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吾從事《傷寒論》的學習、研究及教學四十余年,可謂酸甜苦辣倍嘗,曲折艱辛自知。常嘆:治學難,治傷寒學尤難。面對歷史悠久的傷寒學說、浩如煙海的注書文論、眾說紛紜的爭鳴論點、糾纏不清的疑難問題,一時云里霧里,無所適從。后來逐步從分析思維入手,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六經辨證所蘊含的思維方法,去梳理、分析、類別、論證,如此才漸漸入門,有了些許的體會與收獲。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誠哉斯言。
在治傷寒學中,我體會最深的有兩點:第一,要注重運用常變觀、相對觀、恒動觀、系統觀等思維方法去研讀《傷寒論》,亦即要善于運用張仲景的辯證思維方法去研究張仲景的辨證論治思維特征。一部《傷寒論》為什么能歷千年而不衰,為什么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仲景一家之言,為什么能使國內外無數學者孜孜而求?僅僅論病“傷寒”,為什么能對內外婦兒多科疾病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其根本緣由就在于《傷寒論》中所體現、揭示、闡發的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對中醫臨床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治傷寒學的任務與價值,就在于從《傷寒論》的分析中,提煉出其獨特的辯證思維方法、特點、原則、規律,以古為今用。第二,要注意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觀點,去對待、研究歷史悠久的《傷寒論》及傷寒學說,尤其是傷寒學說中的疑難爭鳴問題。因為在研究中發現,有些爭論的緣起,不在問題的本身,而是研究者自身思維方式的差異,如此往往形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境地,使引經據典、各有所本的學術爭鳴,最終演變成無的放矢、毫無結果的爭吵。
基于上述原因,本書的選題,從兩個角度切入:一是以六經病篇及附篇為基本內容,以方證分類為基本形式,逐條、逐證、逐方進行解讀,力求做到中心突出、主題分明、易于理解,并且做到有分析、有觀點、有結論。尤其是對于每一條文方證的疑難爭論問題,重點進行解釋、論證。二是以《傷寒論》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為中心,以專題討論為基本形式,內容涉及病證、脈法、治法、方藥、讀注、臨床六個部分,共八十三個專題。論證的過程中,注重“思維”的辨析和辨析的“思維”。
本書撰寫過程中,得到恩師、著名傷寒學家徐國仟先生、李克紹先生的指導及審正。其中思辨篇先成于1995年,承蒙李克紹先生及著名傷寒學家陳亦人教授賜序,特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謝意。
我始終認為,《傷寒論》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經方,更不是方證相應,而在于張仲景所創立的六經辨證,尤其是六經辨證中所蘊含的復雜性辨證論治思維方法。因此《傷寒論》不但是臨床的圭臬,更是“授之以漁”培養中醫最好的教科書。所以我主張:要用心讀《傷寒》,不要用嘴讀《傷寒》。作為一個《傷寒論》的喜愛者、研究者,雖多年苦讀,偶有所得,但對于博大精深的傷寒學,窮畢生精力亦難登堂入室。何況學識尚淺,水平有限,所以本書所論,問題一定不少,敬請同道及讀者指正之。
姜建國
2014年10月