瓦解了,林彪和他的將軍們在九大取得勝利的道路暢通了。
對毛來說,這個問題是攻不倒地的,他在同事們中說蘇聯攻擊中國是“軍事官僚專政”簡直不值得一駁。在其一生中,他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但在他逝世以后,前景卻是軍隊將支配黨。共產黨可能走國民黨的老路。他能接受這種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