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眩暈

眩暈是以頭暈、眼花為主癥的病證。眩即眼花,暈即頭暈,二者常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臨床上輕重不一,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甚則出現昏倒等癥狀。

眩暈最早見于《內經》,主要與邪中、血虛、情志失調、髓海不足等多種因素有關。其病位在清竅,與肝、脾、腎關系密切。

現代醫學中的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貧血、神經衰弱、耳源性眩暈、神經癥等均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醒腦轉睛升清陽

端坐式(或盤膝式),閉目寧神調息,兩眼內視百會穴,吸氣后閉氣片刻,令清氣上行于頭,然后徐徐呼氣。如此呼吸9次。再以雙手掌心掩耳,鳴擊天鼓36次(即下篇中的“鳴天鼓”)。

再以雙手掌心互擦至熱,以左掌擦右腳心36次,以右掌擦左腳心36次(即下篇中的“溫九泉”)

接著閉目雙睛左右上下旋轉36次(即下篇中的“轉日月”)。

握固吐納調陰陽

正身站立式或端坐式,兩臂向前平舉,掌心向下。呼氣時,雙手緊握拳,中指尖扣緊掌心勞宮穴(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拇指外包呈握拳狀;吸氣時,手掌放開。如此共握固9次。

兩臂再向身體兩側平舉,掌心向下。呼氣時,雙手緊握拳,中指尖扣緊掌心勞宮穴,拇指外包呈握拳;吸氣時,手掌放開。如此共握固9次。

兩臂上舉,掌心相對。呼氣時,雙手緊握拳,中指尖扣緊掌心勞宮穴,拇指外包呈握拳;吸氣時,手掌放開。如此共握固9次。

最后兩臂下垂,掌心相對。呼氣時,雙手緊握拳,中指尖扣緊掌心勞宮穴,拇指外包呈握拳;吸氣時,手掌放開。如此共握固9次。

拿捏點按醒清竅

端坐式(或盤膝式),先以左手拇指指尖對準右肩井穴(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在肩上,前直對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其余四指放在鎖骨外側,捏拿肩井穴36次。再換右手捏拿左側肩井穴36次。接著將雙手手掌互擦至熱,以左掌擦右肩井穴36次,再以右掌擦左肩井穴36次。

再以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臂的曲池穴(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在手背上,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各36次,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臂的曲池穴、合谷穴各36次。再以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腿的太沖穴(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位于足背側,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三陰交穴(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涌泉穴(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在人體足底部,踡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各36次,再以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右腿的太沖穴、三陰交穴、涌泉穴各36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县| 霍城县| 安吉县| 临城县| 长汀县| 新田县| 平顺县| 闽清县| 资溪县| 德庆县| 巴塘县| 松原市| 英德市| 潢川县| 台山市| 汉川市| 大渡口区| 汾阳市| 孟州市| 津市市| 荔浦县| 绥江县| 红原县| 沈丘县| 大宁县| 阆中市| 固始县| 吉林市| 绵竹市| 正镶白旗| 沾化县| 家居| 金沙县| 郓城县| 印江| 昌邑市| 陇西县| 即墨市| 阿坝县| 天津市|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