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黃帝內經》飲食觀的歷史淵源

【摘要】《黃帝內經》首倡東方基本膳食模型,奠定了中華民族飲食保健的理論基礎,幾千年來也是日常飲食的基本準則,至今對養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對于其歷史淵源和形成依據的研究甚少,本文嘗試從中華飲食文化史入手,追溯飲食養生的起源,從飲食文化視角闡釋《黃帝內經》飲食觀形成的過程。

【關鍵詞】《黃帝內經》;飲食觀;飲食文化;歷史淵源

 

《黃帝內經》是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現存成書最早的醫學經典,是歷史發展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與學術成果的集成,也是中華民族智慧在醫學和養生方面的總結和體現,其問世奠定了飲食保健的理論基礎,幾千年來也是日常飲食的基本準則,至今對飲食養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早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首倡東方基本膳食模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它最早論述了合理營養與平衡飲食的理論,強調“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1)奠基于18世紀中葉、20世紀初傳入我國的現代營養學與上述膳食模式基本相似。《黃帝內經》中的理論復雜而準確,其歷史淵源和形成依據備受關注,但是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少之又少。飲食是文化最集中的體現,本文嘗試從中華飲食文化史入手,追溯飲食養生的起源,從飲食文化視角闡釋《黃帝內經》食養食療理論形成的過程。

1.飲食養生文化的起源

中華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其中飲食養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到西周及春秋戰國時代,飲食養生理論已初具雛形,且時至今日尚未脫離這一基本框架。

人類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增強體質,減少疾病,遂由偶然獲得變為主動攝取,這就是食養的起源。同時,發現某些食物與癥狀有關,甚至威脅生命,從而發現了藥物和毒物,食藥同源的概念也由此衍生。可見,食早于藥,藥先于醫。《山海經》記載招搖之山“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柢山之鯪魚“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青丘山之鱬“食之不疥”。雖然是神話傳說,卻反映了中國醫學的一個重要思路,即把充饑果腹與養生保健、疾病治療建立起密切的聯系。人們通過反復實踐、品嘗摸索,逐漸積累,將能飽腹充饑的動植物歸于食物,把有治療作用的動植物歸于藥物。《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因此,在醫學史上有了“醫(藥)食同源”的說法。

食物與藥物的相同點在于:來源相同,取于自然界,食中有藥,藥中有食;功用相同,食有藥的功能,藥有食的營養。食物與藥物的不同點在于:食物是必需品,是維持人體健康的物質基礎,必須天天補充。藥物只是日常生活的備用品,疾病的時候使用;食物性味平和,作用和緩,無毒副作用。藥物作用比較劇烈,治病過程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食物作用較弱,起效慢,需要經常食用。藥物作用強,起效快。現代醫學的認識是:食物具有“支持性”和“治療性”,藥物則不具備“支持性”,只有“治療性”,同時還有毒副作用和耐藥性。

“口嘗”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本能,是人類出生后認識外部事物的基本行為,也是探尋藥物的主要行為之一。咸的芒硝,酸的烏梅,甘的甘草,辛的干姜,苦的苦參。由于認識藥物從口嘗開始,所以人類最早認識的藥物是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植物。有些植物吃下去會引起惡心、嘔吐,有些會引起腹痛、腹瀉,于是最早發現了瀉下藥和涌吐藥。由于多數藥物是通過消化道的反應而總結出它的藥物性能,這給后來形成以“脾胃”為核心的中醫藥理論和臟腑學說打下了認識基礎,而且在醫藥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趨向成熟。

