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及門姜建國,以其所著思辨83篇求正。予展閱一過,深覺此書對比過去有關《傷寒論》的著作,獨具特色,略述于下,作為弁言。
《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幾句話,當時雖然只為指導修身養性而言,但學、問、思、辨、行,這一系列的過程與方法,對于治學和科研來說,也同樣值得提倡與研究。其中除“行”字是指學有心得之后的實踐外,其余學、問、思、辨,都是治學成敗的關鍵。
學問與思辨,階段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亦異,但是互相關聯,不能脫節。學與問是思辨的基礎,學而不博,問而不審,那就不具備思辨的條件。反之,若思而不慎,辨而不明,那么由學與問所得來的資料,就難免有魚目混珠、珷玞亂玉之弊了。前者常夸夸其談,卻經不起尋根究底;后者則皓首窮經,卻一事無成。近代曾出版過《百大名家注解傷寒論》一書,大名家稱百,資料可謂豐富矣,但試問讀過此書的學者,有一個是因此書而大徹大悟才有了真知灼見嗎?此書之所以不起作用,就是缺乏啟發學者思辨能力的緣故。
思辨篇中引用的文獻資料,既廣且博,思辨方法,活而又準,這就成了探幽啟秘之寶鑰,有助于排難解惑。為了排難解惑,余曾著有《傷寒解惑論》一書,但重點只涉及“傳經”“發病”等幾個較大方面的問題,不少細節,未遑論及。而思辨篇則題無巨細,均加以闡釋,是《解惑論》的補充,而且透徹明了,對于促進《傷寒論》的學習來說裨益尤多也。
李克紹書于濟南古愚書屋
時年八十又六
199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