2.飲食養生文化的進化

遠古時期人類以生食為主,茹毛飲血,饑寒交迫,常因病致死。《古史考》記載:“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穴居野處。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近水則食魚鱉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從“茹草飲水”以淀粉糖類為主到食物不足而“茹毛飲血”,以蛋白質、脂肪為主,人類沒有食肉動物那樣的消化系統,動物尸體其實并非美味。自然火為人類提供了熟食滋味的誘惑。燒熟之后,不僅動物的厚皮和結締組織已經軟化,而且富有脂類的香味,成為半消化的物質,從而易于被腸胃消化吸收。這樣不僅避免了生食造成的口腹之苦和對身體的傷害,而且熟食更富營養,因此它在延長人類壽命的同時也改變了人的大腦結構,熟食對人類的進步無疑是一個關鍵的動力。《周禮》曰:“燧人氏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現今發現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猿人是170萬年前云南元謀人,有炭屑為證。最原始的烹飪技術由燎烤產生,這一偉大飛躍——生食到熟食,是人類與動物區別的顯著標志,也可以說是人類飲食文化的起點,燒烤(黍米、小豬)成為烹飪第一法。

人類進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直立行走、大腦進化、語言產生是生物進化成熟的三個重要標志。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文化的進化取代生物進化成為人類進化的主流,原始農業、畜牧業、制陶業的發展為飲食文化作出了層層遞進的鋪墊。

長達400多年的西周王朝是飲食發展史上第一個高潮時代,人們從充饑果腹向禮儀文化升華,出現了鐘鳴鼎食的飲宴文化。周朝設立了飲食管理部門和官職,在御廚食官的職能規定中邁出了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這一制度一直延續至今。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將醫生細分為“食醫”、“疾醫”(內科醫生)、“瘍醫”(外科醫生)、“獸醫”四種,食醫位居于四醫之首,具有較高的地位。據《周禮·天官》記載:“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說明食醫在當時已經形成一種制度,其設立食醫的時間比西方營養師的出現早了兩千多年。此外,在周代已經開始使用五味對食物進行烹調。五味即指咸(鹽)、酸(梅)、甘(蜜、飴)、辛(姜)、苦(苦果)。《周禮·天官》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瘍醫則主張“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這就是周代食養食療的一些理念和認識,也是《黃帝內經》理論成形的主要依據。

周代已開始對肉食進行篩選,從無所不食到篩選畜養,見諸文字的有庠、牢、廄、圂,以及六畜(馬、牛、羊、雞、犬、豚)。《周禮》記載周朝設有“獸人”之職,專門負責周天子狩獵時獵獲的禽獸,將它們分門別類,生則畜養,死則儲藏,以供祭祀和招待賓客。針對不同原料和不同季節選用辛香調料。如對“膾”,春天用蔥調和,秋天則用芥、蓼調和。烹飪中“脂”(牛、羊油)用蔥,“膏”(狗、豬油)用薤。牛、羊、豬三牲配以茱萸,調味用醯,野味則用梅。蒸魴、蒸鯉、燒烤熟的雛鳥和野雞都不用蓼而用蘇茌調和。

周朝宮廷食用肉類非常講究,強調季節與肉類特點相結合,認為這樣烹飪效果才最好。如春天吃羔羊乳豬用牛油烹調;夏天吃雞干魚干用狗油烹調;秋天吃小牛幼鹿用豬油烹調;冬天吃鮮魚大雁用羊油烹調。可見在周代已經開始體現天人合一、四時養生思想在飲食上的應用,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獨特性之一。

3.飲食品種的起源與發展

五谷是指稻、黍、稷、粱(粟)、麥、菰、麻、菽(不同文獻記載略有出入)。粟是指小米,人們曾在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7300年前)中發現炭化粟粒。中國北方的原始農業發端于種粟,它由狗尾草馴化而來,產量多,生產周期短,耐土地貧瘠和甘旱。另外,首先被馴化、栽培的野生禾本科植物還有稷(黃米)和黍,在反映夏商農耕的甲骨文中已有記載。稻最早發現于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中 (2),甲骨文中有秜(野生稻)的記載,商時開始栽培,種植量少,周代才上升為五谷之一,《周禮》中有“稻人”的記載。卜辭有“月一正,日食麥”,意思是麥是大年初一的稀有美食,周朝至春秋在中原麥逐漸成為主要作物。“菽”(豆類植物)在周朝也被列為五谷。

周秦兩漢時期的主食基本上還是粥和飯,人們已經懂得選擇品質優良的谷物。《呂氏春秋》說:“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山名)之粟,陽山之稷,南海之秬(黑米)。”從這里可以看出,那時已有地道食材的概念,同一食物不同產地味道不一,功效不一。

五谷養生的重要作用取決于其自身以下特點:①谷物所含營養素比較全面。谷物是含碳水化合物最多的食物,是供給機體熱量的最主要來源,也是植物蛋白質、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還有一定量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E。②谷物易被消化吸收。谷物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熱能,其分解物無毒性且容易直接排出體外。③谷物所缺的營養易于用其他食物彌補。④谷物不易變質。谷物經過干燥處理后可以長期保存而不變質,既保障了食物安全,又便于儲存而保障食物供應。

五菜是指葵、藿、薤、蔥、韭,菜者,采也,食之不足,采之充饑。新石器時期已經有白菜、蕪菁、芥菜。進入文明社會后,人們逐漸認識到菜不僅能補充食品的不足,還可以調節臟腑功能。因此,即使在糧食、肉類充足之時也要吃些菜作為調劑。商代出現了種菜的“圃”,菜從野生發展到培植。

五果是指棗、李、栗、杏、桃。瓜果本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夏商兩代以原始采集為主,周代有了果園。甲骨文中發現有栗、桑、杏、芒果的記載,在河北藁城商代遺址出土過桃仁和郁李仁。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詩歌總集《詩經》以及《山海經》中記載最多的陸生蔬菜有瓜、韭菜、苦瓜、蔓菁、蘿卜、苦菜、薺菜、豌豆苗、竹筍、枸杞等;水生蔬菜有蒲、蓮藕、水芹、水藻、莼菜、蘋(涼菜)、水葵、荸薺、菱角;調味蔬菜有韭、蔥、蕎頭、蒜頭、紫蘇及秦椒、姜等。此外,還有采集的各種野生菌類、木耳、石耳等。《山海經》記載的水果種類有海棠、沙果、梨(棠)、桃、李、杏、梅、棗、山楂、板栗、橘、柚;《詩經》中除以上水果外,還有桑葚、木瓜、枳;江南還有甘蔗、荔枝、龍眼、檳榔、橄欖、香蕉、椰子等。

《靈樞·五味》曰:“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五谷并不局限于五個具體品種,它泛指糧食,所列的五種谷物是從性味的角度列舉的代表品種,五果、五菜、五畜也同樣。

4.結語

《黃帝內經》是對春秋戰國時期之前歷史的醫療與飲食經驗的理論總結,它的問世標志著食養食療理論體系的成形,其飲食養生的論述反映了華夏先民的飲食養生觀,也是幾千年來日常飲食的準則。它從中華民族生存環境的實際出發,設計了東方飲食模式的基本內涵,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研究《黃帝內經》的歷史淵源和理論依據似乎更為重要,對其起源認識不清就會導致很難追蹤其技術的起源和應用過程,也就意味著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其理論和技術。中華民族要對世界真正產生影響,就必須把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模式貢獻給世界,不僅要吸收人類文化的一切優秀成分,更要重視自身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深厚沃土的豐厚滋養。

【參考文獻】

(1)孫曉生.《內經》食養食療的十點認識[J].新中醫,2011(2):130-132

(2)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 1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镇坪县| 长沙县| 尼木县| 榆树市| 宁国市| 浪卡子县| 灵山县| 庆安县| 定安县| 长沙市| 镇坪县| 桑日县| 上栗县| 托克逊县| 阿勒泰市| 河曲县| 安吉县| 天津市| 阿城市| 治县。| 宜春市| 隆德县| 永泰县| 彩票| 金沙县| 景宁| 哈巴河县| 霍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肥东县| 崇左市| 宣城市| 普兰店市| 平凉市| 鄂托克旗| 常州市| 夏津县| 上高县| 磐石市| 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